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类动词分析

2020-03-01 23:55:5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三节饮食类动词的动趋结构的语义考察

动词跟趋向词搭配组合表示动作出现的某种结果或状态。孟琮在《动词用法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提出汉语有26个趋向词语。据考察,在26个趋向词语中只有17个能跟“吃”、“喝”、“含”、“吞”、“咬”、“喂”搭配。

17个趋向词跟这些动词搭配的组合能表示多种结果或状态。可以归纳成以下种 类: 1. 趋向

饮食类动词表趋向的能力较强。原因在于,饮食过程中,能表示位移的只有食物(受动者),而且食物的位移趋向只能是由外到内、由上到下。因此,饮食动词一般只与“下”、“下去”、“进”、“进去”搭配时才能表示趋向。除此之外,不表明确趋向的“到”、“到⋯⋯去”——具有“到达某处”的意义,也可以与趋向动词搭配,表其趋向。例如: (5 3)一连几天只能喝下一点水,浑身一点力气都没有。 (54)不管怎样难吃,也都把它们吞下去。 (55)满满的一碗饭他都吃进去了。 30 (56)这么大的一块糖他都含进嘴里去了。 (57)那杯酒他一口就喝到肚子里去。 (58)饭都喂到嘴里了,还不吃。

这些例子里面的动趋成分都表示趋向。例(53)、(54)表示食物的方向是从上到下,例(55)、(56)表示食物的方向是从外面到里内,例(57)、(58)的方向分别是向肚子里和嘴里。这里我们把饮食类动词和趋向动词的组合概括成表格。其中,+表示有某意思(这里是趋向),一表示没有某意思,空格表示不存在的组合。 2.辨别、发现等:

跟饮食类动词组合时,表示辨别、发现的意思有“出”和“出来”两组趋向词。例如: (59)是什么滋味儿你喝出来了吗? (60)我从饭里吃出一粒沙子。

(61)棒棒糖是什么味儿他都含不出来.

例(59)和侈tJ(61),“出来”跟饮食类动词搭配表示辨别出味道。例(60),“出”跟饮食类动词搭配表示发现某情况(饭里有沙子)。 3.脱离、失去等:

趋向词跟饮食类动词的组合有时候表示脱离或失去的意思。能表示这类意思的有3组趋向词:去、下、下来。例如:

(62)上个月光喝茶就喝去一千块钱。 (6 3)蛋糕被我弟弟咬去一半了。 (64)树上的苹果都被虫子咬下来了。

例(62)和例(63),“去”跟饮食类动词搭配表示失去某些东西(例(62)是一千块钱,例(63)是一半蛋糕)。例(64),“下来”跟饮食类动词搭配表示某事物脱

4.完成、实现等:

趋向词跟饮食类动词的组合还表示完成或者实现某件事或动作。能表示这类意思的有4组趋向词:上、下、过来、到。例如:

(6 5)这次去北京肯定能吃上北京烤鸭。 (66)吞下两片药肚子就疼起来了。 (67)这么多猪,你一个人喂得过来吗? (68)中国的名茶我都喝到了. 例(65),“上”表示实现吃北京烤鸭这件事。例(66),“下”表示完成吞药片这动作。例(67),“过来”表示能完成喂猪的事情。例(68),“到”表示实现喝中国名茶的事情。 5.容纳:

有时“下”和“下去”跟饮食类动词搭配表示容纳。例如: (69)吃得太饱了,我可吃不下了。 (7 o)连水也喝不下去了。

例(69)、(70),“下”和“下去”跟饮食类动词搭配表示不能再吃、再喝了肚子太饱了,不能再容纳食物了。 6.成功:

“出来”跟饮食类动词搭配表示成功。例如 (71)这孩子是奶奶一手喂出来的.

“出来”在这里表示奶奶成功地培养出这孩子。 7.持续、进入某种状态:

有些趋向词跟饮食类动词的组合有时还表示动作的持续或进入某种状态。表示这种意思的有6组趋向词:伤、下去、开、开来、起、起来。例如: (72)杂技演员吞上铁球了. (73)你继续把药片舍下去。 (74)她给孩子喂开米汤了.

(75)小李有馒头不吃,到吃开窝头来了. (76)他又喝起咖啡了.

