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教论文

2020-03-03 17:02:2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化无声文字为有情语言

浅谈情感朗读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腊树镇安山小学邓术平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等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此也有精辟的论述:“语文就是学习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功课,应该培养学生两种基本的能力,一是接受,即听别人说的话,读别人写的东西,二是表达,好说给别人听,写给别人看……”而作为其中最重要的阅读方式——情感阅读更是感情升华的最高点,能让读者与文本融为一体。

任何一篇文章的创作,都有着作者情感的寄托,所以说情感是其创作的原动力,也是文本生命力的体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更需要在课堂上激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朗读充满了丰富的想象,渗透了难以言喻的个人情感体验。学生只有“入情”,才能将自己的思想融入文本,身临其境,心入其境,这样才能将文本的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

所以,老师在指导学生情感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倾听文本释放出来的信息,捕捉文中的“情感焦点”,善于透过字里行间,来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真正实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一、正视文本——把握情感基调

文本是教学的起点,是学习的载体。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因素,尊重孩子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正确地解读文本。事实上,每一篇文章都有他的感情基调,在指导朗读时只有立足于文本,尊重文本,与文本真诚对话,才能读出文本中蕴涵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平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才能走进心灵,才能彼此接纳,才能相互造就。师生平等对话,是一个开放的、未完成的动态教学过程。它意味着对学生作为大写的“人”的一种尊重;它意味着对学生生命的唤醒与欣赏;它意味着人格对等上的灵魂交融,“教学相长”情景中的技艺砌磋,相互信赖氛围中的心智启迪;它意味着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心连心的心潮相逐,以思促思的智慧碰撞,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涌;它意味着交流之后的认可,肯定之中的引导;它意味着用心感动心灵,用生命点燃生命,用灵魂塑造灵魂,用智慧开启智慧的相互造就。

文本是作者独特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其价值与内涵的发掘,在阅读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通过文本,我们在汲取文化精髓的同时,也相应地获得了一

定的价值观念和实践能力。面对文本,我们没有理由不尊重它原有的意义构想和科学的教学价值取向。然而许多教师“目中有人本,心中无文本。”他们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却冷淡甚至架空文本,置文本材料的“应有之义”于不顾,从统一模式化理解的极端,走向涣散混乱的、背离文意的解读极端,以致引导失控,出现“语文不语”的可悲局面。

如教学《狼和小羊》这则经典故事,关于“狼扑向小羊的结果会怎样”这一问题,有学生说:狼扑向小羊,小羊机智地一闪,狼由于用力过猛,冲到河里淹死了;也有学生说:就在千钧一发之际,一位猎人经过这里,把狼一枪打死了;还有学生说:小羊经过巧妙周旋,把狼引进了陷阱里„„教师认为学生的思维活跃,想象丰富,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其实这则伊索寓言真正的价值取向在于告诫人们:跟凶恶的坏蛋讲道理是没有用的。该教例中学生的解读可谓丰富多彩,但已经远离了文本,观点再新,形式再活,也只是“南辕北辙”。老师不假思索的肯定,致使寓言的主题黯然失色,文本潜在认识价值也在不知不觉中失落。

在上述教例中,教师更应语气沉重地告诉学生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即软弱的小羊被凶狠的狼活生生地吃掉了,从而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震撼。真正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二、咀嚼文字——聚焦情思

语文不是无情物,字词句段都是诗。每一篇课文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感,而这种情感的表达又常常隐藏于文字背后,如果不认真咀嚼是很难体会的。因此,语文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情流淌,我们在朗读指导中不能孤立地把情感拎出来,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重点句细细咀嚼,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如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凡卡》重点是感受凡卡的悲惨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对凡卡的同情和对沙皇统治者的憎恶之情。教学时,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 ,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真正走进小凡卡的内心世界。抓住重点段落,预设问题:凡卡受了哪些苦?让学生把感触最深的词句划上记号,然后谈体会。(着重从挨打、挨冻、挨饿三方面进行引导)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拖”、“揪”、“揍”等动词认真加以体会,再想象凡卡挨打时的惨状,并结合凡卡挨打的原因深入体会凡卡生活的苦。再引导学生从“睡在过道里”、“简直没有”、“一点儿”、“稀”等描写凡卡挨冻、挨饿的词句中进一步体会他生活的苦。综合老板、老板娘、伙计们对凡卡的态度,从“直戳”、“捉弄”等词中体会凡卡生活的孤独。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凡卡生活的苦。(着重从语气、重音、停顿、心情几个方面)预设如果你就是可怜的凡卡,你会用什幺样的语气跟爷爷说?(乞求)指名朗读第8自然段的后四句话。自由朗读,体会一下把哪些词读成重音更好一些?(“再也”、“发发”、“跪下”等)说说为什幺?再指名朗读。在这短短的四句话中,作者用了两个省略号,在这里表示什幺

