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楼建筑设计要点

2020-03-01 23:12:0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006年春季课程 同济大学建筑系

指导教师:王方戟,罗兰,李肇颖,王乐

课题:学院楼建筑设计

教案

西班牙建筑师Alejandro de la Sota在马德里高等建筑技术学院任教期间(1956-1972年)为毕业典礼上的建筑专业学生作过一次致辞。致辞中,他把建筑学生身上持有的“叛逆”精神和老资格建筑师所具备的设计“经验”并列和对等起来。这种对等确实是建筑教育中的关键主题之一。建筑教育面对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要保护学生要求挑战权威、超越现状的热情;另一方面要顾及建筑学知识的传递,因为这些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自治性和积累性。

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建筑设计课在教案编制和授课方式上都面临偏向两个方面中哪个方面的选择。偏向“叛逆精神”的设计教育所顾虑的是缺乏评价的标准:到底哪种程度的“叛逆”是有潜力的,哪种程度的“叛逆”缺乏起码的依据。偏向设计“经验”的设计教育顾虑的则是推动知识的更新动力。把这两个方面在建筑设计课中有效结合起来,是许多教案努力的目标。

“叛逆”与“经验”看上去很对立,有时候它们也关注相同的东西,靠这个东西我们可以把它们拉在一起,那就是对案例的研究。所谓的“经验”或“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案例(个人的或他人的)的总结、积累、消化和分析。所以,案例对于设计“经验”,或者说建筑学领域内自治知识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同时,案例对于建筑学中的“叛逆”精神也有着特殊的意义。很明显,叛逆、挑战和超越都以一个设想中对立面为基础。如果没有对立的对象,也就无所谓超越了。这个对立的对象是由许多先前案例组成的集合。假如我们说的“叛逆”不是一时冲动的结果,不是笼统的只要是老的都反对的话,这种“叛逆”必然是认真的,必然对其企图超越的对象有明确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所以,对前辈留下的案例进行学习是持有建筑学中“叛逆”精神的前提。

本文分课题为同济大学四年级的9周设计教案,在此我们展示在教学中将案例作为建筑教学的工具、并将对案例的研究与设计教学并行推进的实践。

1,案例和任务书

本文介绍的教案依据这个教学与案例的基本关系展开。教案由王方戟等教师一同策划制定。制定的策略建立在对设计课程和案例研究教学所面临的主要困难的判断之上。

首先,设计课程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学生设计的推进和深入。如果周期9周的设计课的任务书是一个单项练习,设计过程中两头(所谓的一草和正图)紧,中间松懈的情况很难避免。学生往往在一开始定下大概思路,中间有很长的拉锯时间,最后在很短时间内为了完成正图而不得不深入。靠最后几天深入的设计,深度必定很难保证。对于教学来说,设计过程中应有的训练强度也很难保证。如果把周期9周的设计课分成若干个分项练习,每个单项都训练了设计的一个侧面,设计的强度也可以保证。问题是,单项间的结合难度很大,将它们结合起来以后,整体设计的深度也难保证。

其次,案例研究课程很难逃脱“作品鉴赏”的困境。设计课程中分析的往往只是案例的静态结果,是案例的一个侧面。对案例推进和发展过程的学习很难展开。学生对建筑师在案例中使用的方法和技巧也很难通过对案例结果的简单分析进行认识。