(77)这么硬的东西,咬起来真费劲儿。

例(72),“上”表示杂技演员进入了吞铁球的状态。例(73),“下去”表示动作含药片的持续性。例(74),“开”表示给孩子喂米汤这件事开始并还要继续。例(75),“开来”表示小李吃窝头的动作开始并继续进行。例(76),“起”表示喝咖啡的持续性。侈1J(77),“起来”表示进入咬的状态。 8.超过、胜过:

趋向词“过”跟饮食类动词搭配表示超过或胜过 (78)论喝酒谁也喝不过他。 这里“过”表示胜过的意思。

9.有无经济能力进行或敢不敢进行:

趋向词“起”跟饮食类动词搭配时表示有无经济能力进行或敢不敢进行某种行为。比如: (79)海参那么贵,我可吃不起。

这里的“起”表示没有经济能力或不敢吃那么贵的东西。 10.至某时间、某种程度:

趋向词“到”有时跟饮食类动词搭配表示达到某时间或某种程度: (8 0)今天你们可要喝到醉才能回去。 (81)这头猪我喂到年底就把它卖了.

例(80),“到”表示要喝到嘴的程度才可以回去。例(81),“到”表示要喂 猪喂到某时间是年底。

第三章饮食类动词与饮食文化

语言作为音义结合的体系,可以反映文化、表达文化、记载文化、传播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表达和传播的手段,没有历史上形成的音义结合的语言体系,文化的发展和传播是不可想象的。语言与文化,二者既密切联系,又相互区别。语言是一种文化,而且是最初始的文化,但只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并非他的全部。有些文化以实物来体现,如现代社会的各种家电产品,自然与语言无直接关系。但要生产或使用这些实物,却非与作为交际工具的语言打交道不可。食文化也是介乎于实物文化和制度之间的一种文化。食文化不仅与食物原料、烹饪工具、饮食工具,而且还与烹饪方法、饮食方式等有关。要对食文化加以表述也得通过语言。人类用语言来交流感情经验等等,因此在语言中储存了前人的全部劳动和生活经验。这样,后人必须通过学习语言才能掌握前人积累下来的整个文化。儿童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就习得这一民族的文化,习得这一民族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传统。文化的发展,能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同样,语言的发展和丰富,也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 正因为语言和文化有这样一种特殊紧密的关系,所以人们通常把语言称作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一种民族语言与该民族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要学习该民族的文化,最好先掌握该民族的语言。反过来,要学习好某一种语言,也要掌握好该语言的文化背景。第一节饮食文化与饮食类动词之间的关系饮食文化是饮食类动词的文化意义大量生成的最根本原因。中华民族多灾多难,长期陷在贫穷、落后之中,作为古老的农业大国,由 于生产技术的落后以及长期专制统治所造成的民族精神的压抑、萎顿,使几千年来的中国人一直处于求生存求温饱而不得的痛苦中,衣、食的要求成了他们最高的目标,“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训就不仅道出了人类无食便无法生存的真理,也唱出了先人对汉民族生活、命运的无奈而痛苦的悲叹。除了险恶的自然环境这一直接原因外,中国历史上频频出现的暴虐统治引 起的连绵不断的战争,此起彼伏的争权夺利以及封建体制所建造的极有生命力的贪官污吏的横行恣肆,使一代代中国人饱受战争和饥饿之苦,实难“甘其食”,于是“食”成为古人奋斗的目标,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又一次农民起义的导火线。即使到了上世纪40年代出现的民主运动也提出“反饥饿”的口号,还有50年代末出现的大饥荒等都显示温饱这一生活的基本要求在中国实现得太艰难太迟缓。在较为顺畅的太平年月里,保守、凶残、愚昧的封建统治者所能给老百姓的理想决定了“食、衣”的至上性、唯一性。他们以国为家,最高的目标就是“国泰民安”、“丰衣足食”,百姓能有一个安定的生活,不愁衣食,安定一生便是最理想的生活境界,老子的哲学论说正典型地反映出了这一心态,也为后来的统治理想构拟了草图:“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正由于上述等复杂原素,使得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唱着“民以食为天”这支古老的歌,饮食的果腹要求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苦苦难求的理想。老予的“为腹不为目”的观点不妨理解为先人对于生活的艰难选择的答案。

不仅如此,中国人又在求温饱的曲折漫途中发展了独具魅力的饮食风格、饮食习惯,并将饮食行为纳入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种场合,因而产生了项羽借机杀刘邦的“鸿门宴”,宋太祖巧夺兵权的“杯酒释兵”,竹林七贤的凭酒咽志,陶渊明的五柳小饮⋯⋯可以这样说,几千年来,在中国一直延续不衰,倍受任何阶层的人青睐的便是色、香、味、形俱全的饮食追求,这就形成了中国人一方面求足食而不得,另一方面大讲饮食艺术的矛盾而复杂的现象。但本质上有个共同之处即十分讲究、强调“吃”、“饮食”。正因此,中国人不易理解富有的英国女王给任何拜访的贵宾的招待总是那样简朴,而西方人也很难接受中国人见面时的“吃了吗?”的问候话。这是两种不同文化或民族性格在感情表达方式上的外在选择,而绝非某个人的性格好恶所带来的偶然举动。

