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

2020-03-02 05:30:4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二部分 专题复习专题一 专题梳理与迎考演练

(一)说明文阅读

[文体知识]

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的特征,或阐述事理。

二、说明文的特点。

1、内容上的科学性。

2、够具体解释;修饰限制性的词语,能对其作用阐释清楚。

2、理解重要句子在文章中的意义和作用。能找出段落或全文的中心句,对其在段落或全文的地位、作用做出阐述;对复杂句子、特殊句子、结构上的条理性。

3、语言的准确性。

三、说明文的分类

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2、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四、说明的顺序: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

五、说明的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画图表、作诠释、引资料、摹状貌等。

六、说明文的语言: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七、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中“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考点透视]

说明文的阅读,从历年各地的中考试题看,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内容更关心环境保护、高科技或身边的人文环境。题型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已占一席之地,并有扩大的趋势。

考查的热点有: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辨识文章中所使用的说明方法;理解说明的顺序;理解重点词句的含义;概括说明的内容;体会说明语言的特点;分析文段结构;进行与文段内容有关联的个性化表达。

一、对文章解读能力的考查,始终是说明文阅读考查的主要内容。

1、理解重要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和作用。阅读材料中出现的科学术语、科学概念,能对其含义做出理解;重要代词所指代的内容,能

重要句子的意义能结合语境具体理解;能够发现文中的语病,找出并加以修改。

3、正确把握文意,概括要点。能够把握文章的大意,从中提取重要信息;根据文章提供的内容,对文中出现的新概念下定义;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对事物的特点进行阐述;对事物的发展过程进行总结;根据文意,给文章增加标题。

二、理解并掌握说明文的技法,仍将是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重点之一。

1、说明顺序。准确理解局部或整体的说明顺序;能够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排列句序。

2、说明层次。熟练划分不同类型段落的说明层次;在理清层次的基础上,将抽出的句子能够还原到文章中去,并说明理由。

3、说明结构。准确理解全文的结构特点;理清段与段之间的关系;掌握过渡句段、照应句段、总括句段的作用;对局部内容在全文中的地位及作用做出阐述,并说明是否删掉的理由。

4、说明方法。能够快速判断文中所用的说明方法,并阐述其作用。

5、说明语言。对文章的语言特点进行归纳概括;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作用;阐述具体句段的语言特点。

三、注重培养考生的科学素养,始终是说明文考查的一个亮点。

根据新课标中“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四、开放性试题的增加,将是说明文阅读考查的一个发展方向。 [考题解析]

例一:(绵阳市2008年中考)阅读《以柔克刚——中国古代建筑的抗震智慧》,回答问题:

1、请分条概述“应县木塔”具有杰出抗震能 力的原因。(5条即可)

明确:①木塔平面呈八角形;②砖石基座形成“浮筏”;③内梁与立柱由斗栱连接;④构架水平分层;⑤构架整体呈现筒形框架;⑥立柱间墙体厚实;⑦立柱侧脚、平面逐层缩小;⑧塔周柱廊由水平构件连接;⑨木塔的四个斜向应面上,采用了剪刀撑做法。

2、理解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整座木塔表现出结构、技术与艺术形象的高度和谐,表里如一....

,这是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 统美德...

”之一。 明确:表里如一:表:木塔外显的结构形式;里:木塔结构的坚固抗震特性,这里用“表里如一”,将建筑物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该木塔建筑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艺术的完美结合。

传统美德:①“传统美德”,多用于对人的赞誉,这里用来赞誉木塔,②说明我国古代建筑重视以人为本,这种做法由来已久。

3、本文介绍木塔结构采用了怎样的顺序?谈 谈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顺序:外——内——外。好处:使说明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4、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应县木塔是当今世界现存的最高木结构建 筑,建成后虽经历了上千次地震,如今仍安然无恙。

b、应县木塔的主要构件没有一钉一铆,各种 构件主要通过榫卯连接,这就消解了地震的巨大破坏能量。

c、应县木塔结构坚固,外形优美,这与木塔 立柱侧脚、平面逐层缩小的建筑构造有很大的关系。

d、应县木塔杰出的抗震能力表明,当时的匠 人对数学、力学、地质学、结构学的研究已经达到相当水平。

明确:c(a.“经历了上千次地震”,文中只有“千年”“多次”,这里属嫁接的错误;b.“构架水平分层”才有“消解了地震的巨大破坏能量”的作用,这里属张冠李戴的错误;d.文中没有“地质学”,这里属无中生有的错误)

