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供销合作社典型经验

2020-03-03 14:30:46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重庆市供销合作社典型经验

强化组织基础 推进产业转型 不断提升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水平

按照全国总社的工作部署和重庆市委薄熙来书记“服务农村,搞活流通,助农增收,为缩小三个差距做出新贡献”的要求,重庆市供销社以“两通两转两推进”(加强农产品流通和农村资金融通,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小城镇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工作思路,一手抓为农服务,一手抓社有企业发展,加快资源整合、联合合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产业转型,提升为农服务实力与水平,在改善民生、缩差共富和统筹城乡发展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创新发展模式,重建基层组织

因市场冲击和转轨变型,重庆市社基层组织大多社垮、网破、人走,社员们都说:供销社不在了。改制以来,我们以助农增收为目标,以资产联结为纽带,整合各类资源,建网建社,采取多种形式收复失地,重建了供销社的基层组织体系。探索出三种发展模式:一是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综合服务社改造升级为基层社。选择规模大、前景好、辐射广、供销社控制力强的专业合作社,以及服务范围广、服务内容多、服务功能全、内部管理规范的农村综合服务社,在做好资产确权的基础上改造升级为基层社,履行基层社经营服务职能,并接受区县联社指导。全市按此模式已建成266个基层社。二是将专业合作社联合组织改造为基层社。将愿意联合发展的专业合作社组织起来,组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引导其增强服务功能,扩大辐射半径,逐步改造为基层社。目前,全市230个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中,已有21个改建为基层社。三是将龙头企业改造为基层社。吸纳有实力、承认供销社章程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社有企业及其他涉农企业,采取企业出资、供销社参股、当地政府出政策出土地、社员出身份股参与等方式,借助社会力量恢复重建基层组织。全市按此模式重建基层社13个。截止2011年底,全市供销社系统共改造、恢复重建基层社300个,基层社总数达到516个;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760个,综合服务社2321个,专业协会1479个,覆盖全市100%的乡镇和95%的行政村,入社农户达280万户,流转土地285.7万亩。全市专业合作社入社社员总数超过传统基层社员数量的6倍。

二、发挥网络优势,构建流通体系

加快鲜活农产品市场建设,增强市场辐射集散功能,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

(一)加快网络建设,抢滩鲜活农产品流通市场。探索农超、产销对接,建设、培育大型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冷链仓储物流系统、配送中心和社区超市店,推进鲜活农产品零售终端网络建设,提升鲜活农产品流通专业化、规模化水平,力争成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排头兵。主要推进:“一个场”:以区域性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建设为龙头,加快建设主城、区县、乡镇三级批发交易市场,上联生产基地,中进仓储配送中心,下入超市、社区店。2011年全市供销社共改造、升级农产品市场45个,市场总数达113个,年市场交易额57亿元;市农产品集团与10个区县政府签订了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建设项目,签约土地达5200亩,已开工4个农产品市场项目,在主城渝北区建成了2.8万平方米的大宗农副产品物流配送中心。2012年拟开工建设10个农产品市场。“一个店”:投资建设“绿优鲜”农产品超市社区店,为专业合作社和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销售平台,为市民提供安全、价优的生鲜特色农产品,受到社会普遍关注和高度赞誉。市农产品集团通过直营、控股收购丰源、华冠连锁超市,2011年已建成“绿优鲜”农产品社区店47个,营业面积3.5万平方米,日销售额60多万元,有390个专业合作社的2500多种产品进入了“绿优鲜”社区店销售。“一张网”:整合全系统信息资源,建设“内部管理、业务经营、农超对接”为一体的全市供销社信息化网络系统,形成全市供销“一张网”。为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和基层社每个配备1台电脑,完善信息联通直报,动态掌握农产品的生产、供求、质量、价格及库存信息,引导农户、合作社和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生产经营。

