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鉴赏

2020-03-01 19:04:3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浅谈中华民族舞剧的艺术特征

——以《秦俑魂》为例

摘要

本文主要是通过分析和阐述中华民族舞剧的艺术特征和概况,来进一步清晰和明确这一发展着的艺术概念,要探索解决如何在民族文化艺术的传统基础上,吸收外来的经验,创作新型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舞剧形式。并从这一重要的使命中来欣赏和了解民族舞剧的魅力之所在。让这一中华民族文化与西方艺术形式相结合的艺术结晶,更好的在中国舞蹈史上创造出更多的经典和传奇。

关键词 中国传统舞剧 发展 概况 艺术特征

一 中华民族舞剧的含义及内容组成

民族舞剧是以特定地域的民族风情为背景,结合西方舞剧的表演形式将一个人们熟知或鲜为人知的民族文化形态以无声的舞台表演展示给我们。

由前苏联芭蕾编导大师查普林与表演艺术家李少春联合指导的对于中国舞剧的发展来说,《宝莲灯》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它是鲜明成型的中国第一部大型的民族舞剧,标志着中华民族舞剧的初建成型,树立了我国古典民族舞剧一种比较完整的样式,为这一类型舞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宝莲灯》又名《劈山救母》,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古典神话故事。编导进行这部舞剧创作的目的,就是要探索解决如何在民族文化艺术的传统基础上,吸收外来的经验,创作新型的、富有民族特色的舞剧形式。编导首先考虑的是作为独立的舞剧艺术,不用语言,主要靠舞蹈动作,以及和音乐、舞美的结合,来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这种做法,符合了建国初期发展民族文化的时代要求。

在此之前,中央实验歌剧院舞剧团创作演出了《盗仙草》《刘海戏蟾》《碧莲池畔》等由传统戏曲改编的舞剧,本剧延续了该团一直以来对创作民族舞剧的探索和风格。舞剧《宝莲灯》也是北京舞蹈学校第一期编导班学员李仲林和黄伯寿的毕业习作,导师为苏联专家查普林和京剧名家李少春,根据舞剧艺术形式的特殊要求,编导把剧情概括为六场:

本剧根据西安出土的华夏古老文明的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创编。1984年参加西安市首届戏剧节,获剧本三等奖。同年,获中国舞协陕西分会颁发的舞蹈创作优秀作品纪念奖。 《宝莲灯》的舞蹈语汇基本上采用的是中国古典舞基本舞蹈语言。三圣母的长纱和长绸、沉香的剑舞、霹雳大仙的拂尘等动作与技巧的运用,在塑造人物性格、表现人物思想上起到了

良好的作用。同时,汉族民间舞的插入展现了环境、烘托了气氛、表现了乡土风情。

舞剧《宝莲灯》创作和演出的成功,标志着我国舞蹈工作者在中华民族传统舞蹈的基础

上,借鉴了芭蕾舞剧的艺术表现形式,所创造出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风格的大型舞剧,使得我国的舞剧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虽然这只是创建我国民族舞剧的一种做法,但是

它已经树立了我国古典民族舞剧一种比较完整的样式,为发展这个类型的舞剧奠定了基础。西安是一个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古老而神奇的城市,是一座承载着华夏文明的文化古都。秦砖汉瓦、暮鼓晨钟,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安成为东方文明的中心。 被人们称西有

罗马,东有长安, 我很喜欢西安这所城市,不仅它历史悠久,更是因为它曾是一个古老帝

国的首都,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中国,最终定都咸阳,也就是今天的西安,也正是秦始皇为后人留下了令人惊叹的兵马俑,让后人了解当年秦军战场所向披靡的气势。我喜欢兵马俑

所以爱屋及屋,也喜欢关于它的作品。第一次看到这个作品就被深深的所折服,表演者黄豆豆把 " 俑 " 演义充满了非凡的灵气与感悟,天人合一,变幻无常,苍凉悠远,他在舞蹈节奏、造型、身体语言的表现等方面,表