考点解析:1题考查对文章重要信息筛选与提取;第2题考查词句第理解;第3题考查说明顺序;第4题是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表述。

解题技巧:

首先,细读全文,根据说明文的文体特点,围绕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

说明的方法、说明的语言、说明的结构等方面,读懂全文。

其次,答第1题,需要结合文章主体部分来提取和概括要点。答第2题,要将句子还原到原文中去,联系上下文,理解“表里如一”、“传统美德”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答第3题,需要再次通读全文,抓住介绍木塔结构的部分,研究其运用的说明顺序,并且应该是相对具体的,而不能是一个概念性的术语,比如,在这里仅仅答“空间顺序”就不怎么好,太概念化,不仅显得模糊不清,而且也不利于我们阐述其作用。答第4题,不能够凭着读后的印象做选择,一定要将每一个选项涉及的每一个“点”,回到原文找出准确的文字做印证,以此判断每个说明项是否准确,特备要注意避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随意嫁接等问题。

例一:(绵阳市2007年中考)阅读《倒行不逆施》一文,回答问题: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征? 答:对象:植物的呼吸根。特征:植物的根能生出地面或水面呼吸氧气(倒行不逆施)

2、本文第①自然段中,“多面手”一词有何含义?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答:“多面手”:本指有多方面才能的人。本文借此比喻植物的根可以吸收水分、输送养料,还能吸收氧气。好处是使说明生动、形象。

3、本文第②自然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其作用。

答:①打比方。用“像人的上举的膝关节”,比喻奇形怪状的“树桩”,将生长在地面的呼吸根形状描绘了出来,易于理解。②举例子。如举“树桩”一样的呼吸根,在中国,北美东南部沼泽都存在,说明这种现象不是少见多怪。

4、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大多数植物的根都向下生长,吸收水分、氧气;茎朝上生长,完成光合作用。

b、绿色植物为满足体内一切活细胞的呼吸作用,必须要吸进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c、植物需要一定的氧气供应,如果根长期处于缺氧状态就可能导致植物死亡。

d、具有倒行逆施本领的植物,都生长在热带的红树林和温暖潮湿的内陆沼泽林中。

答:c

考点解析:第1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把握,提取和筛选重要信息,明确说明对象及说明对象的特征;第2题着眼于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也涉及文章的语言风格;第3题考查说明方法的

运用及其作用;第4题是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考查,对文中的内容进行简明、准确的表述。

解题技巧:

第1题,需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说明的对象,再进一步提取文中相关信息,用精炼的语言阐释说明对象的特征。第2题,需要

将“多面手”这一词语还原到文中,结合上下文来思考其意义,明确在这里运用的是其比喻义,再进一步思考其作用,这点应该联系到说明文的语言风格来谈。第3题,需要弄清第②自然段使用的说明方法,再根据要求,举出例子,并分析说明其作用。

(一)说明文阅读——知识呈现(教材)

例一:阅读 《苏州园林》,回答问题

1、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文中是从那几个方面加以说明的?

明确:总体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文中从整体和局部分别加以说明,整体上具体体现在四个“讲究”上(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局部上体现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门窗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建筑物颜色与花草搭配和谐”等方面。

2、文中多处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其作用。

明确:课文第三段中,将苏州园林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相比较,突出苏州园林的“自然之趣”;第五段中,与国外园林“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的道旁树”相比较,突出苏州园林的图画美;与北京园林极少使用彩绘相比较,突出苏州园林梁柱门窗颜色的淡雅,等等。

3“、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这一句写得好不好?请说说你的看法。

明确:“寂寞”是拟人化的写法。这一句将园林中落叶树与常绿树、花时不同的花树相互映衬的景致写活了,形象地说明了苏州园林栽种树木着眼于画意的特点。同时,也暗示游客在不同的时节游览苏州园林都不会感到单调。

4、“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一句中的“极少”一词能够去掉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去掉。因为“极少”突出了数量之少,但也不是一点也没有,避免了绝对化,表述准确。

例二:阅读《桥梁远景图》,回答问题

1、这篇科幻说明文中,作者对未来的桥梁和造桥业进行了那些大胆的想象?请摘录课文有关内容回答。

明确:将来的桥造的又快又好,很便宜,很美,很低,有的没有桥墩或者桥墩浮在水面上,

桥可以是弯曲的,很小很轻的,或者是无梁的。

2、这篇说明文是按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明确: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顺序,由一般桥的改造,到特殊桥的创造。

