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高三调研考考场优秀作文

2020-03-01 23:16:1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015年高三调研考考场优秀作文

【1号文】

剥去“形式”的外衣

春节将至,你是否怀念着儿时鞭炮的歌声与火焰的舞蹈?你是否想往着祭祖拜神,庙会舞狮的庄重与热闹?又或者,你是否早已习惯并接纳了用电话拜年,用微信送祝福的过年方式?

其实,传统习俗也好,新兴过法也罢——这都不是最重要的。这一切,不过是“形式”的外衣罢了,只要春节的内核仍在,外衣再如何变化,年,也还是海内外华人那魂牵梦萦的年。

什么是春节的内核呢?想必,一是家人的团聚与朋友的关切,二是对前一年丰收和对生活的感想,三是对来年的希冀与展望。传统形式中家家户户的杀鸡宰羊,呼朋唤友,走访拜年是亲情与友情的浓缩——而今天的在酒店订年夜饭,用电话网络拜年,亦是一种团圆、一种关切;传统形式中燃放爆竹,是辞旧迎新的展望——而今天那倒计时的钟声,亦承载着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展望。形式虽变,内核仍存——足矣。

然而,形式的变迁却难以避免地伴随着人们对逝去习俗的惋惜。犹记“城市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政策出台伊始,反对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人们说,没有了鞭炮声,哪来的年味儿!诚然,我们渴望守护儿时记忆中的那个热切盛大的年,但又有谁留意过,在人口高度密集的城市中燃放烟花爆竹,将有多少的安全隐患——在天空中飞舞的火种也许会落到人头攒动的广场,也许会点燃油库,也许烧毁森林公园——也许下一个受害者,就是你。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固守传统习俗而不知变通,则是逆时代潮流而动。紧紧披着“传统形式”的旧外衣,必将付出惨重的代价。

“形式”的外衣是新,是旧,是华丽奢靡,还是朴素简约——这都不重要。只要这外衣能够适应社会的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便好。不仅是春节——你看年初互联网上兴起的“绿色清明节”活动,以虚拟的鲜花、蜡烛、鞭炮寄托对先人的哀思——追念的内核不变,却剥去了繁杂形式的外衣,既减少了资源浪费,又减少了大气的污染——保留内核,换件新外衣,何乐而不为?

形式的去与留,都是历史最有智慧的斟酌。面对传统形式的淡去,我们不必过多地挽留——大浪淘沙,时代洗去的不过是形式中的浮尘,而真正沉淀下来的,才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民族情感的内核。

剥去“形式”的外衣——它不过是件衣服罢了。 评分:24+23+10=57 评语:

本文属于议论类一等文。

本文主要从过年的内核与形式关系的角度行文立论。在第1段引述材料之后,第2段提出观点:不论是传统形式还是新兴风俗,都只是形式的“外衣”,而春节的“内核”仍在。第3段从阐述春节的内核入手,发出“形式虽变,内核仍在——足矣”的感慨。第4段强调人们不应为传统习俗的逝去而惋惜,更不必固守陈规。第5段结合时代过节的新形式,提出换形式“何乐而不为”的呼吁。最后两段升华主题,启人深思。

全文紧紧扣住“过年形式变化,内核仍在”的问题,层层递进,分析比较深入,思维清晰。文章语言严谨准确,善用修辞,节奏明快。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文章富有时代气息,举例准确,贴近生活,表现出作者观察生活思考社会现象的突出能力。

文章在第4段谈到“安全隐患”,枝蔓旁逸,离中心稍远,但白璧微瑕,仍不失为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考场作文。

发展等级打在立意深刻、见解有创意。

1 【2号文】

温情在,年俗转变又何妨?

除夕时代,三代同堂,每每可见年俗的变迁。爷爷心里,是拜神舞狮的年味儿的逝去;儿子忙着电话拜年,不忘计划明年外订的年夜饭;孙子念叨的,是满满祝福的微信与年内旅游的新风尚„„变的,是过年的习俗与形式;不变的,是维系家庭的温情。其实,温情在,年俗转变又何妨?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华几千年的民族文化积淀、丰厚的民族情感,深深地植根于放鞭炮、祭祖拜神、逛庙会、看舞狮的传统节日习俗中,是每一位炎黄子孙不可磨灭的文化印记。它们曾在漫长的历史中发挥了凝聚举国人心的巨大价值,然而,“变者,天下之公理。”社会生活的变迁,不可避免地磨去传统年俗的久远外壳,电话、网络、微信的便利不知不觉中也会带走往昔年俗的人气。所谓年味变“淡”——逛庙会看舞狮的人少了——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当真是年味变淡的始作俑者吗?非也。经济与科技的进步,仅仅为我们提供了更为现代的形式,最终效果还取决于人类。电话拜年,若能亲友间欢叙一场,又免掉出行不便,何乐而不为?微信拜年,即时互动,小小红包传递浓浓祝福,又何尝不可?外出订年夜饭,于三百六十五天中放家庭一日无需做饭的悠闲,感受百千人同庆春节的喜悦,更是无可非议了。将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作为众矢之的,未免过于固步自封了。