现了超一流的技巧,已经达到一种挥洒自如、物我两忘的境界。据说 舞蹈创意来自编导家

参观世界十大奇迹之一的中国西安兵马俑之后的强烈冲动,在久积于心之后的勃发之中构建

出《秦王点兵》舞台阵势,在四人舞的形式中,以一当十,以小见大,以少胜多,以弱制强。集中地表现了中华男儿,驰骋疆场,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英勇气概。

我在一篇新闻报道中看到,有记者采访黄豆豆问他 为何会 选择这样一种题材呢?他

说,他看了一部犯罪分子偷盗古俑的记录片,那些无比珍贵的俑体被破坏,手足被锯断,俑身被空气所腐蚀,难过地哭了。他说,他是为历史而流泪,这些俑原本是一些孤独的殉葬品,它们没有发言权,如今,它们连保持孤独的权利也被剥夺了,很多人打它们的主意。黄豆豆认为,表现俑的孤独感,舞蹈是最好的一种体现形式,难道俑不是一种 " 哑剧 " 么?它们与舞蹈一样,没有台词,然而,事实上却处处有抹不掉的台词。《秦俑魂》很快就排好了。 它作出发点显然是从 “ 俑 ” 人手,在形象创造方面始终紧扣 “ 俑 ” 之质感。采用五指并拢,肘部屈折,带着石像固有的棱角顿挫感的运动形象贯串始终,从而将中国古代武士的特有形象鲜明而准确地带人观众的视野,不仅拉开了 “ 俑 ” 的艺术造型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同时亦营造出艺术作品的历史深厚感。但编导处处不忘的是让 “ 俑 ” 活起来。他们变得有血有肉,有魂有魄,精忠报国,甘洒热血, “ 好男儿当自强 ” 。

作者精心地在中国人的人体文化的动态中寻找,将中国古典舞、中国太极拳以及中国武术中

最具特色的动态加以锤炼,熔果敢、刚毅、强悍、沉稳为一炉,刚中见柔,柔中寓刚,揭示

着中国古代武士,亦揭示着中国男儿自尊、自强、自信、自豪的精神风貌。秦王点兵的历史

意义在于为完成统一中国之千秋大业,点出精兵强将。因此,能否在舞蹈中点出 “ 精兵强将 ” ,关键在于 “ 兵 ” 和 “ 将 ” 有否真 ”“ 功夫 ” 。黄豆豆认为技术的高潮往往能够营造情感的高潮和舞蹈的高潮。因此,他精心地寻求和锻造人物的这种 “ 功夫 ” : “ 横移空中转身变叉 ”、“ 空中腾跃劈腿 ”、集体 “ 旋子三百六 ”、“ 空中转体大蹦子 ”、“ 跳跃扑虎 ” 大舞姿的变体旋转以及集体 “ 朝天蹬 ” 等等。通过超绝的技术,使 “ 人 ” 的超越达到不可企及的高度和境界,于是兵之 “ 精 ”、将之 “ 强 ” 以及由个人的集合之上的民之 “ 高 ” 和族之 “ 盛 ” 便呼之欲出。但黄豆豆并没有止步,视觉的穿透点是在爆开秦俑的 “ 魂 ” 。坚韧不拔,勇往直前,《 秦俑魂 》点出的是中国武士精神的昂扬和民族情感的激越,最终点出的是包裹在 “ 俑 ” 的坚硬岩石之中的几千年的历史文化铸就的民族英雄的魂魄!

有魂有魄的艺术是靠有章有法的编舞创造完成的。四人舞从体裁的选择上便自然而然地强化

“ 强将精兵 ” 的意味。从节奏方面而言,从慢到快,从张到弛;就空间感而言,从静到动,从聚到散;从幅度、力度上把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并且,舞之不足便呼唤之,舞者用胸腔发出浑厚的呐喊,从无声变有声,因而舞蹈表现的 “ 俑 ”、“ 人 ”、“ 魂 ”、“ 神 ” 便得以充分地实现。又由于黄豆豆对民族历史的思考是通过对其精神的肯定和价值的颂扬达