3、文中运用了引用说明、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其作用。

明确:文中引用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故事,由于故事是人们熟悉的,且带有浓郁的浪漫色彩,用在文中,不仅恰当巧妙地说明了桥的重要性,而且,更能引发读者的兴趣,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这样使说明的语言既质朴通俗,又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引用别人的词句化在自己的文句里,例如,引用毛泽东的“一桥飞架”“胜似闲庭信步”,引用庄子的“望洋兴叹”,既为想象的内容服务,又使说明的语言更加形象活泼,生动风趣,耐人寻味。

第二段说明桥梁的构造时,用了打比方的方法说明桥的三要素:桥就像一条板凳,板凳的腿就是桥墩,下面的“脚”就是基础,板凳的板就是桥梁。这样的比方,既形象贴切,又准确洗练,深入浅出,充分显示了作者严谨朴实的语言风格。

4、“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劳动力”一句中,“差不多”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去掉。这样的表达留有余地,没有把话说绝对,体现出了一种严谨的态度。

例三:阅读《洲际导弹自述》,回答问题

1、文中从哪几个方面对洲际导弹进行了介绍?

明确:主要从结构(包括发动机、制导系统、弹体结构三部分)、性能(爆炸威力大、速度快、飞得高、命中率高)、发展过程等方面给我们进行了介绍。

2、全篇以拟人手法,采取洲际导弹“自述”的方式有什么好处?

明确:这样能够拉近读者与洲际导弹这一陌生事物之间的距离,使说明更加形象具体,更加

通俗易懂,更容易受少年读者喜爱。

3、下面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按起飞位置和攻击对象可分为地对地、地对空、空对空、空对地等,按飞行方式可分为导弹式和巡航式。

明确:分类别。按攻击的不同方式对洲际导弹的类别进行了介绍,让读者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

例四:阅读《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回答问题

1、文中抓住了针鼹的哪些特点进行说明? 明确:外形特点——体形较小、浑身长刺、有锐利的爪子;生活习性——善于掘土、食蚁为主、冬季蛰伏、能游泳;繁殖方式——卵生、哺乳、有临时的育儿袋等。

2、文中大量使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其作用。

明确:课文第6—9段写针鼹的生活习性时,作者先是用约数来说明来说明它觅食的生活习性:舌头“伸出嘴外一尺多...”,“一天可以吃上.万只..

蚂蚁和白蚁”。接着用确数写它白天活动“18小时”,冬季蛰伏“28周”,“8月至10月,„„袭击大型蚁穴”。这样说明,使说明的对象特点更加精确可信,增加了说明的科学性。

例五:阅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回答问题

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加以解说的?

明确:本文从花儿的物质基础、物理学原理、生理需要、进化观点、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六个方面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作科学说明。

2、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文章结构的? 明确:纵观全文,在说明的过程中,是按“花红”的主要原因到次要原因,由花的自身条件(内)到外部因素的顺序安排的,即逻辑顺序中的由主到次,由内到外的顺序。

3、本文以歌词“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明确:(1)从歌曲本身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广为传唱,但是歌词始终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标题,易于吸引广大读者关注,激发阅读兴趣;(2)从科学小品文的特点看,它既有科学性又有文学性。本文既是一首科学的诗,又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以歌曲命名颇富诗情画意,与全文格调一致;(3)从题目本身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概括了文章的说明范围,浓缩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例六:阅读《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的灾难》,回答问题

1、为什么说雨林的毁灭是世界性的灾难?请利用课文提供给我们的相关信息进行解释。

明确:课文以大量的数据说明雨林的消失,意味着人类将永远丧失一大批动植物物种,而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毁灭又将破坏人们赖以生存的大气,进而引起全球气温上升、冰川融解、洪水泛滥等一系列灾难。

2、下面对课文的相关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介绍说明的领域是环境科学。 b、课文介绍了雨林正在毁灭的严峻现实,以及雨林毁灭将带来世界性灾难的可怕后果。

c、课文从现象到本质说明了雨林毁灭的状况和后果,也是时间顺序。

d、课文作者在首尾两段分别引用了学者和科学家的话,这样前有铺垫后有总结,使文章结构更精美。

明确:c (逻辑顺序)

