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拉图斯特拉之无玷的知识

2020-03-02 22:34:4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无玷的知识》中的直接性知识

周力行11090217社会学

尼采巨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第37章《无玷的知识》,以隐喻,象征的手法对形成于视觉中心主义的纯粹理性知识进行批判,赞扬生育,创造和欲望。末尾,查拉图斯特拉提出了另一种知识,一种以太阳和海洋的意象为象征的知识。这“知识”看上去就是文中太阳的创造欲和意愿。然而,知识和这些意志或者近乎感性的认识是怎么等同起来的,或者存在什么样的联系?在描述这两种知识时,尼采是如何表现的?尼采为何要在开篇将月亮预设为阴性,而作为德国人的他,对于月亮的词性为何进行质疑?质疑背后暗示了什么?本章体现出的性别倒错寓示着什么?尼采对于女性的态度在这里和本书的其他章节和他的其他著作中的什么不同?尼采为什么要以太阳,月亮,大地和海洋四者作为象征?

在我看来,《无玷的知识》一章不仅体现出尼采对于理性的批判和对意志的颂扬,更体现出与前世后世的文学作品的密切联系。本章承前启后,前与莎士比亚悲剧《雅典的泰门》呼应,后有纳博科夫《微暗的火》,特·斯·艾略特《荒原》以及田纳西·威廉斯《热铁皮屋顶上的猫》。这些作品与《无玷的知识》间的联系虽说谈不上直接影响,但是通过研究本章与这些作品之间的互文性,能充分阐释本章突出体现了本书的主题:先知,一体性,一本为所有人不为所有人的书,从而得出知识的本质:一种直接性的,超越表象的基础经验。 尼采本人以语文学见长。《查》是一本文学风格浓郁的非典型哲学著作,充分展现了诗与思事实上存在的本质联系。 风格上,《无玷的知识》一章的特别之处在于,查拉图斯特拉本人并未露面,通篇除了结语无一例外的为“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96)以外,没有任何一处提到这个名字。很多章节里开篇或者在文中提到查拉图斯特拉的动作,如,“于是,查拉图斯特拉回到山林,回到他的洞穴的孤寂之中”(125)。“查拉图斯特拉给他的门徒们一个手势,并且对他们说了下面这番话”(140)。也就是说,查拉图斯特拉在各章节中多少是一个参与者,宛如一个角色或者参与性叙述者。然而在《无玷的知识》一章中,他处于一个旁观者的位置。他在叙述中起到的作用更像是一个叙述声音而不是一个通常意义的角色或者全知型叙述者。行文以及虚构的叙述对象设定,更接近于戏剧独白。在这种高度非个人化的叙述中,查拉图斯特拉最大限度地使意象展示了自身,体现了一种直接性,使象征不再是只为形象的形象。本章使用的主要意象为:太阳、月亮、海洋和大地,这与莎士比亚悲剧《雅典的泰门》中,泰门关于盗窃的一段话相关:

太阳是个窃贼,用他伟大的吸力窃夺海上的潮水;

月亮是个无耻的窃贼,她苍白的光辉从太阳那偷来;

大海是个窃贼,它汹涌的潮汐把月亮溶为咸的眼泪;

大地是个窃贼,他偷取万物的粪便作肥料,使自己肥沃。(《雅典的泰门》4.3.1790) 太阳与海洋间的关系,是一种吸引。在这个盗窃链上,海水并没有反过来偷盗太阳,反之,太阳对于海水存在着一种吸力。这在《无玷的知识》中明显体现出这一点。重要的是,“大海意愿成为空气,成为高空,成为光的路径和光本身”(196)。大海在全书中作为超人的象征,海纳百川,容纳无数充满人性污秽的河流。而《雅典的泰门》中月亮化为“咸的眼泪”。正如月亮所代表的虚伪的理性知识,这些是被查拉图斯特拉所鄙夷、摒弃,而且终将是要被超越的人性的产物:“可我走近你们了:白昼来到我这里——而白昼也走向你们,„看哪!它被逮住了,苍白地站在那儿”(195)。月亮与大地之间存在隔阂,一如《泰门》中月亮与大地的断裂。而大地是这个世界,包括末人在内的人类象征。

与此不同的是,《泰门》中太阳与月亮的词性与《无瑕的知识》中的相反。德语中,太阳是阴性,而月亮是阳性。这和纳博科夫小说《微暗的火》中对《泰门》这段话的戏仿相似: 太阳是个窃贼,她引诱大海,

