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

2020-03-01 17:44:0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滞留家乡,留守时间在半年及以上,年龄在16周岁及以下需要其他成人监护的农村儿童。根据官方媒体保守的估计:在中国农村,14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目前至少有2000万。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基本上都处于托养、寄养状态。监管人一般是祖父母或其他亲属,一般都缺乏监管能力和有效的监管手段,导致留守儿童容易出现缺乏安全感、学习动机不足、厌学、游戏成瘾、逃学、早恋等问题。如何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与辅导,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成了家长和教师头痛的问题。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让学生融入集体,获得安全感。

留守儿童是学校的主要构成群体,他们正处于自我意识高涨的特殊时期,往往认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自己面对的问题也是独一无二的,是他人不能理解也不能解决的。辅导时要让每个儿童了解到自己处境与他人的相似之处,认识到身边的人都面临相似的困扰,感到自己并不孤独,从而获得安全感。

2.家校团结,让学生获得社会支持

父母的支持对儿童来说是最重要的社会支持源,但是由于留守的现实,还有一些农村父母对亲子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许多留守儿童从父母处能得到的情感支持很少。比如有些父母一年半载没有音讯,有些一个月才一次电话,也就是交代要好好学习等简单几句,跟孩子几乎没有有效的沟通。这些孩子跟父母感情生疏,甚至对父母不理解或心生怨恨,导致一系列行为问题的出现。家校团结帮助留守儿童获得代替父母的社会支持,如教师、同伴、亲戚、邻居等,并学习利用这些资源,从而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缺失感,获得情感支持。

3.提高求助技能

由于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儿童普遍缺少求助意识和求助技巧,当遇到困难或问题的时候,一般都自己解决,或者向同伴求助,通常会导致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而更加严重,如学业困难、家庭压力等。儿童生活中最有效的求助源应该是教师,但是由于学生对老师的敬畏,一般学生都不愿意或害怕向教师求助。辅导时应改变儿童对求助的认知,认识正确的求助源,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的练习氛围,学习不同问题向不同的人求助的技巧,及时解决问题,避免问题恶化。

4.增强人际适应能力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是在人际关系和自信心方面显著地不如父母都在家的儿童。辅导时帮助留守儿童学习处理与同伴、教师、父母、托养人等的关系,增强人际适应能力,达到与生活环境的和谐与平衡,也就是健康的心理状态。

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关爱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计划

《农村留守儿童.doc》
农村留守儿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