玉米育种学

2020-03-02 14:03:1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1、雄性不育:雄性器官发育不良,失去生殖功能,导致不育的特征。

2、结构雄性不育:由于结构的异常,可能是雄性器官不存在,或没有形成,或形成不良,以至于小孢子发生组织的发育异常或不能发生,或小孢子不能正常发生。

3、孢子发生型雄性不育:雄蕊虽然发育了,但孢原组织不能形成或形成畸形,或孢原组织虽然发育正常,但是小孢子的发生或雄配子体的发育受阻,以至于花粉不能形成,或花粉畸形,或于成熟前败育。

4、功能型雄性不育:天然形成了可育的花粉,但是他们不能参与授粉受精。

5、细胞核雄性不育:不育性受细胞核基因所控制,这些基因不受细胞质类型的影响,因而不育性的遗传型和表现型完全是孟德尔式的遗传,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不育性是受隐性基因所控制的。

6、细胞质雄性不育:这种不育性是由诱导特定的雄性不育的细胞质控制的。

7、核—质型雄性不育:雄性不育性是由特定的核基因(Rf)与特定的细胞质类型(S—胞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8、不育性基因:两性的维持是基因控制的,大部分基因是以显性状态存在的,这些基因中的一个或多个发生突变,结果产生了雄性或雌性不育性,这样的基因称为不育性基因。

9、因一类,还有一类控制花粉发育结构基因表达条件的基因,即调节基因;调节基因和花粉发育结构基因构成核中育性基因系统。

10、通路:花粉育性的通路假说,把从雄蕊分化到花粉形成过程中的每一个生理生化过程比作一个工序,假设每一个工序都有一种细胞质因子及与其协作的一种或几种核基因共同控制,每一工序至少要有一种N因子或Rf基因,才能通过并进入下一工序。

11、孢子体不育:花粉的育性受孢子体(植株)基因型所控制,而与花粉本身所含的基因无关,其植株自交后代表现株间分离。

12、配子体不育:花粉的育性直接受配子体(花粉)本身的基因所控制,其自交后代表现为穗上分离。

13、育性恢复专效性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的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某一特定的胞质不育基因所引起的线粒体代谢紊乱和功能失常,在其相对应的核恢复基因产物的作用下,可以得到补偿,从而使育性得以恢复正常,这种特定胞质不育基因与相对应的核恢复基因之间发生严格的一对一的互作关系称为育性恢复专效性。

14、T群:不育性极稳定,对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高度专化感染,恢复性受两对显性恢复基因Rf1P12和Rf2控制,孢子体雄性不育败育时期较早,败育彻底。

S群:不育性不太稳定,对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不专化感染,恢复性受显性基因Rf3控制,配子体雄性不育,F1自交产生的F2不会出现不育株。

C群:稳定的不育群,对玉米小斑病菌T小种有较强的抗性,恢复性受Rf4Rf5控制,表现为基因的重叠作用,孢子体雄性不育。

15、超显性假说:杂种优势是等位基因间相互影响的结果。由于具有不同作用的一对等位基因在生理上的相互刺激之故,使杂合体比任何一个纯合体在生活上和适应性上都优越。

16、遗传平衡假说:在自花授粉植物里,每个染色体组都达到了严格的遗传平衡,因而保证了这类植物能够获得遗传平衡的结合子,发育成完全有活力的个体。 异花授粉植物的杂合体比纯合体优越,在单倍染色体组内没有严格的遗传平衡,这样就保证了异花授粉的优越性。在强制自交情况下,遗传上就会或多或少也产生不平衡因而降低了生活力。

17、中亲优势:杂交种的某一性状的平均值与双亲(P1P2)同一性状平均值差数的比率。

18、超亲优势:杂交种F1的某一性状的平均值与高值亲本(HP)的同一性状平均值差数的比率。

19、超标优势:杂交中F1的某一性状的平均值与当把推广品种(CK)同一性状的平

均值差数的比率。

20、杂种优势指数:杂交种F1某一性状平均值与双亲同一性状的平均值得比值。

21、杂种优势表现的特点:①复杂多样性;②杂种优势的强弱和亲本性状的差异及纯度密切相关;③F2及以后世代杂种优势衰退。

22、对自交系的基本要求:①基因型纯合,性状表现整齐一致;②具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③具有优良的农艺性状。

23、自交系的选育方法:⑴选育自交系的原始材料:①地方品种和推广品种;②各类杂交种;③综合品种或人工合成群体。⑵方法:①人工套袋自交技术;②对自交系农艺性状的选择,性状分离的早代和中代,系谱法。

