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思考和建议

2020-03-03 16:48:3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关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思考和建议

提纲|

一、和谐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二、影响和谐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

三、和谐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建议

正文:

1 遵循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是进一步密切党和政府同农村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不断提高党和国家的社会影响力和社会动员力,从而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的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阶级基础和实现文明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更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落实和真实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应该看到,在经济总量实现跃升的同时,社会内部的各种利益冲突也逐渐浮出水面。贫困阶层与弱势人群的出现、两极分化及其间不同程度的矛盾,不仅干扰着我国的社会稳定,也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本身构成了威胁。因此,尽快把注意力从单纯的经济增长转向社会和谐,意义十分重大。显然,我们要建立的和谐社会,毫无疑问应包括广大的农村地区及其内、外部的和谐。农村的和谐有赖于和谐新农村的建设效果和成就,而建设和谐新农村要做的工作很多,有很多具体的要求、任务和指标,其中和谐应该是首要的指标。党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与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是相辅相成的,标志着党的执政理念和国家战略在现时段的重新调整和根本转变,是一项具有战略眼光和决定意义的重大决策。这一重大举措的实施无疑会对形成全体人民和谐相处的社会,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我国农村的基本状况

截至2007年初,我国有2010多个县级行政单位,其中1636个

2 县,374个县级市,县以下有38000个乡镇。2007年初全国尚有590个国家级贫困县,14·8万个重点贫困村,按我国2005年颁布的人均年收入668元的贫困标准,全国有2600多万贫困人口,其中2300多万属于绝对贫困人口;若按联合国规定的每天人均1美元的贫困标准,我国贫困人口将超过1亿。这些贫困口大多分布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老、少、边、穷地区,贫困程度高,布集中,有明显的地理群集性。国400个最不发达县的分布区域北到南为:齐齐哈尔周边及嫩江域地区、努鲁尔虎山区、太行山区吕梁山区、黄土高原区、康藏、青区、秦巴山区、南疆地区、大别山区武陵山区、九万大山、广西、贵州灰岩地区、横断山区及滇西地区、川乌蒙山区、大凉山区以及滇东高原地区、滇东南地区。另有极数不发达县分布于鄱阳湖湖区、牛山区、赣南山区、皖南山区、五山区等。与周边地区相比,这些困片区明显落后,但其内部较为致。在上述贫困县中,有100个革命老区县,白银市的会宁县就是其中之一, 43个是陆地边境县262个是少数民族县。这些县能稳定发展,关系到革命老区人民党和政府的感情,关系到我国边是否稳定、各民族能否和谐共处,全国和谐社会的实现有重要的制作用。因此,贫困地区要特别重社会和谐稳定,要避免出现发展过程中经常出现的贫富差距过大和其他不和谐现象的产生,这也是各级省市县各级部门统筹考虑的一个重大问题。白银市作为比较落后的地区更要高度重视这些关系到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广大农村的各种问题。

除了贫困问题的困扰外,发展滞后,增长困难,缺乏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生态脆弱,环境恶劣,灾害频繁,人和自然矛盾尖锐,抵御风险

3 能力弱,环保已经成为困扰甘肃发展的重大问题。教育、卫生、科技、社会保障严重滞后也是我国农村的现实情况。经济发展水平从总体看农村与城市地区相比大约落后10年,这是总体而言。像白银市的广大农村和城市的差距何止10年。并且,在收入、饮用水、电力、交通、通讯、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方面都与城市有较大差距。由于经济增长缓慢,缺乏活力,投资不足,自我发展能力差,经济结构单一,产品缺乏竞争力等问题长期得不到很好解决,致使白银农村经济社会在发展过程中累积了不少深层次的矛盾。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存在,向社会稳定发出了强烈的预警信号,农村的凋敝,农民的贫穷,势必会拖现代化的后腿,成为我国和谐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障碍,必须认真对待,妥善处置。

二、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必要性

1·建设和谐新农村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培育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条件较差,经营管理粗放,农业生产的生产效率和市场化程度低,资源利用率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通过加快和谐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力,改善和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兴修水利,推广良种良法,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现代化和产业化水平,白银地区更要利用黄河流域的水利资源,大力发展高扬程灌溉技术,发展高科技农业。还要教育和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资源利用水平。

2·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的根本途径。曾经长期困扰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三农”问题依然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应该把蕴藏在农业内部的潜力充分地挖掘和释放出来,通过新农村建设,大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增产增效、提质增效和节约增效;其次应加大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