这样,简单的满足生理要求的“吃”行为,在中国渐渐成长为极富民族特色的“饮食文化”。它作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已融入汉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并衍生出附属文化现象。“饮食文化”在中国历史及文化中的重要性为无数人承认,如毛泽东主席也不无欣慰地谈到:“我相信,一个中药,一个中国菜,这将是中国对世界的两大贡献’’f”。

正像任何一个文化现象的产生都不是一个孤立的事实一样,它的存在也不可能遗世而独立。“饮食文化”一经形成,则必然对中国人的生活观念、生活方式诸方面产生影响。具体地说,中国人势必为“饮食文化”所具有的惯性所控制,很自然的经常条件反射式地用“吃”的眼光去看待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现象,饮食便作为汉民族文化积淀下来的有广泛影响的集体无意识渗透在汉民族思维、判断之中而成为一个有效的参照系。因而,汉民族产生的这一文化现象又必然要作为一种文化因子作用于或投射到其它的文化形态上,其中之一的结果就是表示在汉语言的符号组合和表达上。这便是用跟“吃”有关的行为、符号来表达、记录事实上与饮食行为和现象没有直接关联的社会现象、生活行为、情感状态等内容,产生了汉语言里特有的大量的表层意义与深层理解相脱节的表示文化意义的饮食类动词、短语。于是,许多不能说“吃”的东西、现象也可以“尝”一下了,如拜访受冷遇,好意遭拒绝,可以说成“吃闭门羹”;内心妒火中烧便可以说“吃醋”,其酸味立刻漂浮鼻前;许多抽象的审美活动也 可以用“吃”的行为、效果衡量了,如“秀色可餐”即是令人羡慕的欣赏佳境;川‘卫士长的回忆>,‘解放日报》,刊1989年9月1日以至于抽象的生产关系、生活方式,也可以借助于具体的“吃”语符,如“吃大锅饭”等。

汉民族的“饮食文化”不仅己经形成了汉语言的饮食类动词,并将继续发挥它的投射作用,我们从“吃床铺”、“吃红灯”、“吃瓦片”⋯⋯这些说法可见其强大的生产能力。__ 第二节饮食类动词的文化意义

在这里我们对饮食类动词和由其组合而成的语言单位的文化意义进行考察。这些文化意义有的与词语的理性意义平起平坐,在一定的语境下才能理解成文化意义:有的却已经超过了理性意义,成为词语或短语的显著意义。我们考察了一般的词典、成语词典以及歇后语词典,发现含有文化意义的饮食类动词以及由其组合的固定、半固定短语Ⅲ绝大多数是由“吃”构成的。 汉语中,以动词“吃”构成的含有文化义的短语极为丰富。和“吃”联系最紧密的当然是“饭”。“吃饭”除了表示人们日常的活动(饮食活动)这一意思之外,还用来指生活或生存,如:他靠钉鞋吃饭。由“吃饭”滋生出很多含有文化义的惯用语。有两种滋生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由“吃饭”的“生活或生存”意义滋生、发展出来的。第二种方式是由“吃饭”——“吃+物体”格式中物体的替换而产生出来的

由“吃饭”表示“生活或生存”意义滋生、发展出来了“吃”各式各样的“饭”——“吃~饭”。惯用语“吃~饭”有一个共同特点是大多数都和“过日子”有关,可以分为两类:表示依赖别人,依靠别人生活,如:吃现成饭、吃干饭、吃闲饭、吃死饭等;表示靠某种工作谋生,如:吃江湖饭(以卖艺谋生)、吃荤饭(以欺骗谋生),吃生意饭(以做生意赚钱来养家糊口),吃衙门饭(以在衙门当某种职工来谋生)、吃开口饭(旧时以表演戏曲谋生)等。可以看见“吃~饭”的意义,靠什么人、什么工作来生活、生存,是从“吃饭”的“生 活或生存”这一文化义滋生而产生的。