借鉴了这两方面的教学经验,一个在任务书中暗藏案例,并使单项设计在设计周期内完整地完成若干次的教案被编制出来。

通过将Sol Madridejos和Juan Carlos Sancho Osinaga设计的位于穆尔西亚(Murcia)的阿里萨卡医院教学楼(Teaching Pavilion at Arrixaca Hospital,),和Ignacio Vicens与Jose Antonio Ramos Abengozar设计的位于潘普洛纳(Pamplona)的那瓦尔大学的社会科学大楼(Social Science Building, University of Navarra,)两个案例的任务书还原后,我们发现建筑师在设计时得到的都是非常常见的任务书。通过对设计中剖面、结构、空间叠合、光线的把握,建筑师把这个平常的任务发展为高品质的建筑。这两个案例从平常的任务书向最后成果发展的模式非常值得学生仔细思考。我们将这两个案例中不同功能的空间尺寸量出来,分别编进两套任务书中。学生拿到的是一套和案例建筑师手中的相似的任务书。这套任务书的功能要求是如此平凡,以至于学生很少多想它的来历。不知不觉中,他们开始了和案例建筑师相似的设计过程。案例以这种方式被藏进任务书。另外,任务书通过对红线范围的控制,暗含了建筑与场地关系的讨论;通过对基地周围条件的选择,暗含了建筑空间类型的讨论。这些暗含的内容被葛明老师称为教案中的“机关”和教学“陷阱”。 藏在任务书里的“机关”在课程的不同的阶段纷纷解密。多重“机关”的组合保证了教学在展开过程中不断有新的焦点出现。这不但使教学具有节奏感,使学生对项目的兴趣逐渐增加,也有助于学生的设计在发展到一定深度后的推进。案例的“机关”在课程的中间阶段公开。案例出现的节奏使学生得以经历3种设计的状态。首先是按各自习惯工作方法深入的设计状态;接着是自觉不自觉地对案例进行借鉴的设计状态;最后是按照特定基地对设计进行调整和提高的状态。通过设计,学生超越了案例在图纸和照片上反映的信息,获得对案例中建筑师所使用的技巧和策略的理解。

除了暗藏案例的任务书外,教案中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求学生在9周的设计周期内,完整地完成3-4次设计。这几次作业包括全套的平、立、剖面图、轴测图和模型。另外教师根据具体的进度要求学生完成2-3次快速调整。这些调整作业一般要求完成某些图纸,不要求全套图纸及模型。在这个教案中,建筑设计被设想为多次形成完整设计成果的脉冲式的过程,而不是由浅逐渐入深的渐进式的过程。建筑设计中的许多问题在设计深入到一定程度才能显露出来。渐进式的教案只能给学生一到两次深入的机会。它们会给学生造成了一种错觉:似乎建筑设计可以是一个等待完美构思出现,然后能够一蹴而就完成的过程。在一定的设计深度中,任务书中诸如大小空间级配、功能组合、流线关系,以及基地性格、结构关系等基本问题才能出现,才有被讨论的条件。这些问题反过来帮助设计者判断构思的可行程度。建筑设计也可以离开寻找构思的朦胧阶段,并依靠这些具体问题不断深入。教案所要求的设计节奏给学生一个暗示:设计的深度具有特殊的意义,虽然从表面上这些前期工作的成果不一定都能用到最后结果中,但设计中不应该等待灵感的降临,一步步深化的工作对最后的成果有着关键的作用。为了实现脉冲式的课程节奏,除了给学生布置设计任务之外,组织评图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每次完整的设计都应该有相应的评图来对前阶段的设计进行总结和检查。通过恰当的评图过程,学生了解了自己设计的潜力,明确了下一阶段努力的目标,也在其他同学作业中获得许多重要信息。

2,推出案例的时机

课程任务书中暗藏着案例,但教学中这两个案例并不保密。课程前期就鼓励学生对它们进行分析。只是它们作为任务书中“机关”的“谜底”是在课程中间阶段公布的,对它们全面深入的讨论也在中间阶段展开。有趣的是,即使学生在课程前期仔细读了这两个设计,它们与任务书的关联还是很少有人能及时指出。这两个案例在课程中推荐给学生,不仅仅因为它们和任务书有关,更因为它们和教学中需要强调的环节有关。教案中着重强调的是课程设计中的环境策略、空间逻辑和结构关系三个环节。教案中涉及到的另外一些环节包括建筑类型的历史关联、设计的表达和表现、设计手段和结果的关联。教案中没有强调对建筑材料、学生对任务的研究、设计与建造关系等方面的讨论。