二、三产业的发展力度,引导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转移,拓宽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进一步加强对劳务输出的组织管理,完善培训机制,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运作相结合,加强培训与加快转移相促进,输出地与输入地相协调,努力拓宽劳务市场,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高劳务输出效益。完善劳务输出管理服务组织,健全地区间劳务协作机制和信息网络,建立跨地区劳务输出移民基地,开展有组织的定点、长期劳务输出,鼓励更多的农民走出农村、走出白银。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在用工量大的地区建立农民工服务站,帮助解决拖欠工资、子女入学等难题,为我市外出务工的农民提供方便。

3·建设和谐新农村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是和谐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首先实现广大农村的社会和谐。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条件,逐步改变目前我国农村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文化短腿”局面,促进上述问题的尽快解决。

5 4·建设和谐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距、全面实现小康的重大举措。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然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实现该目标的重点和难点均在农村。因此,只有以和谐新农村建设来统领“十一五”时期的农村工作,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道路,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公共财政的支出范围,才能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削弱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全社会的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建立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让广大农民也能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洁净方便的饮用水、清洁的燃料、整洁的厨房、舒适方便的卫生条件和平坦的道路最大程度地改善农村生活环境,高农民生活质量,在这些方面,白银市还有好长的路要走。可以,分阶段分步走。先规划短期目标,在做长远打算。

三、影响农村和谐的主要的制约因素

近年来,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的制约因素不断出现。只有实事求是地剖析这些因素,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1.农村贫富差距逐步扩大。与农村改革发展相伴随,农村出现了个体私营企业主、建筑包工头、中介机构人员、高技能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他们往往有着规模不等的产业,家境殷实,发展势头强劲。他们的优势地位不断显现,有的当了村干部,其中不乏“双高双强”(政治素质高、群众威信高、带头致富能力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能力强)领军人物。但普通村民,多从事传统农业,有的常年或“候鸟”

6 型地外出打工,不少农户处于贫困状态。到2006年初,农村贫困人口(低于683元)为2365万;农村低收人人口(684一一9科元)为4067万人,共麟32万人。全国还有两千多万农村人口面临返贫的危险。致贫原因不尽相同,或由区域自然环境差所致,或由自身素质(文化程度低,技能差)、疾病、意外事件等情况所致,或兼而有之。白银市的情况也是如此。

2.农村经济纠纷引发的不稳定事件增多。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在经济交往中,出现合同纠纷、承包纠纷,本是正常现象。倘若处理得当,便不会影响社会和谐。但目前我国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健全,司法不公现象突出,个别农民法治意识淡薄,往往运用非理性方式解决经济纠纷。由此引发的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比较多。而采用非理性方式解决经济纠纷,一旦见效,就会产生连锁反应,群起效尤。其中也有政策原因。近年来,征地拆迁拖欠土地补偿款和环境污染引发的矛盾越来越多。地方政府,违背征地拆迁政策,甚至动用非法手段强行拆迁,引发农民上访,影响恶劣。有的农民为了多拿补偿费,则临时突击盖房种树,漫天要价。还有,矿区农民环境恶化,影响生产生活的问题很突出,类似的问题,需要从体制机制上加以解决。

3.农村干群关系紧张。干群矛盾涉及村级财务、计划生育、宅基地、公益事业等方面。其中,有的是政策因素造成的。随着农业税的取消,“三种补贴”(种粮直接补贴、购买良种补贴、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的兑现,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大捉高,土地纠纷急剧上升。因此,

7 中央出台的土地承包30年不变政策,还需有实施细则加以配套。干部素质与农民致富需要相距甚远,容易疏远干群关系。目前农村生产经营型、技术型干部少,辐射带动能力差。多数干部不能向广大村民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指导、法律知识等方面的服务。不少村民对村干部信任感、信赖感下降,失落感上升。

4.有的村“两委”“内耗”现象仍然存在。村委会“海选”,必然会产生一定数量的非党村委会主任,“一肩挑”也就无法实现。有的非党村委会主任受宗族派性影响,同村支部分庭抗礼。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规定,村党支部是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战斗堡垒,讨论决定本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但“重要问题”的界限并不明确。有的支部书记实行家长制,大小权力揽着不放,甚至怕大权旁落,极力阻挠符合人党条件的非党村委会主任人党;有的村委会主任则不让支部插手村务。村“两委”缺位、错位、越位问题,在有的村较为突出。个别村书记主任争公章、争账本,闹得不可开交。而双方都各有一部分群众支持,会导致群众之间的不团结,个别村为此集体上访、越级上访。

