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论文

2020-03-02 08:55:2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谈谈我对交响乐的新认识

法政学院 公共管理2班 潘珉琼 100150742 说到交响乐,人们就会想起在那金色的演出大厅里,那庞大的演出乐队在煽情的演出的情景,令人神醉。本学期我也有幸学习了古典音乐欣赏这门课,并且欣赏、了解了很多世界著名交响乐。

交响乐原来指的是一般多声部的管弦乐作品,这种观念大约延续到十八世纪。自从海顿为古典交响乐奠定基础,交响乐就不再是泛指管弦乐的普通名词,而是专指具有特定结构的管弦乐的专门名词。也就是说交响乐一般被认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它应该是管弦乐合奏;第二,它应该有特定结构,也就是用奏鸣曲式结构或者用奏鸣套曲结构写成的。所谓奏鸣套曲就是由几个乐章构成的套曲,其中至少有一个乐章是用奏鸣曲式写成的。尽管事物仍在发展变化之中,不过目前一般来说,人们所习惯用的仍是上述这种相对稳定的交响乐概念—用奏鸣套曲结构写成的管弦乐合奏被称为交响曲。由独奏和管弦乐队合奏构成的协奏曲以及用奏鸣曲结构写成的交响组曲,因为也具备管弦乐合奏与奏鸣套曲两个条件,所以也属于交响乐的范围。单乐章的管弦乐合奏如果是用奏鸣曲式写成的,则分别情况被称为交响序曲、交响诗、交响音画、交响童话等。至于为独奏乐器写的奏鸣套曲叫奏鸣曲,而不叫交响乐。

那么交响乐是怎么发展而来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去查找了有关资料,原来文艺复兴时期就有了交响乐这个说法,但当时的含义和现在完全不一样,当时的交响乐泛指的是一切多声部的音乐。其中包括了声乐和器乐。到了16至17世纪,交响乐用来称呼歌剧和清唱剧中的序曲和间奏曲,这时声乐已经排除在了交响乐的概念以外,“交响乐”从此成为了纯粹的器乐曲。18世纪初,序曲和间奏曲开始脱离歌剧开始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这对交响乐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作曲家斯卡拉蒂在自己的作品中为序曲奠定了“快板-慢板-快板(舞曲风格)”的三段体式,给後来的交响乐的乐章格式建立了最基本的格式。18世纪下半叶,德国的曼海姆乐派在序曲的创作中开创了主调音乐的手法,提高了乐器的表现能力和音乐的戏剧性,并在三段式序曲的基础上增加了快板的终曲,就形成了四乐章器乐套曲的雏形。

后来的三位音乐大师把古典交响乐发展到了最成熟的阶段,他们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这三位大师把维也纳乐派和古典主义发展到了颠峰的状态,也使得交响乐进入了自己的黄金时期。贝多芬更是把交响乐的内涵和思想性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境界,现代意义上的交响乐概念就在这个时期形成了。之後欧洲的浪漫主义作曲家们在继承了古典主义的精华後,将交响乐的内容、形、乐队编制,乃至于标题,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创新。在这个时期,交响乐的形式更为自由,色彩更加丰富,表现手法也更多种多样。进入20世纪後,交响乐仍然在不停的发展着,越来越多的新元素添加到交响乐中。气势恢弘,感情细腻,表现力无限丰富的交响乐仍然拥有大量坚定的爱好者.在这里,我想就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来谈谈我的看法。《第九交响曲》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顶峰,也是音乐史上的最伟大的作品,是他全部思想的总结和情感的结晶。全曲共为四个乐章,在作品中,贝多芬为能更明确深刻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了向全人类说话,大胆地打破了交响曲的传统形式,加入了人声合唱,是音乐史上第一部加入合唱的交响曲。这部交响乐构思广阔,思想深刻,形象丰富多样,它扩大了交响乐的规模和范围,超出了当时的体裁和规范,变成由交响乐队、合唱队和独唱、重唱所表演的一部宏伟而充满哲理性和英雄性的壮丽颂歌。作者通过这部作品表达了人类寻求自由的斗争意志,并坚信这个斗争最后一定以人类的胜利而告终,人类必将获得欢乐和团结友爱。这部作品第四乐章的合唱部分是以德国著名诗人席勒的\"欢乐颂\"为歌词而谱曲的,也是本作品中最为著名的主题。 第一乐章是不太快的略呈庄严的快板,d小调,2/4拍子,奏鸣曲形式。第一主题严峻有力,表现了艰苦斗争的形象,充满了巨大的震撼力和悲壮的色彩,这一主题最开始在低沉压抑的气氛下由弦乐部分奏出,而后逐渐加强,直至整个乐队奏出威严有力,排山倒海式的全部主题。作曲家一上来就用一种严肃、宏大的气势表达出了整部作品的思想源泉。其实这是贝多芬很多作品中反复表现过的主题——斗争,也折射出斗争的必然过程——艰辛。旋律跌宕起伏,时而压抑、时而悲壮,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勇士们不断冲击关口,前赴后继企盼胜利的景象。