说到底,无论是日渐式微的传统年俗,还是方兴未艾的新年俗,所承载的,都是千万个家庭欢聚的快乐温情。新旧更替之间,只要家人享受过年的过程,便是这个节日存在的意义。温情,简单却厚重,它蕴含的,是老人对儿孙平安归来的期盼,是父母对家人和睦、生活蒸蒸日上的向往,是小孩子对热闹和亲情的享受。在永恒的温情面前,一切的新旧年俗都变成了符号和工具,应为人所用,而不是受之钳制。试想,一昧地追捧传统年俗或莽撞地沉溺于高科技拜年,如此本末倒置之举,又如何弥补在家人心中造成的失落和创伤?失去温情的“年”,何以为“年”?

年,是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文化印记。中国人的温情,在年俗变迁的大潮面前,不应消退。推而广之,所有的中华民族节日,发展的根本,应当只是温情二字。

国人啊,温情在,年俗转变又何妨? 评分:22+24+10=56 评语:

本文属议论类一等文。

本文作者以辩证的眼光看待过年中习俗形式的“变化”与维系家庭亲情内涵的“不变”,提出“温情在,年俗转变又何妨”的观点,对材料把握准确深刻。文章第3段论述了时代的变迁引起过年形式的变化已是历史的必然。第4段强调新年俗的出现无可厚非。第

5、6段从新旧年俗所承载的意义入手,阐释了年的内核——充满温情的文化符号,进而提出“中华民俗的发展的根本即是温情”的精彩论断。

全文围绕过年形式的问题,分析传统节日过节方式的变化及其内涵,中心突出,结构工整,逻辑严谨。文章语言准确又充满感情,生动又有分寸。

中国传统节日更多体现的是亲情,文章却立足于“温情”之上,略显不够妥帖。 发展等级打在材料丰富、语言有文采。

2 【4号文】

年味如酒,心酿至醇

爷爷道:“鞭炮不妨年味少,”儿子道:“新年新俗更热闹。”孙子道:“过年旅游多欢笑。”一家三代,除夕之争,不禁引入发问:世味纷呈,酸甜苦辣中,年味何在?

团圆是福,相聚是乐,年味是饭香氤氲中的屡屡亲情。年轻人总觉在外头订桌年夜饭方便,却不理解老人对亲手做年夜饭的深情。年夜饭,是一年亲人至欢的一刻,年味,在于对年夜饭的用心。年味,是在买菜做饭时思索亲人喜欢吃什么菜时的点点记忆,是在洗菜剁肉对亲人赞赏笑容的丝丝期待,更是在端菜上桌时饱含的款款深情。年夜饭,因揉进了亲情的和乐,才显得美味诱人。年味,因蕴含着用心的感情,才显得香味悠长。

辞旧迎新、喜庆热闹,年味是相互道福中的美好祈愿。祭祖拜神固然带有迷信色彩,但其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更是中国人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年味,是行花街精心挑选一盆水仙时满怀的对春到的欢欣,是给予晚辈红包时对其成长的殷切期许,是鞭炮声声锣鼓震天中包含着的对生活的美好祈愿与乐观精神。过年,因饱含着人们在传统习俗中寄托着的心愿,而显得厚重悠长,意义非凡。年味,不是随手一按就能全体群发的祝福短信,而是人们全心投入,共同庆贺的漫漫真情。

韩非子曾道:“世殊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随着时代改变,一些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习俗应该改变,但亘古不变的是,是人们为年文化所投注的心血,这深藏着家族亲情。文化传承,与一直向前的生活态度。放鞭炮污染环境,我们可以邀全家共赏一场新年音乐会。祭祖拜神迷信,我们可以与亲朋好友围炉论年,回首过去,展望生活。

形式,永远是次要的。内容,是真正的精华。所谓年味,正指年文化的精萃。我以为,年味的真谛,在于用心,在于花时间、精力去庆贺这一个特别的节点,在于用心向某人传达关爱,在于真心为朋友送上祝愿,在于静下心来对一年做出总结,为未来书下计划。

