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读后感

2020-03-02 08:34:2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读后感

2013年8月

自从听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那一天,本人也附庸风雅地想拜读一下《蛙》。当时此书在乌市居然脱销,后来尽管买到,但也还是一直拖到这个暑假,才有心情和时空真正认真品读此书。

莫言说长篇小说的标志和尊严是长度、密度和难度,这部《蛙》正是以它的长度、密度和难度让我震撼。二十八万多字的篇幅,不罗列的密集的事件,个个鲜活又不同的密集的人物,相互冲突和绞杀的密集的思想,充满原创智慧的内容,书信体的整体结构,创新性地融入话剧剧本的艺术形式,都着实吸引了我,让我这个不常读书的人,对此书爱不释手。

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五封书信、四部长篇叙事和一部话剧组成。整部作品以从事妇产科工作五十多年的乡村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为线索,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和自我反省,展现了新中国六十年波澜壮阔的“生育史”,揭露了当下中国生育问题上的混乱现象,同时也深刻剖析了以叙述人蝌蚪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卑微、尴尬、纠结、矛盾的灵魂世界。

作品虽然以“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为集中表现的主题,但并非要写计划生育事件的过程,而是以塑造人物为核心来写。因为作品中的很多情节和人物直接取材于作者故乡的生活和亲友,读来贴切、真实、感人。我为主人公姑姑近乎于神、近乎于魔的高度自觉的党性与责任感,及其因此产生的钢铁般的意志而折服,她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代环境中孕育出来的一个“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为王仁美、王胆誓死也要生男孩、并且最终殒命于此的命运落泪,最终是为作者如此会讲故事而深深感动。虽说我不能把书中所展示的所有的社会背景、社会现实及其之间的矛盾全部参透,但我感受到了作品中历史的合理性与反人权,爱国思想和反人道,现代的生育观念和老百姓传宗接代的意识等等,各种矛盾混合在一起带给人的深刻回味和思考。

看过有专家这样评价这部作品:莫言选取具有重大而敏感的历史、社会意义的题材,深刻剖析复杂的人性,以人文主义情怀审视和反思特定的时代,具有高度自觉的苦难意识和忏悔意识。无论是从人类学的角度还是从文艺美学的角度看,这都是一部十分厚重的作品。

蛙读后感

蛙读后感

《蛙》读后感

《蛙》读后感

《蛙》读后感

《蛙》读后感

蛙读后感

蛙读后感

蛙 读后感

《蛙》读后感

《《蛙》读后感.doc》
《蛙》读后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