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六大功能性载体建设五年行动计划

2020-03-03 23:04:1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无锡市六大功能性载体建设五年行动计划

功能性载体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区域竞争的特色优势。“十一五”期间,为进一步发挥功能性载体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支撑作用和带动作用,切实提升城市的集聚力、辐射力和综合竞争力,构筑无锡新一轮发展的特色优势,根据《中共无锡市委关于制定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无锡市六大功能性载体建设五年行动计划》。

一、重要战略意义

“十一五”期间,是无锡由工业化中期进入工业化后期,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迈进的新的发展阶段。围绕建设“五大中心”(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创意设计中心、职业教育中心、旅游度假中心)和打造“五大名城”(最适宜投资创业的工商名城、最适宜创新创造的设计名城、最适宜生活居住的山水名城、最适宜旅游度假的休闲名城和最富有人文特质的文化名城)的总体目标,立足无锡自身的优势和面临的机遇及挑战,加快规划建设太湖新城中央商务区、太湖国际科技园、蠡湖休闲商务区、藕塘职教园区、江阴临港新城、宜兴环科新城等六大功能性载体,是无锡在“十一五”构筑发展新高地、增创竞争新优势的重大战略之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利于发挥优势,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

大发展需要大平台,大平台创造大优势。六大功能性载体是无锡在新一轮发展中高起点打造的具有现代理念和国际水准的核心功能载体,集聚了无锡经济地理中心区位优势,快捷便利、四通八达的交通优势,临江面湖、依山傍水的环境优势,工商繁荣、实力雄厚的产业优势和人才辈出、精英荟萃的人力优势,突出了重点功能区域、功能载体的发展,实现了各种空间规划的有机整合和重大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等有效资源的协调配置,尤其是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集聚发展和辐射带动为依托,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引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使六大功能性载体成为无锡高新技术产业的先导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区、经济国际化的示范区、城市功能形象的特色区和区域竞争优势的核心区,促进无锡城市集聚高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构筑具有强大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大无锡发展格局。

(二)有利于强化功能,提升城市能级

目前,无锡作为国际性制造业基地的功能已初步具备,作为区域物流中心的功能日益明显,其职业教育培训、科技研发、旅游度假、商务商贸、港口航运、环保产业等特色功能正加速培育。无锡南部环太湖地区有相对独立的腹地和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有利于中央商务区 CBD、休闲商务区 RBD、生态商务区EBD 的建设,有利于现代商贸、创意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城市功能的快速提升。同时,江阴临港新城和宜兴环科新城的确立,将为无锡国际先进制造技术水平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蠡湖新城和太湖新城是实现“山水名城”、“休闲名城”、“设计名城”、“工商名城”、“文化名城”目标最现实也是最重要的区域。六大功能载体的启动建设,必将为无锡城市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无锡南部环太湖地区成为城市建设新的增长点,对周边地区的开发和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产生有力的带动作用,也为进一步拉开城市空间布局创造有利条件。

(三)有利于优化布局,推动“一体两翼”统筹发展

加快发展藕塘职教园、太湖国际科技园,重点发展太湖新城中央商务区 CBD、蠡湖休闲商务区 RBD,大力提升科技驱动力,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构筑科技、人才服务高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利于“一体带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积极建设江阴临港新城和宜兴环科新城,充分发挥江阴港口优势,加快培育宜兴环保产业这一朝阳产业的特色优势,优化调整空间发展格局,有利于江阴、宜兴“两翼齐飞”格局的形成。

(四)有利

于集约节约,推动区域创新发展。长期以来,无锡经济发展总体上还是建立在依靠过度资源消耗基础上的粗放型增长,导致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耕地逐渐减少,可利用建设用地日渐匮乏,城市发展空间越来越有限。从无锡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条件来看,统筹、协调、集约、可持续发展,是无锡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必须以提高无锡整体竞争力为核心目标,在区域的有效竞争与整合发展中谋求发展环境的最优化。六大功能性载体建设,是资源节约、优势集中、体制创新的最新探索与尝试,必将对无锡新一轮发展模式的创新和探索提供有益经验。