5.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导力量弱化。村“两委”既要贯彻执行上级党委政府的指示决定,又要维护农民利益,理应成为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主心骨。但是他们都是农民,家庭生产经营是其主业。当上级指示、农民利益、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做到两全其美或三全齐

8 美,非常困难。在为村民办事与家庭生产经营之间,公心与私心之间,孰轻孰重,天平向那头倾斜,经常在考验着村干部。有的村干部私心很重,光顾自己发家致富,甚至损公肥私,群众极为不满,致使不少农村凝聚力下降,主心骨缺失。这些年,一些农村宗族势力泛滥,邪恶势力抬头,大多与此有关。

四、和谐新农村建设的系统思考与对策建议

1·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以农和农村基层组织为和谐新农村建社的主体。教育和培养大批面向未农村发展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义和谐新农村的基本保证。新型民是指具有相当的文化水平、一的农业或其他技能,并能实现知自我更新、技能自我提高的农民培育新型农民是我国由传统农业现代农业转变的必要条件。与此时,各级政府还应扶持建立各种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逐改变长期存在的小规模分散经营式,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毫疑问,在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中,农民、农村基层组织和干部是可或缺的主角,他们的积极性和造性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决定着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各种技术段和实施程序的成败。在建设社主义和谐新农村、实现城乡一体的方案制订和制度设计中,政府及有关部门乃至全社会需要更的智慧、更新的理念和更足的勇气要从战略全局出发,解放思想,转观念,积极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大地方政府用于和谐新农村建设财政投入力度,以确保和谐新农建设健康有序地顺利进行。否则建设和谐新农村就只能是一句话,更无法实现全社会的和谐。过建立依靠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挥领导核心作用,团结带领广大民群众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工作机来推动和谐新

9 农村建设目标的现,要依靠农村基层组织和广大员干部团结带领广大农民群众通艰苦奋斗来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引领农民脱贫致富方面的积极作用。中央提出的建设和谐新农村的“20字”目标,是集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政治文明于一体的综合建设目标,需要有组织有领导地推进,而推进的动力应该是农村基层组织和党员干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关键就是要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农村各级党组织必须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体制、新任务的要求,在基层党建工作的思想观念、组织设置、队伍建设、工作制度、领导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有效的探索,不断提高基层组织建设水平。要打破过去以自然村建立党组织的传统做法,围绕产业发展和新型经济组织发展建立党组织;通过组建党群共富产业链等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经纪人与中介组织作用;实施党员“创业富民”工程和对无职无位党员设岗定责,为党员在和谐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新作用提供有效载体,彻底解决农村普遍存在的“信息不灵不敢富、新技能不懂不会富、实力单薄不能富”的“三不”问题。

2·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县域经济的本质就是农村综合经济和直接面向“三农”的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缩影。就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来看,主要矛盾是农业资源共享水平低,基础设施较差,有效需求不足,市场需求不旺,就业压力较大,特别是由计划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两种体制摩擦激烈,转换成本增加等带来

10 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增收难,以及诸如农村社会稳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实践证明,县一级是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的交汇点,由于县域经济具有一定的决策自主权,本身经济功能比较完善,改革易于在此突破,因此也应该是很多问题得以解决的突破点。所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农村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县域经济运行要以改革为动力,通过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保稳定,全力推动和谐新农村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文明的和谐新农村建设之路。正是从这个视角,我们认为发展县域经济是破解“三农”难题的突破口,是建设和谐新农村的关键。只有发展好县域经济,才能解决我国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才能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从根本上改变农村面貌,保证经济、生态、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充分发挥各地农业资源比较优势,大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区域集中,通过集约化经营,实现规模效益。考虑光热水土等农业要素,依据因地制宜原则和区域化主体功能,比如白银市可将全市分为5个区类,实行专业化、区域化布局。南部半干旱农业区以林草产业为主,实现草、畜同步发展;北部沙漠边缘农牧业区以防风治沙为重点,发展壮大畜牧业和沙产业;沿河及城郊农业区以高效设施农业为重点,大力发展都市型农业,建设沿河经济走廊;高扬程提灌区以培肥地力为重点,建设粮经牧综合农业区,提高土地产出率;干旱农业区通过地膜覆盖和集雨补灌,重点发展以小杂粮为主的绿色农业,搞好生态恢复和保护。要按各自特色优势,建立不同

