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字”和“文学”谈谈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

2020-03-03 06:46:0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从“文字”和“文学”谈谈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

前言:

很多年前,听了窦桂梅老师上了一节课《游园不值》。听得我是心潮澎湃激动难耐。上完之后,她还作了差不多半小时的说课。其中,有一段她是这样说的。大家看一下。

第一步:与文字相遇。读好,读出七言的韵味。读文字本身。\"苍苔,柴扉,红杏\",理解这些诗意,用今天的理解。所以老师要琢磨要细听。落脚在文字层面,探春爱春。今天的春天,那才是风景这边独好。就这个破园子,破苍苔……可是风景这边独好,要和学生感觉。

第二步,进入文学的层面,诗歌的特点就是涵咏、推敲。比较,不是训练。真正地去感觉,让孩子们体会。再造人物形象。红杏、园主人,这是为了闹中有静。训练了诗意,红杏你为啥这样?这事都不能发生,这些都是文学性。

第三步,文化。前面画龙,后面点睛。春天,抓情感。突出\"不遇中有遇\"点到为止,给孩子们种下一棵种子。悟性如何。不遇中有遇,人生遇到挫折时,会想到:缺憾就是幸福的滋味。这是人生的哲学。人生有许多事可遇不可求,其实天地大美而不言呐。人生哪有那么多完美的事啊,叶绍翁如果进入园中,那美丽就破了。如果真的结婚那爱情就平淡了。这样的渴望才会幸福一辈子。不遇中的\"遇\"啊!人生吃亏就是福。这些都是人生辩证哲学的平衡。人要太完美,想要干什么都要实现,这人生就没味道了。

当时,我不是很能理解,但是我记住了六个字“文字” “文学”“文化”现在看来,这六个字其实也是一节好课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文字,也就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内容。第二个层次,文学,我认为是要读深课文,品词、品句、品章法的问题。第三个层次,则是跳出了文本的范畴,给学生一种精神的引领和思想的导向。到底怎样才能上到文化的层次呢?

比如,

王崧舟的《桃花心木》,老师是这样概括总结的。

无常就是不确定,不确定就是无常。一个人只有明白了无常才能经得起——生活考验,一个人只有明白了无常才能锻炼出——独立自主,一个人只有明白了无常才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一个人只有明白了无常才能学会超越困难,超越苦难,超越人生重大的不确定,而这才是人生的最后的《醒来》。 窦桂梅的《圆明园的毁灭》,她是这样总结的。圆明园今天已经作为了遗址,留在了我们的面前,正如同学木们重新对圆明园获得的认识一样,同学们,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竟然被三千个英法联军把这样的圆明园代表我们的这样的标志的毁成废墟。在离开圆明园的时候,在上完这堂课的时候,我还要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今天你们的学习太好了,我们不光停留在走进恨上,难过上,是因为我们还有一份对未来的希望。所以,亲爱的同学们留给我们心中的思考还要继续。比如课前我们思考的圆明园毁灭了,毁灭的究竟是什么?必须毁灭的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应该把这样的毁灭迁移到你心灵里去,伴随你的一生。这样,我相信我亲爱的同学们。我们的语文学习才是真正的目的,我愿与亲爱的同学们走出圆明园的时候,最终我们获得的就是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作为一个活生生别的这样的人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的拥有智慧,拥有尊严的活着。下课! 能够上到“文化”这个层面上来的老师不简单,他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教学功底。因为我的功底不够深厚,讲不了这么深,所以今天我就从“文字”和“文学”两个方面谈谈如何上好一节课。

一、文字(也就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内容。

1.初读课文。备课第一步,你会做什么?读课文,学生也是如此,所以老师在导入新课后会对学生说: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检查字词。自由读完之后做什么?检查字词情况。《两只小狮子》和《掌声》是得到认可的两节课。我们来看当时上课的课件。发现了什么共同点?从字到词,带拼音读,去拼音读,记生字,写生字,把生字放到词语中去读,把词语放到句子中去读。这就是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教学过程,也体现了学生由不懂到懂,由知少到知多的学习过程。整个环节学生自己拼读,小老师带读,开火车检查读,指名个别读,还有交流记字的方法,都是学生在读在学在做,体现的是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有的老师可能会说,这容易,如果仅仅是这样,估计这课拿不到一等奖。想知道我在这期间还做了什么吗?小结。每一个步骤我都在总结。看课件。

