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读书笔记、读后感

2020-03-03 02:15:3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教师专业成长》读书笔记

一个老师仅仅靠他的外表或者专业知识去打动学生是不长久的,只有他的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影响才是长久的。

——题记

读了刘良华教授的著作《教师专业成长》,我深有感触。在这本书中,刘教授没有空泛的说教,而是通过不断积累案例,积累教育事件和相关的教育故事来阐释教育原理。他的知识的渊博以及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探索,委实让我敬佩。书里的建议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有了更明确的努力方向,给了我们思路上的引领,它就象一盏明灯一样,为我们的教学指引方向!

本讲提供了三条建议。

第一条建议是“吃透教材”;(1) 改变教材有一个前提:应该知道什么样的改变是正当的,有意义的?如果是随意的调整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没有意义的、比较简单的内容去学习,这样的改变还不如不改变。由此我们得出一条最基本的结论:先吃透教材,然后再超越教材。不可以连自己现有的教材都没有弄明白,就想抛弃教材,另起炉灶。 (2)你知道教材怎么产生的吗?教材是经过审议的,审议通过之后,再做教材。每一个出版社在做教材的时候,要聚拢很多专家的智慧和优秀中小学老师的智慧。你如果认为这个教材很糟糕,这个可能性不是太大。所以,要先吃透教材,然后再超越教材,这是最基本的前提。

第二条建议是“补充教材”;(1) 推荐了三个案例,一是窦桂梅老师的《游园不值》。第二个案例是上海复旦大学附中黄玉峰老师的“反叛”。 第三个“补充教材”的案例是武汉的何文浩老师。(2)什么是课程资源?有一种资源,它是老师自己个人的智慧、他的阅读、他的记忆和他的思想的批判性。这就是资源。

每一个老师不一定都要有绝招,但每个老师都要过这一关:他必须能够“补充资源”。

第三条建议是“更新教材”。(1)除了“补充教材”之外,还有一种比较剧烈的改变,叫做“更新教材”,或者叫做“更换教材”,也可以叫做“开发教材”,就是重新开发一个教材来。这跟一般意义上的“补充教材”不同。一般意义上的补充教材是做“加法”,“更新教材”不仅仅是做“加法”,它首先要做“减法”。(2) 第一个案例是山东的王泽钊老师。王泽钊老师是一个真正的语文教学的“叛徒”。他自己编语文课本。无论哪个教材,他都不会用现成的。他偶尔也会用现成的教材。怎么用呢?就是把多种版本的教材聚拢起来,在这本教材里面哪篇文章好,他就把它拿过来。最后,教材就变得很厚了。推荐的第二个“更新教材”的案例是张思明老师的“数学建模”。张思明老师是北大附中的数学老师。张老师的课最让人感觉到美好的地方,就是在数学领域有一个比较有开拓的探索。他的做法就是导学探索,自主解决,然后是数学建模。(3)有一个说法:“做正确的事情比正确地做事情更重要。”我们首先要保证我们教的知识是正确的,有意义的,然后我们才去想:如何用好的、正确的方法去教授这些知识。一个好老师,他必须首先是一个课程工作者,然后才是一个教学工作者。中国的教育界一直把教师视为“教学工作者”,这没错。但是,真正出色的教学工作者,他首先是一个课程工作者。

什么叫课程工作者呢?这个说法有很多涵义,可以说得简单一点:教师善于加工、改变教材。但是,一个真正有经验的老师,他就是用自己的阅读和经历去发现有意义的材料,从而给学生提供有意义的补充资源。首先要保证给学生提供的知识材料是有意义的、正确的、值得阅读的。

读《教师专业成长》读书笔记三: 第二讲 教师应具备哪些教学智慧

(1) 严格地说,教师的“课程智慧”与“教学智慧”是连在一起的,很难分割。教师的“课程智慧”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既显示为教师的“备课”行为,也可能存在于具体的教学过程的现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需要有相关的课程智慧以及临时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的机智。但是,还是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划界:教师的“课程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的“备课”行为,而教师的“教学智慧”主要显示为教师的“课堂”行为。