3、请分析课文最后一段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明确:采用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阐释事理,是这篇文章一个显著的特点。而单看最后一个自然段,就是一处运用非常巧妙地议论。引用伟大的自然主义者、探索家意味深长的话作总结性的议论,更具警示、警告的作用。这样的议论,能让人在思考中增加环境的忧患意识,进而逐步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4、请分析“据估计,需毁掉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方可换得100克汉堡包”这一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使用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

明确:这里列举了两个数字“6平方米的巴西雨林”和“100克汉堡包”,通过这一组数据的比较,突现出了毁林建牧场效率之低。列数字和作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增加了信息的冲击力,起到了触目惊心的警示作用。

例七:阅读《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回答问题

1、课文从哪几个方面阐明了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明确:作者主要从四个方面说明。首先说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不仅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而且许多海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需要的矿物质,是营养丰富的食品;其次,海洋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也可加工成食品,供人类食用;另外,就是人们熟悉的海洋鱼虾,特别是南极磷虾等海洋生物,

至今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最后,作者还点了一下,在深海和远洋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其潜力也是巨大的。

2、结合课文第

1、2自然段分析“说明和议论相结合的表达方式阐明事理”的方法。

明确:课文第

1、2自然段主要是议论,它清楚地阐述了开发利用海洋是人类摆脱人口剧增、耕地不足、资源短缺等生存危机的希望所在。在提出说明重点“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前,先以议论的方式强调(1)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将直接关系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2)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大海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这样写能引起读者的重视,为下一步具体说明海洋是未来的粮仓作了铺垫。

3、课文第4自然段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分别有什么作用?试举例说明。

明确:①列数字:“目前年产量比早先的野生状态提高了2000多倍。”说明了增产潜力之大;②举例子、分类别:“仅以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的就有„„” “褐藻类 的海带„„浒苔等。”说明藻类种类之多;③作比较:“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突出海洋的开发利用价值。

4、第1自然段中“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的“之一”能否去掉?为什么?

明确:不能去掉。因为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除了人口剧增、资源短缺外,还有水质污染、大气污染等,所以,使用了“之一”,就使表达更严密、更准确。

例八:阅读《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回答问题

1、在本文中,作者杨振宁认为中国和美国在教育方式上的差异是什么?

明确:美国的学生可以跳跃学习,而中国的学生则需要按部就班地训练。

2、作者在文章第二部分列举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问题,这有什么好处?

明确:证明与美国的教育相比,中国的教育也有成功之处。更为真实,让人对所说的道理更加确信,同时也显得更亲切。

3、“我觉得自己对中国、美国的教育哲学都有相当..深入的认识。这两个教育哲学是相当..不一样的,这两个不同的教育哲学在怎样鼓励创新这件事上的差异,值得我们深思。”对这两句中的“相当”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前者表示程度深,后者表示差别大。 b、前者表示差别大,后者表示程度深。

c、两者都表示程度深。 d、两者都表示差别大。 明确:a

例九::阅读《笑》,回答问题

1、文章从几个方面谈笑的功能? 明确:从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谈笑的功能的。(点拨:理解文意是关键,还要注意概括总结。)

2、笑对身体有很多好处,请列出三点。 明确:笑有利于身体健康、笑能提高工作效率、笑有利于人际交往。(点拨:只要意思对即可。)

3、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明确:语言浅显、生动。例如在说明笑能治病时,并没有扳着在孔,使用专业术语具体说明笑的功效,而是变化句式,采用通俗的语言,轻轻松松地列举笑在这方面的作用。

例十:阅读《南州六月荔枝丹》,回答问题 本文主要介绍了荔枝的哪些特点?

明确:介绍了荔枝的生态知识和生产知识。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说明荔枝的? 明确: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南州六月荔枝丹》一文,写荔枝的外形是循着壳——色——形(外形呈心脏形,蒂——肩——顶);写它的果实是壳膜——假种皮——核;写荔枝花是花期——形——型——序——蜜;写荔枝的贮藏突出它的色——香——味。?