(二)围绕优势产业,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以发展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为抓手,以社有涉农企业为主体,重点围绕“菜、猪、牛、蜂、药、花”六大特色产业,建设优质农产品基地,做好农产品精深加工。主要推进:“一把菜”:打造了潼南优质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武隆、黔江优质高山蔬菜生产基地,发展基地小冷链、分拣及粗、精加工业务。“一头猪”:围绕生猪全产业链,并购我市猪产业链的龙头企业,建设种猪繁育和生猪产业化养殖基地,推进饲料生产、肉制品加工和终端连锁销售,实现养、加、销一体化。“一条牛”:并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绿满实业有限公司,控股重庆牧牛源牛肉食品股份公司并包装上市,在内蒙古多伦县推进“西门塔尔”生态肉牛养加销一体化、全产业链建设,形成10万头生态肉牛的繁养、育肥、屠宰、加工能力。“一群蜂”:整合全市有影响力的养蜂及蜂蜜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养殖大户等,共同组建重庆市蜂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大巴山区、武陵山区控制蜂源,建设蜂产品精深加工基地,生产有机绿色蜂产品。同时,推进发展科技农业,通过专业合作社,集中种植“九大仙草之首”铁皮石斛。建立名贵花卉合作经济产业园和交易市场,种植非洲菊、大花蕙兰、玉簪、萱草等。

三、整合系统资源,推进产业转型

深化社有企业改革,加快资源整合、联合合作,推进产业全面转型,在重要领域开拓创新,在传统领域收复失地。

(一)打造企业集团。以“联合发展、资源共享、效益最大”为目标,整合内外资源,打破区域界限,推进市区县社有企业跨区域、跨层级的联合和战略合作,以资本为纽带,通过资产重组、股权置换、品牌合作等,促进优势资源向骨干企业集中,先后组建农资、再生资源、烟花爆竹(日用品)和农产品等四大集团。在此基础上,通过市场化手段收购、重组、参控股区县社有企业,组建、打造全市性的有影响力、控制力、带动力的重庆供销企业集团,实现资产集中、资本聚集和资金集成,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高行业话语权。2011年,全系统销售总额309亿元,汇总利润1.74亿元,社有资产总额达到95.41亿元。

(二)启动两大新型园区建设。一是以47平方公里的巴南区天星寺镇为核心,与巴南区政府共同推进重庆巴南合作经济产业园建设。重点围绕肉牛产业,以农业科技为支撑,集养、加、销和农村金融为一体,组建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整镇整村整社推进土地流转,探索破解城乡统筹发展难题的新途径。二是配套重庆IT产业,推进重庆再生资源产业园建设。规划3-5平方公里,首期启动2000亩,利用渝新欧铁路,回收欧洲废旧电子电器并进行环保拆解处置,打造西部地区规模大、功能强、技术含量高的再生资源产业基地。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实现年销售收入135亿元,年纳税额21亿元以上。

(三)参与农村金融服务。围绕农村土地流转和“三权”抵押,先后组建两家注册资本各1亿元的小额贷款公司和担保公司。在4年内实现“三权”抵押融资100亿元的目标,促进农村新型股份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同时,积极参与村镇银行组建,围绕两大新型园区建设,拟在境外引资1-2亿美元,设立重庆农村合作经济产业和再生资源产业基金。

四、争取多方支持,优化发展环境

全力争取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整合利用各类政策资源。市委薄熙来书记两次对供销社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市政府黄奇帆市长、马正其常务副市长多次听取供销社工作汇报,对供销社工作作出明确批示,为重庆供销社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一)出台文件。争取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意见》,并推动全市32个区县政府相继出台了贯彻意见。

(二)人大立法。推动市人大常委会出台《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明确了各级供销社的职能职责,为系统引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

(三)政策支持。争取市政府将社有工业出让地调规变性,实现社有净资产增值20亿元。同时,市政府同意市供销社原价回购2006年被重庆商社集团控股的市农资集团股权。

(四)资金扶持。市供销社每年争取中央财政、市财政专项资金3000多万元。2011年,争取市政府投入“绿优鲜”社区店建设资金2000万元,全市供销社共计争取各类财政资金1.5亿元。

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

重庆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建设农业信息化的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经验介绍

党风廉政建设典型经验

德育典型经验

典型经验材料

德育—典型经验

便民服务典型经验

《重庆市供销合作社典型经验.doc》
重庆市供销合作社典型经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