11 类型的示范园区,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设施、新模式和新机制,培育区域主导产品,建立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建立特色主体农产品集中生产基地、深加工基地及集散市场。

3·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农民增收。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是解决好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发挥广大农民在和谐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关键是要确保农民在和谐新农村建设中短期实惠、长期受益,从而激励他们在国家政策扶持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来建设自己的幸福家园。因此,和谐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为根本,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全面提高农村综合生产能力,为和谐新农村建设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进而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这就要求我们首先应把和谐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通过和谐新农村建设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收入得到更快地提高。其次应将和谐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结起来,使和谐新农村建设能促进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让农民享更多的社会福利。同时还要把谐新农村建设与农村民主决策结起来,使和谐新农村建设过程成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化的过程,切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制度的建立和断完善。

4·加大中央财政对农村转移付和地方各级财政扶持农村发展力度。在当前体制下,我国村级织集体经济实力薄弱,特别是农实行税费改革和农业税全部取消后,原有的农村收费项目被取消,的收入来源尚未找到,国家财政移支付维持村务正常运转和村干误工补贴都不够,兴

12 办村级公益业的经费更是捉襟见肘。可见,谐新农村建设的最大瓶颈就是资的不足。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村,没有农村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和人居环境的根改善,没有科学化的管理和良好风民俗等方面的培养是不行的,些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足够的资作支撑。因此,随着我国综合国的不断提升和国家财力的大幅加,“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理念和措施应该逐步加以落实付诸实践。通过加大中央和地方级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调整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盖农村的范围,加强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转向农村等措施来支持和谐农村建设事业。今后,政府征用地出让收益也应主要用于农村,改变目前土地出让收入在地方政可用财力中占有比重过大的情况扩大地方财政收入渠道,扭转靠“地生财”增加地方政府财力、筹集镇建设资金的釜底抽薪倾向。除之外,还应该积极推进农村金融革,借鉴吸收世界上多数国家在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利用长期的政策融资来解决资金不足问题的成功经验,为来自各方面的投资主体创造良好的和完善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和谐新农村建设资金。总之,国家要通过税收、公共财政、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四大手段,使社会财富分配更加公平合理。要通过税收调节过大的收入差距,在教育、卫生、医疗、低保、住房、公交等公共服务领域,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和压力。这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方式。国家通过转移支付对低收入社会人群、不发达地区加以扶持,平衡过大的经济差距。再就是建立安全的社会保障网,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做好这些工作,人们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治安才能从根

13 本上好转,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

5·和谐新农村建设要在制度创新上有所突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需要在巩固以往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同时,积极推动农村的综合改革。

(1.)细化农村政策,增强针对性。政策过于笼统,必然缺乏针对性。应当适时出台与众多社会阶层并存状况相适应的农村社会管理的政策法律。现在,涉农政策往往“一刀切”,比如“一事一议”的规定,农村公共支出按人头平均分担,没有考虑农民收人多寡状况,村民苦乐不均,滋生抵触情绪,农村公益事业难以兴办。为此,迫切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细化城乡统筹发展方略,尽快消除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要有财政、金融、人才、教育、社保等配套措施。二是解决扶优扶强与农村贫困户的脱贫致富问题。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巫需做强做大,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产业链条延伸长的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但帮贫解困工作要同步进行,要相互兼顾。重在建立农村个体私营经济与农村贫困户的利益对接机制,形成双方相互依赖、利益均沾的和谐相处的双赢格局。帮贫解困应当标本兼治,“输血”与“造血”并举,注重培育造血机能,消除贫困根源。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等社保制度,解决因天灾人祸造成的贫困问题。建立和健全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培训机制,包括实用技术培训、职业培训和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致富技能,解决低技能农民的贫困问题。通过利益纽带,密切各阶层关系,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奠定农村和谐社会的群众基础。