3、作者在说明荔枝果实形状的时候,主要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明确:作解释、举例子、列图片;直观而形象。

4、作者在说明过程中用词准确无误,试举例说明。

明确:关于荔枝大小,作者说,“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四川合江“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这样,言而有据,就将事物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讲明白了。文章指出,明代徐 《咏荔枝膜》诗,写吃荔枝扔荔枝壳好似“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是“夸张的说法”,不足取。说到荔枝不耐贮藏,作者在引用白居易“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之后,准确地说明“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30天左右”,这就十分具体地使人明了荔枝的贮存同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十一:阅读《善待家园》,回答问题

1、你认为标题“善待家园”有何含义? 明确:“善待家园”就是要人们自觉地保护环境,合理地利用资源,时刻有责任感,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2、读了本文,你认为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作者是一个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的人。

(点拨:文如其人,注意看文中表达的主题。)

例十二:阅读《龙永图趣说wto》,回答问题

1、中国加人wto有哪些好处?

明确:当与其他国家发生贸易摩擦和纠纷的时候,可以使用wto多边争端解决机制来处理,

吃亏;还可以使我国更快加入到世界经济的主流中去,扩大对外贸易的规模。

(点拨:注意从各节中归纳,不要遗落。)

2、加入wto之后,中国首先要做的是什么? 明确:首先要做的是遵守国际通行的规则,并且尽快适应这些规则。

3、在现实生活中,你是一个规则意识很强的明确:不是。比如过红绿灯,如果没有车,红灯我也就闯了。应该时时处处遵守规则,这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点拨:没有统一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人吗?学完本文后,你有何感受?

从而使我国这样一个经济较薄弱的国家不至于

说明文阅读——迎考演练

(一)

(满分100分,40分钟完卷)姓名 得分

一、说明对象及特征(19分) 匐茎,茎端再长新株,八九天翻一番,90天内可

1、经中国植物学家的研究,查明了我的身世,分出25万棵新株。但养分低。猪吃了饿不死也于1946年作出正式鉴定,说我是水杉属的生存不长膘。 种。(选自《水杉的自述》) 根据两段文字的内容,概括水葫芦的三个特

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点、、。(每

2、本产品是专为不同规模工厂而设计、开发点不超过3个字) 的成套化自动废水处理设备,其集先进的ph、orp

二、说明顺序(12分) 自控仪、反应槽、投药组件于一体,形成一个完

1、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整的废水处理系统。用户只需安装进、出水管,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插上电源即能使用,无需复杂的工程性施工。合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理的组件设计,使得设备既便于操作,又节省场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地,自动监测、自动投药功能保证了废水的处理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效果,同时又使药品的耗量和人力的需求降低到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最低限度。(摘自某产品说明书) 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

对象 有行龙、升龙、降龙,多姿多态,龙身周围还衬特征 托着流云火焰。(选自《少年百科知识报》

3、所谓“绿色塑料”,并不是指绿颜色的塑这段文字采了 说明顺序。 料,而是指能够自行降解和再利用,不会污染环

2、另一种是“小毛病”。1966年,前苏联境的塑料。具体地说,就是指在一定使用期限内向月球发射了一颗卫星——“月亮10号”。这颗具有与普通塑料制品同样的功效,而在完成一定卫星绕月飞行不久,就报废了。因为这颗卫星上的功效后能迅速自行降解,与自然环境同化的一用的是化学电池,电力用光了,也就失效了。其类聚合物。因为它对保护环境具有重大意义,所实,当时卫星上的仪器都完好无损,倘能派出“太以被称为“绿色塑料”。 空医生”,换上新电池,就不会报废。

对象 也有的是“急性病”。1970年美国发射了特征 “阿波罗13号”,起飞后46小时,飞船里的一

4、水葫芦学名凤眼莲,别称水浮莲、假水仙个燃油箱爆炸了,使飞船无法完成太空科研任务。等。原产于南美委内瑞拉.后传播到世界上60三名宇航员历尽艰辛,才使生了“急性病”的飞多个国家。水葫芦外表并不丑:它浑身碧透,绿船溅落在太平洋上。卫星或飞船生“急性病”,得醉人,簇簇紫花绽放若热带兰,花瓣上偶尔可需要“太空医生”及时赶来抢救。 见黄、蓝斑点,作为盆景置于庭院,不比荷花逊 谁是最合适的“太空医生”呢?1981年,色。 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飞上太空,成功地 它生命力旺盛,在15℃~40℃的气温下,只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航天飞行。从此,航天要置于水中便能疯狂繁殖开来。每株分出多支匍

飞机成为“太空医生”极其合适的“候选人”。(根据有关材料改编)` 以上三段文字是按 顺序进行说明的。

三、说明方法(12分)