二、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原则

指导思想与主要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无锡“两个确保”(确保到 2010 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确保经济社会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和建设“五大中心”、打造“五大名城”的总体目标,按照“城中建新片区,边缘建新城区、外围建新市镇、郊外建新社区”的发展思路,大力推动太湖新城中央商务区、太湖国际科技园、蠡湖休闲商务区、藕塘职教园区、江阴临港新城、宜兴环科新城等六大功能性载体建设,进一步整合区域资源,合理构建城乡空间发展布局,大力提升无锡城市自主创新能力、体制机制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之成为无锡新一轮发展的功能高地、现代产业高地、形象高地、人才高地和生态高地。基本原则:一是坚持立足长远、科学规划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全面引入人文、科技、智能和生态的理念,进行系统性、综合性、高起点、高标准的规划设计。二是坚持凸现个性、特色发展的原则。根据各功能性载体所处区位、产业基础,注重保护和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培育特色服务业,体现时代特征和鲜明个性,实现特色化发展。三是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强政府对项目的规划、组织和协调,统筹安排,并通过市场化运作,进行滚动式开发建设。四是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成片建设的原则。对各功能性载体重点工程和重要项目进行统筹规划,从实际出发,依据社会需求和实际能力,先安置后拆迁,先基础建设后项目开发,有计划、有步骤地稳步推进。

三、主要任务

(一)太湖新城中央商务区 CBD 及行政中心功能定位:建成集行政、金融、商务三大功能为主体,其他社会公共设施为配套支撑的城市功能核心区。吸引跨国公司亚太地区总部、中国总部和华东地区总部及销售中心、物流采购中心在我市的集中布点,领航现代服务业,提升无锡城市地位和能级,倾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滨水 CBD。 规划布局:功能结构上,以金桥路、红力路为分隔,从北至南分别形成主题公园及行政办公区、金融商务及文化娱乐区、体育展览区及滨水休闲区三大功能区域。行政办公区承担无锡市级行政中心功能,金融商务区承担无锡市级中央商务区功能。空间形态上,从太湖引入中央景观水体,通过对水岸的不同处理、设置岛屿、堆山等方式,创造了丰富的空间体验,最终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自由开放、个性张扬的新世纪滨湖 CBD 风貌。中部地区分为东西两侧,东侧象征水,形态自由、密度较低,西侧象征山,形态规整、密度较高,城市氛围浓厚,水体两侧形成西高东低、西密东疏的格局。 建设任务:“十一五”期间,全面启动太湖新城中央商务区和行政中心建设,重点建设金融商务区和行政区,及与其相关的主要道路、各类配套设施、中央公园。行政办公区组织安排政府机构、人大政协、政法机构、民主党派、部委办局及部分下设机构。规划功能用地约 30-50 公顷左右。金融商务区以银行业务、金融保险、证券交易、商务办公、商业贸易、酒店商会等功能为主导,集中市区的银行、保险公司及证券公司,并以此为基础吸引更多国际金融机构入驻。同时统筹考虑商业网点、餐饮服务、文化娱乐等一系列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和布局。进一步完善道路、绿化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完成三纵(立信路、苏锡路和中南路)三横(金桥路、浪溪路和红力路)道路建设;逐步建设自来水、雨水、污水、燃气、电力、热力、电信、邮政、道路、码头、

内河水系、防灾、环保等市政基础设施,形成良好的自身循环和代谢系统,为城市提供优良的生产、生活环境。

(二)太湖国际科技园功能定位:园区以三大主体功能“研发平台的功能、研发商务服务的功能、研发者生活休闲的功能”为基础,着力为从事研发的科学家、企业家营造一个能激发创意的交流场所,积极把科技园区建设成为一个生态型、科学型、节能型的滨水科技新城。规划布局:园区以中央标志性绿轴为核心,形成“五园两器”的功能结构,“五园”即:大学科研园、软件园、数码设计园、创意研发园、高新技术研究研发园,其空间布局围绕中央绿轴由南至北依次展开;“两器”即:(产业)孵化器、(生活、科技)服务器,其空间布局结合中央绿轴的功能以及“五园”的空间布局,沿轴线成组团式集中设置,并在临湖的滨水地区形成配套设施的环状空间布局。建设任务:“十一五”期间,基本建成太湖国际科技园首期工程,“五园两器”的建筑面积要能够满足研究和高科技产业长期发展需要。重点建设南京大学无锡科研园区;南部以恒基意向地块的开发为依托,整合原华庄和新安镇的现状资源,建设园区生态型的商务休闲、科技服务、居住等配套服务设施。沟通和建设浪溪路、红力路、科技东路、科技西路、兴源南路,华谊路等,逐步形成园区通畅、便捷的交通要道。

