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

2020-03-03 07:29:2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014年河南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报告总结

第一部分

本次活动的主题为“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教”与“学”。我们首先聆听了国家级骨干教师,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邓彤老师的讲座,他主要是专注于阅读心理研究。这次他和我们分享的主题是“现代文阅读教学基本策略”,分为三个内容:实用类文本教与学,文学类文本教与学,阅读教学基本原则。他提出了“教什么像什么”,散文有散文的特点,小说有小说的特点,首先实用文类的特征,他说对于实用文的教学,应“言一意”也就是老师在解读这类文本时,无须追求“言外之意”和“象外之旨”.也就是以书面为主,避免个性化色彩强烈的语言。最终总结就是:实用文本注重明确,文学文本重蕴籍。文学作品阅读需读者调动情感。实用文本阅读需读者诉诸理智。我们应当如何教实用文。 实用文教学要领:

1、简式阅读,就是获取基本信息的。比如:消遣类文本,查阅搜寻资料。教学内容:浏览;框架、标题、关键词语。

2、深度阅读:阅读目的:理解思想内涵。主要形式:法律文件、学术著作、合同协议。教学内容:研读;理解概念术语,推理判断。

不同的文本教学重点不同:

1、科普类文章:重在“理解性阅读、批判性(评价性)阅读”。

2、社科类文章:理解关键术语,把握作者观点。

3、新闻类文章:为理解而读新闻,培养学生做一名

合格的“受众”。学会从报道的事实信息中分析肩上背后所隐藏的信息,区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辨析客观叙述与主管评价,思考新闻事实所揭示的问题。

当时举了例子:虞世南的《蝉》罗列了这节课的教学流程。(手机)体会文中精彩的语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赏析动词。 又举了有关新闻教学的例子:阐述了新闻阅读教学重点内容。从新闻工作者的角度来讲新闻。还举了说明文的课例:《中国石拱桥》

文学作品中的教与学:诗歌、散文、小说。

诗歌隐喻的手法:通过表面意义达到一种暗示。(手机) 散文的教学:不支持形散神不散的学说,散文教学,成为了百科知识的教学。。。(手机上有)。偏执于“主题思想”的概括。偏执于挖掘深刻的思想性。 总结:阅读教学四原则

1、关注文体、由类及篇。

2、立足语言,注重体验。

3、选料精当,复瓣设计。(筋少肉多:注重教学的丰厚度和清晰度)

4、以生为本,以学论教。(防止将阅读课堂变成教师宣讲个人阅读体会的报告厅)

第二部分

我们又聆听了四节观摩课,两名老师同讲一堂课:同课异构。这两篇课文分别是:散文《我的第一本书》和说明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既然是同课异构,有比较,就会有优劣。我想大家也没有听过他们的课,就不在赘述谁讲的好与坏。接下来我想结合着当时教研员的对这几节课的评点,以及对现代文阅读怎样教做一下总结:

1、站在老师的角度:必须深层次地解读文本。作课的四位老师都对该文本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从课件上就能看出。课件简洁,思路清晰。基本上就是10页左右,让学生学起来比较轻松。比如

2、《我的第一本书》这一课,安阳市的刘教师把理解文本内容设置为:故事书,寻根书,砺志书。尤其是“故事书”的主题形式,她是这样提问的:这本故事书好像有一组画连缀而成,画面感极强。请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你看到哪些画面。由此可见,教师能够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有意地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1、还有同样是教授这一课的平顶山李老师,她的教学设计也非常的独特,她是抓住了这本书引发的“情”来理解文章的,用“品情”这个大主题串联起了父亲和书之间的情,父亲对我的影响,“我”对书的感情,以及乔元贞和书之间的情。最后她又以悟“本”玲起全文,《这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人不能忘本等关键句的赏析,让学生进行感悟。关键是她的板书,最后组合成了一个形式的“本”字。我想这些都是

老师对所讲文章进行了深刻地剖析与解读,正是把文章吃透,才会把琐碎的知识连成一条线。老师的思路清晰了,学生学起来的也就十分轻松。知道老师在教什么,自己在学什么。再举些反例,那天示范课也有老师的教学效果不太好,商丘市的聂智老师,是一位男教师,刚出场大家都夸他帅气又干练,对他的课寄予了很大希望,拭目以待,可是他的课进行的十分艰难,课堂气氛也越来越沉重。他自己设定的问题,多次被学生的思路带偏,带走。此时,他也没有机敏地应对临时生成的问题,抓住机会去发挥。当时一位开封的教研员对他的课是这样评价的。教师提前没有去预设问题,看来还是课没有备充分,这或许就是贡献老师一直强调的评价先于教学。在这个环节她也和大家分享了小技巧:如果遇到问题答偏的学生,她还说的很多的话,教师就要学会倾听,着力听关键词,对关键词进行评点和指导,以及引发。总之,我觉得一堂好课,必须是基于教师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和把握,这样学生才会被老师带上正确的知识道路上去。