并窃夺它,月亮是个窃贼:

他从太阳那里偷来他那银色的光。

大海是个窃贼,它导致月亮溶解。(纳博科夫 76)

这段话是小说《微暗的火》中叙述者金波特对原文的回译,从身边仅有的一本不可靠的赞巴拉语(小说中虚构的一个国家的语言)版本的《泰门》译回英文。可以看出,赞巴拉语同德语一样,将太阳作为阴性,月亮为阳性,而海水则是阴性。回译本身在意思上与原文几乎一致,可是由于细节上的差异,尤其是“银色的光”取代了“苍白的光辉”(pale fire),形成了小说解构与重构,以及不断生成的基调。这如同查拉图斯特拉对月亮的鄙视和月亮在天刚破晓时的仓皇退场,使得太阳以及她所热爱的知识热烈地照亮大地。

大海意象出现在本章的最末。太阳升起后,与海水之间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海水,千百只乳房。太阳是阴性,而海水是中性。尼采在充满诗意地表述两者之间的吸引力时,将海水女性化了,且使用了他典型的文体风格之一,渐强(crescendo)。然而,赞扬太阳的生产(生育),创造,生命力时,尼采要对应地使用海洋这一中性意象,并且将之女性化?而不是使用两性象征?在这里,显然,中性海洋代表着超人(superhuman)。在《查》序言中,尼采将海洋视为对人性的超越:“人是一条肮脏的河流。 人们必须已然成为大海,方能接纳一条肮脏的河流,而不至于变脏。”而查拉图斯特拉本人希望人类能向这样的超人接近。他向下行走,他超越人类。他亦是一位先知。查拉图斯特拉是波斯教的先知,同时也是两希文明的来源。他身兼理性与意志。这种一体化在本章中体现为双性同体,既与代表理性的阳性有关,同时有具有生产意志的女性特征,将波浪比作乳房。这一手法在后来艾略特的《荒原》中体现在对先知的描述上。《荒原》中变化万千的叙述者提瑞西阿斯就是兼具两性特征的先知。在《荒原》第三章,中对提瑞西阿斯的描写:“我,提瑞西阿斯,长着干瘪女性乳房的老头儿,尽管失明,颤动在两种生命之间,能够看见„ ”(艾略特218——219)相比《无瑕的知识》中海洋的澎湃,提瑞西阿斯苍老的形象,是艾略特的比较悲观化的外形塑造。这类“先知”或超人代表的视界,是查拉图斯特拉所热爱,希望教给人们的。女性化的海洋亦象征创造力与生命力,与太阳一体化,共同将生命力与吸引力发挥到极致。

《无玷的知识》中性别错置与一体化在威廉斯三幕剧《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以下简称《猫》)中进一步的延伸,体现出知识的体验性,即生活的智慧。女主角玛吉是一个《无玷的知识》中太阳般的一个角色,同时又兼具了一些月亮的特征。她充满想象力,富于行动力,满怀爱的渴望与热情。玛吉这只猫如同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一般,急不可耐,然而她明白,既然身处“热铁皮屋顶之上”,那么唯一的办法是能呆多久就呆多久。这充分体现出进攻性与蓄势待发,不肯放弃的韧劲。玛吉这只猫与《无》中“屋顶上的雄猫”形成强烈反差。但她同时也是一个骗子,她假装怀孕以取得继承权——主要是“奈尔山谷那边两万八千英亩土地”的继承权。不过,她的谎言是一种创造欲,对生育的愿望,对生命的热爱,对丈夫的爱情。并且到最后,她要求和布里克使谎言成真——真真正正的怀孕。而剧中的男性,无论是缺乏男子气概,消极避世的玛吉的丈夫布里克,还是尽管身患癌症,充满活力与开拓精神的大爹(布里克之父),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特征:爱情上的无能。出于朋友的死和因此引起的性取向的模糊,布里克拒绝与妻子发生关系,成天沉溺于酒精,自我标榜为诚实的人,而喝酒是为了逃避谎言。他和玛吉膝下无子,对于继承权与兄长间的竞争漠不关心,似乎超然独立于世俗。布里克是个典型的月亮型人物 “在静观中享福,以死寂的意志,没有自私的花招和贪婪——全身冰冷而苍白,但有着陶醉的月亮之眼!”(193)事实上,布里克是剧中最大的骗子和最自私的人。他不在乎任何人,包括自己。他对财产的漠不关心就是欺骗自己,因此失去了财产,生活将很难维持,尤其是对他这样一个丧失生存意志同时有需要买酒苟活的酒鬼而言。 这个自以为聪明的人其实是一个懦弱的避世者。而大爹尽管对大地充满热爱,粗犷坦荡,靠自己的双手奋斗成为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最大的种植园主,自诩自己擅长床上功夫,