同学们,你们借助拼音,把难读的前鼻音、后鼻音、平舌音、翘舌音、三拼音节都读好了,真棒啊!我去掉拼音,你还会读吗?

哇,没有拼音,你们在小老师的带领下也会读了。可是这样就掌握生字了吗?对,我们要把它记下来。谁来说说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

读好、记好还不够,要是能写好那才叫真正的好呢!

生字会、能记、会写了,就基本掌握了。学好了生字,我们就能把词语读好了,来试试看? 词语读好了,就能帮助我们把难读的句子读好,谁来挑战一下。 那么难读的句子都读好了,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读课文。

这些总结就是在告诉学生,你们刚才是在做这个事,而且做好了这一步,会对下一步学习有何帮助。其实也是在告诉评委,看,学生借助拼音会读了,没有拼音也会读了,放到词语中去会读了,难读的句子也读好了,我的教学就是这么层层推进了,这也是黄副常常说的“语文味”。 那是不是所有的课文都要走这样的步骤?当然不是,那哪些课文可以这么教?我认为1-3年级的而且生字较多的,需要集中识字的课文可以这么上。若课文处于中低年段,生字较少,或者高年段,则可以灵活采用随文识字。

3.概括课文内容。解决完生字词,我们就要概括课文内容。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方法。

低年段,可以要求学生这样说“谁,在哪儿,做了什么”。还可以是填空的。第三种,《小白兔和小灰兔》《两只小狮子》《小伙伴》和《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小柳树和小枣树》等,这些课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比写法,拿两个人物形象作对比,或者拿一个主要人物和几次次要人物作对比,这样,我们就可以教给学生概括这类课文主要内容的规律。第一步,就是要把人物找出来。第二步,说清楚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都做了什么事?这里通常先讲次要人物,再讲主要人物。第三步,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道理?比如《小白兔和小灰兔》这篇课文的人物就是小白兔和小灰兔。第二步,说说这两人都做了什么?小灰兔接受了老山羊送的白菜,吃完了又去要;小白兔不要白菜要菜籽,自己种白菜,收了很多白菜,还给老山羊送去一担。第三步通过两只兔子的不同表现揭示了热爱劳动的重要意义。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中年段,通常会怎么引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呢?我觉得也有三种方法。(1)填空这种方式还可以继续用。(2)如果是写事的文章,就可以引导学生说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3)另外,还有一种就是找中心句。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的第一句话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西沙群岛是南海上的一群岛屿,是我国的海防前哨。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整篇课文就是围绕这句话写的。还有《美丽的小兴安岭》最后一句话这么写的:小兴安岭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也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这句话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有周一的时候,李艳老师上的《盘古开天地》中有一句: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这也是课文的中心句。所以,我们可以告诉学生,文章的中心句往往出现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当然也有特殊情况《白鹅》第二段这么写的:鹅的高傲,更表现在它的叫声、步态和吃相中。这个中心句就出现在过渡段当中。 高年级呢,可以引导他们用“六要素”的方法概括。或者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当然也有特殊情况,比如《普罗米修斯》,就有老师这样教,先把人物都找出来。普罗米修斯、太阳神阿波罗、众神的领袖宙斯、火神、大力神赫拉克勒斯,这些人都做了什么呢?普罗米修斯为人类从太阳神阿波罗那里拿取了火种、众神的领袖宙斯决定惩罚普罗米修斯,把他押到高加索山上、火神不敢违抗宙斯的命令、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射死了鹫鹰,救出了普罗米修斯。我听到过的最巧妙的引导是南湖小学的特级教师张永红教学生概括的《船长》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她先课前给学生预习,其中预习卡上有一题就是把课文主要内容写一写。 老师就出示了两种学生所写的内容。