2、站在学生的角度:课堂是学生的,把学生放在主体。设计课堂问题紧扣学生,如:同学们阅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疑问?这是这次观摩课上作课老师都提到的。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最为明显的就是邓老师,就是上海那位专家,他的示范课《空城计》,一节课中几乎都是学生在回答问题,在思考,他只是起了一个提问和坐下的这样的语言作用。整堂课中,他不断提问问题,只做了简单引导学生,课堂效果很好。为什么他的课很成功,我想在

于他提问的问题,符合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求知欲范围吧。专家就是专家!

2、另一个需注意的就是学生进行深阅读。三门峡教研员提到了:新课标中要求“语文课堂是提高语言能力,语文实践综合运用“听,说,读,写”。教学生读懂文章,学会写文章。阅读课中“读一读,写一写”是最常规,最有效的办法。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浅显化”“面面俱到”又“蜻蜓点水”。记叙文的阅读教学:

1、要分类选择教学内容。

2、进行深阅读。

3、语言文字训练。

1、分类选择教学内容:课标,教材,学生基本需要,定篇,立文,样本。大致分为:主题型文本(主要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题),语用型文本(从语言方面进行赏析),朗读型文本,思辨型文本。

2、进行深阅读:这个从教学价值方面考虑。例如:邓教授的观摩课《空城计》走进人物诸葛亮和司马懿,走进细节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等),对文本的内容理解。抓住本文的关键句:“人不能忘本”这个“本”字,不仅是国语课本,也指人生成长经历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基础性的东西。杨绛《老王》那是一个幸运者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因此,从内容理解的角度,必须抓住关键句来深层次阅读,读深,读透。避免模式化的解读。

3、语言文字训练:语言表达的技巧,语言表达的目的,更着重于品析人物。语言是为读懂文本服务的,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语用训练:例如:《老王》这一课,从重点语句赏析,引导学生读懂文本,与重点、难理解的语句做铺垫。这一点我觉得马海东老

师做的就很好,记得听他的一堂课《背景》,他为了突然父亲对儿子的关爱这个主题,首先先分析了当时父亲的处境,这样提前铺垫为之后所要表达的父亲就很容易让学生理解,学生也让学生进行了思维能力的训练。这就是深阅读吧。言归正传,语言文字的运用:仿写训练,仿写的方式:修辞,人物形象方面,整篇文章的结构等。着力利用语文,丰富课中内容积累。

3、细节方面的问题:

1、老师在课堂中设计的问题都要紧扣主题,要不就是无用功。如:《我的第一本书》中,安阳的刘老师设计一个总结父亲人物形象的问题,与文本的主题不太相符,这就是无意义的教学。相对的就是做有用功:如:《中国》,教师一直让学生读论点,左读,右读,有感情的读,如果换做老师读论点,学生读论据,其不就很好。老师要动脑筋,衡量每一个环节。

2、教师很善于运用的评价语言,评价语言也很很丰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如:洛阳的张老师,她作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首先她讲课十分激情,也善于表扬学生。声音是所有老师最响亮的一个,因为我坐在前排,她的声音透过音响的振动把我的耳膜振疼了好长时间。

3、还提到了读书,一篇文章需要读三遍,

1、不出声读,

2、不出声读(参照课下注释)

3、大声朗读。

4、关注注释和提示,这些都是抓手,帮助理解文本。

总之,专家讲了很多,也很繁琐,就不再赘述。但是我也总结了这次会议的主题:就是对于现代文的阅读,要求教师教什么(解

读好文本),怎么教(设计有用的教学环节),教正确,效果好就是一堂好课!阐述了这么多,都是专家的观点,我自己的课也是一塌糊涂,总之,和各位共勉!谢谢!

(我想着这次省教研室组织研讨会,也是想通过在语文课改背景下,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形式上,落实和展示初中语文实际教学中的情况。首先我提出几点疑问:我们学校一直注重课件中书写目标这个环节,似乎目标书写到位了,这个课也就成功了一半了。但是从观摩课上来看,这几位老师的课件制作上,根本就没有显示目标。或许是由于公开课的原因。)

河南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心得专题

参加河南省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课堂教学研讨会

河南省小学英语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心得2

有效课堂教学研讨会

新安县初中语文教学研讨会

初中语文研讨会发言材料

初中语文观摩研讨会心得体会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随笔

《河南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doc》
河南省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研讨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