现实中,他并不爱与她生活了四十五年的妻子,他们的夫妻感情主要是大妈对大爹单向度的爱慕。在《猫》的定稿版中,得知自己身患癌症的大爹最后在暗夜的屋顶上充满热诚地凝视着他广袤的地产和屋檐下的人们。这个角色本身体现了大地、海洋和月亮的三重性。在这些人物,主要是玛吉和大爹,不仅体现了《无》中的象征,同时重叠交错了这些象征的隐喻,呼应了一体化的特点。最后,玛吉在财产,爱情和子嗣上掌握了主动权和赢得了希望,显示出直接性知识的胜利。

《无玷的知识》与文学作品,尤其是尼采后世的文学作品间充满了联系,如同《查》的副标题一本为所有人的书。尼采似乎是一位伟大的先知,不仅预言了后现代的来临,其文其思也盘旋回荡在后世的文学中。然而,《查》又是一本不为任何人的书。这些作品间的联系,不能说明尼采对后世作家的直接影响。没有证据充分表明,作家们如艾略特、威廉斯和纳博科夫受到《无瑕的知识》的启发而写下这些篇章的。这种幽灵似的联系,多是作品自身之间存在的互文性与有机联系。毕竟就诗与思的联系看来,尼采哲学思想的传承与深层影响看来,这种联系与影响是充分存在,而且会将持续下去。此外,从尼采著作及思想的特点看来,这些事件与表象之间存在的固有联系,就是一种原始经验,一种直接性。

事实上,尼采本人并不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视为一部哲学著作。他将此书视若至宝。也就是说,本书远远大于一部推论式的哲学。这种超越既是对人类的热爱与忧思,对个体的思考和对人性的探索,又是对人的存在状态优化的吁求和对生命的热爱。这一切都体现在“表达”二字上。尼采超越表象的直接性表达,尤其是本章中的寓言式,象征性的抒情表达。对本书哲学性的质疑无疑是局限于将哲学学科化的后康德哲学观,割裂了哲学与诗,人性,世界以及其他的联系,进一步分化哲学与各种事物、其它学科的联系,与月亮所代表的理性思辨,抽象思维无异。这一种上升的深渊,即直接性知识,是站在高处思考一种亲身的,感性的,隐晦的,本源的,共同的体验,并且始终投入到这种植根于生活的体验中,在变化的世事中创造新的体验,得到新的发现。

查拉图斯特拉在对以月亮象征的无暇的知识进行揭露和否定后,热情地赞赏了与太阳代表的创造欲,即直接性知识。本文联系《查》一书的文学性以及与文学作品的联系,从意象的性别置换,一体化,先知意象和写作对象的考察,认为《无玷的知识》除了批判疏离的理性代表的无暇知识外,寓言式地表述了直接性知识并表达了赞扬之情。《无玷的知识》中的象征与文学作品的联系,充分体现了直接性知识的本质,即一种超越学科的,理性的广阔维度与人本位的视角,直接性的,超越表象的基础经验,源于对生活的直接体验和热爱,具有不断生成,不断创造的能力。

参考文献

Eliot, T.S.The Waste Land.T.S.Eliot: The Collected Poems, 1909—1962.New York: Harcourt

Brace Inc, 1963.

Shakespeare, William.The Life of Timon of Athens.William Shakespeare: Complete Works.(The

RSC Ed.) Ed.Bate, Jonathan.Rasmuen, Eric.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 2008.1749-1800.

纳博科夫.微暗的火.梅绍武 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9.

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孙周兴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查拉图斯特拉》读后感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读后感

西方哲学查拉图斯拉

查理图斯特拉如是说

力量之美,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对施特劳斯的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解析

《查拉图斯特拉之无玷的知识.doc》
查拉图斯特拉之无玷的知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