1、汽车自1885年问世后,人们就开始考虑研制以电为动力的交通工具。于是出现了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有轨电车在行驶中噪音大,轨道建设费用高,现已淘汰。无轨电车不用辅设轨道,但是无法甩掉车身上的两根“大辫子”——输电线。尽管电费比汽油费便宜,但需要高额投资的架空输电线网、地下线缆及相应的设备,使无轨电车的运营成本比同型号的汽车还要高;两根输电线又限制了车辆的行驶路线。此外,无轨电车还产生一种隐形的电磁污染,严重干扰广播、通信及架空线周围电脑的正常操作。因此,许多大中城市已逐步缩减无轨电车规模,有的已全部“退役”。(选自《 “绿色”交通工具——新型电动车》 这段文字使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是什么?有什么作用?(4分)

2、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选自《中国石拱桥》) 这段文字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其作用。(8分)

四、说明的语言(12分)

1、科学家们计算,如果每年捕捞3000万吨磷虾,不会影响南大洋的生态平衡。磷虾的营养价值很高,体内含有50%的蛋白质,是其他动物蛋白质含量的2—3倍。磷虾不仅营养丰富,而且美味可口,被誉为“冷甘露”。但是,磷虾体内含有大量活性酶,打捞上来的磷虾不到两小时肉质就会变软,甲壳发黑,因此,一般都要就地加工成稳定状的食品再运到大陆。目前已有20多个国家正在加紧研究磷虾食品,南极磷虾资源具有巨大的商业开发价值。(选自《趣说南极磷虾》) (1)从说明文的语言风格看,这段文字属于那种风格?

(2)“磷虾体内含有大量活性酶”一句中的“大量”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2、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栏石柱。每个

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选自《中国石拱桥》) (1)从说明文的语言风格看,这段文字属于那种风格? (2)这段文字中运用了那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五、说明的结构(5分)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不可再生”两大类。可再生的自然资源指的是在太阳光的作用下,可以不断自己再生的资源。最典型的可再生资源有植物、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 地球上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有石油、煤炭、天然气和其他所有矿产资源。它们经过了上亿年才得以形成,因此不可再生。这些资源的储量随着人类的消耗而越来越少。地球上的生物

物种也是宝贵的不可再生自然资源。任何一种物种的灭绝都意味着地球永久性地丢失了一个物种独特而珍贵的基因库。因此,如果是由人的活动造成的物种灭绝,其损失将无法估量。(摘自《重要的地球资源》) 请分析说明选文的结构特点。

六、文段阅读(20分)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 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以后又用丹红装饰

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 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

格。 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例如北京的故宫、

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如同京剧舞台上的戏装,华丽而生动。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果显得无比动人。

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

1、说说中国古代北方和南方建筑色彩的风格有什么不同。(5分)

2、文中举北京故宫和天坛的例子有什么作用?(5分)

3、结合语境,说说文章画线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10分) i

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句中的“之一”能否删掉,为什么?

②“这样就更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句中的“悦目”若换成“明显”,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七、片段写作(20分)

请写一段话介绍初中语文版九年级下册教材的封面。

说明文阅读——迎考演练

(二)

(满分100分,40分钟完卷) 姓名 得分

一、说明对象及特征(5分) 移民数是第5位,应该说是经济合理的。第三,

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三峡工程建成,川江600公里水面被抬高,原来它的使用范围极为广泛,在企业管理和基本建设江中险滩(甲)淹没在水下,急流成为平湖,利中,以及关系复杂的科研项目的组织与管理中,于航运;二下游因有水库调节,枯水期流量增加,都可以应用。 也有利于航运。所以,上游航运和下游航运(乙) 如何应用呢?主要是把工序安派好。 的其利。据有关部门测算,届时可降低航运成本 比如,像泡壶茶喝。当时的情况是:开水没30%左右。最后是南水北调。把长江上调到历经有; 水壶要洗,茶壶茶杯要洗;火生着了,茶叶也干旱的华北平原,是这个地区人民的心愿。目前有了,怎么办?办法甲:洗好水壶,灌上凉水,西北各地干旱,均在引黄灌溉,因而黄河东流之放在火上;在等待水开的时间里,洗茶壶、洗茶水可能日渐减少。 杯、拿茶叶;等水开了,泡茶喝。办法乙:先做说明顺序是: 好一切准备工作,洗水壶,洗茶壶茶杯,拿茶叶;一