成的,因此,这种肯定和颂扬更让《秦王点兵》点出一种生命 “ 气 ” 和英雄 “ 势 ” ,从而深刻暗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势磅礴,恢宏壮阔,势不可挡!第五届全国艺术院校青少年 “ 桃李杯 ” 舞蹈比赛中,改编为中国古典舞男子独舞,由黄豆豆表演,将作品的技术技

巧发挥到极致,荣获优秀创作大奖以及中国古典舞男子成年组表演一等奖。赛后受洛桑世界

芭蕾舞大赛主席之邀,赴洛桑国际舞蹈比赛进行示范演出,引起巨大的轰动。

中国古典舞作为我国舞蹈艺术中的一个类别,是在民族民间传统舞蹈的基础上,经过历代

专业工作者提炼、整理、加工、创造,并经过较长时期艺术实践的检验流传下来的具有一定

典范意义的和古典风格特色的舞蹈。中国古典舞,这一舞种的定名,是欧阳予倩先生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后得到舞蹈界人士认同并广为流传,最后被确定下来。当代中国古典舞与中国古代舞蹈有着血缘关系,但它并完全等同于中国古代舞蹈。当代中国古典舞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由北京舞蹈学院唐满城、李正一等舞蹈工作者在中国戏曲舞蹈和中国武术的基础上并结合外国芭蕾舞逐步总结、归纳而创立的。中国古典舞的概念有其历史性,更具有风格性的意味,它同时也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

中国古典舞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宫廷舞蹈或更为遥远时代的

民间舞蹈。至周代开始,到汉、两晋乃至唐代五代宫廷设立专门的乐舞机构,集中和培养专业乐舞人员,并对流行于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进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发展,形成了宫廷舞蹈。其中如周代的《六代舞》(包括《云门》、《咸池》、《大韶》、《大夏》、《大菠》、《大武》六个乐舞,唐代的《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乐部伎》、《大曲》等,异彩纷呈,各领风骚。中国宫廷舞蹈,是历代统治者愉悦享乐、歌功颂德的一种重要工具,以女乐为主。由于宫廷舞蹈以统治者的审美情趣而创作,其一部

分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风格上的绮糜、内容上的消极;但大部分还是多由艺人们在中国民间舞蹈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所以不乏中国传统艺术的精美之处。宋元之后,由于战乱频繁,文化受到破坏,舞蹈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汉唐时代的许多著名舞蹈竞相失传了。在传统舞蹈基础上形成的宋代舞蹈,以戏曲的形成和发展逐步代替了歌舞艺术。元代,宫廷乐舞与民间歌舞,乃至“白戏”、“滑稽戏”、“角抵戏”等相结合,逐渐形成了戏曲艺术形式。戏曲艺术要求唱、念、做、打相结合,具有舞蹈、音乐、美术、杂技、文学、说白等多种因素,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戏曲中的舞蹈,含有中国传统舞蹈的精华,它根据人物情节需要,吸收了某些生活动作,并加以改造,加强和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力。元、明、清三代以后,社会矛盾相对复杂,复杂的社会生活提供了许多素材,使舞蹈进一步得到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十年代初期,舞蹈工作者借鉴中华武术进行了研究、整理、提炼,并

参考芭蕾训练方法等,建立起一套中国古典舞教材。同时,编排演出了《宝莲灯》、《小刀会》、《春江花月夜》等一系列具有中国古典舞风格的舞剧和舞蹈。伴随八十年代的开放政策,中国古典舞也不断地发生了变化。一方面,舞蹈家们突破了仅仅局限于研究戏曲舞蹈的范畴,进入到古代的石窟壁画以及各种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的资料之中,从而整理和创作出许多

