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哲学》读后感

2020-03-01 19:23:5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读《管理哲学》杂感

怀着一份期待、一丝忐忑却又希冀着清空内心之前的所有认知与观点,我开启了这趟沁人心脾的管理哲学之旅。也许是与贾老师笔下的各种圣哲对话,思绪难免万千,可待提笔处,却感不知从何写起,巍巍大道,将何行之。

当老师开始点名认识我们的那一刻起,一股久违的、自发的警觉、专注开始蔓延全身、当课结束后又看到自己已经不由自主记了这么多笔记,猛然发现,这不是高中课堂里才有的那个奋进的自我么?

还是润泽湖的清水悠悠,长年累月早已将自己浸泡地习惯了这份安逸、懈怠与麻木。老师要求我们勇敢地讲出内心的声音,好让他诊断诊断鱼龙混杂的我们,有病治病、无病更健康。其实我想,时而迷茫、焦虑、思索的我们又何尝不渴望有位贤人指点迷津,好让前方的路走得更坚定、开阔些呢?人力资源的绩效管理中讲究360度全方位评价,从高二开始,我有了通过记日记的形式进行自我反思的习惯,一些由于感情用事,自身认知狭隘偏激等做的错事、说的错话等总会在其中追悔莫及、责备审视自己。虽然《管理哲学》中说自我正确洞察力培养需要面临好恶、嫉妒、无知等多重障碍,反观自身,更多的时候我也只是片面地看到自己的某些不足,也缺乏每日每事反思审视的定力,实践中还不一定能完全改正完善,但这也总算是一种自我评价的意识吧。而让我包括其他很多人经常忽略的是、我们不太善于也常不屑于听从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建议与评价,别人眼中的自己难道不更客观如实一些么?满招损,谦受益。大多数心理都明白和认可,实际中又能虚怀若谷地吸取听从他人多少良言呢?

所以,从第一堂课起,从即刻起!让我们努力去清空内心,静心虚心包容 地去跟着老师这个系统去做吧!不要轻易评论,不要轻易断定,以一种客观、冷静、谨慎、求证的科学态度去学习!万善根本从师出,而当老师感慨道他是受赵妈再三之托,务必带拉我们一把时,也许是最后一届带我们人力时,唏嘘之余更加坚定了自己要好好珍惜的决心。

回到第一章,管理哲学建立之重要性。哲学二字,深邃广博,常有箴言佳句给人以醍醐灌顶之效。其实开始对哲学产生兴趣,还要追溯到高二政治课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时,当时是那么咀嚼有位,尽管现在看来有几分可笑。别人说记得那时自己口中常挂这么一句名言——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宛

如一名卫道士一般笃信不疑,如获至宝。可也正是在那时,一次无意的机会让我邂逅到所谓群经之首《易经》,原来这样本印象中算卦迷信的东西竟然能把人间的道理说得如此透彻!

“一阴一阳之谓道”,当我接受这个潜意识似乎也认同的道理而去观照很多东西时,明朗之余夹杂着质疑、思索。比如老师提出管理哲学重要性时两个背景,一个为当今管理理论的层出不穷,而缺乏普适性的却很少的现实背景,可算为阳,看得见的部分。另一个为需要建立以价值观为导向领导力培养体系的理论背景,此可算为阴,看不见的部分。有如西方的科学思想注重把宇宙的自然规律运用到自然世界中,创造出辉煌的工业文明,可算为阳,显性易见,物质至上。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则注重把宇宙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运用在人文社会上,方有五千年来超稳定的封建社会结构的连绵往续。此可算为阴。隐性深远,看透人生。

进入第二章本体观,我惊喜地感受到内心深处对心物一元、心物转化观点的认同感。看不见的就不存在么?我们人类眼耳口鼻舌的认知是如此的有限,就如何敢大言不惭地对自己力所不及的部分妄加断定和评论呢?有看得见的部分,就有看不见的部分!正与反,长与段,高与矮,胖与瘦等等,阴阳相对,虚实相映,随时随地相互变化转换,本为同源,似乎是更为符合圆满的宇宙之道。记得以前我脑海会突生这么一句话——我什么都相信,又什么都不相信。现在看来,正如老师在治学态度中所说的我们应该尽可能地排除内在的一切主观成见,既不接受一切的观念,也不拒绝,而是要冷静地透视他们的本质。号称中国最后一位大儒的梁漱溟曾经也说:“把一个道理认成天经地义,像孔子那无可无不可的话不敢说出口。认定一条道理顺着往下去推,就成了极端,就不合乎中。事实像是圆的,若否定一点,拿理智往下去推,则为一条直线,不能圆,结果就是走不通。”

这个世界真的如我们之前所被灌输的是物质的、客观的么?“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似乎一直是不二法门,给你当头棒喝,将其他一切异端学说都排斥干净。可当越来越发达的科学将濒死体验、量子物理、能量守恒、耗散结构非平衡态动力学等引入实证,又与孔子、老子、耶稣、释迦摩尼等古圣先哲的思想所映照实证时,惊讶的发现他们早已领先了很久很多。或许如佛教中所言我们身处的是末法时代,在这里人类被物质贪欲越来越蒙蔽,智慧是远不及古代的。又或许那些深邃的先哲思想根本就是上个人类文明所传承下来的呢?这世界好

