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概况

2020-03-03 17:46:3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淮北概况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0-03-25 15:45:29

淮北市是安徽省的省辖市,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淮海经济区腹心,市辖一县三区:濉溪县、相山区、杜集区和烈山区,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人口220万人。

淮北,是一座历史悠久而又底蕴丰厚的城市。四千多年前商汤十一世祖相土,建城相山脚下,发文明之滥觞,此后历代王朝在此设郡置县。蹇叔、桓谭、嵇康与刘伶等先贤圣哲,现代雕塑大师刘开渠,皆生于此或长于斯;临涣古城墙、汉画像石、隋唐古运河柳孜码头遗址,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烈士陵园等,传递着凝重、久远的文化信息,展示着一段历史的辉煌。

淮北,是一座资源丰集而又景观美丽的城市。这里矿产颇丰、品种繁多,其中以煤为最,远景储量350亿吨,工业储量80亿吨;这里气候宜人、光照充足,是国家和安徽省重要的粮、棉、畜禽、蚕桑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这里山水相依、风光迷人,相山森林公园、老龙脊森林公园以及奇石、古树、繁花、古刹和塌陷湖泊,让人们在碧水青山新城之间领略着一份诗情画意的和谐。

淮北,是一座基础设施完善而又文明开放的城市。京沪、陇海、符夹等铁路纵横东西南北,6条国道、省道以及京福、连霍高速公路穿境而过,离徐州观音机场60公里,至连云港港口280公里,是安徽省距深水港口最近的城市。城市规划区面积420平方公里,城市建成区已达80平方公里,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和安徽省首届文明城市称号。

淮北,是一座以煤电为主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形成了以煤炭、电力、纺织、酿酒、建材等为支柱的产业格局,年产原煤3000多万吨,电力装机容量210万千瓦,是中国能源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全国塌陷土地复垦示范区。随着临涣、南坪两大煤化工等一批具有牵动作用的产业基地和重点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煤化工产业、煤矿装备制造业和淮北经济开发区等工业园区的不断发展壮大,淮北的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将进一步增强。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59.2亿元,财政收入35.6亿元。

淮北,是一座投资成本较低而又环境优越的城市。现有20多万亩采煤塌陷地自主开发,20多万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熟练的产业工人。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一批批外商纷至沓来,华润集团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和非晶硅太阳能等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项目相继入驻,江苏盐城新光集团总部迁入淮北。

淮北正在大力实施工业强市、开放带动、创新推动、全民创业、城乡一体化和可持续发展六大战略,着力打造实力淮北、活力淮北、魅力淮北、和谐淮北,争先进位、奋力崛起。

一、行政区划

淮北市行政区划

淮北市辖杜集、相山、烈山3个市辖区、1个县。市政府驻相山区。

说明

1.面积(单位:k㎡)、人口(单位:万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2007年末户籍人口

2.行政区划合计数据有待核对。

3.各区县间有几次行政区域调整,辖区面积均已变化,但《简册》至今仍未修改。各区县政府网站数据为:杜集240,相山135,烈山388,濉溪1987

二、道路交通

“十一五”计划实施后,连霍、京台、许淮高速公路穿境而过,铁路、民航通达四方。淮北市于2006年开始启动农村公路“村村通”建设。3年来,通过国家补助、国债项目、地方财政投入、沿线村民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等渠道,加快了农村公路的建设。截至2008年9月,淮北市已建成通村水泥或沥青路面1452公里,占村道总里程的71%。全市629个建制村中通水泥或沥青路的达363个,占建制村总数的57.75%,其中杜集区、相山区、烈山区已经实现村村通公路的目标。

2008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3607.3公里(包括村道)。其中高速公路42公里,国道7.1公里,省道210.9公里,县道586.9公里,乡道636.2公里,专用道82.5公里,村道2041.7公里,78.4%的行政村通上了柏油(水泥)路。公路密度为131.2公里/百平方公里和17.12公里/万人。

1989年10月,投资400万元,按六级航道标准,对萧濉新河青龙山至符离集段疏浚,建成青龙山港口,码头总延长424米,10个泊位,靠泊能力100吨,年吞吐量100万吨。1990年4月1日正式通航,填补了淮北市无港口的空白。随后,又扩建宋疃、四铺、闸河码头,对境内渡口进行升级改造,在码头建设、道路硬化、标志碑、警示碑、安全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等基础设施上统一了标准,营造了绿色、安全、舒适的渡运环境。截至2008年,全市通航里程138.9公里(含区间通航);航运码头3座,码头总长度616米,总泊位15个,靠泊能力100吨,年吞吐量140万吨;企业6家,各类船舶504艘。航运业发展把淮北煤炭等物资通过航运与全国水运、铁路、公路联运成网,促进了淮北市与全国各地的物资交流,推动了淮北地方经济建设。