木心先生的诗歌《从前慢》,勾起了当代人的无数回忆与反思。或许,正是这个太快,正是这个太快,太方便的时代,冲淡了年味。年夜饭一个电话便可预订,祝福短信一群发,春联红包能省则省。人们不再用心过年,年味自然会淡。

须知,年味如酒,心酿至醇。过年,无谓习俗形式,用心过,便是好年。 评分:21+21+8=50 评语:

本文属议论类一等文。

文章开头紧扣材料而又有意趣,是极佳的有新意地转述材料的例子。前半部分,作者以“年味是饭香中氤氲的缕缕亲情”及“年味是相互道福中的美好祈愿”两个对偶的分论点展开行文,抓住年夜饭、祭祖拜神等过节方式来丰富“年味”的内涵,生动而又具有表现力。文章的后半部分进一步提出了“过年的形式是次要的,过节的内容,才是真正的精华”的观点,对前半部分作了总结和升华,深化了主题。

文章的结构清晰,语言较有文采,题目、开头、分论点之间,多用对偶手法,形象而又具有内涵,体现出了较深厚的文学素养。

不足在于,整篇文章在“年味”上落墨过多,也没有刻意突出“过节的方式”这一关键点,中心的表现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发展等级打在语言有文采。

3 【5号文】

传统,让春节更具年味儿

除夕之际,爷爷感叹传统过年方式日渐稀疏,儿子认为新时代的年有着新过法,孙子还希望出门旅游过年。对于如何过年,爷孙三代各持己见。而我则希望现代科技发展之下,过年应更具传统元素。

诚然,现代科技的发展让过年有着更加多样丰富的方式与选择。有了电视、电脑与手机,人们可以更加快捷地传递喜悦与祝福;有了汽车、火车与飞机,人们可以更加便利地团聚与庆祝。改革开放以来,春晚便成了中国人除夕的必备节目,春晚上的歌曲、舞蹈、相声、小品、杂技等多样的艺术形式,给大江南北带来无数的欢乐与喜悦。而近年来网络公司推出的“微信红包”更是红遍神州大地,春节除夕其瞬时交易额竟已上升至数十亿人民币,足以见得人们对于这种全新的拜年方式的认可与喜爱。现代化方式过年,的确有着独一无二的优点。

但即使如此,我依然心仪与倾向着传统方式过年。传统的过年方式有着许多现代科技无法实现的效果。古代除夕之际,“爆竹声中一岁除”,千家万户点着烟花与爆竹,用震撼的声响与绚丽的火花庆贺着新一年的到来;而各地时常会组织组织庙会、花市,人们热烈地拥挤着,欣赏着街上的舞龙舞狮表演,品尝着一年一度的美味小吃,挑选着各式各样、争奇斗艳的花卉,充满了喜庆与欢乐的氛围;家中若有识笔墨者,更可以在红色的春联之上写下并寄托对于来年的美好盼望和祈福;人们在除夕之后,带着香火严肃而认真地祭祀祖先,拜谒神灵——这一些,充满了春节独有的韵味,感染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情感,温暖着每一家人的内心。这是传统过年方式的独特之处,是现代科技所无法实现的。

然而,将春节“传统”化,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摒弃春节中的现代元素。我们可以在春晚的欢声笑语中与亲人共聚一堂,齐享团圆之乐。我们可以利用手机在通讯科技与暂时无法归来的亲朋传递幸福与祝愿„„传统之中,我们可以适度地加上现代元素,有时能让年味儿十足。

适宜的现代元素,浓厚的传统背景,我们应用传统的过年方式为我们的春节再添一丝丝的年味儿。

评分:20+21+7=48 评语:

本文属议论类二等文。

文章从原材料切入,提出中心论点“现代科技发展之下,过年应更具传统元素”,立意符合题意。第2段提出现代科技让过年有更丰富的方式与选择,第3段论述传统过年方式的长处,第4段分析传统过年方式与现代元素的辩证关系。全文围绕“过年方式”论述,中心较突出,但全文缺乏较典型的论据,内容不够充实。

文章结构清晰,语言通顺,书写较工整。 发展等级打在立意较深刻、见解较有创意。

考场优秀作文

考场优秀作文)

优秀考场作文

考场优秀作文:路过

“二十四节气”考场优秀作文

七年级考场优秀作文

七年级考场优秀作文

学生考场优秀作文

届广州市高三年级调研测试

广州市届高三年级调研测试

《广州市高三调研考考场优秀作文.doc》
广州市高三调研考考场优秀作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