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2020-03-03 03:57:1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第四组 为了使大家更加深刻地了解湿地,增强大家的生态意识,2007年9月29日我们bell课程近四十名老师和同学对北京市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进行了考察,现将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简介

北京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原称汉石桥水库)位于顺义杨镇西南,距城区约35公里,以杨镇苇塘湿地为核心, 北至顺平路,南至田家营村,东至木燕路,西至李木路,总面积1615公顷,素有“京东大芦荡”、“小白洋淀”之称。

汉石桥湿地处于潮白河冲积扇中部平原区,属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类型,是北京市惟一现存的大型芦苇沼泽湿地,是北京近郊平原范围内绝无仅有的半天然荒野型湿地,也是多种珍稀水禽的栖息地和南北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在保护动植物多样性、调节区域气候方面有重大作用。

由于连年干旱、没有稳定的水源补给及人为的影响,近年来湿地水域面积、植被覆盖率不断减少,造成周边地区的地下水调节与补充功能减弱,同时严重影响了候鸟的迁徙与栖息。除此之外,大芦荡湿地唯一的外来水源—东北部的小河沟,此河中水多为杨镇的生活污水(也有少量工业污水)。这种直排的污水造成了湿地水质的污染,湿地水中磷、钾均超标,湿地内动物、植被等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2003年起,顺义区启动了一系列湿地恢复保护措施,改造加固

湿地环湖路,疏挖防火隔离带;为吸引更多珍稀鸟类,建起了鸟岛和观鸟台。在建设荷花塘和多彩睡莲区的同时,复壮芦苇600余亩,完成湿地周边绿化和栽植荷花等工程建设350亩。并于今年启动了 “水质改善工程”。由国家拨款在湿地东北部建一个每日处理规模达6500立方米的污水处理厂。该厂建成后,杨镇中心区的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将集中在此处理,净化后的中水将先流入一个面积约13公顷的人工湿地,而后再流入自然湿地内。

汉石桥湿地生态景观的修复已取得一定的成效。据调查,保护区内观测、记录到鸟类153种,其中包括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鸟类2种(黑鹳、金雕)、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17种。同时,记录到野生植物292种,形成以芦苇、香蒲、水葱等优势种为代表的水生植物群落,以及陆生哺乳动物12种,两栖爬行类10种,鱼类19种,昆虫近百种。

二、考察总结

9月29日上午,我们首先来到在展览厅听取了工作人员对保护区整体状况的讲解,然后又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去认识保护区的典型植物,最后我们参观了荷花池。但由于时间紧迫,我们只是走马观花地对自然保护区游览了一遍。但我仍发现一些问题,并附上自己几点不成熟的建议 。

(1)及时给湿地补充适量的水源。芦荡的水很浅,一些旱生植物已开始侵入芦苇地,干旱缺水是保护区面临的最大问题。到目前为止,保护区的水源补给主要是靠天然降水和地下水及部分中水,水量

供给不足。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完工,北京的人均水资源将由目前的300立方米增加到400立万米,但与联台国标准的人均700立方米相比,北京仍属严重缺水城市。在这种现状下,合理的分配生态用水、生活用水和生产用水是实现该区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中对该保护区生态需水的定量化计算是关键的的一步。

(2)尽快改善湿地水质。芦荡里水质不太清,水面上漂浮着很多杂物,且无人清理。由于芦荡里的水是死水,没有水分的流入流出,这样不利于芦荡内水质的净化。开挖新的河道,重新连接原有自然河道势在必行。

(3)加强湿地教育。保护区内放牧、捕捞、狩猎等情况时有发生。湿地是地球之肾,湿地生态与景观的修复不只是保护区工作人员和专家组的事,也是我们普通公民的义务。广泛宣传湿地知识,加强生态教育和湿地教育,让公众参与湿地生态与景观的修复。

总之,本次实践活动不仅给我们提供了实地学习、考察的机会,也为大家彼此交流、共同提高创造了条件。通过本次考察,我们更加深刻地意识到湿地的现状。不仅是北京,几乎全世界的湿地都面临着干旱和污染的威胁,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希望全世界的人民联起手来保护我们的湿地,保护我们的肾,让它继续造福我们的子孙后代。

汉石桥湿地公园考察报告第三小组

湿地公园考察报告

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生态汉石 无穷野趣——北京市顺义区汉石桥湿地生态旅游规划

关于申报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报告

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

青铜峡库区湿地自然保护区巡护管理制度

西溪湿地考察报告

自然保护区综合考察报告提纲(优秀)

绰纳河自然保护区湿地保护工作总结

《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doc》
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考察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