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苏教版)

2020-03-03 00:36:5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合调研测试试题

高 二 语 文

(时间:150分钟;分值:160分)

注意事项: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学校、姓名、考试号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答案写在答题卡对应题目的横线上。考试结束后,请交回答题卡。

一,语言文字运用、文学常识与名著阅读(15分)

1、下列四组词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栏楯(xǔn)

茭(jiāo)白

衍(yǎn)生物

棨(qǐ)戟遥临 ....B.缂(kè)丝

婆娑(suō)

框(kuàng)架图

长歌当(dāng)哭 ....C.萌蘖(niè)

修葺(qì)

宿舂(chūn)粮

期(jī)功强近....D.攒(cuán)射

谂(shěn)知

抟(tuán)扶摇

门衰祚(zuò)薄 ....

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准确的一项是:(

) ...①元旦假期过后,十几名高二年级的学生聚集到校长室门口,______学校元旦美食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②当地时间11月5日,叙利亚东部代尔祖尔市发生了______的汽车炸弹袭击案,约40名平民死亡,另有多人受伤。

③随着政府机构改革进行,一些职能丧失或者明显________的政府部门将被撤销。 A.反映

骇人听闻

退化

B.反映

耸人听闻

蜕化 C.反应

骇人听闻

蜕化

D.反应

耸人听闻

退化

3、下列四句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自然学者们把变异的唯一可能的原因常常归之于如气候、食物等等外界条件,从某一狭隘的意义上说,这是正确的。

B.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当天,全国有近10万多名监考、巡考和考务工作人员为考生提供考试服务。

C.“三改一拆”、“五水共治”非有恒心不能抓到底,我们要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再接再厉,再干五年,拆出一片新天地,治出一番新气象。

D.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发布的《2015中国职工养老储备指数大中城市报告》显示,国有企业养老储备总指数最高,民营企业最低。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1 / 8

A.《滕王阁序》作者是王勃,初唐诗人,与杨炯、陈子昂、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 B.归有光,明代散文家,崇尚唐宋散文,其散文风格朴实,感情真挚,是明代“唐宋派”代表作家,与唐顺之、王慎中并称为“嘉靖三大家”。

C.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该书由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组成。《报任安书》即选自其中的“书”部分。

D.《西厢记》又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我国古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对后世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戏剧创作有很大的影响,作者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王实甫。

5、下列关于《三国演义》与《欧也妮·葛朗台》的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巴尔扎克创作的长篇小说,收录于《人间喜剧》。

B.《三国演义》中,鲁肃“巧设连环计”,表面上是为解决曹军不习水战晕船的难题,实际上是为孙刘联军火烧曹军战船作准备。

C.赵云(子龙)为了保护刘备二位夫人与阿斗,过五关斩六将,冒尽风险。刘备感动之下,把阿斗扔到地上,说“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大将!”

D.《三国演义》中写诸葛亮出山时,先写司马徽推荐,后写徐庶再荐,之后用刘备三顾茅庐等情节来铺垫请出诸葛亮。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文后6-9题。

见村楼记

归有光

昆山治城之隍①,或云即古娄江,然娄江已湮,以隍为江,未必然也。吴淞江自太湖西来,.北向,若将趋入县城,未二十里,若抱若折,遂东南入于海。江之将南折也,背折而为新洋江。.新洋江东数里,有地名罗巷村,亡友李中丞先世居于此,因自号为罗村云。

中丞游宦二十余年,幼子延实,产于江右南昌之官廨。其后,每迁官辄随,历东兖、汴、楚之境,自岱岳、嵩山、匡庐、衡山、潇湘、洞庭之渚,延实无不识也。独于罗巷村者,生平犹昧.之。中丞既谢世,延实卜居县城之东南门内金潼港。有楼翼然出于城闉之上,前俯隍水,遥望三.面,皆吴淞江之野,塘浦纵横,田塍如画,而村墟远近映带,延实日焚香洒扫读书其中,而名其楼日见村。

余间过之,延实为具饭。念昔与中丞游,时时至其故宅所谓南楼者,相与饮酒论文,忽忽二..纪,不意遂已隔世。今独对其幼子饭,悲怆者久之。城外有桥,余常与中丞出郭,造故人方思曾,..时其不在,相与凭槛,常至暮,怅然而返。今两人者皆亡,而延实之楼,即方氏之故庐,余能无

2 / 8

感乎!中丞自幼携策入城,往来省墓及岁时出郊嬉游,经行术径,皆可指也。孔子少不知父葬处,有挽父②之母知而告之,余可以为挽父之母乎?