第一类:‚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后即将沉没,哈尔威船长镇定自若地指挥,求援工作进行得井然有序。最后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哈尔威船长却牺牲了。

第二类:这篇小说讲了哈尔威船长在‚诺曼底‛号客轮遭到‚玛丽‛号大轮船猛烈撞击后即将沉没时,镇定自若地指挥60名乘客和船员有秩序地乘救生艇脱险,自己却坚守在船长岗位上,随着客轮一起沉入深渊的故事,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

老师就问了,两个同学都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哪个更好呢?讨论,学生发表见解,最后老师总结说,这篇文章主要是写人还是写事?写人,从哪看出来?课题《船长》。这篇文章写人,那我们就应该从人物的角度出发去概括。第一个同学是从事情的发展顺序来概括的,而第二个同学则是从船长这个人物为切入点概括,并且总结出人物的精神品质,这样的概括更为准确。 总之,大部分的课文都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来教,但具体的课文具体分析。

二、文学(读深课文,品读品句品章法的问题)

(一)主问题的设计

我记得市教科所的卢耀珍老师说过,一节好的语文课,应该有一个主问题,这个主问题要能够支撑15分钟以上的教学时间。我觉得这个主问题就是高楼大厦的框架,搭好了这个框架,那么课就成功了一半。雷秋带老师则把一节好课比喻成一串美丽的珍珠项链,这个主问题就是串起珍珠的那根绳子。

例1《慈母情深》

王崧舟上《慈母情深》则抓住一个‚鼻子一酸‛。 为什么我会鼻子?请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悟,课文中哪些地方、哪些描写令我鼻子一酸。请你把这些地方恭恭敬敬的地划下来。以此品读了四个句子。王老师的课已成为经典。作为普通一线教师的我要去模仿吗?恐怕偷鸡不成蚀把米。去超越吗?没有那水平和底气。怎么办?除了‚鼻子一酸‛,课文还有别的切入点吗?想要另辟新径,就必须要吃透教材。通过研读我们发现这个单元主题是‚父母之爱‛,单元学习重点是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慈母情深》这篇课文就有很多这样的细节描写。是不是把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逐一剖析呢?实践证明,只有‚抓住一点,击其要害‛,方能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本课重难点是:体会课文是怎样通过生活小事来表现母亲的深情的。如何能省时高效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我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母亲的动作描写‛上,以此在学生、文本和作者之间搭建一座桥,围绕母亲的动作描写设计了四个有层次的教学环节:

一、初读感知,读通课文;

二、再读课文,读懂内容;

三、细读品味,感受深情;

四、总结全文,学会方法。试图通过这四个环节的教学引导学生在梁晓声独具特色的语言风格中收获个人的思考和启迪。

例2《呼风唤雨的世纪》

就抓住课文中心句: 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一个环节,着眼‚现在‛,学习、运用第4自然段中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体会了20世纪的辉煌科技成果后,回到中心句‚20世纪真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二个环节,回顾 ‚过去‛,学习第3和第4自然段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体会了过去的落后和愚昧,还是回到中心句‚不得不说,20世纪的确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例3《普罗米修斯》 这是一个希腊神话。故事性很强。这样的文章去哪里找主线呢?通过细读,还是发现了第五自然段: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这个句子中,有一个关键词痛苦。

所以,我让学生划出表现普罗米修斯忍受各种‚痛苦‛的词句,并写写自己的感受。由此品读这两个句子:

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被锁

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巴,啄食他的肝脏。——被啄

这两个句子中,我又把重点放在这三个词语上面:死死、风吹雨淋、啄。每品读一个,我都要回到课文的主线。尽管普罗米修斯遭受了这样的痛苦,但他为了人类的幸福,还是不妥协、不动摇,还是坚定地说:为人类造福,有什么错?我可以忍受各种痛苦,但决不会承认错误,更不会归还火种!

