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与主持重点笔记

2020-03-03 15:29:3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1.播音:广播电视播音是指在话筒前进行的有声语言创作活动。

2.主持:是人们在探求广播电视规律的过程中,寻找到的一种比较符合广播电视特点的节目形式。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把播音看作是一种语言艺术,而主持则是一种传播艺术,需要在传播过程中加以考察。

3.主持人创造节目形象:主要是由4个要素所决定:权威性、真实性、亲切感、交流感。

A.节目的权威性来源于主持人的威望和支配力量。B.真实是主持人节目的生命,它既是指节目内容的真实、人物的真实,也指主持人的真情实感。C.主持人以个性化、人格化的形式与观众见面的。D.主持人节目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顺应了现代社会的心理需求,满足了人们这种社会交流的欲望。

4.声调就是声调的变化类别。普通话调类分为阴平(55)、阳平(35)、上声(214)、去声

(51)。

5.吐字归音:指现代汉语音节中“字头”、“字腹”、“字尾”的发音过程。

播音语言运用吐字归音要把握的要点:字头有力,字腹饱满、字尾归音。吐字归音的基本要求:准确、清晰、圆润、富于变化。

6.广播朗读的基本方法:重音、停连、语气、节奏就是口头语体中特殊的“标点符号”和基本表达方法。

重音是指在播音中,那些根据语句目的、思想感情的需要而给以强调的词或短语。重音的位置:并列性重音、对比性、递进性、呼应性、转折性、肯定性、强调性、比喻性、拟声性、反义性。

停连是指在有声语言表达过程中,声音中断、休止的地方就是停顿,反之,那些不中断、不休止的地方就是连接。类别:区分性、呼应性、并列性、分合性、强调性、判断性、转换性、生理性、回味性、灵活性。

语气是指思想感情运动状态支配下语句的声音形式,由两方面构成,一是一定的具体思想感情,一是一定的具体的声音形式。语气是各种情绪的表达,语调只是语气的表现形式。语势指一个句子在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下声音的态势,或者说有声语言的发展趋势。语势分类:波峰类、波谷类、上山类、下山类、半起类。

节奏是指运动中的强弱变化有规律的组合起来加以反复,形成节奏。类别:轻快型、凝重型、低沉型、高亢型、舒缓型、紧张型。

7.新闻作品朗读:

A.新闻消息:定义为新近发生的事实报道。特点是以事实说话,追求真实、新鲜、客观。在语言表达上:大多以叙述、报告、实声为主。语言朴实大方、节奏明快稳健、重音突出准确、停连结合得当,给人以真实感和信任感。

B.新闻通讯:是用形象化的手法报道新闻事实的一种文体。特点:真实生动、感情饱满、以情感人。在语言表达上,一般表现为重音灵活、停连自由、语气丰富、节奏多变。

C.新闻评论:主要运用叙事说理手段,通过对事件或问题的深刻分析,阐述对该事件或问题的见解或主张。 特点:是非分明、逻辑严谨、以理服人。 要求:态度鲜明、分寸得当、质朴庄重。在表达手段上表现为重音坚实、语气肯定、节奏稳健、张弛有效。

D.电视新闻片解说:就是给电视新闻现场图像配音。特点:声像结合、以画面为主,声音为辅。要求:语势不宜夸张、语气比较平稳,语流需要畅达。

E.电视专题片解说:以真实性为基础,具有比较强的艺术表现力。语言表达讲求细腻、生动、具有感染力。在吐字归音上具有强控制、弱发声;唇舌力度大、吐字灵活、集中、不跳脱的特点。在语流上要保持畅达、连贯;有明显的推进感、起到烘托画面的效果。同时解说还要和音乐、音响、画面节奏相吻合。

8.广播朗读:新闻作品朗读、文艺作品朗读、服务性专稿朗读。

9.广播阐说的语体分类:

A.口头报道:也叫现场报道,是一种边观察边采访、边口述的报道形式。特点:现场感强。 语言特点:口齿清楚、表达流畅;通俗生动、简洁准确;明察秋毫、反应机敏;情绪饱满、真情实感。

B.现场解说:在现场直播或实况转播的情况下,伴随现场活动的过程进行的解说和评述。分为现场解说、球赛解说、演出文艺解说。其中大型活动解说的基本特点:紧扣主题、突出重点;语言表达要形象生动,报道解说要随机应变。体育解说的基本特点有思维敏捷、口吃伶俐;从文学中吸取营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C.口头评论:指记者或主持人在新闻现场针对某种新闻事实或社会现象即席所作出的评论。包括点评和短评。点评要有解析、表态、阐发、引导和协调的特点;短评要有深入浅出、微言大义;以事醒人,以理服人;夹叙夹义、情理交融的特点。