24、杂种优势利用的三个基本条件:①强优势杂交组合;②异花结实率高;③繁殖和制种技术简单易行,种子生产成本低。

25、亲本选配原则:①纯度高;②具较高的一般配合力;③具优良的农艺性状;④亲本自身产量高,开花习性符合制种要求。

26、双杂合体:指带有杂合核不育gene和杂合重复—缺失体的自交系。

高;②亲缘关系远;③性状良好并互补;④亲本自身产量高,花期相近。

29、杂种优势:通过遗传上不同的雌雄配子的结合而产生发育上的刺激作用。 30、自交系(IBL):通过多年多代的连续人工强迫自交和单株选择所形成的基因型结合,性状整齐一致的自交后代。

31、一环系:从品种群体何品种间杂交种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32、二环系:从自交系间杂种中选育出的自交系。

33、测交:测验自交系配合力所进行的杂

交。

34、测验种:测验所用的共同亲本。

35、测交种:测交所得的后代。

36、顶交种:自由授粉品种(一般为异花授粉作物)和„„组配的杂种品种。

37、单交种:两个自交系组配而成。双交种:两个单交种组配而成。三交种:三个自交系进行杂交所组配成的杂交种。综合杂交种:多个自交系相互杂交而组配成的混合群体。

38、姊妹系:系统群内各系统之间互称姊妹系。系统群:来自同一F3系统的F4诸系统。系统:上代一个中选个体在下一代种成一个小区。

39、顶交法:选用一个遗传基础广泛的品种群体作为测验对象,测定选系的配合力。 40、双列杂交法,轮交法:用一组待测自交系相互轮交,组配成可能的杂交种测定配合力的方法。

41、多系测定法:选用几个优系或骨干系作测验种与一系列被测系测交,根据所得各测杂种的比较试验结果,计算GCA和SCA。

42、系×测验系法:测定配合力和选择优良杂交种相结合的方法。

43、自交不亲和:同一植株上机能正常的雌雄配子因受自交不亲和基因的控制而不能正常交配的特点。

44、配合力:一个亲本与另外的亲本杂交后杂种一代的生产„„化性状指标的大小。

45、GCA:一个纯系(自交系)亲本与其他若干品种(自交系),杂交后,其杂种一代在某个数量性状上的平均表现。

46、SCA:两个特定亲本系所组配的杂交种的产量水平。

47、在C组细胞质线粒体中发现有1.57kb和1.42kb两个质粒,分别命名为C1和C2质粒,这是C细胞质特有的,可以作为鉴定C组的遗传标记。

在S组细胞质线粒体中发现有6.3kb和5.4kb两个质粒,分别命名为S1和S2质粒,这是S细胞质特有的,可以作为鉴定S组的遗传标记。

T—多肽:在T组中线粒体中存在一个13kd的特异蛋白质,称为T—多肽。 50、轮回选择:从某一群体中选择理想个体,进行互交,以实现基因型和性状的重组,从而形成一个新群体的方法。

51、半同胞轮回选择:使准备坚定的植株与一个共同的测验种进行测交,测定半同胞后代的一般配合力,当选个体互交,以便形成一个新的群体。

52、全同胞轮回选择:成对植株杂交进行群体内改良的方法。

53、半同胞轮回选择模式图:

可能由于人的选择和异源多倍性而起源于现在已灭绝的另一个2n=10的二倍体种,而这个二倍体种的染色体组在进化的过程中产生分化,他们之间的杂交导致了玉属黍族内多倍体种的产生。

57、玉米起源的理论假说:

①有稃玉米理论:有稃类型与正常玉米之间只有一个单基因的差异。

②大邹草理论:大邹草理论认为,在玉米的起源问题上大邹草起了主要的作用。区别玉米和大邹草的关键性状的差异只有„„。

③共同祖先理论:玉米、大邹草和摩擦禾这三种植物都有很多未发育的结构,他们是进化过程中失去的器官的„„。

④“三成份”理论:大邹草是玉米与摩擦禾的杂种后代。有稃玉米可能是祖先类型。在玉米驯化过程中,大邹草对玉米的进化至少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⑤野生玉米与多年生大邹草杂种理论:

相互轮回选择(半):

相互轮回选择(全):

54、果穗:玉米的雌花序为粗大的肉穗花序,俗称果穗。

55、大邹草:玉属黍属中除栽培玉米亚种以外的其他物种的总称。

56、双倍数体理论:栽培玉米及其野生种

58、宗:一群带有足够多共同的特征特性而使作物能作为一群而辨别得相关的个体。

48、三系不育化制种:

49、“二系”掺和制种:仅利用雄性不育系和维持系进行玉米自交,不育系的繁殖及配制单交种。

“二系”掺和法制种,最低可减少2/3去 雄量,而且可获得纯净优质的种,保证种子质量,同时由于掺和了可育单交种,可以放心使用,不会像三系法,由于恢复系的恢复力因环境,纯度因素影响,造成花粉不足而减产。

玉米育种

浅谈玉米育种

育种学各论玉米复习

玉米育种的基本思路

园林植物育种学

育种学实习

玉米育种特点及选育(推荐)

玉米育种及其杂交优势利用

玉米学论文.

《烟草育种学》思考题

《玉米育种学.doc》
玉米育种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