(2) 将教师的“教学智慧”概括为三点,这三点也可以视为一堂好课的基本要素:第一是传道,推荐的第一个有关“传道”的案例是美国电影《死亡诗社》。第二个案例是南京师大附中的吴非老师。笔名是吴非,真实的姓名叫王栋生老师。他写这本书叫《不跪着教书》。第三个案例是“教师的气质”。有一种教师,他有自己的精神气质。北京师范大学的顾明远先生,中国教育学会的会长,给刘可钦老师写过一篇文章,文章的标题就叫做《教师的气质》。第二是授业。“授业”指的是什么呢?可以理解为传授一些专业技能,专业知识,生活技能,等等。第三是解惑。“解惑”意味着先让学生有困惑,然后教师才去引导。“解惑”实际上是引起学生“主动学习”,这是一堂好课的最高境界或终极使命。

(3) 推荐的有几篇文章,一篇叫做《承受苦难》。人要是不能承受苦难,人永远长不大。他的脸上只有浅薄,只有浅薄的乐观。另外一篇文章是《受伤的蜜蜂》。最后推荐一篇文章是:《夏令营中的较量》。

(4) “好课”总是让学生有一种感觉:他被你感染,一种力量感染,新课程称之为“情感、态度、价值观”。

读《教师专业成长》读书笔记四: 第三讲

教师应具备哪些管理智慧

(1) 如果一个人有课程智慧,有教学智慧,基本上就可以说,这个老师能够上一堂好课。但是,仅仅能够上好一堂课,还是不行。有的老师上课不错,但是这个老师被学生讨厌。所以,我们讨论了教师的“课程智慧”,“教学智慧”之后,我们要讨论教师的“第三种智慧”。我把它叫做“管理智慧”。

(2) 教师应具备的管理智慧是:

第一、教师要培育学生的民主精神,即民主管理。提供的第一个案例,是魏书生老师的讲座。关于魏书生老师的管理经验,大家可以去读他的《班主任工作漫谈》。

第二、教师要有一些管理技巧。推荐老师们看一个人的书,这本书的作者叫万玮。万玮老师的书在很多地方可以找到,叫做《班主任兵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出版。但是,也不要迷信这本书,里面的技巧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几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书,有一个“大夏”系列,做得很不错。全国教师都在读这个系列的书,比如郑杰的《给教师的100条新建议》、万玮的《班主任兵法》、窦桂梅的《玫瑰与教育》,等等。

第三、教师要有威信。一个教师在学生那里是否有威信,取决于这个教师是否能够让他的学生敬畏而喜欢这个教师。教师可以询问自己:我要让学生敬畏我,我做到了吗?如果做到了这一条,紧接着可以询问第二条:我要让我的学生喜欢我,我做到了吗?推荐一些案例,在这些案例中,敬畏与喜欢是两个基本要素。三份案例:一是电视剧“大宅门”;二是1999年李镇西老师出版《爱心与教育》(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三是鲁迅的“藤野先生”。

(3) 教师威信是重要的。但是,无论教师的威信怎么重要,也只能成为一个“民主”的前提条件。它不是最重要。有些老师威信很高,他只要往教室门口一站,整个教室会立刻安静下来。这样的老师当然会感到很骄傲,感觉很有成就感,但是,这样的老师不是成功的。为什么?因为他并不能够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就是说,他只有威信,没有民主。

(4) 作者的意见是:威信和技巧都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民主。这有些类似前面讨论的“教学智慧”:教师的“传道”、“授业”是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解惑”,即能够引起学生主动学习。

读《教师专业成长》读书笔记五: 第四讲 教师应具备哪些人格魅力

(1)教师人格魅力的第一个要素是“主动精神”。“主动精神”首先意味着“创造性地执行”。任何人都需要“执行力”:在别人需要你做什么事的时候,你立即动身去做。这是一种雷厉风行的习惯。这里面隐藏了一个问题:当一个人惯于雷厉风行地执行之后,他可能“只能执行,不能创造”。我提出一个说法,叫“创作性地执行”。

(2)教师不仅要执行,而且在对自己的一生负责,要有“生涯设计”。 教师的生涯设计实际上是让自己活在希望中:知道自己明年要干什么,知道自己大概两年以后要做什么。有一个词语,可以为教师的主动精神提供解释,叫“自强不息”。

(3)关于“自强不息”,举了几个案例。第一个是《同学的差别》。推荐第二个案例。这个案例叫《赐予我控制感吧》。这是华南师范大学迟毓凯博士推荐的一个案例。它是一个心理学实验。推荐第三个案例是《水木清华》的一个片段,是有关清华大学的几个片段。

(4)清华大学的校训。第一条,自强不息;第二条,厚德载物。它是引用《周易》里面的一句话。第一个自强不息,它暗示男人的性格,第二个厚德载物,它暗示女人的性格。也没那么绝对:男人的身上有时候需要有女人的性格,女人的身上有时候也需要有男人的性格。每个人都需要这两种性格: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5)“主动精神”除了显示为“创造性地执行”和“控制感”之外,还意味着“生涯设计”。