延实既能不忘其先人,依然水木之思,肃然桑梓之怀,怆然霜露之感矣。自古大臣子孙蚤孤而自树者,史传中多其人,延实在勉之而已。

【注】①隍:没有水的护城壕。有水称池,无水称隍。②挽父:人名,孔子不知父葬何处,是陬邑人挽父的母亲相告后,才将母亲灵柩送往防山合葬。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然娄江已湮

湮:堵塞。 .B.生平犹昧之

昧:不清楚。 .C.延实卜居县城之东南门内金潼港

卜:料想,打算 .D.造故人方思曾

造:拜访 .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江之将南折也

先妣抚之甚厚 ..B.延实为具饭

难为俗人言也 ..C.时时至其故宅所谓南楼者

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D.余常与中丞出郭

与蝼蚁何以异 ..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以简洁而不乏生动的文字写见村楼的环境、来历,叙写中寓含着作者深切的故人之思。

B.本文在回忆时注重细节,捕捉了日常平凡的生活画面,似不经意的文字描写营造出一种令人回味的意境。

C.作者以长辈身份为楼题记,追述往事,缅怀故友,以孔子及能“自树”的大臣子孙为例,勉励后辈发愤努力。

D.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且能将其自然融为一体,不留斧凿之痕。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自古大臣子孙蚤孤而自树者,史传中多其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简要概括李中丞的性格特点(2分)

3 / 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11、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文后三题。

夏日三首(其一)

张耒

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 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 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 久斑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

(1)请赏析第三联中“邀”、“纳”二字的妙处。(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具体说明这首诗是如何表现环境的“清”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2) ________________,形影相吊。(李密《陈情表》)

(3)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5)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司马迁《报任安书》) (6) 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7) 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8)欲以_________________,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报任安书》) 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横八字巷的人们

4 / 8

黄蓓佳

①奈保尔在《米格尔街》中写道:生活如此绝望,每个人却都兴高采烈地活着。横八字巷里的人们也是。他们生活在那个荒凉又贫瘠的年代,随波逐流地游荡在这个世界上,生命中从来没有“希望”这个奢华的词语,却也竭尽所能把自己的日子过出了动静。

②横八字巷长仅有50 米,窄到至多二人并行,还得是两个瘦子。巷子阴暗潮湿,青苔漫地,碎砖嵯峨。外婆家就在横八字巷里。

③外婆家曾是小城里的富裕家族,可惜好景不长,外公50岁上染病离世,儿女们一个接一个夭折,亲戚们觊觎外公的遗产,之后是日本人来了……可怜我的孤寡外婆,半个世纪风雨飘摇,拐着一双半大的“解放脚”,养大了我母亲,顺带养大了小叔子遗下的孤女,还为她寡苦的妯娌和小叔子送了终。外婆最后落下横八字巷里一套宽敞院落,以为能终老在此,谁料“*”中被扫地出门,带着我和弟弟蜗居在曾是门房的两间小屋。

④家中斑驳潮湿的墙壁,墙缝里手一抠便簌簌掉落的石灰,梅雨天满天井的积水,睡一觉起来鞋子里的粘粘虫,冬天屋顶瓦楞上瑟瑟抖缩的草,屋檐下细溜溜的晶莹剔透的冰凌,满脚满手的冻疮……