(三)蠡湖休闲商务区 RBD功能定位:建成适应 21 世纪发展,以休闲、度假、商务会议、接待服务为主的旅游配套区;区域商务旅游、商贸及信息中心,为居民提供环境优美、富有特色的生态型现代居住区;环太湖圈沿岸最具魅力的高尚休闲区;无锡旅游和城市的窗口形象区。规划布局:“五区一街一带”。“五区”分别为沿太湖大道的公建区,位于双虹路东侧金城西路路南侧的景区配套服务区,位于金城西路东侧北侧的三个居住区。“一街”为钟秀路东侧、双虹路西侧、隐秀路南侧、中央公园北侧的商业步行街。“一带”为沿五里湖的滨湖绿化景观带。 建设任务:“十一五”期间,建成蠡湖新城休闲商务区。重点建设蠡湖公园西面摩天轮项目,打造旅游特色亮点;开发居住和公共设施,建设高档居住社区,将工作、生活、文化、娱乐与生态有机融合,建设具有国际品质的社区。在钟秀路以东、双虹路以西、隐秀路以南、中央公园以北之间的狭长区域,依托中央公园,建设商业步行街,建设花园式的城市公共区,满足游客和工作、居住在此地的人们的各种功能需求,如零售、艺术画廊、展览空间、公共表演区域、图书馆、俱乐部、体育设施和室内外餐厅及休闲设施等。进一步对亚洲城、欧洲城进行环境改造,结合商业步行街建设,强化相应设施配套,塑造具有特色的中央公园。

(四)藕塘职教园区功能定位:建成集职业教育、职业实训、配套设施为一体的综合性职教园区;面向长三角、面向国内外、国内一流的、具有国际水准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园区和职业教育综合实验区与公共实训基地。规划布局:以洋溪河及道路两岸绿地为依托,形成一个十字形绿化景观轴、两个资源共享区、五个组团、一条生活街、四条景观活动主轴的空间结构。十字形绿化主景观轴:以洋溪河及其两岸的绿化空间为主体,形成贯穿职教园东西的景观绿化生态主轴。沿新藕路结合水系和绿化形成南北向的景观绿化生态次轴。两个园区共享区:以洋溪河及两岸绿化为纽带,在西侧结合圆形的水系绿地设置教育园的资源共享区,东侧结合原藕塘镇中心,形成既服务居住区又服务职教园的资源共享区。五个组团:西环线以西为发展备用地;西环线以东、洋溪河以北为国际园区,结合原藕塘镇中心,形成商品房和换迁房为主的生活性组团;西环线以东、洋溪河以南为两个教育为主的

教学组团。一条生活街:沿纬三路两侧集中建设各院校的宿舍及商业设施,形成学生生活街。四条景观活动主轴:以每个教学组团的水街为纽带,联系各组团和共享区,两侧集中建设各院校可共享的建筑和设施,从而形成次一级的组团共享区(即校际共享带)。规划分为六个功能区即教学区、产学研实训基地、资源共享区、生活配套区、山体生态林地、发展备用地。建设任务:“十一五”期间,建成藕塘职教园区。重点建设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无锡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技师学院、江南影视艺术职业学院、无锡汽车工程学院等 6 所学校,一个产学研实训基地、一个职教园国际园区、一个综合配套区,“三横(盛岸西路、钱藕路和钱姚路)三纵(西环线、新藕路和钱洛路)加一环(园区环路)”道路以及各类市政基础设施。