虽然各个主要案例在教学中反复被提及,但它们被深入讨论和分析的时机都与特定的教学环节搭配,在准确的时间出现。

课程中首先推出的案例侧重于它们的环境策略。Rafael Moneo设计的一些建筑,尤其是他的穆尔西亚市政厅(Murcia Town Hall)非常适合在这个阶段进行讨论。Moneo在穆尔西亚市政厅设计中恰当、精密地处理了建筑在整个建筑群中的地位。建筑与重要的老建筑、与地位与其相当的老建筑、与普通的老建筑甚至场地上原有建筑的关系都明确交代。同时,建筑又不因为处理这个复杂的相互关系而显得零乱。课程设计中,建筑与场地关系的讨论非常容易滑向笼统的状态。Moneo的这个案例帮助学生思考怎样建立建筑与场地的确切关系,并把这种精确的理解落实到建筑之上。与Moneo这个案例相同,Alvaro Siza设计的阿利坎特大学校部楼(Rector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Alicante,)也适合在课程早期的场地讨论中引用。这个案例是场地关系、建筑类型以及建筑空间综合关系的最佳案例。设计中Siza挑战了围院的模式,创造出一种改良的平面布局模式。这样,他不但得以维持围院模式建筑内院的空间效果,还获得了建筑在场地上应有的姿态。结合特殊的走廊采光方式,建筑还形成了独特的内部空间效果。这个案例向学生展示的是建筑与场地关系的设计虽然要处理宏观的问题,但它不是设计中的独立项目,它和设计中许多小的因素有瓜葛。各条线索纠缠在一起成为设计中的网络。它是很好地从场地与环境的讨论向下一阶段建筑空间及剖面关系讨论的过渡。

课程深入到中前期的时候,设计中的空间逻辑被明确提出来。此阶段一组相互关联的案例被放在一起进行讨论。它们是Alberto Campo Baeza设计的位于加的斯(Cadiz)的“Drago”公共学校、阿里萨卡医院教学楼和瓦尔大学社会科学大楼。这些设计的门厅空间非常不同。加的斯学校明确定义出一个主要的空间,其他空间都以各种不同的模式和这个空间贯穿。阿里萨卡医院教学楼把有限的门厅空间与室外空间、走廊空间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紧密组合的门厅空间。瓦尔大学社会科学大楼的门厅则是纵向的,空间一边接着外面的广场,另外一边是主要教室。但是,在这些不同的空间中蕴涵了许多相似的空间逻辑和设计手法。这使它们成为一个案例组。首先,它们都把光线和景色的入口分开。窗口与空间内的人有尺度上关系,所以从概念上看只是景色的入口。光线进入空间需要穿越或者漫射,所以都从另外的入口进入,且有大面的墙面依靠。其次,3个设计中的主楼梯都被作为空间中的主要道具小心布置。建筑师刻意地把楼梯的第一跑与其它几跑区分对待。使主楼梯除了交通作用外,更起到加强空间层次的作用。主楼梯的第一个平台也都作为非常重要的空间元素予以强化。第三,这3个门厅都通过剖面上的转折关系,使各层面间的空间环绕扣接起来,表现出一种建立在十分简单平面关系之上的复杂空间效果。这组案例在空间上既相互关联又有个性。把它们结合起来参照,一个案例带出下一个案例,使学生对空间剖面关系的理解更加灵活、生动。

教学中需要讨论结构和空间关系的时候。Giuseppe Terragni设计的两座房子作为一对案例被深入介绍。首先是但丁堂(Danteum)。这座没能实现的建筑中包涵了很多给人启发的内容。我们关心的是它的独特结构模式和建筑空间、空间气氛甚至文学之间的紧密关系。从位于科莫(Como)的Casa del Fascio设计中,我们则可以看见一个“完美”的概念如何通过结构的灵活性与功能贴切地结合起来。这两个案例是展开结构逻辑独立性和关联性问题讨论的很好起点。对它们的介绍也把一些空间留给学生,便于他们作进一步的讨论。

教案中对这些案例进行安排考虑到两点。首先,它们应该在特定的时机出现。在特定时间出现的案例配合了教案,使教学中安排的每一轮设计不是简单地把图纸画得更加细,而是有新的焦点。通过把握时机对这些案例的讲解,学生在对基本设计任务有清楚认识的基础上,总能领会到手头的设计还有值得进一步推进的很大可能。学生深入设计和课下对案例进行研究的积极性自然被调动起来。其次,案例不是单个出现,而是成对或成组出现。它们因为某些内在的设计逻辑被安排在一起。它们出现的时候正好是讨论与这个逻辑相关话题的时候。这样,对于学生来说,案例内在的逻辑就优先于他们表面的形式和处理的具体手法显现出来。这也很好地避免了他们简单地抄袭案例的形式,而自然地使他们去理解案例中建筑师的设计动机。借用武打小说中把武功描写成一重高于一重境界的概念,建筑设计中也存在相似的情况。这些“时机”正是学生们从一重功夫向更高一重功夫演进的转折点。而恰当的案例组合犹如催化这种转化的秘诀。