由“吃饭”——“吃+物体”格式中物体的替换而产生出来的文化义就更多了。物体“饭”可以由多种多样的其他物体来代替,表现各种各样的观念、想法。物体可以是食物,如:吃鸭蛋(喻得零分)、吃虎胆(喻胆过大)、吃喜鹊蛋(喻高兴)、吃天鹅肉(喻不知好歹、痴心妄想)、吃豆腐(喻占女人便宜)、吃花生米(喻被枪杀),吃生葱(喻语言生硬、开口冲人)、吃醋(喻两性间的嫉妒)、吃干醋(喻与自己不相干的事的嫉妒)等。普通食物因加上其他描写 成份,而变成世上少有的食物,例如:迷魂汤等。这类食物也可以进入“吃+物体”格式,如:吃迷魂汤(喻被迷惑)、吃闭门羹(喻寻人不遇或被拒之门外)、吃后悔药(喻后悔);吃宽心丸(喻放心)、吃忘性蛋(喻糊涂)、吃开心【‘1我们所考察的饮食类动词与词组的范围只限于还能保留“饮食”意义的.“含英咀华”这些饮食类动 词的意义完全被虚化,不能保留“饮食”意义的,不加以考察. 37 丸(喻开心)、吃仙丹(喻长寿)。如果说前面的“吃~饭”有一种吃饭不易、生活艰难的沉重感,那么这些“吃+能食用物体/少有食物”可以说显得颇为轻松、风趣。这些短语各有其“言外之意”。其方式有的是用比喻,例如:“吃生葱”,以生葱味呛人喻说话冲人; “吃喜鹊蛋”,因喜鹊是吉祥欢乐的象征而以此词喻人高兴。有的是从典故而来,例如“吃醋”,传既唐太宗让大臣房玄龄纳妾,房夫人拒不应允,太宗命人赐房夫人醋~杯,佯称为毒酒,同意丈夫纳妾或饮毒酒,任选其一,房夫人取醋一饮而尽。于是后人以“吃醋”来指由爱而生的妒意。相“吃开心丸”、“吃后悔药”这样的说法,字面上“开心”、“后悔”已将意思直接表达出来了,而仍将它们说成“开心丸”、“后悔药”以便能“吃”,这样语言上的形象化正是“吃”在中国人心理上影响很大的反应。

上述这些“吃+食物”的丰富性,己颇能体现出“吃”在中国人观念上的重要性及由此影响下在语言上应用之广泛性。而将这种搭配推广到极致的,是“吃”与一般不可食用之物搭配,如:吃红灯(喻考试不及格)、吃铁砣(喻下定了决心,铁了心)、吃钉子(喻事不顺)、吃墨水(喻从事写作行业)、吃粉笔末(喻当老师)等。这些短语的意义都是以比喻的方式间接表达出来的。

熟语、歇后语中动词“吃”构成的短语数量很多。这些短语的意义,有的是由比喻得来,如:吃棉花长大的⋯心软;有的是由事情描写得来,如:吃上辣椒屙不下一一两头难受:有的是由谐音得来,如:吃饱饭闲磕牙一一管闲事。“吃”的熟语、歇后语中,有一部分短语是成语的通俗说法,或者说是成语的通俗解释,如:吃过黄连吃米糖一一苦尽甘来;吃家饭屙野屎一一吃里爬外;吃枣子不吐核一一囫囵吞枣等。由此可见,一开始用“吃”来形象、风趣 地表示日常生活的是穷苦的老百姓。从这儿也可以窥见到,旧时代中国的老百姓对“吃”是多么的“恋恋不舍”。

熟语和歇后语中“吃”短语的说法非常丰富。考察这些短语,我们找到了一些较为常用的表达格式。第一是“吃⋯⋯长大的”。这一格式,一般是表示人的某种性格。说话人利用“吃”的对象的某个突出特征来喻指人的某一性格特征。如:“吃棉花长大的”,棉花的属性是软,性格的特征是软弱。第二是“吃⋯⋯拉⋯⋯”。这格式有两种意义:表示编造出来(非真实);表示心里有把握,心中有数。表第一种意义时,一般吃的和拉的之间是原料和成品的关系, 而且成品是由原料“编”出来的,如:吃柳条拉笊篱一一肚里编。表第二种意义时,吃的和拉的之间也有材料和成品的关系。但是成品并非“编”出来的,而且成品也不想第一类那样粗燥,常是丝、线团等类,如:吃棉花拉线团一一肚里有货。

除了“吃”短语之外,我们找到“囫囵吞枣”和“喝西北风”两例。“囫囵吞枣”是把“吃枣子不吐核”形象比喻“不加分析,笼统接受”的行为。而“喝西北风”是一种十分有趣的说法。喝的语义特征决定只能跟表液体的食物或非食物词语搭配。西北风不是实在的物体,因此不可食用。“喝”和“西北风”搭在一块,表明“喝”这饮食行为无法实现,肚子也就无法填饱,由此演变成没有东西吃、挨饿的文化义。