(五)江阴临港新城功能定位:建成充分体现新世纪江阴发展水平、相对独立、功能完善的综合性滨江新城区;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高度协调发展的魅力城区;显山露水、透绿现蓝的生态城区;实现未来江阴发展战略的重要平台。规划布局:按照建设新港区、新商务区、新产业区、新生态区的要求,以滨江路、澄西大道和澄南大道为主要走廊,以椭圆形的综合区为核心,临港新城内的各个功能片区依次展开:化工港口、仓储及相关产业区;都市生态农业区;集装箱以及综合性码头、仓储及产业区;综合区;城镇发展及生活区;集装箱码头、保税物流及出口加工区;六大制造业产业区。并为未来码头及产业发展预留充足的发展区域。大片的生态绿地将各功能片区连成一个有机整体。用产业区与综合区不同的功能组合,构成集港口航运、仓储物流、临港产业、商务贸易、居住休闲、观光旅游、生态环境为一体并留足发展空间的空间格局。建设任务:重点建设与港口功能配套的仓储、分拨、包装、货代、运输业,着力推进保税物流中心建设,突出港口物流业发展,力争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组合港、长江三角洲地区集装箱支线港和江苏沿江地区江河海中转枢纽港。大力发展石油化学、汽车零部件、机械、装备业、新材料、生物制药等六大江阴临港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建设综合发展区,实施拆迁安置房工程,集中布置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商业金融、文化休闲、教育研发和城市居住区,逐步实施东西向休闲生活带的各类服务设施配套。建设滨江路、澄西大道、澄南大道、扬子江路、无锡西干线、疏港大道、第二过江通道等纵横交织的快速干道网,将临港新区与周边区域紧密地联结起来,逐步形成主次合理的方格网道路系统,积极打造先进的 BRT 城市交通系统,保障临港新区内的客货运交通顺畅有序。建设沿长江和澄南大道两条东西向的生态通廊,沿桃花港河、新沟河和无锡西干线的三条南北向的生态通廊,形成临港新区完整的生态保护壳,秦皇山、黄山旅游风景区与之遥相呼应,璜土万亩果园观光区、“申港江鲜”、“石庄银鱼”等休闲渔业观光带等特色农业间置其中,季子墓、传统水网脉络等历史传承与现代文明相互渗透,申港、利港和璜土三个城镇发展区协调发展,构成临港新城优美和谐、城乡协调的生态人文环境。

(六)宜兴环科新城功能定位:加强对环保技术的创新研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建成国内领先的环保技术中心和环保产业制造基地,集研发、居住、产业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环科新城。规划布局:以高速公路、城际铁路和 104 国道为主要分隔带,北部为生活及产业研发用地,南部为生态山地及旅游服务设施用地。以绿园路、龙池路为主要交通走廊,联系环科园区与锡宜高速公路西侧地区,依托新街镇使产业与生活用地由东向西依次布局,

使研发、配套、居住、产业等功能依次展开;沿西氿控制一定宽度绿带,在铜官山排水河道两侧控制防护绿带。规划以道路为轴、以绿带为纽构成集科技研发、产业制造、居住休闲、观光旅游、生态环境为一体并留足发展空间的空间格局。建设任务:重点结合跨锡宜高速和西侧南北向道路的实施,依托现有新街镇配套设施建设出口加工区和环保产业区,逐步安排保税物流区、流通加工区、仓储区、综合区、环保产业等建设用地,同时调整综合产业园区内的产业结构,逐步提升产业科技含量,大力发展与环保相关的配套链接产业,将该环科新城建设成具备国际一流水平、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国家环科基地。依托新街镇实施拆迁安置房工程,为产业向西发展做好配套基础设施,集中布置公共服务设施、商业金融、文化休闲、教育文化和城市居住区,逐步形成锡宜高速公路以西的居住配套区。形成“二纵二横”道路网络,向西延伸绿园路、龙池路二条东西向道路,并根据新街镇的现状特点建设二条南北向干道,将锡宜高速两侧区域紧密地联结起来,逐步形成核心区合理的方格网道路系统,满足环科新城的交通运输要求。建设铜官山至西氿的生态景观廊道,沿南北向排水河道两侧建设一定宽度的防护绿地,并结合科技研发基地形成环科新城重要的中心公共绿地公园。重点保护沿西氿的滨水岸线,建设环氿绿带,保障滨水景观绿带的延续性。

四、主要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市和相关市(县)区都要成立功能性载体建设领导小组,统一负责规划定位、功能布局、体制设计、政策制定等重大事项,以及重大开发项目的审核、监督和组织协调功能。相关市(县)区要根据发展要求和建设目标,切实承担起开发主体的责任。赋予六大功能性载体灵活高效的建设管理体制,给予有力的资金、土地、人才支持,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可利用资源,全力支持其规划建设发展。各相关职能部门要专门制定配套的实施细则,以促进六大功能性载体的开发建设。要按照本行动纲要的要求,科学安排,高效运行,协调统筹好各功能性载体建设的各项活动,建立健全各地区、各部门的联合协作机制,加大政府组织领导作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切实提高运作成效。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内容,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既定任务,协调统筹各项工程的推进。

