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2020-03-02 23:27:3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二章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答: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人学理论为思想基础的。它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即批判地继承了中西方千百年来人本思想的优秀成果,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诉求。其内涵比以往任何人本主义思想更丰富、更深刻、更科学。

2、简述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与我国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异同。

答:以人为本,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源远流长、历史弥新的重要思想,是人类文化遗产中值得关注和珍惜的精华之一。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代就产生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萌芽,智者学派提出“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人成为衡量一切的价值尺度。18世纪,反对封建神权专制,强调人的个性解放、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权利。19世纪20年代,提倡以人为中心,提倡个性的解放,宣扬人的理性,提倡人的尊严、人的力量。在我国古代,以人为本首先是从治国理政角度提出来的,以儒派创始人孔子为代表,在人类文教历史上开创了最早的具有丰富内涵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内涵包括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尊师爱生,师生平等,教学相长,启发式,对话式教学尊重学生个性等。在特定时空条件下形成的中西方文化决定了中西方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差异性与相通性并存。两者不同之处在于:历史渊源不同;在对“人”的理解上,中国意指“集体人”,西方视为“个体人”;在教师角色定位上,中国当成“引导者”,西方则为“促进者”。两者相通之处在于:坚持性善论;强调人具有贵于动物的独特价值观;倡导教师尊重、理解、平等地对待学生。

答:(1)智者学派的创始人普罗泰式拉提出“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2)被马克思誉为“古代真正激进的启蒙者”的伊壁鸠鲁提出了一种“个人快乐主义”的教育思想。

答:人本主义教育的教师观认为,教师角色应有别于传统教师,他并不重视认知的,也不握有所谓“正确答案”,他不过是一位愿意帮助学生探索可能答案的人,教师就应如同罗杰斯所描述的那样,他应是一位“促进者”。教师的任务是对学生发展的“促进”,而不是传统教育中对学生的“训练”或“教导”。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和帮助者。在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应该是“我与你”,即“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而不是“我与他”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即是说,教师要把学生当人,而不是当作物看待,把学生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自己主动探索,而不是把学生看作一个对象,需要外在得导引和灌注知识,人本主义教育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

答:(1)在教学目标中突出以人为本。(2)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3)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观。(4)注重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5)为学生提供宽松、友爱、理解和鼓励的学习环境。

答:(1)真诚一致;(2)无条件积极关注;(3)同理心。

答:(1)多向性。(2)主动性。(3)发散性。(4)多样性。(5)怀疑性。(6)综合性

第三章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答:创始人,皮尔士;推广者,詹姆斯;集大成者,杜威。

答: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教育本质观可以归纳为三个命题: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

3.实用主义教育的目标关注哪两个方面?

答:实用主义教育的目标主要关注两个方面:一是从个体的发展出发强调教育对个体经验的改造;二是从社会的发展出发强调教育对社会经验的改造。

答:杜郎口中学在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围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学习,并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即课堂自主学习三特点:立体式 大容量、快节奏;自主学习三模块:预习、展示、反馈;课堂展示六环节: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现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这种“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参与为特色,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老师仅用少量时间进行“点拨”。他们把这种特色叫做“10+35”(教师讲解少于10分钟,学生活动大于35分钟)。或者“0+45”(教师基本不讲)。主要是让学生交流。主动参与到其中。

答:“思维五步法”:1.感动困难;2.困难的所在及其规定;3.可能的解决方法之暗示;4.由对暗示之含义的推理所做的发挥;5.进一步进行观察和实验,以便接受或否认它,即做出信任或不信任的结论。

6.结合实际,谈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现代主义。

答:陶行知进一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在课堂建设的实践中,他提出了学校课程编制的设想和计划,即以培养学生的“生活力”为追求,遵循学生的需要和可能,由此破除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原则的课程传统。晓庄学校的根本教学方法是“教学做合一”。如在“晓庄科学社”中,学生自行研究,做些专题讲演,以采集、制作生物标本为主,并设立社会、农事、形艺,音乐、数理化、医药卫生、儿童文学等组织。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突出特征是实践性,并在总结人类社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指出“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第四章

(1)科学知识教育。

(2)科学方法教育。

(3)科学态度教育。

(4)科学精神教育。

(1)明确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2)改革科学教育的课程体系。

(3)强调科学探究式学习方式。

(4)创新科学教育的评价体系。

(5)提高教师自身的科学素养。

(1)要摆正科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让科学教育在充分尊重教育自身规律、要求的同时来关照社会的发展。

(2)要摆正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3)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4)要处理好尊重科学与唯科学主义的关系。

4、简述美国的“2061计划”。

“2061计划”是指美国基础教育改革工程。1985年,美国促进科学协会联合美国科学

院、联邦教育部等12个机构启动了“2061计划”,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它代表着美国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

其指导思想是:“2061计划”认为,美国青少年的科技知识非常薄弱,应该在全国范围内搞一次科技扫盲;在科学、数学和技术教育上制定一个示范性、指定性的基本标准,编写新的教学大纲,希望全国的中小学、幼儿园据此来普及科技教育,从而使下几代人具备科学技术的基础素质。普及科技教育不是盲目地增加学校的教学内容,中小学的教学重点应集中在最根本的科学基础知识上,并且更有效地把它教好。

STS教育,即科学、技术和社会教育。一般来说,人们对STS教育的界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STS教育强调人们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其次,STS教育强调科学原理用于解决个人和社会实际问题的技术,技术是科学物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最后,STS教育是科学教育领域中实施的以改进整个社会的科学文化为目的一种文化战略。

第五章

1、

2、答:在我国的学校中对于公民教育的理解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①广义是指在学校中,为了使所有公民都具有良好素质而进行的教育。是每个公民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它主要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全民族的基本素质。②狭义的角度看,是存在某种争议的,学校公民教育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公民”或者“思想品德”等科目,是指学校教育中所有有益于学生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教育活动,这个社会的范畴可以从社区逐步发展到国家、世界。

3、答: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①政府及其职能;②政治体制的基础;③民主在政府中的体现;④美国与世界事务的关系;⑤公民在政治体制中的地位。

4、答:公民教育的主要目标是:①形成学生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②形成自己的权利意识和尊重他人权利的意识;③能够履行责任;④能够批判地接受社会价值观;⑤提高政治素养和参与政治过程的能力;⑥获得广泛的普通知识和基本的学术能力;⑦形成对以上内容的反思能力和做出适当行为的能力。

5、

答:

1、在美国,从幼儿园起即开设社会课程,贯穿于从小学到高中12个学年。

2、美国十分重视中小学生的公民教育,不仅在课堂教学中甲乙渗透,而且在课外活动中丰富公民教育。

3、随着网络的应用和普及,通过网络进行公民教育也成为一种便捷的教学途径。

人本主义教育

《解读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摘要

人本主义教育意义

杨东平:人本主义教育宣言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应用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的新视野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人本主义教育

人本主义教育对教学的启示

论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对德育中大学生自我教育的启示

孔子的人本思想

《第二章人本主义教育思想.doc》
第二章人本主义教育思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