D.说新闻:指主持人对新闻事实的一种阐释方式,主持人既要有能发现事件的能力,又要有能将发现的事件清楚的表达出来的能力。

10.广播谈话的语体分类:

A.访谈:即采访性的谈话活动。采访对象对主持人的要求:要求明、反应灵、交底清;主持人对采访对象的要求:有情况、愿意谈、善表达。

B.交谈:即多方交流、共享话题分享感受。交谈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言遂人意、语随意迁、心相照言相通。

C.侃谈:指带有明确指向的谈话方式,有时还具有讨论性质。

11.主持人传播手段:

A.语言手段B.非语言手段:指除语言以外的一切有意义的传播手段。他们分为4类:副语言(也被称作“有声的类语言“,如随感而发的感叹词,表现声音个性的高低、大小、速度的快慢等)、体态语言(指身姿、手势、表情等传情达意的方式)、服饰语言(人的穿着、服饰、打扮有时也会表明某种含义)、非语言的其他形式(如时间因素、环境因素,音乐、绘画、雕塑等)。

12.主持人5种角色定位:

A.新闻类节目主持人要求:较高的新闻素养、较强的新闻敏感、能够准确地把握新闻价值,迅速形成报道角度。其往往是大众传媒的“旗帜“,具有无可替代的权威性,主要由资深记者、新闻评论员来承担。

B.综艺类节目主持人综艺类节目主要是以文艺内容为主的节目形式,具有明显的艺术特征。需要主持人具有一定的艺术素养。

C.谈话类节目主持人这类主持人的共同特点:通才练识、善解人意、妙语连珠。

D.专题类节目主持人这类节目众多,根据节目的特定宗旨,来设置相应的节目主持人。

E.对象类节目主持人这类节目有明确的服务对象,指向非常明确。作为对象性节目主持人,必须要了解自己的对象,服务于自己的对象,才有其存在的价值。

13.节目流程整合:“时间上的调控“。

A.节目的起头:有几种方法(1)开门见山 一般指在简单的问候和开场白后,直接进入主题。这样的开头比较简练、明白,常用于专题类节目的主持。(2)借题发挥即故设玄机,由彼及此的开头方法,常常会一下抓住受众的注意力,迂回进入主题。(3)因景抒情常用于现场直播,借助此情此景抒发一些感慨,引发感情共鸣,让受众带着特殊的情感进入主题。(4)叙事说理就一件具体的事物,阐发其中的道理,引发受众思考,按事物发展的必然逻辑导入节目的主题。这是一种先诉诸理性的起头方式,常用于谈话节目。 (5)自嘲谐趣诙谐幽默的自嘲既可以给人一种真诚、谦逊的印象,又能使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引

发对主题浓烈的兴趣,从而把大家迅速带入一种比较热烈、活泼的话语环境。

B.节目的衔接方法(1)承上启下指节目各单元之间的衔接、过渡,使节目联系紧密、结构完整。 (2)纠偏补正主持人巧妙地纠正节目中出现的观点、认识等明显的偏差和失误,保证节目正确的导向。 (3)因势利导在节目中出现有利于深化主题的话语和现象,主持人要加以挖掘和拓展。 (4)顺水推舟主持人在大家看法一致时应顺应情势、推波助澜。 (5)言归正传当话题有可能出现偏离主题的倾向时,主持人及时抓住话头扭转方向。

C.节目的结尾 (1)首尾呼应,圆满结语这样的处理简洁利落,妥帖适当。(2)归纳总结,画龙点睛指在节目结束时需要主持人作出适当的点评,加以集中和说明。常用于谈话节目。(3)情随事迁、留下深情综艺类或其他大型活动往往以诉诸情感为主,它结尾的处理也必然需要调动大家的感情,掀起情绪的高潮,留下深情和厚意。(4)深化主题,引发思考新闻访谈类节目常采用这种结尾方式。这样的结尾往往会给人留下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引导人们对事物作出全面、正确的判断。

一• 填空题

1.双百方针:

2.八大样板戏:

3.二为方向:

二• 名词解释

1.空白点:由伊瑟尔在接受理论中提出,其指在文本中没有直接显露于文本,而是需要读者根据想象力加以填充的部分及未言部分。

2.未定点:由英加登在现象学理论中提出,他发展了胡塞尔的理论观点,认为审美对象包含太多的等待因素,其中意向性的观点都没有确定性,即未定点。

3.法国新浪潮:指1958年-1962年前后在法国爆发的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运动,这场运动反对当时法国流行的“优质电影”的陈旧制作模式,强调以艺术趣味取代商业趣味。因不同的美学观念和美学追求,新浪潮又大致分为两个流派:作者电影和左岸派。其中作者电影的代表人物有戈达尔、特吕弗、夏布洛尔、侯麦等,他们的作品坚持真实性原则,反传统的观念,多使用长镜头、快速剪辑;左岸派代表人物和作品有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瓦尔达《四点到七点的克莱尔》等,他们的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注重现实、多使用零度叙事等特点。