紧接着的第二乐章,按照传统通常应该是慢版,但是贝多芬打破了这一惯例,居然用了极活泼的快板,d小调,3/4拍,而且是庞大的诙谐曲式。整个第二乐章主题明朗振奋,充满了前进的动力,似乎给正在战斗的勇士们以积极的鼓励,似乎让人们一下子在阴云密布的战场上看到了和煦的阳光和蓝色的天空。同时主旋律中带有奥地利民间舞曲\"连德勒\"的特征,和谐而具有舞蹈性。但是仔细品味,大家不难发现,到了乐章最后,旋律重新开始急促起来,隐约透露出非常不安的气氛。

第三乐章倒是慢板乐章了,如歌的柔板,降B大调,4/4拍,不规则的变奏曲式,可见贝多芬有意在编排上作了创新。这个乐章相对前面两个乐章显得宁静、安详了许多,旋律虽然平缓,但是不失柔美。法国著名作曲家、乐评家柏辽兹评价此乐章是\"伟大的乐章\"。第三乐章共两个主题,其中第一主题充满了静观的沉思,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哲理性。在前两个乐章表现出激烈的战斗场面之后,第三乐章似乎是大战中短暂的平息。

第四乐章是整部作品的精髓,急板,D大调,4/4拍。通常划分为两个部分——序奏以及人声。在一些唱片中,第四乐章单独占据一个轨道,也有一些唱片把序奏部分和人声独唱、重唱、合唱部分分为两轨,但其实上两者都属于第四乐章这个整体。其中的人声部分所演唱的也就正是德国诗人席勒的诗作《欢乐颂》!但在人声部分上台之前,音乐经历了长时间的器乐部分演奏的痛苦经历,含有对前三个乐章的回忆。这个序奏部分是坚强刚毅,惊心动魄的。接着木管徐徐的引出了\"欢乐颂\"的主题,好像一缕阳光突破浓密的云层洒向大地,整个欢乐的主题渐渐拉开序幕,贝多芬真正的理想王国就在眼前!经过了一系列的铺垫,人声部分终于浮上水面,开始了《欢乐颂》的吟唱!

伴随着激情澎湃的唱词和急速雄壮的旋律,《欢乐颂》唱出了人们对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热望。当然贝多芬并没有照搬席勒的原诗,而是以自己独到的理念,配合音乐的需要做了一定的删节和修改。在激动人心的歌词和贝多芬超人般旋律的相互烘托下,在四个不同声部人声的独唱、重唱以及大合唱团的合唱下,《欢乐颂》得到了升华,欣赏的人们得到的是无与伦比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支柱。乐章的最后,这种气氛被表现到了极致,整部作品在无比光明、无比辉煌的情景下结束。

如今《第九交响曲》公认是贝多芬在交响乐领域的最高成就。甚至有很多作曲家、音乐家认为已经没有任何作品能够超越《第九交响曲》的成就,无论这种说法是不是有偏颇的地方,《贝多芬第九交响曲》都将是永恒的!欢乐颂精神永不灭!

交响乐,是音乐创作中最富有戏剧性、最复杂的一种类型,它和其他音乐作品一样,都是反应生活的一种艺术语言。音乐的特长主要是抒情不是描绘,所以在欣赏它的时候主要在于它的情绪如何感染我们,不一定追究它在写什么。乐曲解释只是作为一种参考,主要还要发挥我们自己的独立思考。欣赏交响乐首先要充分调动我们自己的想像力,我们越是善于想像思考,也就越容易理解作品。总之一句话,音乐是听的,不是说的。交响乐只要多听,大胆发挥你的想像,你就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

《音乐论文.doc》
音乐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