人你永远不用担心会没有,坏人却也永远赶不尽。孔子信天,有“敬鬼神而远之”之叹,老子奉道为万物之本,有可及界的存在,自然就有超越界的存在,至少目前谁也不能否认。这么看物质和意识不正是一阳一阴么?他们既然是同根同源,不生不灭,又怎么会有一方决定另一方的情形出现呢?当我们越来越发现心得力量是如此强大,是否会对心物转化的原理有一些思考呢?想到这,不禁对老子的“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最简却最高明肃然起敬,又看到如今顶尖的物理学所发现的相对论理论只是对佛陀几千年前佛学中所讲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初步解释时,感慨之情更深。

还记得小时候和同学在课余聊起了外星人,显然都不相信只有咱们可爱的地球有生命存在吧?当时有一种貌似幼稚的遐想:万物皆是所谓各自模式里的生命的,通过科技的发展,我们渐渐发现微观世界里所谓分子、原子、夸克等,我常会觉得,一个富有活力的细胞,不也类似一个人么,他的内部又由许多更微观的粒子组成,完成着类似细胞的任务,再往上看,地球不也正像宇宙这个人的一粒细胞么?他们各自的星体间,各自的粒子间有他们的语言,过着超出我们感知范围的所谓生活?依次类推,小处至小无穷,大处至大无穷,各层次的不同运动,两端极限间有个契合点,构成和谐的圆,维系着某种共同的平衡,同本同源。是这样么?实在无从知晓,这世界的奥秘太多,岂是穷尽一人一生可探索之的?

进入第三章的认识论,比较东西方二元与一元认知模式的异同点,很多东西便会看的更清楚。其实现代人的思维法则,受到西方的影响,喜欢采用二分法,把一件事物加以分析,分成两个不同的部分,再选择其一,作为答案,非黑即白。 西方的管理,沿用这种法则,把人分为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而反观我们中国本有的思维法则,崇尚太极,一分为二,却又归一而合,形成第三个概念。例如唯心、唯物是两个极端的概念,中国人看出两个之外的第三个概念,叫做“心物合一”。常常听人循循善诱时来上一句:“这世上事事都是相对的,没有什么是绝对不变的!”我其实变会想反问道:“这句话本身讲得的道理不就是一个绝对么?”此乃自破金身也?如果有些事情是绝对不变的,而另外很多事情是相对的,这从根本上是不是符合了相对性这一规律么?西汉刘劭的《人物志》中提到唯具中庸之德,方可成完美之才。中庸之道很多人解释为不偏不倚,恐怕也是有点问题的,凡事不可走极端这句话本身不及时一个极端么?会不会有些情境之中走极端是

可行合理的呢?当行则行之!恰到好处会不会才是中庸之道的合理解释?

整体、和谐、统一是属于我们东方文明的特征,我们作为个体想彻底地明白万事万物的运动规律,就必须踏上漫漫的修心之路,只有不为外物所扰,自主的把握好内心,逐渐忘我利他,消除无知与贪求,充分地激发出内在的无限潜能与力量,这也是先贤圣哲们穷毕生之力所矢志不渝追求的吧。

当读到第四章管理的目标——人类的幸福观,我想不少人或许会眼前一亮,心里暗想这章终于和我多点现实联系与效用了吧。我十分同意书中提到的“人类内心对绝对自由自主地追求与实现就是人类身心需要得到彻底实现的自由幸福之路,但是我们只能够无限地接近这个目标,越接近,越幸福,却永远感受不到无限的自由,因为这是超越人类的感受的,感觉到的自由,必有不自由。”

从自然科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好逸恶劳的惰性与趋乐避苦的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系统与生俱来的惯性所致,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观点则印证了利他的最终结果是利己。惯性为阴,人类行为为阳,利他为阳,利己为阴,一阴一阳,一因一果,此为道哉。

其实谈到幸福观,不禁想反复追问自己的内心——你内心渴望的幸福到底是什么?你究竟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不断追求地是想要达到怎样的境界与目标?看完这章人类幸福观,反观自己二十年来的种种,我想自己已经有了个初步的答案——择善固执,反求诸己,但求无咎。不断完善自我的缺憾与不足,不断提高自我主体的能量层级,不断认识自我、世界、人生的本质规律,在追求自我的无限自由自主、永恒的幸福安宁圆满的路上全力以赴!生生世世当为之!对照当世,不管今后是进入哪个领域,只有遵循规律的指导,奋发图强,矢志不移,时时自新,成为一个对提升整个世界、家庭、团体能量层级有贡献的人,便可求得问心无愧!

哲学读后感

哲学读后感

哲学读后感

管理哲学

“松下哲学”读后感

万达哲学读后感

《儿童哲学》读后感

《中国古代哲学》读后感

哲学入门读后感

《大众哲学》读后感

《《管理哲学》读后感.doc》
《管理哲学》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