4.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指1945年至1951年前后在意大利兴起的一次具有社会进步意义和艺术创新特征的电影运动。他们以“将摄影机扛到大街上”和“还我普通人”为基本诉求,关注现实、关照普通底层群众,在拍摄手法上多采用实景拍摄、长镜头、简单的结构和使用非职业演员等,代表导演和作品有罗西里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德•西卡的《偷自行车的人》等。

三• 简答题

1.17年电影的题材分类:

A.时代的宠儿—即对革命历史的激情抒写,革命战争和英雄人物为主要表现对象,数量占绝对优势,质量却参差不齐。较好的作品有《中华儿女》、《钢铁战士》、《关连长》等。

B.现实的颂歌—即对新生活的真诚、礼赞,以新中国建设为主要表现内容,侧重于反映和讴歌火热的现实生活,其题材涵盖了知识分子生活、工农兵、少数民族、知识分子等不同领域。代表作品《五朵金花》、《青春脚步》、《老兵新传》、《女篮五号》。

C.冷静的思考—即对复杂生活的历史探索,多写中间人物,多以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及小人

物为表现对象,抒写他们的生活琐事和心路历程,揭露现实中的矛盾,制作者以私营电影厂为主。代表作品《乌鸦与麻雀》《三毛流浪记》《早春二月》。

D.文化寻根—历史题材的重新演绎,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曲折的情节再现历史风云,探究历史事件所拥有的现实意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比较长久的生命力。《林则徐》、《甲午风云》、《李时珍》。

E.名著改编—对文学作品的借鉴和学习,《家》、《祝福》、《林家铺子》等。

2.80年代的主要思潮:

A.新历史主义思潮

兴起于80s中后期到90s中后期,首先发起于文学领域,分为寻根文学和先锋派两个流派。新历史主义思潮通过对民族秘史的反思、家族历史的抒写、先锋作家的历史叙事等来消解意识形态,质疑历史客观性、真实性,颠覆英雄神话,具有庄重的史诗抒写风格,并使作者主题意识弱化。其中代表作品有莫言《红高粱》、刘恒《冬之门》、电影《大鸿米店》等。

B.寻根思潮(1983-1984)

寻根思潮强调中国文学应建立在广泛而深厚的文化开掘之处,这样才能与世界对话。其主体为知青作家,如韩少功、阿城、李陀、郑义等。代表作品有小说贾平凹的“商周系列”、汪曾祺《受戒》、王安忆的《小鲍庄》,电影《红高粱》《黄土地》《老井》等。

C.改革思潮(1979-1981)

改革思潮面对着*的伤痕与废墟,呼唤表现在城市、农村的改革。其主要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政策的影响,代表作品有《人生》《花园街五号》《龙种》《乔厂长上任记》等,其中《乔厂长上任记》开了 改革文学的先河。

D.反思思潮(1979-1981)

反思思潮认为*不是突发事件,它的思想动机、行为方式、心理基础已经存在于当代历史之中,它与中国当代的基本矛盾,与封建主义文化的积习密切相关,并开始思考文学对现代化的阻滞和压抑。主要的作品有小说《大墙下的红绿蓝》《我该怎么办》及电影《许茂和他的女儿们》《天云山传奇》《芙蓉镇》等。

E.伤痕思潮(70年代末-80年代初)

伤痕思潮主要描述和表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十年*期间悲剧性的遭遇和身心所受的巨大创伤。刘心武的《班主任》是伤痕文化创作的发端,伤痕文学得名于卢新华的短篇小说《伤痕》。伤痕文学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的反常的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代表作品:卢新华的《伤痕》、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张贤亮的《灵与肉》及王安忆的《本次列车终点》。

四.论述题

1.3456代的导演风格:

第三代

指新中国成立后活跃在中国电影界的导演,其作品基本上创作于17年,代表导演有成荫、谢铁骊、水华、崔嵬、谢晋、凌子风、王炎等。第三代导演延续了影戏传统,在伦理情节上注入政治色彩,在创作中也受到了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和外来进口片的影响。他们继承了第二代导演表现现实、影视观念的创作特色,又以一种建设者的视角,在作品中表现了强烈的政治信念。在新时期,他们有意识的淡化政治意识,这也影响到了第四代导演的创作。整体而言,第三代导演在创作上有着这样几个倾向:宏大叙事和史诗风格。贯穿英雄情结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充满激情的革命现实主义精神,传统与现实之间的转合于对接。 第四代