14 三是坚持找准“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点。“多予”应当侧重于农村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建设。“少取”的重点是治理巧立名目乱收费问题。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发展农村公益事业,农民是受益者,也应当是主要参与者,政府应当引导农民出资出劳,把国家投人与农民投工投劳有机结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又要防止超越农民承受能力,违背农民意愿,加重农民负担。“放活”的重点是消除对农民的各种事实上的歧视,从体制机制上给农民以真正的国民待遇。 (2.)完善农村经济纠纷调处机制。邻里纠纷、家庭纠纷、债务纠纷、干群矛盾等等,归根到底,都源于经济生活。只有从经济关系人手,才能根本解决农村社会和谐问题。计划经济时期,约束机制是很强的,主要靠行政命令、收人分配、思想禁锢、政治威慑等,人们的行动自由受到很大限制。农村社会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农民收人在低水平上大体平均,经济纠纷较少,社会虽谈不上和谐,但大体稳定。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但涉及农民经济行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不够完善甚至缺失。现行的管理体制、政策法律法规,不适应农民职业多样化的实际。而传统的道德、法律、宗教、风俗习惯、纪律等社会规范,又缺乏强制力。没有规矩,难成方圆。各种不和谐因素也就必然增多。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纠纷调处机制,化解经济纠纷,保持社会和谐。

(3).搞好村民自治,化解农村干群矛盾。目前村民自治,重在尊重民意,建章立制。一是农村民主选举的程序需要进一步规范,坚持直接、平等、差额、无记名投票原则。要解决村民政治参与度低、

15 宗族派性甚至“村霸”把持选举、宣传发动不充分等问题。二是要把农村党支部领导民主决策结合起来。党支部作出的涉及农民利益的各项决定,必须通过法定程序,经由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才有效力。建立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凡是不经法定民主决策程序,做出的事情(土地出让、担保、借债等),村民概不认可。三是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制度程序化、规范化、长期化。要全方位、全过程公开,办事结果、程序和标准都要公开。四是要从群众威信高、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中发现、培养、使用人才。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将机关中德才兼备的青年干部,充实到农村工作第一线。 (4).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凝心聚力,减少“内耗”。一是要明确村“两委”工作职能,即决策、发展、管理、服务。为此,村“两委”成员,要行得正,站得直,自觉树立其在村民中的良好形象。尤其是支部书记要德才兼备,大事讲原则,小事讲团结,一心一意为农民服务。在搞好决策、发展、管理、服务中,树立威信,站稳脚跟。农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书记的权威应当是群众拥戴的结果。农村党支部要发挥村委会的作用,保证村委会的村务管理权,为村民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二是提倡村“两委”交叉任职、书记主任“一肩挑”,以减少干部人数,降低管理成本,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办事效率。

(5).创新农村党建模式,调动村干部积极性。民主科学的思想理念、健康文明的休闲娱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稳定安宁的社会环境,是广大农民憧憬的农村和谐社会的美好前景。为此,需要发挥

16 农民的主体作用,还要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但关键还是搞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搞好基层党组织建设方面,各地都进行了有益探索。农村党建比较典型的新思路是“产业建支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改变了农村原有的经济社会结构、组织方式和就业方式,催生出了各种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市场、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农村合作社。党员流动性增加,农村党支部难以对流动党员进行有效管理。于是,“产业建党”应运而生。目前已有产业聚集、龙头企业、专业市场、乡村园区、行业协会、合作组织等多种模式。农村党组织如何发挥领导作用?一些地方创立了以“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村级经济组织+服务组织”一体化设置为主要内容的“四位一体”运行模式,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的互动双赢。农村党组织实现了自身角色的转换为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名分、手段、载体。,农村干部任职于经济组织,一般号召型的“动嘴干部”转变成了实干型的“动手”干部,党员干部、群众共同学习技术,搞经营,共同致富有了载体。村干部集多种职能于一体,通过示范引导、提供服务,互动双赢,有利于密切干群关系,转变干部作风。

6、提高乡镇政府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能力

(1.)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公共服务职能当前,我国整个政府改革的总体趋向就是服务型政府,作为基层政府的乡镇政府其职能定位更应集中体现。首先,要坚持“少取、多予、放活”的方针,总体上由“管制”、“索取”的职能形象转向“服务”“、奉献”职能形象。减免农业税,实行粮食直补、种子补贴等就是最好的体现。其次,要科学定位

17 职能。乡镇政府的本质职能不应是“经济调节”,也不应是“招商引资”,而是必要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是面对“三农”的具体服务,如农技、水利等农业服务,教育、扶贫、公共卫生等农民权益保障,交通、治安等农村社会治理服务等。这是构建和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主要要求。再次,要明确上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分工。长期以来县乡政府之间职能分工不明确,上级政府随意向乡镇推卸责任,安排本应由自己完成的事务,导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职责权限不统一,最后结果是“上面落好,乡镇挨骂”。应该根据乡镇的地位与能力,科学明确界定其职能范围。基本要求是县级部门不得将本部门应承担的责任转嫁给乡镇政府,需要乡镇政府配合的工作,上级有关部门应给予相应的财力和物力保障。可以设想几个层次:(1)本职职能,如民政、计生、村镇规划、社会保障、信访、农业服务等;(2)协助职能,如税费征收、村居委会换届、社会治安等;(3)合作职能,如财源建、路网改造、植树造林等;(4)自愿职能,如招商引资等。然后,根据职能定位,来重新设计政绩考核体系。