3,案例的等级

教学中出现的案例因为其与教学计划配合程度的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等级。上面这些案例是教学中有计划进行讨论的的骨架和线索。它们直接与教学目标相关,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对它们的理解也不同,所以它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停地出现,以保证教学控制点的落实。对于教学来说它们是高等级的案例。有的案例在教学某些阶段出现,它们是针对某一时期学生设计中共同存在的困难被提出来讨论的。它们是教学中次一等级的案例。还有的案例是针对个别小组的特殊问题,为了与特定学生的特定设计相类比而被讨论的。它们是教学中再次一等级的案例。要帮助学生理解自己设计的潜力和死角,并不断推进设计,仅仅靠高等级案例远远不够。许多下面等级的案例以不同的方法被带进教学的各个过程。这些案例中有经典的,也有普通的,有和教学要求紧密结合的,也有教师根据具体情况临场提出来的。

教学中,教师应该尽量多地把握案例,并努力建立自己对案例进行系统诠释的技巧和方式。教师也需要洞察真正困扰学生构思和深化过程中的关键问题,熟悉学生构思方案的能力、态度、兴趣所在。要针对性的选择案例,弄清楚什么是学生愿意讨论和分析的问题。案例与学生方案的关联性越强,学生能投入越大的精力去思考,他们在设计中的收获也越大。对这些可能性有个预期,就能选择恰到好处的案例,激发学生对案例的认同感,引导他们寻求有效的阅读案例的方法,并以此提示学生把握建筑学的知识对实际设计操作的重要性。

在下面等级的案例中,一些古代的案例是我们比较愿意在教学中引用的。原因是这些案例在具体的设计手法上已经和今天的设计拉开了距离。从它们这里,学生很难直接借鉴造型的设计。这时案例中一些需要利用抽象思维才能寻找出来的东西,如类型、秩序、基本空间逻辑等信息变得更加明显。这些案例不但很好地帮助教师直观解释了课程中需要强调的要点,更能引导学生质疑通过某些训练养成的形式和直觉至上的习惯,并逐步养成寻找建筑内在规律习惯。谈论这些案例的时候,建设这些建筑的古代建筑师不再是教科书上抽象的圣者,而变为和我们平等的、活生生的人。建筑历史的知识成为今天的设计工具。

一些非经典的以及学生可以直接观察、体验到的案例也被刻意安排到教学中去的。这些案例不但对于教学有直接的推进作用,而且,对这些案例的深入讨论可以在一个没有预设框架的基础上进行。学生可以按自己的体验和自己设定的模式参加对案例的讨论。我们希望一种主动观察和体验自己身边环境的意识能通过教学在学生思想中形成。

许多案例中蕴藏着非常有价值的内容,尤其是一些基本的设计手法和技巧。这些内容在泛泛的阅读中很容易被忽略。课程中学生会碰见一些具体的问题,如楼梯的处理,窗的处理,地坪标高变化的处理,坡道的处理等等。这种时候,一些在这些具体问题处理上有参考价值案例被引进与这些问题结合起来讨论。由于这些参考很容易与实际的设计操作结合起来,学生对这些案例细节进行进一步研究的热情便很容易被激发起来。我们期望看见的是学生们对案例非常投入的的研究,更期望一种深究被研究对象细节的习惯能够在他们中间慢慢稳固下来。

大多数经典案例的魅力是无穷的。课程中,相关的经典案例被从许多角度加以理解和分析。教师自己以及许多其他学者对经典案例的分析都被平行展示在学生面前。这样的展示明确无误告诉他们,经典需要不断地被理解和解释,而不应该用某本教科书中的单一说法来理解这些经典。学生因此意识到,每个人都能够确立起自己对经典的案例进行主动分析的特殊角度,从而为建筑学知识体系添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这些案例变得不再僵硬、遥远,而是与自己的思想息息相关。

最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出的设计对其他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好的案例。由于思考模式和思考习惯的差异,学生在设计的不同阶段完成的设计在设计手法、深度、表现方法、空间组合技巧等许多地方都存在很大差异。课程过程中,学生设计多次完整地完成,这给学生多次理解和学习其他学生设计的机会,使学生作业在中间阶段真正成为案例的一部分。在某些阶段,一些学生的设计自然表现出示范作用,起到这一阶段的领头作用,带动设计组整体设计的深入和提高。

