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伟业

2020-03-02 17:30:1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建党伟业

电影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述辛亥革命;第二部分叙述十月革命后,中国知识分子精英探索革命发展及五四运动;第三部分是讲这群社会精英成立中国共产党,是影片中最富有青春和激情的;

最“有戏”的的袁世凯,出色地演绎了一个一意孤行,最终众叛亲离的袁世凯。就任总统时貌似谦虚实则自负的言语,被日本公使一语道破心中所想时的复杂心情,跟手下冯国璋表示不会称帝的口是心非,以及众叛亲离后擦拭龙袍时的百感交集„„可以说,袁世凯是整部电影里刻画得最丰满的一个角色。全片最深情的蔡锷。蔡锷与小凤仙火车站的别离戏份,一句“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难再许卿”,配上两行夺眶而出的眼泪和深深地拥抱,让人潸然泪下。全片最有风度的胡适,着装整洁,说话永远慢条斯理。不论是与辜鸿铭辩论,还是面对学生的挑衅,永远都不急不躁,以理服人。最富激情的是两位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和李大钊。这两个布尔什维克同道,演讲时,一个慷慨激昂,一个沉稳坚毅。尤其是两人的几次私下里讨论,更为共产党创始人增添了一份生活情趣。 历史背景:

1917年冬,俄国“十月革命”胜利。1918年冬,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北洋政府派遣使团出席巴黎和会。但是英美等国为制约已赤化的俄国,将青岛以及胶州湾割让给了日本人,完全无视中国的利益。1919年夏天,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了。经历了以上种种,中国的进步青年们发现西方列强完全靠不住,而列宁的成功如今却如同一盏明灯,为他们指引了方向。 剧情介绍:

1911年冬,孙中山从海外归来,翌年1月1日就任临时大总统。与此同时毛泽东参加了光复新军。很快,袁世凯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在皇室中的威信,从孙文手中取得了大元帅之身份,北洋民国政府成立。同年10月,国民党成立。1914年夏天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915年袁世凯同日本定下密约二十一条并且更改国体,自封为中华帝国皇帝,自此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孙中山与蔡锷成立护国军,出师讨袁。很快袁世凯便在举国声讨中黯然死去了。之后又随着张勋复辟的失败,中国进入了军阀割据的混战局面。而毛泽东、李大钊、周恩来等人虽身处不同地方,但都在内心思索着救国救亡之路,命运的相会即将到来。1920年3月,维经斯基来到中国,准备在远东建立共产国际支部。1921年3月,陈独秀、李大钊、蔡和森等人彼此来往交流,誓要建立代表无产阶级的政党。1921年7月22日,十三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员代表集结在上海博文女校宿舍,“中国共产党”在众人齐声吟唱的《国际歌》中呼之欲出! 导演说戏

韩三平说:“影片的第一部分是辛亥革命之后,旧民主主义革命没有解决中国社会存在的根本问题,这段时期内军阀混战,大量灰色人物登场在第二段中,包括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这一时期国内很多优秀知识分子精英对国内外形势进行了探讨、争论。而由于这些知识分子的努力,故事才发展到了第三部分。这一部分属于青春励志段落,讲述了一大批青年在上海建立共产党,包含了青春、激情、奋斗和献身。”

张嘉译挑战革命伟人“李大钊”

他“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著名的爱国志士;他投身新文化运动,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向封建顽固势力展开猛烈斗争;他与陈独秀积极推动建立全国范围的共产党组织,“南陈北李,相约建党”,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吴宇森此次在《建党伟业》中饰演林森。这是一个重要历史人物,晚清名士,曾任国民政府主席、国民党中央政治委员会代理主席。林森原名林天波,字子超,福建闽侯县人。

导演韩三平和黄建新说,《建党伟业》就是一部历史电影,旨在向那些为革命奋斗牺牲的先烈们致敬,也提醒现代观众不要忘记那些新中国的开拓者们。这部电影中有搞笑的桥段、有令人血脉贲张的战争场面、有让人激动不已的五四运动、也有会让人扼腕叹息的奉献和牺牲。他们才是那场革命中真正的主角。”

