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长城教案

2020-03-02 07:14:2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长城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认识到长城使我国古代劳动人血汗和智慧的结晶,使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和观察中展开联想。

3、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重点:

1、理解长城的气势宏伟和高大坚固

2、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难点:

理解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四、教具准备:挂图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和理解课文,初步认识到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

2、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观察事物的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长城的气势宏伟和高大坚固。

教具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导语: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相互防御,各自在形势险要的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原先秦、赵、严三国北边的长城予以修缮,并联贯起来。明代为了防御,前后修筑长城达18次,土上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明代修筑的。

2、观察长城远景图,说说远看长城是什么样的?(出示挂图)观察长城近景图,说说长城又是怎样的?

(二)、揭题引读,学生自悟

1、朗读课文第一段,课文是怎样讲长城的长的?

2、朗读第二段,再次观察长城的近景图,感受的长城的高大坚固。

3、结合课文,具体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

4、朗读第三段,看看作者想到了什么?

5、如果登上长城会想到什么?

6、学习第四段,理解长城的气魄雄伟。

(三)教师点播

1、站在长城上为什么会很自然的想起古代的劳动人民来?

长城雄伟坚固、结构合理,谁来到长城也会睹物思人,想起劳动人民,是对他们发出的由衷的赞叹。

2、多少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汗水,才凝结成这万里长城。“才”说明了什么?

长城建设的不容易,凝结了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崇敬赞美。

(四)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长城的高大坚固和建设的不容易,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崇敬和赞美。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识记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朗读第二自然段,说说“城墙顶上,城墙外延,垛子,瞭望口和射口,方形城台”的构造和用途。

3、理清课文顺序,指导背诵

4、第一自然段:概括介绍长城。

5、第二自然段:观察点由长城外移至长城脚下和长城上,观察由远及近,。先讲站在长城脚下看长城,高大坚固;再讲登上长城依次看路面、垛子、瞭望口和射口、城台,结构科学合理。

6、第三自然段:由眼前的长城想到古代的劳动人民。

7、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指出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二、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指导学习生字词。

重点指导:崇嘉瞭慧

2、处理课后练习,拓展学生的能力。

三、布置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颐和园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第4——6自然段,能回答课后1(2)(3)两个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2、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3、掌握背诵的方法。

4、能有感情朗读课文,焕发民族自豪感。

学习重点:目标1

学习难点:目标2

教学过程:

一、师生共同制定目标。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

1、

2、3自然段,掌握了课文的生字词的读音,理解了课后的第①个问题,用“耸立”造了句,练习背诵了第二自然段。这一节我们继续把剩下的4——6自然段学完,请同学们看看课后要求,想想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的。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归纳。)

2.出示目标树,并板贴。

⑴能回答问题,能给课文分段。

⑵能用“隐隐约约”造句。

⑶掌握背诵的方法。

⑷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前提测评

哪位同学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

二、三自然段。板贴在目标树的树根部:学习方法:⑴明地点。⑵看景色。⑶理解欣赏。

三、导学达标

(一)用学习第

二、三自然段的方法学习第四自然段。

1.听课文录音。

练习:①用“——”画出地点变换的句子。

②用“~~”画出登上石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的句子。

2.学生回答,师生共同订正,并板书:

宫墙、昆明湖、城楼和白塔。

3.出示句子,并理解欣赏。

“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指名读。

出示从万寿山上看到的景色的视频、图片。

体会颜色美:A、葱郁的树丛是什么颜色?(一片绿色)

B、一片绿色中出现了什么颜色?(黄色、绿色、朱红色)

体会形态美:A、掩映是什么意思?

B、掩映一互相遮掩、互相衬托。

C、指导看图:什么和什么相互掩映?

指导朗读。要求掌握好:掩映、黄的、绿的、朱红的这几个词的语速和语调,把绿树与宫殿互相遮掩相互衬托的颜色美、形态美读出来。

4、出示“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指点名读。

出示昆明湖的视频、图片。

把昆明湖比作什么?(把昆明湖比作一面镜子、一块碧玉)这两个比喻写了昆明湖什么特点?句子中哪两个词概括了这两个特点?(静、绿)

“滑”是什么意思?(——在光溜溜的表面上溜动)

为什么课文写游船,画舫在湖面上前进,用“滑”而不用“划”?滑——游船、画舫轻轻地在光滑的湖面上溜过,使湖面保持平静。划——用力挥桨使船前进,水漾起波纹,打破了昆明湖的平静。

指导朗读:要求读得舒缓,让人感到昆明湖的静。

出示: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远眺是什么意思?(远眺——往远处看的意思。)

隐隐约约是什么意思?(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隐隐约约”和“远眺”有什么关系?

隐隐约约与远眺有因果关系。因为远眺,所以远处的景物只能看得隐隐约约,作者用词注意前后的照应,用词是多么准确啊!

齐读句子。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导入:从万寿山下来,作者又到了什么地方?看到了哪些景物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学习第五自然段。

出示练习:

用“”画出作者游览地点变换的句子。

昆明湖上主要有、、等景物。

十七孔桥是什么样的?请用“~~”画出有关句子。

自由朗读,同位讨论共同完成练习。

提问检查:①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

板书:昆明湖、长堤、小岛,十七孔桥。

出示句子: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也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齐读

出示投影十七孔桥的视频、图片。

这个句子介绍了十七孔桥的什么特点?

(桥洞多、石柱多、狮子多)

思想教育:这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指导朗读:读出民族自豪感。板贴:民族自豪感。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齐读

这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与开头照应)

充分利用板书,总结全文,给全文分段。

全文有几个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

作者主要游览了几处地方,哪些自然段是介绍同一地方的景物?

课文应分几自然段,怎样分段?请同学们按作者的游览顺序用“‖”给课文分段。

要求:先独立思考,再四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板书订正:1————一段

2————二段

3————三段

4、5———四段

6————五段

四、达标测评

(一)用“隐隐约约”造句。

1.理解词语:隐隐约约——看得不太清楚。

2.齐读课文例句。

3.补充句子完整。

①我站在白云山向西远眺,隐隐约约可以看。

②初冬的早晨,晨雾迷漫,我走在上学的路上,隐隐约约。

③夜幕降临,万家灯火,我站在阳台上,隐隐约约看见。

④清晨,我走在林间的小路上,隐隐约约听到树丛中。

4、小结哪几种情况下用“隐隐约约”一词。

看远处的景物。

烟雾影响视线。

光线不足的情况下。

从远处传来的声音或传来的声音很微弱。

5、口头造句。

(二)指导背诵方法。

我们用什么方法背诵第二自然段?

板贴在目标树根部分:理清顺序,分层记忆。

第四自然段有几句话,可分层进行记忆。

根据回答归纳,第四自然段有五句话,可分四层记忆:

第1句:交待地点,总概括。

第2句:向下望。

3、4句:向前望。

第5句:向东远眺。

自由分层练习背诵。

五、小结学习情况,布置作业。

在造句本上,用“隐隐约约“造句。

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长城》教案

四年级语文《长城》教案2

小学四年级上册《长城》教案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17《长城》

小学四年级语文《长城》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 长城教案 人教版

长城四年级语文导游词

四年级上册《长城》教案

长城四年级上册教案

四年级上册《长城》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长城教案.doc》
小学四年级语文长城教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