各个等级、各种类型案例在教学中的灵活搭配是教学推进的主要动力。它们同时保证了被讨论对象群的多元化,使学生的思维保持在活跃的状态。

4,教学总结

总结起来,此教案的基本教学动机起源于编制教案教师对教学中引进作为主要案例建筑的共同兴趣。这种共同的兴趣有巧合的因素,也因为这些设计的一个共同特征。这个特征是,它们不是那种绚目但却能被一眼看透的建筑;它们看上去非常简单,深究下去,这些设计在空间、结构以及建筑和环境的关系等方面都暗藏了许多的内容。我们无法在一时完全把握这些内容,只有通过一定时间耐心的琢磨,它们才一点接着一点被逐步体会。它们的这种让人觉得既十分熟悉又非常陌生的品质使我们很着迷。这个课程的基本动机就是,我们试图发现在探索它们这种内在品质的努力中,是否蕴藏着可以通过教学传授给学生的东西。

为了实现这个动机,我们把最主要的案例暗藏进任务书,在一个貌似平凡的任务书中埋下了实现教学动机的种子。任务书中要求的面积和建筑体量经过估算,以适合在设计周期里多次完整地完成。一些与训练目标有冲突的可能性被排除。设计的进度、不同案例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时间、评图老师的兴趣点与教学阶段的配合关系等需要安排。案例是推进教学进展的关键。我们发现教学中讨论的案例不但应该具有明确的针对性,更要成组出现。在成组的案例中,学生们看到的是对某个具体问题的多个类似的应对策略。这样,他们自然而然地学会欣赏和思考案例中内在的概念,避免对案例某些手法的简单模仿。基地选择是关键的环节。基地的大小、基地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红线的范围、基地路径系统的安排等都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成果。我们选择的基地都是学生身边的场地,是他们生活的一个部分。对他们来说,它同样应该是一块乍一看非常熟悉,仔细分析、相处起来又十分陌生的场地。在课程的不同进度阶段中,建筑与场地的关系、建筑的结构以及空间逻辑是三个依次被强调的教学点。课程中所有这些具体的安排都是为了保证教学动机的实现。

现实告诉我们,案例确实给了实际的设计工作非常重要的启发。案例作为建筑教学的主要工具,能使学生认识到建筑学知识的丰富和生动。但对于设计课程来说,案例研究工作有两方面的危险。一个是研究和学生的设计工作脱节。案例被单独研究后能形成许多成果,但是学生会发现要把这些成果落实到随后开始的具体设计上去有很大的难度。期望学生对案例进行仔细研究后就能提高设计水平是不太现实的。其次,在设计课中引进案例也容易引发学生在作业中对案例形式简单的抄袭。案例如果没有被组织在一个教学系统中,对学生来说他们的外在形式就显得非常突出。这时案例容易变成学生抄袭设计形式的对象,反而阻碍了学生对设计的主动思考。为了避免滑向这两个危险,案例研究与设计教学的平行关系在我们的教案中被强调。藏在任务书中的案例、案例的选择、案例的组合、案例的层次等问题围绕这个平行关系来安排。教学的安排使学生在设计工作中自然完成了对多个案例的综合研究。多层次、活生生的案例让学生体会到建筑设计的乐趣,从而不由自主地投入到艰苦的设计工作中,乐此不疲。通过课程中的讨论和作业中具体的手工劳作,不知不觉中他们完成了对建筑学中某些知识的梳理。无形间建筑历史理论和具体的设计课程被接通了。

Alejandro de la Sota在马德里高等建筑技术学院毕业典礼上致辞中对“叛逆精神”和 “设计经验”的结论是,成熟的建筑师必须能谨慎地把握这两个方面的平衡。对于一个学建筑的人来说短时间内要取得平衡,获得脑海中的平静状态是不容易的。de la Sota 认为“叛逆精神” 和 “设计经验”最终不应该是对立的。为了达到职业生涯中的平静状态,建筑师应该在积极积累“经验”的同时,学会保护自己的“叛逆精神”。对于建筑教育来说,案例是将“叛逆” 精神与设计“经验”结合起来的机会。通过将案例以恰当的方式切入建筑设计课程,我们也许就能把握住建筑教学中“叛逆” 与“经验”的平衡。

酒店建筑设计要点

坡地建筑设计要点

宿舍建筑设计要点

幼儿园建筑设计要点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要点

建筑设计要点总结50条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复习要点

建筑设计管理技术经验总结要点

城市学院 中小学建筑设计指导书

学院行政工作要点

《学院楼建筑设计要点.doc》
学院楼建筑设计要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