《建党伟业》讲述了从辛亥革命到中共一大这段时间内的历史大事。全片分为几个段落,前半部分讲孙文等革命者建立国民党,与袁世凯争斗的情形;后半部分叙述巴黎和会引发的“五四”运动,布尔什维克的种子经由李大钊、陈独秀引入中国,终于生根发芽,最终在嘉兴南湖召开了中共一大的故事。几个段落以时间为序,互相之间的关联不强,也缺乏贯穿始终的线索式人物。很多人物都是一闪而过,此后再不出现。这也最终导致影片叙事结构散乱,没有重点且沉闷。 影片《建党伟业》是向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的重点影片,主要以毛泽东、蔡锷、李大钊、周恩来、陈独秀、蔡和森、向警予、孙中山等第一批中国共产党党员为中心,讲述他们为国家赴汤蹈火的精彩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对我们中国人心灵的冲击。电影再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重温了老一辈的革命家为了挽救人民与水火之中,为了拯救危难中的中国,历经千难万险,经过不懈的斗争与牺牲,终于创建了“中国共产党”的历程,对我们这些出生在新社会、沐浴在党的恩赐下的小孩,是一次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

在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正处于命运的危难时刻: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妄图灭我中华,瓜分我领土。一些有识之士纷纷行动,寻求救国之路。其中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然而这一革命的果实却又被袁世凯窃取。紧接而来的军阀混战,更进一步的加剧了人民的苦难。

更让人不能忍受的是,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中国,却不能堂而皇之的拿回自己的领土,那些强权国家,根本不顾中国人民的强烈要求,硬是将德国在中国的权利转让给日本。“弱国无外交”,陈道明在剧中沉痛的话,告诉了人民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想自救就必须自强。

中国共产党就是在这个时候诞生的。它应允了历史的要求,应允了民族的要求。它的诞生,给中国带来了希望,给人民带来了光明,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从此,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苦的斗争,最终终于实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望,劳动人民翻身做了主人。

时光飞一般的流逝,现在党已经90岁大寿了,从当年的“风腥血雨”到现在雨过天晴,又有谁能体会当时的艰辛历程呢,只有亲身经历过才知道什么是苦,只有亲身尝过苦,才能真正的体会到甜。当共产党诞生的时候,就仿佛注定它以后的成功,看完《建党伟业》我才明白,当初党的诞生,就是为现在的和平而建立,虽然现在已经没有了战争,但我们依然不能忘记共产党对我们的“恩赐”。没有党就没有我们现在的新中国。

战争之所以胜利,因为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小凤仙送别蔡锷的那一幕仿佛还在眼前--蔡锷说: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小凤仙不急不躁,情深意重地道:你记住,你蔡锷是四万万中国人的,也是我小凤仙的。当火车汽笛一鸣,寒夜中就剩下一个泪眼迷蒙的女子。孤独地望着远去的心上人。此刻配乐响起,带着一种很舒缓悠长的浪漫,带着一种毅然决然的激昂。小凤仙的话仿佛是全片的要旨,中国的胜利是万千甘愿向前牺牲的人用鲜血换来的,万千有血性的奋斗换来的。埃德蒙·柏克说一个民族决不会永久接受征服者的统治。当不断有人上演着复辟的闹剧,当一条条丧权辱国的条约被签下,当敌人的轰炸机开过清臣辫子牵着的风筝顶。没有人再犹豫了,陈独秀不犹豫了,李大钊不犹豫了,毛泽东不犹豫了„马克思说:青春的光辉,理想的钥匙,生命的意义,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全包含在这两个字之中。奋斗!只有奋斗,才能治愈过去的创伤;只有奋斗,才是民族的希望和光明所在。巴黎和会失败了,青年人愤怒了。他们如奔涌的潮水一般冲上街头,举起横幅喊起口号--\"誓死力争,还我青岛!\",\"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这个镜头后来被剪辑在一个广告中,多看几遍心里就突然想:真正的历史上当时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场面,是否真的是一群身着学生服青春身影,用本该面对浪漫梧桐树的面庞面对无情的敌人的枪,不,自己同胞的枪。\"冤情太重,衙门接不了。\"--女学生呐喊道那冤情像闷声沉在水底的石头。它承载了中化古国的一声叹息。只有用行动去搬动那沉石,只有你与我同在。当结尾时,代表在南湖的船上唱起国际歌时,大家紧紧地拥在一起--所以生命本是奇怪的东西,因为共同的信仰大家聚到一起,为了共同的目标奋斗。所以当你找到战友,与你心手相连并肩作战,这是多么缘分多么快乐的事啊最勇敢的战斗是一个人,最孤独的战斗也是一个人。而我相信你的身边总有人和你有相同的理想,他们都在陪你战斗。