⑤即便如此,春节时父母回家,家里必定要晒腊肉灌香肠,做馒头蒸米糕,自制花生糖芝麻糖。清明摊一锅杨柳叶子油香饼。端午包粽子,熏艾草。中秋吃月饼。重阳买一块枣泥糕。立冬要吃汤圆。腊八肯定煮腊八粥。此外,春天要吃杨梅,夏天用井水冰西瓜,秋天菱角上市,冬天萝卜赛梨。一个季节有一个季节的新鲜,一样下市了,另一样再上桌,有板有眼,纹丝不乱。那些日子虽然清贫寒酸,我们却过得一丝不苟,庄严排场。

⑥我有个四叔公,膝下无子,解放后摆小人书摊为生。“*”开始,书摊不让摆了,靠一点微薄积蓄过日子;母亲隔三差五给他们十块八块钱。叔公家也住横八字巷,春节去拜年,两位老人穿戴得格格正正,裤缝都用搪瓷缸子盛了热水熨得笔挺。桌上一碟糕一碟糖是再也少不了的,甭管是不是做个样子。

⑦邻居的一个姐姐会踩缝纫机,买块花布就能裁剪出各种合体衣服。有一回她用立体裁剪法帮我做了两条花短裤,我左看右看,惊叹世界上有这等聪明之人!我恨自己不及她十分之一的心灵手巧。

⑧横八字巷头上,高门楼儿里,黑漆大门偶尔打开,走出来一位斜眼的退休私塾老先生。他年轻时教过我母亲,因为这层关系,他在巷子里惟一走动的就是我们家。他是头一个欣赏我的人,大概在那个年代,我是个比较少见的喜欢看书写字的女孩子吧。他总是在有太阳的日子里出门,拄着拐杖,踱进我家小院,靠壁坐下,跟外婆聊几句,再询问我几句。他有一张十分自负的沧桑的脸,还有斜视的眼睛——看起来望向别处,实际上却是紧盯住我,这让我觉得像是被别人偷窥,心里一阵阵发紧。

5 / 8

⑨还有位麻脸老太太,是外婆的好朋友,她有一双粽子大的小脚,真正的三寸金莲。老太太和外婆有一桩共同爱好:看戏。像什么越剧、锡剧、扬剧、沪剧、京剧,不挑不拣,来者不拒。《珍珠塔》《打金枝》《西厢记》《白蛇传》这些传统剧目,她俩讲起来头头是道,余味悠长。

⑩六七十年代横八字巷的往事,没有多少让人兴奋的瞬间,是我那些兴高采烈的长辈和伙伴们,他们喜笑怒骂皆成趣味的家常琐事,让我的童年记忆五彩缤纷。成年后,走过很多国家,结识过很多人,能够让我刻骨铭心的,深夜想起来心里发紧发疼的,真是没有,实实在在都是过眼云烟。

(原载《新华日报》,有删改)

13、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请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特色。(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请分析第⑤段中“庄严排场”的含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联系全文,探究横八字巷的往事让“我”“刻骨铭心”的原因。(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7~19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了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

6 / 8

表。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7、请简要分析第一段的论述思路。(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请简要概括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青花瓷让我们对明代有了哪些认识?(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70分)

7 / 8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有人说,生活就是诗和远方,能走多远走多远。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自选文体;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范围。

高二语文参考答案

8 / 8

1、D

A栏楯(shǔn)

B长歌当(dàng)哭

C宿舂(chōng)粮

2、A

“反映”指把情况、意见等告诉上级或有关部门,还可比喻把客观事物的实质表现出来;而“反应”指由外来刺激引起的某种活动或回应,引申为事情引起的意见、态度或行动等。②句是指学生把情况、意见等告诉校长,该用“反映”。

“耸人听闻”指故意说夸大的话或捏造事实,使人震惊。本语境说的是真实的事,该用“骇人听闻”。

“退化”指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功能减弱甚至完全消失;也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蜕化”指虫类脱皮,引申为事物脱胎演化,也比喻腐化堕落。句③说的是某些政府部门的职能减弱,该用“退化”。

