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眩晕医案整理(精)

2020-03-04 06:26:4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蒋 ** 男 75岁, 11月 5日初诊, 患者 10天前起床即出现眩晕,不能下床行走,不敢睁眼,睁开自觉天旋地转,伴 恶心,不欲饮食,无高血压病史,在荆州中心医院做颅内 CT 未发现异常,诊断为美尼 尔氏综合症,经输液治疗一周后可以下地自由行走故出院,但眩晕频作,伴恶心欲吐, 目胀,由子女送到我诊所要求中药治疗: (考虑患者年事已高, 诊断治疗需谨慎 由老伴搀扶进来, 忙趴在桌上, 述 ---晕, 查血压 125/78mmhg,心率 76次 /分,可以正常交流,舌淡苔白腻,脉滑。

中医诊断:眩晕,证型:肝阳上亢、痰阻清窍;治法:清肝泻火,化痰开窍,方以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法半夏 15 白术 15 天麻 20 钩藤 15 石决明 30(先煎 陈皮 15 茯苓 20 丹参 代赭 石 30(先煎 枸杞 15 枳实 15 甘草 10夏枯草 15 蔓荆子 15 生姜 3片 五剂 令以清 淡饮食,平卧。

二诊:11月 16日

患者药以服完,今在家人陪伴下前来复诊,看车停门口, (下来一车家人老人今 天独自下车,不需要家人帮忙,我自感欣慰,进屋后对我很是客气,一手和我紧握,一 手拍我肩膀,说我医术不错,喝了 3剂药就不晕不吐,独自可以出门了,家人也对我表 示感谢,经过检查,舌苔较前薄些,且舌尖红,脉细伴口干,眼睛干涩,视物不清,治 以在滋养肝肾,明目为主佐以化痰,方以杞菊地黄丸加减: 枸杞 30 菊花 15 枣皮 15 山药 15熟地 20 茯苓 15 泽泻 20 丹参 陈皮 15 半夏 12 白 术 18 天麻 20钩藤 20 首乌 20 寄生 20 石决明 当归 20 蔓荆子 15 甘草 五剂收功

例一 潘 X X,女,初诊日期:1954年 2月。 体本虚弱,多年来襟怀不适,因遭事故, 致肝木上升而 头目眩晕,肝木侮土而呕吐不休。右脉弦劲,饮食不思,二 便不利,舌 绛苔薄, 情势颇急, 可能发痉。 宜凉肝安胃, 服观后效再商。 桑叶 9克 杭菊花 9克 粉 丹皮 9克 黑栀子 9克 大 白芍 9克 细生地 24克 姜川连 2.1克 法夏 6克 姜竹茹 12

克 黄郁金 9克 羚羊镑 1.2克另煎兑 苦丁茶 9克 服上方左脉见平,舌绛见淡,苔薄 见宣,眩晕立止,唯 呕吐如前,纳食不香,二便未调。依前法去羚羊加安胃品以 止 呕吐。 桑叶 9克 菊花 9克 丹皮 9克 栀子炭 9克 夏枯草 9克 苦丁茶 9克 细生地 18克 大白芍 9克 法夏 6克 姜竹茹 12克 干苇根 15克 左金丸 4.5克 (分二次送服 。 上 方服两剂,呕吐为止,舌苔已消,胃纳已香,二便正常,再以小剂泄肝安胃善后。

例二 魏 X X,男, 60岁。患头晕目眩,兼有耳鸣,鼻亦发塞,嗅觉不佳。病有数载, 屡治不效,颇以为苦。切其脉弦,视其舌则胖大无伦,苔则水滑而白。 辨证:此证心 下有饮,上冒清阳,是以头冒目眩,其耳鸣、鼻塞,则为浊阴踞上,清窍不利之所致。 治法:渗利水饮之邪。方药;泽泻 24克 白术 10克 此方服 1剂而有汗,不改方,共服 五剂,则头晕、目眩、耳鸣、鼻塞等证愈其大半,转方用五苓散温阳利水而收全功。

例三 伍 X X,女, 74岁。初诊日期; 1977年 5月 23日。头目昏眩,颈项强痛,四肢 无力,鼻痂干结,大便干燥,尿多而黄,脉沉细,尺部弱,舌有裂纹,苔微白。血压 250/160毫米汞柱。辨为肾阴不足,肝阳上亢。方药:玄参、麦冬、牛膝、茯苓各 12克 代赭石 24克 生龙骨、生牡蛎各 15克 钩藤、菊花、远志、蝉蜕各 6克