历史的背后,不光是成功者享受的赞誉与名声,更多的是,掩映其间的鲜血,迷茫,呐喊和挣扎。在改变历史的过程中,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一群人的努力,还是可以改变历史长河的走向的。正是,历史由英雄们引导,却由群众创造,而走在时代前列的英雄们,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应该获得后人的掌声,

中国共产党的崛起有历史的机遇,也有历史的必然,《建党伟业》由1911年的辛亥革命入手,也算找到了历史的切入点。辛亥革命应该算非常成功的,它终于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达到了革命的目的。在那时,革命党派众多,纲领也不尽相同,共同的目标也就是要推翻满清的统治。推翻清王朝后,中国向何处去,当时的先辈们是迷茫的,也是意见不统一的,混乱的思想,必将导致混乱的行动。 连所谓的民主先行者孙中山,并没有切合中国实际的思想,顶多是把西方的东西拿来。他的理论,在松散的党内都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国民的另一个大佬黄兴,革命成功后醉心于实业治国,思想上未有进一步的发展,而当时实际主持国民党的宋教仁,幻想靠议院政治来实现共和,最终用生命证明了此路不通。靠武力占据民国政府的北洋军阀们,都不是思考者,他们都是实际主义者,只是想用手中掌握的武力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哪怕只是局部的。他们主导的民国政府,连民主都是形式的,无论哪方面的上台。

不过,北洋政府还是比较宽容的,在片子的第二部分你可以充分感受到。你可以学习不同的思想,可以印传单,上街游行,看到那些对着群众的激情澎湃的演讲镜头,心里还是很震撼的。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可以算社会的楷模,胡适,陈独秀,李大钊等都是社会命运的思考者,连辜鸿铭也算,他们想做的,就是建立一个自由平等的中国,尽管提倡的道路不同。现在的中国知识分子,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已经站在社会的对立面了。

巴黎和会上中国遭遇胜利者的失败,顾维钧拒绝在合约上签字是说的那句话,“尊敬的各位代表:你们凭什么把中国的山东省送给日本?我很愤怒!中国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沉痛的一天”,现在听来还是那么让人痛心。巴黎和会对当时幻想强国的知识分子是个沉重的打击,其直接导致了后面的五四运动。当看到热血的学生群情激奋庆典在屏幕上走过,仍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热血与激情。 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了当时的知识分子另一种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这方面陈独秀,李大钊是研究学习的先行。五四运动后,更多的青年人也加入到了这个行列,毛泽东,朱德,蔡和森,周恩来等都包括在内,甚至还有一些所谓的后来的叛徒,如陈公博,周佛海在内。

《建党伟业》的最后一部份是这部影片的重点,也是最不令人满意的。参加学习的人多了,再加上外部推动,成立一个组织也就不奇怪了。信奉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知识分子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并不是什么盛举,只不过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们走到了一起。在后来的日子里,有人加入,有人退出。就是在当时的环境下,成立共产党也是要掩人耳目的,连开个一大也要东躲西藏,谁能预料到日后共产党能创下夺取全中国政权的伟业?参加一大的十几个代表中没人知道,包括毛泽东在内,何况唱了>国际歌的代表们,最后也没剩几个能坚持马克思主义。

现在《建党伟业》把建党这么普通的开始变成了伟业,使建党成了盛宴,众多的历史人物无论与建党有关与否,都将粉墨登场,以先知们的形象去赴宴,这就有点过了。建党以后的历史不就证明了,共产党是在鲜血中成长起来的,敌人的,还有自己的,残酷的很。要是伟业,也是以后创下的。还是套用那句话吧,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要青史留名,请用血来换。

建党伟业

建党伟业

建党伟业

建党伟业

建党伟业

建党伟业

建党伟业

建党伟业

建党伟业

建党伟业

《建党伟业.doc》
建党伟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