(二)突出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六大功能性载体建设,必须以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符合特大型城市发展特点的规划体系为总揽。要着眼长远,提升规划的前瞻性。充分考虑六大功能性载体的建设规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城市人口规模、产业规模等,统筹考虑二产与三产、经济与社会、形态与功能、开发与保护、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促进六大功能性载体与我市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有机衔接。对载体近期实施项目要科学论证、合理布局,将载体规划纳入城市规划体系统筹考虑。要立足现实,提升规划的科学性。根据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把功能性载体建设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对空间资源开发、水资源统筹配置、生态保护建设、社区公共设施建设等作出整体安排和综合协调。进一步拓展规划编制深度,提升控制性详规编制进度和编制质量。各载体的规划,应纳入城市规划的法定程序,按照法定程序实施审批和管理。对于确定的载体规划和明确的重大项目,应统筹制定实施计划、实施主体、组织机构、各项政策标准等内容。要加强设计,提升规划的文化品味。在功能性载体建设中,要充分考虑城市空间设计、建筑设计和景观设计水平。要在注重功能设计的同时,处理好建筑自身的体量、外形、色彩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通过高水平的规划设计,塑造载体建设特色,彰显城市发展个性。要规范程序,提升规划的权威性。要严格依据经批准的载体建设规划进行建设和管理,坚决制止和纠正规划实施中的随意性。做到没有规划不决策,没有控制性详规不批地,没有批准过的规划不招商。规划调整必须按法定程序进行。要积极推进规划公示制,实行“阳光规划”工程,提高规划的公众参与度和透明度。

(三)不断完善土地供应机制坚持供需平衡、集约用地、盘活存量、控制增量、确保重点

的原则,根据本行动纲要和各功能性载体建设的实际需求,科学制定土地出让计划,按照规划严格控制年度建设用地出让量及出让各类用地比例;严格控制非计划方式的土地供应。坚持控制和引导以市场开发为主导的用地总量和方向,规范开发行为。根据前期开发和招商情况,由市、市(县)区国土等部门研究制定分批土地出让计划,具备出让条件的地块通过土地市场统一公开出让。明确研发用地按照工业用地出让。国土部门负责做好土地征收和征地补偿安置及行政划拨用地的审核报批、原出让土地使用权收回、土地权属变更登记工作,经营性用地公开交易方案的制定、组织招标、拍卖、挂牌工作,制定相关土地使用政策。采取征收土地闲置费、依法回收土地使用权、土地置换等措施,积极消化闲置土地资源。改革项目供地方式,推进节约用地,确保重大、重点项目用地需求。

(四)进一步落实投入和融资责任加大财政性资金支持,通过调整支出结构和贴息等形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和杠杆调节作用。各功能性载体的基础设施等政府投资的项目,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向社会及外资开放,筹措建设资金。积极组建各载体建设投资公司,建立融资平台。同时加快社会化投融资机制,充分利用各种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逐步建立起一个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调动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功能性载体的开发建设,通过面向国内外公开招投标,选择优秀的投资商、建设队伍和经营管理者参与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

(五)建立健全配套政策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政策,合理调整利益关系。针对土地出让、征地、“城中村”改造等不同情况,在完善拆迁安置、评估补偿等政策的基础上,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拆迁安置房的安置标准和操作规范,让被拆迁户切实享受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成果。要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各载体数字化建设,为其高起点发展提供配套服务。市组织、人事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要加强指导,研究和制定更为灵活有效的高端人才引进政策。进一步弘扬“四尊四创”精神,为各类人才、海外人才扎根无锡培育良好环境。根据各功能性载体的功能定位不同,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明确产业发展方向,采取扎实的产业发展措施。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在资金、中介、专家、培训、信息、个性化等方面出台相关的鼓励与扶持政策,为功能性载体建设提供一流的配套服务

五年行动计划

六大载体工作总结

六大载体总结[定稿]

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

深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五年行动计划(—2020年)

五年行动计划进展情况汇报

城南镇:“六大载体”助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五四村六大载体工作总结

无锡市中小学德育工作三年提升行动计划(—)

文安村农民增收五年行动计划

《无锡市六大功能性载体建设五年行动计划.doc》
无锡市六大功能性载体建设五年行动计划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