三、文段阅读

(一)(25分) 切就绪,灌水烧水;做待水开了泡茶喝。办法丙: ⑴地球上有生命的范围,通常叫做生物圈。洗净水壶,灌上凉水,放在火上,坐待水开;水开了如果把地球比作苹果,那么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之后,急急忙忙找茶叶,洗茶壶茶杯,泡茶喝。 只生活在像果皮那样薄的地球表面层里,因为只 哪一种办法省时间?我们能一眼看出第一种办有这个表面层有空气、水、土壤,能够维持生物法好,后两种办法都“窝了工”。 的生命。人们把这个生物生存的地球表面层,叫 上面文段说明的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圈。

二、说明顺序(5分) ⑵①在生物圈中,同生命密切相关的物质

三峡工程是“四美者”的特大工程。四美者:----碳、氮、氧、水都在不断地循环。②人和动防洪、发电、通航、南水北调。建设三峡工程最物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绿色植物通过光合大的目的是防洪。天有不测风云,如果1960年、作用,吸进二氧化碳,呼出氧气。③生物死后。1979年洪水再现,江汉平原工农业生产基地损失尸体被空气、水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④这样之大,就可能比建设一个三峡工程的费用还要多的循环,从宏观到微观,到处都有。从来没有间得多。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其次,断过。⑤在这样的循环中,大气得到氧的补充,发电。三峡电站装机容量17680兆瓦,年发电量不清洁的水通过阳光的蒸发作用形成了雨,有害为840亿千瓦小时(等于火电用煤4000万吨)。的物质被微生物分解,或者被大量的水和空气稀按预计,三峡每千瓦的建设费用,与全国16个大释成为无害的物质。⑥这些过程都叫做天然自净型水、火电站比较,它是第11位,淹地是第九位,作用。⑦天然自净的循环一旦受到破坏,就会造

成环境污染。

⑶破坏天然自净循环的原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自身的因素造成的,叫做第一环境问题或者原生环境问题。火山的爆发会使大气增加二氧化碳。病虫害和各种流行疾病,也都属于这一类。

⑷另一类是人类自身的活动造成的,叫做第二环境问题,或者叫做次生环境问题。这个问题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越来越突出,其中最为严重的是工业生产中排出来的废水、废气、废渣(简称“三废”)对环境造成的危害。水俣病、赤潮、伦敦烟雾??都是由于“三废”破坏了天然自净循环而造成的。此外,城市的烟尘、噪声、垃圾、放射性物质等等,也都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1、什么叫“生物圈”?(用自己的话概括,不超出20 个字)(5分)

2、第⑵段中“这样的循环”指代的是第 句。(5分)

3、请根据文意解释“原生环境问题”中的“原生”和“次生环境问题”中的“次生”的意思。(10分) 原生: 次生: ⒋给本文加个标题,最恰当的是( )(5分) a、生物圈 b、生物与环境

c、环境污染 d、保护环境

四、文段阅读

(二)(25分)

“灵魂细胞”真的存在吗

近期,英国科学家对超自然现象开展的大规模科学调查表明,虽然世界上并没有“灵魂”的存在,但不少人总煞有介事地说某某地方闹“鬼”,令人困惑不解。其实,这不是人们凭空幻想出来的,而是由环境和人体“灵魂细胞”产生的思想意识造成的。

科学家对英国几处传说闹“鬼”最厉害的地方进行实地考查,那些让人毛骨悚然的“鬼屋”,与其说里面有“鬼”的活动,还不如说是气流和照明设备的原因。心理学家发现,那些报称见到“鬼”或感觉有“鬼”的人说的都是亲身感受,但这些都可以用自然现象加以解释。寒冷的气流、昏暗或变化不定的照明、恐怖幽闭和磁场变化都能造成一种不安的感觉,有些人会把这种感觉解释成有“鬼”。

由赫特福德郡大学的理查德·怀斯曼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对伦敦西南部汉普顿宫的传说中的“超常现象”进行了调查。据说,原来属于亨利八世建成的汉普顿宫阴魂不散,这些鬼魂中就包括1542年被砍头的凯瑟林·霍华顿。

怀斯曼小组的研究结果发表在《英国心理学杂志》上,文章中指出,这个宫中的“闹鬼”之处往往位于气流通过的当口或当地磁场发生明显

变化的地方。怀斯曼还亲有感受地说:“走进去的人的确有一种遇到鬼’的感觉。但是,造成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都是有自然规律可循的。人们并没有遇见鬼’,只是把感觉到的东西解释成鬼’。”