主要指在*前接受教育,改革开放后对电影进行认真的反思和积极的探索,借鉴世界先进的电影理念,拍摄了一系列关照生活、关照人性、并引起较强烈反响的作品。代表导演

有郑洞天、张暖忻、谢飞、黄蜀芹、颜学恕、吴贻弓等。

思想特点:出身于40s新中国成立前后,红领巾情愫和共和国情结贯穿他们整个生命; 童年经历和*记忆共同铸造了他们的忧患意识、责任心和使命感;他们接受过系统的教育和学习,并兼具创作者和理论家的双重身份。

创作特点:注重对人性的开掘,如黄健中的《小花》,黄蜀芹的《青春万岁》等;具有浓郁的理想色彩和强烈的追怀意识,如谢飞《我们的田野》等;对现实的热切关注,抓住现实中最突出的矛盾、敢于揭示并尝试提出解决办法,如郑君里的《邻居》等;文化反思: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呼唤人格重建,呼唤民族文化心理和性格的改造,如吴天明的《老井》等。

第五代

主要是指八十年代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年轻导演,他们经历了因*而导致知识空白的少年时代,在青年时代又经受了专业的培训,并受到各种文艺思潮的冲击。他们的作品注重意象的营造,追求画面的视觉效果,具有散文化的结构,多侧重于寻根题材,后来其作品风格也出现了分化和转向,一种仍在东方风情的抒写中进行文化寻根,另一种则转向娱乐片的创作。代表导演和作品有陈凯歌《黄土地》《孩子王》《霸王别姬》张艺谋《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我的父亲母亲》田壮壮的《盗马贼》吴子牛《晚钟》等。

第六代

主要指出身于六七十年代,在80年代末90年代前期大学毕业的电影人。他们大多已淡漠了曾经的*风云,寻求一种边缘化的文化定位。代表导演和作品有张元《北京杂种》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贾樟柯《小武》《三峡好人》路学长《卡拉是条狗》娄烨《苏州河》等。在内容选择上,他们的作品多表现真实的人生体验,离不开边缘人的生存困惑,模糊不定的*记忆及小城故事等。在形式上,具有丰富的电影语言和复合型的叙事结构。在后来,这一创作群体出现了整合与回归的倾向,如张元的《回家过年》 张扬《洗澡》等。

2.80年代思想文化特征:

A.知识分子理想化和精英文化的勃兴

背景:从70年代走出的知识分子有一种重获生命的喜悦、重振理想的激情;社会强调建构知识分子新形象,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知和文明进步的标志、社会发展的动力。

具体表现:艺术被诗化、浪漫化、纯粹化,整体倾向精英文化;反文化专制、反低级趣味、反伪审美;以拯救为表征,从80s末90s初这种拯救已从拯救别人变成拯救自己,知识分子逐渐从话语中心走向边缘,精英文化结束。

B.反传统的西化倾向

这一时期,引进了大量西方书籍、影视作品和理论著作,如现象学、解释学、精神分析学、存在主义等西方思潮大范围传播,因此出现了否定传统文化、思想西化的倾向,如电视连续剧《河殇》。

C.主体性启蒙

背景:70年代由于政治社会因素,社会个体主体性缺失,只有革命大家庭,没有情感,有也只是革命情感。

表现:80s在社会思想文化上开始了对人性的呼唤,包含着主体性的觉醒和张扬。后来这种主体性启蒙走向了极端,出现只表现人性恶的一面等误区。

D.方法论热

背景:诸如现象学、解释学、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精神分析学、文艺心理学等大量西方思潮的引入,方法论的大讨论兴起。

表现:各种西方思潮被用来分析批评本土的文学艺术作品,揭示国人心理,风行一时。1985年还被称为中国方法论年,出现了破旧三论、立新三论的趋势。

E.本体论热

本体论主要关注存在的价值、对话、交流等一系列哲学、美学话题,不仅注意到宇宙时空的总体存在,注意到现在人的本体的存在,而且注意到艺术作品本体的存在。 配乐基本原则:声画一致

电视节目类型:新闻、广告、纪录片、综艺、教育、谈话、体育、少儿

曲式结构:单一部单二部单三部回旋曲式奏鸣曲式变奏

巴洛克音乐:巴赫亨德尔

织体:主调复调主复调

2.判断题老师说的那两个都是对的

3.简答题片头音乐的配乐方法

看片头,注意画面节奏风格注意片头音乐特色

注意声画一致情绪一致注意不要忽略画面中的重要元素

4.论述题

论述广播电视配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播音主持课笔记

播音主持心理学考试笔记

播音与主持

播音主持概论重点归纳

播音与主持自我介绍

播音与主持专业

播音与主持论文

播音主持与艺术

播音与 主持业务

播音与主持课程

《播音与主持重点笔记.doc》
播音与主持重点笔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