3、C

A.语序不当,“常常”应在“把”前。

B.“近”与“多”自相矛盾。

D项,句式杂糅,应删去“根据”。

4、B

A.陈子昂错,应为卢照邻

C.《报任安书》是一篇独立的书信,与《史记》中的“书”无关。 D.“元曲四大家”没有王实甫

5、A

B.“鲁肃”应为“庞统” C.“过五关斩六将”错,是关羽 D.徐庶和司马徽的位置应对调。

6、C

C项“延实卜居县城之东南门内金潼港”,前面说“独于罗巷村者,生平犹昧之。中丞既谢世”,此处如把“卜”解释为“料想、打算”就与语境不合,因为这是具体行为,并不是“打算”,此处“卜”应为“选择(处所)”之意

7、D

A项,第一个“之”,主谓之间,取独;第二个“之”,代词,她。B项,第一个“为”,替;第二个“为”,对。C项,第一个“者”,定后标志;第二个“者”,……的原因。D项两个“与”都是介词,和。

8、C

C项,“以孔子为例,勉励后辈发愤努力”错。文章第三段说“孔子少不知父葬处,有挽父之母知而告之,余可以为挽 父之母乎”,意思是“孔子年少的时候不知道父亲被埋葬的地方,陬邑人挽父的母亲知道后告诉了他我可以做挽父的母亲吗”。

9、(1)(4分)从古到今大臣的子孙年少丧父却能够自强不息、有年建树的,史书占有很多这样的人。

(2)(4分)我长久生病卧床没有寄托,就让人再次修整南阁子,它的规制格局与之前稍有不同。

10、(2分)意趣高雅、重视友情

11、(1)(4分)“邀”字是拟人手法,把月光写得很有情味,晃动的月影好像是疏帘请来的一样; “纳”字展开想象,化虚为实,溪声好像可以用虚枕装起来一样。 (手法1分,分析1分。共4分)

9 / 8

(2)幼雀雏燕在檐前飞舞,反衬村居环境的清幽(1分);蝴蝶飞舞,蜘蛛织网,反衬白天的清静(1分);

风吹帘动,溪声嘈嘈,反衬夜晚的清静(1分)。 答对两点即可。

(3)(4分)诗人对月影、溪声的喜爱之情;(1分)清闲(清净、安宁)的心境;(1分) 归隐村野、终老乡间的愿望;(1分)抒发诗人淡泊名利、归隐田园的情怀。(1分)

12、(1)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2)茕茕独立 (3)齐彭殇为妄作

(4)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 (5)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6)淡烟暮霭相遮蔽 (7)落霞与孤鹜齐飞 (8)究天人之际

13、(4分)①内容上,指出那个时代横八字巷人们生活贫穷却努力把日子过出动静的特点;②结构上,领起下文对横八字巷往事的叙写。

(每点2分)

14、选取典型景物(1分),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注重细节描写(1分),写出了横八字巷阴冷潮湿、萧条破败的特点(1分),表现了横八字巷人们生活的贫困艰难(1分);运用叠词,富有音韵美(1分)。

15、(4分)①生活态度:不苟且,不绝望;②生活方式:有板有眼,恪守传统。

(每点2分)

16、(6分)①那些充满趣味的家常琐事,使我童年的记忆色彩缤纷;②人与人之间互帮互助,让我感受到了人情的温暖;③人们在清贫中一丝不苟的生活态度,让我体悟到了生命的尊严;④人们在艰难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

17、(6分)首先,提出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是否仅是历史偶然的问题;接着依据历史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分析问题;最后得出结论并指出中外交往的重要作用。 (评分标准,每点2分,每点中实际各含两小点,具体见参考答案中提示。)

18、(6分)•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ƒ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风格相融合,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走向世界,成为世界时尚。 (评分标准,每点2分。可从商业化、民窑崛起、风格变化三个角度评判。)

19、(6分)•明初文化具有兼容性。‚明代中国通过与海外交流走向开放和进步,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ƒ明代是中国陶瓷史上的重要转折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期。

(评分标准:每点2分。) 20、作文(略)

10 / 8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答案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

广西省桂林十八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卷分析(物理)

浙江省茅盾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Z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教学反思

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作文

五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及含答案

高二上学期物理期中考试总结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苏教版).doc》
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苏教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