意思?(因难过而写不下去)(凡卡跪在地上写信的情景)此时此刻,凡卡正赤着双脚,跪在冰冷的地上,向爷爷诉说着自己的种种不幸,求爷爷尽快地带他离开这个火坑。这点点省略号就像是辛酸的泪珠。(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境,从而懂得朗读带省略号的地方时,停顿的时间要长一些)(描写凡卡写信时的动作的句子)引导学生“撇撇嘴”、“抽噎了一下”这些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

在朗读指导中,我们应该关注课文的情感焦点,透过焦点来挖掘文章内在的情感,从而激发孩子强烈的情感。透过感情的焦点,一方面可以调动孩子听说读写等多种感官来感悟理解,另一方面也试图让孩子“由人及己”,走进文本,获得真实而又丰富的情感体验,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三、动之以理,晓之以情———移情内化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只有植根于孩子的生活实践,并为孩子的生活世界服务的教学,才能具有深厚的生命力。教材中有一些内容非常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只要我们运用沉睡在孩子心中的生活画面和意境,就能激活那潜在的情感因素,使课文语言和学生情感产生共鸣。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启发孩子将生活中已有的表象再现,将已有的生活经验转移到我们所要指导的语言上来,从而使孩子走进角色,产生亲切的感受,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如指导朗读《可贵的沉默》第一部分对话,我先创设了一个生活情境,唤起孩子们以往的生活经验:孩子们,你们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吗?在你生日那天,爸爸妈妈是怎么祝贺你的?当孩子们有了丰富的情感体验,纷纷说着自己如何过生日的,从而体会到父母对自己的爱。我引导孩子来演一演中文对话,让这个生活情境再现。

但是我们的语文课程强调的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光是让孩子们轰轰烈烈地读一读,演一演,并不是我们最终的教学目的。我们更应该反复扣击语言,引导孩子根据生活经验,透过文本的字里行间来与文本产生共鸣。于是,我努力引导他们从文本的语言去挖掘那一份快乐的心情:在孩子们的语言中你体会到他们的快乐了吗?通过反复扣击引导,孩子们体会到文本中一声又一声简短重复的回答声“知道!”“知道!”“当然祝贺了!”“祝贺的!”那是孩子们快乐的表现,后面跟着的连续感叹号也充分体现了孩子们此刻激动的心情。接着我再引导学生从表情动作中找一找孩子的快乐,“骄傲”“神气十足”等鲜活的语言文字,一下就跳出来吸引着孩子的眼膜,冲击着着孩子的大脑,将孩子生活情境再一次融入到文本中。当孩子们的情感与文本有了情感的共鸣,再让孩子们朗读,就读得有滋有味,那么对文本的解读也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是语文教学的活水源头。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孩子们联系生活来体验和感悟文本中的语言文字,不仅使孩子的朗读能力得以提高,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想象能力都能得以提高。

简单朦胧的语言就能传达真挚的情感。 语文教学要注重以情感人,透过“蒙蒙”的语言文字,引导学生领悟那字里行间深情厚意,才能感受到文本里跳动着的情感脉搏,才能唤起孩子内心深处与本文的情感共鸣。达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当学生的朗读做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时,化无声文字为有情语言,那么语文课堂也因此显得异彩纷呈。

小教论文选题

小教本科论文要求

历史小论文怎么教怎么写?

小论文

小论文

小论文

小论文

小论文

小论文

小 学 书 法 教 学 浅 论(论文)

《小教论文.doc》
小教论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