在这方面进行深层次研究的是,曾和詹姆斯·沃森于1953年一起揭示dna双螺旋结构的科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研究意识的产生,尤其致力于反驳鬼魂存在的学说。他认为,人的灵魂或意识根本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由人体大脑的一小组神经元细胞产生和控制的。他说:“我的科学信仰使我相信,我的思想、意识完全可以用大脑中的一些神经细胞的交互作用来解释。”不久前,他和他的研究小组通过大量实验终于发现了人类的“灵魂细胞”。

最新的科学实验使他们获得了富有价值的第一手研究数据,这些数据完全证明克里克的学说是可信的。他在医学杂志上撰文说:“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哲学、心理学和神经学等领域将神经细胞和意识产生完美地联系在一起。研究显示,人类意识仅仅由大脑中一小组神经元细胞来表达,说得更精确一点,这些神经元细胞位于大脑皮层后部到前沿的一小块地区。这一小块地区就是人类灵魂细胞’居住地。”

文段阅读

(三)(40分)

如何给地球降温

(1)气候学家已发出警告:未来100年,全球气温将升高1.5℃~6℃,海平面将升高154.5厘米,沙漠将更干燥,气候将更加恶劣,厄尔尼诺现象更为严重,全球变暖将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如何给地球降温?科学家提出了许多奇思妙想。

(2)美国氢弹之父、物理学家爱德华·特勒去死以前曹有过设想:向空中抛洒铝和硫的粉末,给地球降温。按照他的计算......

,向空中抛洒100万吨铝硫粉末,可以使日照减少1%,从而起到降温作用。特勒提出的办法是要模仿大规模的火山爆发。1991年,波及范围达数百万千米的皮纳图博火山灰使地球气温下降了0.4lc,而且持续时间达好几个星期。特勒设想:可以用飞行于13千米高空的飞机和部署于赤道上的美国海军大炮,向空中抛“火山灰”。但生物化学家们却给这种主张泼冷水,他们认为,散布于空中的这些

9

硫和铝的微粒,很可能会严重干扰同温层。特勒还与人合作研究过其他使地球降温的方法:在轨道上放置5万面反射镜;发射一颗巨大的卫星,悬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以挡住部分太阳辐射。 (3)除了特勒以外,还有许多科学家也在苦苦思索,希望能找到奇妙的办法给地球降温。美国物理学家洛厄尔·伍德有一个同特勒的设想一样离奇的计划:在地球和太阳之间万有引力互相抵消处(即拉格朗日点),安装一面直径为2000公里的半透明镜子。他认为,这面巨大的滤光镜不但能减少温室效应,而且能充当地球的空调器:改变滤光镜的倾斜度,以增加或减少透过它的太阳辐射量。但谁来支付超过1000亿美元的巨额费用呢?此外,这面滤光镜不但会破坏同温层,而且还有可能妨碍紫外线的通过(紫外线具有清理太空的功效)。

(4)有科学家从加强地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的角度,探索给地球降温:将数以十亿计的白色聚苯乙烯高尔夫球投向海洋;将地球上的所有房屋的房顶都涂成白色。美国的一位科学家提出了一项更具有诗意的方案:将数千平方公里的阴云“染白”。通过向阴云喷一些微粒,使微小的雨滴数至少增加10%。这样,由于光学作用,层积云就会被照亮变白,就会反射更多的太阳光。 (5)还有人提出用深埋二氧化碳的办法给地球降温。美国和欧盟已拨巨款来研究在海洋和地层中埋藏二氧化碳的办法。从理论上讲,海洋和地层可以贮藏人类在几千年间生产的二氧化碳。研究人员要验证的是,二氧化碳溶解在海水中,是否会干扰海底生物的生存,因为二氧化碳溶解于海水后,会使海水酸化。(作者: 龙学峰)

1、文中第(1)段运用列数据和举例子的方法说明了什么?(5分)

2、科学家特勒为了给地球降温,提出了哪些奇思妙想?(15分)

3、美国物理学家洛厄尔·伍德设想给地球降温的计划是什么?被采用了吗?为什么?(8分)

4、文中第(2)段加点词语“按照他的计算”能去掉吗?为什么?(8分)

5、在日常生活中,你也许感受到了地球变暖的迹象。请你结合生活经验和了解的科学知识,想出一种给地球降温的办法。(4分)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

《说明文阅读.doc》
说明文阅读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