别具一格的古典舞和古典舞剧,如《丝路花雨》、《编钟乐舞》、《仿唐乐舞》、《铜雀伎》等等,这些复古乐舞突出了雍容大度、精确严谨、清晰明丽的风格特点。

二 中国古典舞的艺术规范及审美特征

在我看来,一个优秀的中华民族舞演员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技术技巧个,还须

同时具备在中国古典舞特定的艺术规范和审美特征要求下的重要表现手段――身韵。“身韵”从字面上来解释,可以说是“身法”与“韵律”的总称。“身法”属于外部的技法范畴,“韵律”则属于艺术的内涵神采,它们二者的有机结合和渗透,才能真正体现中国古典舞的风貌及其审美的精髓。换句话说,“身韵”即“形神兼备,内外统一,身心并用”的同义语,通过“身韵”的训练达到“以神领形,以形传神”正是它的目的。它实际上是中国古典舞的艺术灵魂所在。虽然把训练“身法”与陶治“神韵”的方法统称为“身韵”,但进一步去剖析,便可了解它包涵着“形、劲、律”这四个不同而又不可分割的方面。

形: 一切外在的、直观的体态、动作;动作与动作之间的连接;姿态与姿态之间的过渡、路线;凡是一切看得见的形态与过程都可称之为“形”。“形”是形象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作为“身韵”教材,在“形”上所包涵内容,早已不满足于60年代初中国古典舞所规范的那“八个手位”和若干程式化的舞姿那种审美层次了。我们必须寻找形成千变万化中最核心的、本质性的形态特征,即“一生

二、二生

三、三生万物、万物归一”的“一”。从所周知,通过传统艺术审美特征和各种典型舞姿的剖析,得出了在“形”上必须首先解决体态上的曲线美和“刚健挺拔、含蓄柔韧”的气质美。中国舞在人体形态上强调“拧、倾、圆、曲”决不是什么人杜撰出来的审美标准,从出土的墓俑和敦煌壁画中不难看出这一点是自古至今一脉相承而不断发展演变的。“身韵”在“形”的训练中,是以“拧、倾、圆、曲”的体态美为重点、以腰部的动律元素为基础、以“平圆、立圆、8字圆”的运动路线为主体、以传统中优秀的典型的动作为依据,以由浅入深并层层发展的教材为方法来培养真正懂得并掌握中国古典舞形态美的演员。

神: 在中国文艺评论中,“神韵”是一个异常重要的概念。无论谈诗、论画、品评音乐、书法,都离不开神韵二字。我认为在古曲舞中人体的运动方面,神韵是可以认识和感觉到的。而且只有把所握住了“神”,“形”才有了生命力。著名京剧教育家钱宝琛先生有一句精辟的概括,他说:“开三,劲六,心意八,无形者十”。在他看来,舞蹈动作中,“形”只占三分,“劲”只占三分,“劲”占六分,“心意”(即“神”)却占八分。我们理解这并不是说“形”不重要,而是说“形”是可以通过模仿去做,而“劲”和“心意”是必须通过潜心揣摩才能掌握的。正因为有了动作的“劲”和“心意”,从而给予了“形”以生命力。当形、劲、心意融汇贯通于一体之后,从而进入到一个更深的艺术境界,即“无形者”,那即是真正的的“形神统一”、“无迹可寻”了。这正是舞蹈训练和艺术表现的真正目的所在。“心意”或“神”正是舞蹈者心态和内涵的表达。它的真实涵义应该是指通过自觉的意识、意念、感觉来支配舞蹈动作,而不是盲目地、纯功能地去完成动作。因此,在《身韵》的训练中,每一最细微的过程、最简单的动作都应是陶治神韵的过程。因而我们说人体动作中的神韵并不是虚玄抽象而不可知的,恰恰是起着主导支配作用的艺术灵魂。

劲: 常听到有人这样评论某一演员,说“姿态动作挺好,劲头不对”。 我认为这里的“劲头”即赋于外部动作的仙在节奏和有层次、有对比的力度处理。比如运动时“线中的点”(即“动中之静”)或“点中之线”(即“静中之动”),都是靠劲头运用得当才得以表现的。中国古典舞的运行节奏往往和有规则2/