至2008年底,淮北市有客运班线193条,与1978年23条相比,增长了8.4倍。2008年公路客运量4210万人次,旅客周转量26.2199亿人公里,分别增长11.3%和14.2%;公路货运量4464万吨,货运周转量15.8313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1.3%和18%。

从1998年开始,淮北市出租汽车逐步实现轿车化,车型多为天津夏利和长安奥拓。2000年,夏利和奥拓出租车逐步减少,开始向空调化、高档化轿车发展。至2008年底,全市有9家出租汽车公司,1622辆出租车从事营运。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3.5782万辆,比2007年增长19.4%,其中私人汽车拥有量2.412万辆,增长24.9%。

三、人口状况

1960年,淮北市总人口6.4312万人,其中以煤矿职工为主的非农业人口6.0923万人,占总人口的94.7%;农业人口3389人,占总人口的5.3%。随着煤炭工业和地方工业的迅速发展,行政辖区的逐步扩大,以及人口的自然增长,全市总人口增加的速度很快。1977年濉溪县划归市辖,全市总人口增至110.1789万人,突破了100万。1990年,总人口达161.4229万人,比1960年增加154.9917万人,增长了24倍。至1992年,总人口达168.1836万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市总人口为161.5088万人,其中汉族161.2万人,少数民族32个,未识别民族7个。

至2008年底,淮北市总人口215.782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93.245万人,占总人口的46.8%;农业人口122.5533万人,占总人口的56.8%。2008年底,淮北市男110.457万人,女105.3256万人,男女性别比1.049﹕1。

淮北市少数民族人口多因工作调动、学校分配、通婚联姻、矿区招工等原因迁入。1952年,全省统计时,宿县专区濉溪县尚无少数民族人口。1964年7月第二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市共有少数民族6个,人口394人,占总人口的0.5%。其中回族372人。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全市少数民族15个,人口2200人,占总人口的0.16%。其中回族2027人。1988年,市政府拨专款购置了山地5亩,用于回族等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亡人安葬。

1990年11月,淮北市回民公墓管理委员会成立。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市少数民族32个,未识别民族7个。人口3079人。回族2419人。1996年,少数民族有回族、蒙古族、满族等33个,总人口4000多人,回族占60%。少数民族干部地市级1人,县处级13人。3月12日,调整充实淮北市回民公墓管理委员会,制定了《淮北市回民公墓管理暂行办法》。

2002年3月,全市共31个少数民族,3316人,其中回族2269人。2008年底,淮北市有32个少数民族,总人口4306人。回族有3353人。(2009年人口有等补充)

四、物产资源:

【土地资源】

淮北市土地总面积274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5988公顷,林地面积23266.67公顷,水域面积10000公顷,养殖水面8333公顷,荒沙、荒漠1466.67公顷。再生土地资源优势独特,综合复垦治理后的采煤塌陷区土地已成为我市独特的资源优势。多年来,我市不断加强采煤塌陷地复垦工作,土地复垦率达到54%以上,位于全国前列。

淮北地区土壤类型主要有潮土和砂礓黑土两大类。潮土类主要分布在黄泛平原地区,面积约为1080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41.1%;砂礓黑土是淮北地区的古老耕作土壤,分布面积最大,约为1440平方公里,占土地总面积的54.8%。此外,境内石灰岩残丘地带有面积较小的黑色石灰土、红色石灰土和棕壤分布。

我市素有“百里煤城”美誉,大小煤矿星罗棋布,每年因采煤塌陷土地约500公顷,全市已塌陷土地面积15000公顷。形成的湿地面积中,永久性水面4000公顷,季节性水面5000公顷。境内主要河流有岱河、龙河、龙岱河、萧濉新河、王引河、沱河、浍河、闸河、解河等自然和人工河流,河流面积约18万平方米。

【矿产资源】

我市矿产资源蕴藏量较为丰富。目前,已发现矿产56种,矿产地488处,其中大型矿产地20处,中型矿产地13处,小型矿点455处。在查明储量的16种矿产中,煤、铁、铜、金、水泥用灰岩、高岭土储量分别居全省第

2、

4、

6、

2、

6、

1、位。其中,煤炭资源最具优势,远景储量350亿吨,工业储量80亿吨。淮北矿区储量丰富、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分布广泛、矿床规模较大、综合效益凸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煤炭和精煤生产基地。

淮北听课

淮北师范学校

淮北观摩课心得体会

淮北文明网

淮北教育考察团

淮北听课感想

HJZ教案(淮北)

淮北矿业分布

淮北导游词(版)

淮北农村商业银行

《淮北概况.doc》
淮北概况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