到这里,我想大家都明白了主问题的重要作用,它可以让你的课堂更集中,集中就意味突出,突出了才能有突破。我开课就抓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一会来一句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过一会我再重复,再重复,结课,我还是要强调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我牢牢抓住这根线,那么课大概能上成什么样,就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了。

(二)品词 品句 品章法

有了主问题这个串项链的绳子还不够,我们还得去找珍珠,珍珠在哪里?我认为有三个地方可以考虑。

珍珠一:品词

1.加一加:《慈母情深》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1)这句话中哪个字深深打动了你? (2)‚塞‛还可以换成什么词?

(3)为什么不用递、给、放,而用塞呢?大家想想母亲会是怎样的塞呢?

有力地、毫不犹豫地、果断地

(4)请你把这个词语放到括号中,再读一读这个句子。

母亲却已将钱(

)塞在我手心里了,大声对那个女人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5)母亲挣钱这么艰辛,为什么还塞得这样有力,这样毫不犹豫,这样果断呢?由此体会母亲挣钱不易,又在那样贫穷的情况下,给钱我买书的心如此的坚决,可见,母亲对儿子用情至深啊!再引读这个句子。学生自然就能理解塞字背后所蕴含的深情了。

2.减一减:《鲸》这一课中,有一个句子须鲸主要吃虾和小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把主要去掉行不行?学生通过对比读就能发现,去掉的话,句子意思就变成了须鲸就只吃虾和小鱼。齿鲸只吃大鱼和海兽。而不吃其他的了,明显与事实不符,这个主要凸显的是用词的严谨性准确性问题。 《梅花魂》中有一句‚我不小心在梅图上留下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他训斥我妈:‘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沾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这几句话中,又是哪些细节表现了外祖父对梅花的格外喜爱? 外祖父的动作是‚轻轻刮去、慢慢抹净‛,如果把轻轻、慢慢这两个词去掉,你们再读句子,看能体会到什么?哦,外祖父的动作轻且慢,正是说明了他对墨梅图的重视和爱惜啊。

3.换一换:《颐和园》中有一个句子,龙秋云老师正是用了换一换的方法来品读的。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这个句子中,为什么不是用划而是用了滑?哦因为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作者不忍心将它打破了,所以用这个滑,就显得更加安静。

《掌声》中有一个句子:‚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

(1)这里写的是英子文静,没有写她忧郁啊?你又从哪个词语读出了她的忧郁? (2)‚默默地‛是什么意思? 请大家把刚才说的‚静静地‛‚不出声地‛‚悄悄地‛写在课文‚默默地‛这个词语的旁边,这也是积累词语的一种方式。

(3)课文为什么不用你们说的‚静静地‛‚不出声地‛‚悄悄地‛而是用了一个‛默默地‚? (4)默写是怎么写?一边想一边写。默读是怎么读?一边读一边想。那么英子‚默默地坐‚就是边坐着边想,她会想些什么呢?

(5)其他人看到英子默默地坐,都以为她只是个文静的孩子,而你们则通过‚默默地‚读懂了英子那么多的想法,你们真懂英子的心哪。

很多年前听黄亢美的女儿黄婧薇上《秋天的雨》,其中有一句,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她怎么品读这个五彩缤纷呢?1.五彩缤纷是什么意思?五颜六色2.那为什么课文不用五颜六色。3.五彩缤纷、五颜六色都表示颜色很多,但是缤纷,除了有颜色丰富的意思,还有颜色特别炫亮的意思。你们想看看吗?说着就掏出一把闪亮的美术纸,往天空一撒,这些美术纸在灯光的照射下闪闪发亮,瞧,这就是五彩缤纷。我不知道上课的学生能记得多久,反正我是到现在都还记得很清楚。

4.其他。除了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还有一些特殊的方法,我把这些方法归为其他类。 薛法根上《我选我》的时候,有这么一句话,林老师亲切地说:‚王宁,说说吧,你为什么选自己?‛薛老师给学生范读,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他故意严肃带着批评的语气来读。学生就指出来了,老师不对不对,你读的不对。老师就说了,那亲切地说应该怎么说?学生就开始纠正老师了。这样,我觉得有个好处,1遵循了学生爱纠正别人的特点,让学生经历了一个自我构建的学习过程。2.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明白了,亲切就是要声音轻柔,态度和蔼。这比直接问学生,亲切是什么意思要高明得多。

再举个例子,《普罗米修斯》一文中, ‚啄‛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1、普罗米修斯还遭受了什么痛苦?