二诊;服上方 3剂,头晕见减,大便仍干,小便略少, 血压降至 230/110毫米汞柱。 又有心悸胸闷,脉弦细。前方去代赭石、蝉蜕、玄参、麦冬、茯苓,加菖蒲、白蒺藜、女贞子、茺蔚子各 9克,丹参、首乌各 12克,磁石 15克。、

三诊:投药 3剂,血压降至 190/100毫米汞柱,头晕便干胸闷心悸略减,但下肢关节 肿痛,脉细数有歇止,舌剥。 前方除茺蔚子、牛膝、龙骨、女贞,加羌活、独活、鸡 血藤各 9克,随访一月,血压趋于稳定,身体轻松有力。

例四 杨 X ,女, 44岁。血压高亢,胸闷泛恶,头晕痛殊甚,脉弦滑,苔薄腻, 厥阴为 风脏,相火寄焉。风火相煽,上窜于巅,故致晕痛。 兼之胃失和降,则胸闷泛恶,症 情非轻 (血压达 230/135毫米汞柱 ,须防突变,急予平旰潜阳,和胃降逆,势见缓和 乃吉。玳瑁片 6克 (先煎 姜半夏 9克 生石决明 15克 (先 煎 菊花 6克 竹茹 6克 薄 荷炭 3克 (后下 炙僵蚕 9 克 姜黄连 2.4克 钩藤 9克 (后下 牛黄清心丸 1粒 (化服

二诊:头晕痛,纳呆泛恶,心悸气短,苔腻薄黄,脉沉而小滑,与症状未合,是因脾土 失运则痰生,因痰生热,因热生风,血压过高,风阳亢逆,故拟予化痰浊,和胃平肝, 不斤斤于泻肝也。北沙参 9克 竹茹 6克 竹沥半夏 9克 陈皮 6克 白蒺藜 9克 北秫米 9克 橹豆衣 9克 炒枳壳 4.5克 菊花 6克 生石决明 15克 (先煎 钩藤 9克 (后下 生 苡米 9克 朱茯苓 9克

三诊:用和胃平肝化浊法,中焦痞闷顿舒,脉象亦起, 头晕痛渐瘥,纳渐增,泛恶亦 止,然腻苔尚未尽化,再宗原法损益之。 北沙参 9克 生石决明 15克 (先煎 竹茹 6克 陈皮逆于胆。 法当解热清中, 利胆安胃。 鲜竹茹 10克 赤茯苓 10克 煅赭石 (布包 10克 枇杷叶 (生姜汁炒 10克 旋复花 (布包 7克 金铃子 (酒 炒 7克 左秦艽 7克 广陈皮 5克 酒黄芩 5克 炒山栀 5克 炒枳实 5克 川黄连 (吴萸水炒 2克 益元散 (布包 10克

[评按 ] 厥证系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移时逐渐苏醒的病证。 有时也可一厥不复而导致死亡。 《内经》论述颇多,后世更分为气厥、痰厥、血厥、食 厥等。例一证属寒痰厥逆,状若假死,惊为怪病,以三生饮 作汤一剂神效。三生饮中 均为辛烈有剧毒,并能令人麻醉,近世医家用者稀少,但大病当前,出奇应变,往往可 以化险为夷。例二为食厥,系因食非所宜致令中毒而致。本例食用生附子、醇酒,毒热 炽于胃而逆于胆, 虽见四肢厥冷, 憎寒 腹痛, 但舌质干赤, 呕吐苦水, 决非阴寒之证。 治宜解热清中,利胆安胃、方中陈皮、竹茹、枳实清中,黄连、黄芩,栀子清热解毒, 茯苓运脾;杷叶和胃。审证求因,辨别寒热之真伪,立法遣药,别开生面,药后转危为 安。

眩晕的中医护理

读《中医医案学概论》心得体会

中医《医案助读》读后感专题

眩晕综合征

中医工作总结(精)

三七生医案

医案心得

医案记录

医案记录

学中医心得(精)

《中医眩晕医案整理(精).doc》
中医眩晕医案整理(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