(2.)推进乡镇机构改革与创新机构改革是职能转变的具体落实与表现。乡镇机构改革多次进行,每次都有新进展,同时又不够彻底,问题依旧,周而复始。现在的改革要想有所作为,必须要创新和深入。湖北首推的“乡镇配套改革”就体现多种创新:(1)乡镇只设党委、人大、政府三个领导机构,不再设政协机构,变传统的“四大家”为“三大家”。(2)撤销原来所有的内设机构,职能重新整合,成立“三办一所”。即乡镇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办公室和财政所。(3)

18 实行交叉任职,精简领导职数。乡镇党委设党委委员7—9名。交叉任职人大、政府的领导者。(4)科学核定编制,精简人员。

一、

二、三类乡镇的行政编制分别不超过45名、40名、35名。机关干部采取考试和考评相结合的办法,实行全员竞争上岗。者多途径分流。(5)改革“七站八所”体制,坚持“以钱养事”,建立服务“三农”新体制。这样的职能设置其创新体现在“:乡镇体制改革不是一种单项的改革,而是一次综合性的改革;改革并不限于乡镇政府本身,也包括县直部门及事业单位的改革。改革不是单纯的机构和人员的‘精简’,而是着眼于‘转制’‘;简政放权’也不是政府机构内部的权力重新分配和调整,而是致力于‘政、企、事’的分开以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调整,‘还权于社会’。”

(3).改革财政体制,加大对乡镇政府的财力支持力度

首先,建设农村和谐社会,切实需要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其中也应包括加大对乡镇政府的财政和支持力度。其逻辑分析为:其一,由于农村问紧迫而又底子薄、欠账多,农村管理与服务需要大量的财政投入,以提供乡镇范围内居民和农民需求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其二,乡镇政府与农村自己无力承担。大部分乡镇财政是吃饭财政,有的甚至连吃饭也成问题,根本承担不了本乡镇范围内的公共产品和服务。而同时为了稳定农村,发展农业,建设小康社会,农民负担不但不能加重而且要减少减免。其三,在农村基层自己承担一部分成本的基础上,需要加大国家的财政投入比重,或者减少对县乡税收的上交比例,加大基层的分成。同时,把一部分职能上收,如农村义务教育应有国家承担。现在县

19 乡财政供养的人员中,农村教师平均占了一半,成为县乡财政一大负担。

其次,改革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尽快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一要足额保证财政预算,免除乡镇“要吃饭就不能做事,做了事就要饿肚子”的窘境。坚持“因事设财,据财做事,财随事走,财事平衡”的原则。二要明确各种专项预算,如人头费、办公费、各项服务职能费,划分明确,避免吃大锅饭或挪用服务资金。同时加强监督与管理。三要加大财务工资制度改革,如实行领导干部职务消费货币化、限制招待费、精简财政队伍等。

[参考文献]

[1]罗海平.社会主义和谐新村建设的路径探析———“农联”模的集体化之路[J].当代经济研究2006, (2).

[2]王世玲.和谐新农村建设第三次“农村革命”[N].21世纪济报道,2005-10-12.

[3]高新军.乡镇自治,大势趋[N].南方农村报,2005-09-2 [4]高新军.免税后我国农村面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的思路

[5]李昌平.“后农业税时代”乡镇体制重建[EB/OL].http://wwnanfangdaily.com.cn/southnews/zt/rdnys/200510240107.asp.[6]李志远,张晓光.搞好农业合开发,促进和谐新农村建设[EOL].http://www.studa.net/nongcu061014/09453114.htm. [7]李昌平、董磊明:《税费改革背景下的乡镇

20 体制改革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项继权:《湖北乡镇改革新思维》,《学习月刊》2004年第7期。

21

对新农村建设的思考和建议

新农村建设思考

关于近郊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思考和建议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状和思考

建设和谐新农村(竹板)

和谐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新农村的和谐文化建设思考

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强化新农村文化建设思考建议

新农村建设的思考

《关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思考和建议.doc》
关于建设和谐新农村的思考和建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