2、你能像老师刚才那样,用一个词概括普罗米修斯所遭受的痛苦吗? (板书被啄)

3、观察‚啄‛字,你能联想到什么呢?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预设:A我仿佛看到鹫鹰又尖又利得嘴巴。B我仿佛听到鸟儿啄木头发出的‚笃笃‛的声音。C我仿佛看到鹫鹰去啄普罗米修斯。

4、用你的右手啄你的左手,有什么感觉?

5、如果是这只鹫鹰啄在你的手上,会怎么样?

预设:A我会被啄受伤、流血。B我的手会被啄破,太可怕了!

6、现在它啄向的是普罗米修斯,看。 (动画出示被啄的场面)

7、画面没有声音,但是我知道你一定听到了些什么?你是否对普罗米修斯被啄的痛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能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呢?带着你的感受读——

这就是品,从一个字,看到一个画面,从一个画面想到一个故事,从一个故事读到一种精神。 珍珠二:品句

句子怎么品?我觉得就是要读,一而再,再而三,反复地读。引导学生一次比一次读得好,一次比一次更深入。说到品读,我最欣赏王崧舟的读。

他上《去年的树》,第一句话是这样写的: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就这么一句话,王崧舟是这样品读的。配着音乐,王崧舟低沉而有磁性的男中音

当太阳升起,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当月亮挂上树梢,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雪都融化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树叶在秋风中飘落时,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迎着风,迎着雨,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走过冬,走过夏,引读——‚鸟儿坐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优美的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夏日小情歌,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鸟儿坐在树枝上唱着晚安小夜曲,引读——‚树呢,也天天站着听鸟儿歌唱。‛ 师:有这两个‚天天‛,你体会到什么?(板书:深厚)

课的最后,他是这样收尾的。是的,鸟儿在默默地看,静静地看,她看着眼前的灯火,思绪万千。它想起来了——

出示开头,又作了一次跟前面一样的引读,这时候,我才知道写文章可以前后呼应,课堂教学也可以前后呼应。

所以,大家会在我的课堂上看到类似这样的导读,我想这也是一种无意识地模仿吧。

《慈母情深》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这个句式中,作者多用短句成段的方式,加快了语言的节奏,使句子富有感染力。怎么使学生感受到这种写法的好处呢?‚对比‛是个不错的方法。再通过感情引读,学生就能体会这种主语后臵的排比句式更能表达作者看到母亲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工作时内心的震撼,自然而然就感悟到母亲的辛劳与不易了。

1、先说说自己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2、为什么每句话后面都有一个‚我的母亲‛?用一个还不够吗?

相机出示: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 惊地望着我……

3、对比读后,你有了什么新想法?

4、几次上课,学生给出的比较好的答案有:原句的感情更强烈,原句更加突出‚我的母亲‛

5、引读:

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到来,母亲的背不会——(直起来),不会——(转过身来),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不会——(吃惊地望着我)。 正是因为我的到来,我的母亲——(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6、从母亲听到我喊她之后那一瞬间的动作描写,你仿佛看到一个怎样的母亲? 珍珠三:品章法

我所认为的章法是谋篇布局。作者是怎么讲一段话、一篇文章写好的。比如,总分、分总、总分总、前后呼应等等。来看具体例子。

例1 《掌声》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上小学的时候,我们班有位叫英子的同学。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上课前,她早早地就来到教室,下课后,她又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我是这样指导学生学习第一段的构段方法。 (1)是什么原因使得英子有这样的表现呢?