读《教师专业成长》读书笔记六:

第五讲 怎样通过行动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

教师的行动研究具体包括三个要素:第一,教师学习;第二,教师行动;第三,教师发表。在这三个要素中,教师行动是最关键的要素,但教师行动必须有一个“前因后果”,否则,教师行动就做不下去。“前因”是“教师学习”,“后果”是“教师发表”。

(2)

当教师遇到困难的时候,当然可以通过自我反思的方式来解决相关的问题。只是有时候,教师仅仅凭借个人的经验,并不能解决问题。这就需要获得他人的经验和智慧的支持。他人的经验和智慧往往保存在专家、书本或图像中。所以教师可以通过拜师,阅读和研修等方式获得专业支持。

(3)

人类的学习往往始于模仿,拜师实际上是一种模仿的经历。阅读使人对远古的智慧的领会与借鉴成为可能,这种阅读既包括“读书”,也包括“读图”,比如观看教育电影、教育录像。除此以外,还要进行研修。

(4)

有关“教师学习”提供了三份案例:一是“洋思现象”;二是“我的阅读史”,这是从干国祥老师的“一个人的教育史”中节选的一篇文章;三是关于“教育硕士”的解释。

(5)

有关“教师行动”推荐了三份案例:一是“和学生一起写日记”这是一个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是广东乐昌小学邓倩倩老师提供的案例;二是“评干国祥老师的《斑羚飞渡》”,这是《人民教育》发表出来的。关于做行动研究,作者建议我们记住以下几点:第一点,它是教师自己的研究。而不是哪一个专家说了算。第二点,你所研究的这个问题必须能够改进你的工作实践。第三点,你必须比较周全地考虑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第四点,叫作“发表”,或者叫作公开。行动研究的特点可以用四个词语来解释,那就是参与,改进,系统,公开。

(6)

有关“教师发表”推荐了三份案例:一是“沈旎老师的读书笔记”。二是《最动听的掌声》,这是作者本人写的。三是《带学生到社区考察》,这是武汉徐莉老师写的一篇文章。

(7)

作者要求我们必须有自己的博客,因为博客是一个自由的发表平台。第一,教师可以在博客里面记录自己读了什么书;第二,教师可以记录自己看到了什么事或听到了什么报告;第三,教师可以在博客里面记录自己做了什么事----我在研究行动中是怎么改变的。做博客是对阅读习惯,思考习惯和行动习惯的一种考验。

那么如何才能实践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呢?

1、勤于学习,做一个博学的人。

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使自己成为一个博学的人,这是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前提,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孩子的年龄越小对老师期望越高.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在孩子的眼里,我们这些教师应该是无所不知的.所以,就算为了不让

孩子们失望,我们当老师的也应该积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从自身角度来说,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滋润,不仅能有助于内省与自查,还能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向上的心态,不失信心地创造生活,做一个学者型的教师,在当今社会虽然很难,但又非常可贵.如果我们都能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针对个人爱好和所欠缺的方面有针对性,有计划的读一些书,

2、勤于思考,做一个智慧人. 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就其表现形式而言是由思想决定的,就其表现内容而言是由素质决定的.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教师拥有什么,他才能够给学生什么.如果教师只拥有知识,技能,他就只能传授学生知识,训练学生技能,而只有教师拥有智力,能力,他才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惟有智慧才能启迪智慧.

3、勤于自律,作一个高尚的人. 传授知识是教育最基本的目的;而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唤醒人的真正人性和使人彻悟人生,使混沌的人生变得清澈;使沉睡的生命觉醒.通过教育,人要成为真正人,而不是人以外的任何生物,更不是他人的什么工具,这时实施者必须是一个自身人格完美者和自身生命觉醒者.这是对教师起码要求,同时也是一个教师必须达到的境界。人格残缺者不能做教师,生命处于迷蒙状态的同样不能做教师。

《教师专业成长》读书笔记

《教师专业成长》读书笔记

《教师专业成长》读后感

《教师专业成长》读后感

《教师专业成长》读后感

教师教师专业成长书读后感

《教师专业成长导引》读后感

教师专业成长书籍读后感1

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读后感

教师专业成长书籍读后感2

《《教师专业成长》读书笔记、读后感.doc》
《教师专业成长》读书笔记、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