4、3/

4、4/4式的音乐节奏不大相同,它更多的情况是在舒而不缓、紧而不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自由而又有规律的“弹性”节奏中进行的。“身韵”要培养舞者在动作过程中力度的运用不是平均,而是有着轻重、强弱、缓急、长短、顿挫、附点、切分、延伸等等的对比和区别。这些节奏的符号是用人体动作表达出来的,这就是真正掌握并懂得了运用“劲”。“劲”不仅贯穿于动作的过程之中,在结束动作时的“劲”更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戏曲、芭蕾舞、武术套路都是十分重视动作结束前的瞬间节奏处理,中国古典舞更不例外。它有如下几种典型的亮相劲头:“寸劲”――体态、角度、方位均已准备好,运用一寸之间的劲头来“画龙点睛”。“反衬劲”――给予即将结束的体态造型以一个强度很大的反作用力,从而强化和烘托最后的造型。“神劲”――一切

均已完成,而用眼神及肢体作延伸之感,使之“形已止而神不止”。

律:“律”这个字包含动作中自身的律动性和它依循的规律这两层意义。一般说动作接动作必须要“顺”,这“顺”劲正是律中之“正律”;动作通顺则能一气呵成,有如行云流水。但古典舞往往又十分重视“不顺则顺”的“反律”,以产生奇峰叠起,出其不意的效果,一个动作和动势的走向分明是往左,突然急转直下地往右,或者正向前时突变向后等等均是。这种“反律”是古典舞特有的,可以产生人体动作千变万化、扑朔迷离、瞬息万变的动感。从每一具体动作来看,古典舞还有“一切从反面做起之说”,即“逢冲必靠、欲左先右、逢开必合、欲前先后”的运动规律,正是这些特殊的规律产生了古典舞的特殊审美性。无论是一气呵成、顺水推舟的顺势,还是相反相成的逆向动势,或是“从反面做起”,都是体现了中国古典舞的圆、游、变、幻之美,这正是中国“舞律”之精奥之处。从人体的运动整体分析出“形、神、劲、律”各自的特点,然后又产后并达到“形、神、劲、律”的统一,这正是中国古典舞“身韵”的出发点和归属点。

舞蹈编导陈维亚家里,到处摆着秦始皇兵马俑的塑像。1995年,男子四人舞《秦王点兵》“横空出世”——“横空出世”,评论界用了这样四个字,因为陈维亚创作这个舞蹈只用了三天时间;“但此之前,”陈维亚说:“我注视它们已经三年了。”

自从1995年在美国首演,《秦王点兵》每次演出都引得观众失声叫好。演出的时候,舞台侧边经常站着一个小伙子,细细地看,细细地揣摩,一看就是好几场。他叫黄豆豆——一个即将横空出世的青年舞蹈家。从小崇尚英雄的豆豆太喜欢这个舞蹈了,他请陈维亚为他改编成独舞。1997年,豆豆凭借独舞《秦俑魂》,摘取了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金奖。

那次大赛上,一个老外一直盯着豆豆看,他是洛桑国际芭蕾舞比赛的主席。比赛刚结束,他立刻向豆豆发出邀请——邀请豆豆带着《秦俑魂》参加洛桑大赛的表演。这是此项大赛向中国舞发出的第一次邀请。1998年春节,豆豆来到洛桑。他在台上舞动着,整个剧场鸦雀无声;表演一结束,掌声立刻排山倒海地包抄过来……豆豆多次出来谢幕,可每一次只能让掌声又掀高潮……就这样,掌声持续了7分钟——恰好跟表演时间相等。

这个舞蹈表现了千年勇士埋藏心底的不屈精神。音乐改编自山西鼓乐《秦王点兵》。编创、表演、音乐的完美结合,是这部作品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韩丽 《浅谈中国古典舞中的身韵》[J]艺术探索第五期 2009年1月

许薇 《中国古典舞写意性特征剖析》[J] 艺术百家 2007年第四期

唐满城.金浩.《中国古典舞身韵教学法》[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1-16

舞蹈鉴赏

舞蹈鉴赏

舞蹈鉴赏

舞蹈鉴赏

舞蹈鉴赏

舞蹈鉴赏

舞蹈鉴赏

舞蹈鉴赏

舞蹈鉴赏

舞蹈鉴赏

《舞蹈鉴赏.doc》
舞蹈鉴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