因为她得过小儿麻痹症,腿脚落下了残疾,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

(2)原来是这个原因啊,如果老师把这个原因放到前面去,你们读一读。再读原文。 (3)有什么感受?

哦,作者先写事情的结果,后写原因。先写了英子不同寻常的表现,就吸引了我们往下阅读的愿望。作者真是用心良苦啊。值得我们好好再读一读。 (4)同学们在课后的习作中像作者那样先写事情的结果,后写原因。这是写一段话的一种方法。 这个过程给学生展示作者是这样写好一段话的,学生无形中就学会了一种构段的意识。

例2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中有一段:山谷中,早先有过一个美丽的小村庄。山上的森林郁郁葱葱,村前河水清澈见底,天空湛蓝深远,空气清新甜润。

园湖小学的一位老师,张永红名师工作室的老师她是这么上的。 1.让学生发现这段话的特点。

2.给出主谓结构的短语,让学生也仿照写一写,写出景物的美。这就是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山庄里房屋整齐干净 田里稻谷一片金黄 园子里瓜果香甜可口 山坡上鲜花欣然怒放 老人喜气洋洋 儿童欢乐游戏 田野碧草如毯 山坡上牛羊成群 例3 再看《梅花魂》这篇课文很长,则可以抓住‚爱梅‛‚爱国‛这两个关键的词语。

一、复习回顾,揭示任务。

1、说说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1)读诗落泪;

(2)珍爱梅图;

(3)不能回国;

(4)赠墨梅图;

(5)送梅花绢;

2、通过这五件事,表现了外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3、有同学说他爱梅花,有同学说他爱国?实际是啊,第1件事和第3件事是直接写了外祖父思乡、爱国的情意。而课文第

2、

4、5三件事则是通过写外祖父爱梅花来间接写外祖父思乡、爱国的。这么多事,我就先给学生理出一个条理来。

4、如果让你们来写,你认为是‚爱梅花‛好写呢?还是‚爱国‛好写呢?当然是爱梅花好写了。那我们就来看看,作者是怎样通过写外祖父爱梅花来表现他爱国的?

二、学习‚珍爱墨梅图‛,体会外祖父‚爱梅‛

三、学习赠墨梅图,体会外祖父‚爱梅‛。

四、送梅花绢,体会外祖父‚爱梅‛。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三件事分别是:珍爱梅图;赠墨梅图;送梅花绢。都没有一句话写到外祖父思乡,也没有一句话写到外祖父爱国。但我们却能从这几件事中体会到老人浓浓的思乡意和深沉的爱国情。为什么呢?作者的这种写法叫:寄情于景。前面同学们也说了,爱国难写,爱梅花好写。作者就是通过写外祖父爱梅花这三件小事去表现他思乡爱国这样一个宏大、深沉的主题的。那如何把爱梅花和爱国两者联系起来呢?对了,两者有共同点啊,这共同点就是坚强傲雪的梅花品格,顽强不屈的民族精神。这就让我们从小事中看到深含义。

窦桂梅说过,老师能走多远,课就能走多远,就能带领学生走多远。什么意思呢?我觉得她是在提醒我们语文老师,课文当中有很多的秘密,比如:编者为什么要把这一课安排在这里?作者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他的写作背景,人生经历如何?这篇文章语言风格怎么样?他想要表达什么感情?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他用了什么写作方法?作者写了这么多,我们不能按部就班全部上完。我们怎么利用这篇课文来教我们想教的东西?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发现这些秘密。然后精选教学内容,精心重构、设计教学过程,才能有精致的语文课堂。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

怎样上好一节语文课

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

如何上好一节初中语文课

读《上好一节语文课》有感

如何上好一节小学语文课

如何上好一节小学语文课

上好一节语文课的反思

浅谈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

《从“文字”和“文学”谈谈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doc》
从“文字”和“文学”谈谈如何上好一节语文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