这些含带文化意义的惯用语、熟语、歇后语经过漫长的使用时间,已经固

化。一般可以视为一个词语来使用。要对它们进行否定,往往要对整个结构进 行否定,而不能在中间插入否定词,如:吃香一不吃香 一+吃不香 “吃”的惯用语的说法和意义一般是固定不变的,没有意义相似或相近的其他表达方式。“吃”的熟语,特别是歇后语,经常有几种格式相似,意义相近的说法,如:“吃柳条拉笊篱一一肚里编”和“吃荆条屙箩筐一一肚里能编”; “吃曹操的饭,干刘备的事一一吃里爬外”和“吃霸王的饭,给刘邦干事一一不是真心”等。 含带文化意义的“吃”短语,从表义上可以分为五类:关于人的生活方式,如:吃现成饭;关于人的为人处事(包括人的行为、性格等方面),如:吃里爬外;关于人的处境,如:吃偏饭;关于人的状态,如:吃开心丸;关于事物、事情、事态的描述、评价,如:有人吃肉,有人喝汤。我们考察了每类的词语的情感意义发现表感情意义的褒、中、贬词的分布不均匀。表文化意义的饮食类短语中褒义词的占比例最少,排在其后是中性词,最多是贬义词。贬义词集中在表示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的为人处事(包括行为、性格等)两部分,而中性词更多地集中在表示人的处境,人的状态以及关于事物、事情、事态的描述和评价。这表明用饮食类动词来描写或评价某个人的生活方式、为人处事时,一般都表示不赞同、不认可那种生活方式或为人处事。而用饮食类动词来表示人的处境、状态或事物、事情、事态时,常常只是一般的陈述。

表文化意义的饮食类短语在语体上也出现不平衡现象。据我们的考察,在

众多的动词、短语当中只有不到十个成语,占绝大部分的歇后语、熟语。这再 一次证明最关心到“吃”是穷苦的、有上顿没下顿的平民百姓。__ 结语

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1999年版中的饮食类动词的六个代表成员“吃、喝、含、吞、咬、喂”作为研究对象,以北京大学语料库,《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动词大词典》、《近义词应用词典》以及《读者》为语料来源,初步考察了“吃、喝、含、吞、咬、喂”的语法特点。本文通过考察、分析这六个动词的句法功能、语意特点,讨论了饮食类动词的六个代表成员的典型用法,以及各代表成员的特殊用法。在句法功能层面上,我们使用动词的配价理论,把饮食类动词分为两类:二价动词和三价动词。二价动词有“吃、喝、含、吞、咬”五个动词,三价动词只有“喂”~个动词。每类动词都有其基本格式及各变换句式。通过分析每个动词的句法功能和搭配功能发现,“喂”虽然属于给予动词,却不能像一般的给予动词在后面加上“给”表示给予意义。因为,“喂”含有明显的给予意义,所以不需要加上“给”。另外,“吃”在饮食类动词中使用频率最高,引起“吃”的搭配能力强于其他成员。 在语义层面上,我们痛过饮食类动词的义素分析得出:[咀嚼】;[对象为固

体】:[使用容器];f用力]:[给自己]五个语义特征。饮食类动词的语义矩阵为: 我们还详细地描写了谓语饮食动词的同现成份——主语、宾语。主语一般

是动作发出者,宾语一般是可食用物体。“含”是~个比较特殊的动词,除了

有[弱持续性】,它还表示[状态]或【附着】的意思。另外,我们还考察了“V+趋” 结构中趋向词语的语义特征。趋向动词跟饮食类动词搭配时表示趋向、辨别、失去、容纳、状态等十种意义。

饮食类动词和饮食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我们通过分类描写了饮食动词的文化义发现,除了表示理性意义,饮食类动词更多的是表示文化意义。其中,“吃”的文化义表达能力占绝对的优势。饮食动词的文化义的数量之多,使用范围之广,与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人思想上的位置,和饮食文化对汉语的强大影响。

由于本人学识和精力的限制,有不少问题没有深入和细化。比如“v+趋”结构的句法框架,以其“v+趋’’前后成份的语意特点等。还有很多相关问题没有涉及。因本文只限于研究“吃、喝、含、吞、咬、喂”这六个代表成员,所以没能详细描写其余的成员,没有区分单音节饮食动词与双音节饮食动词的异同⋯⋯这些问题都有待今后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饮食类平面广告分析

节日、饮食类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与分析

中考英语单项选择题 动词短语类考题

饮食

饮食)

饮食

医院脆弱类分析

人际关系、综合分析类

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分析

《饮食类动词分析.doc》
饮食类动词分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