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赛心得体会

2020-03-03 10:35:0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课内比教学”参赛心得 城关中学 陈艳

为期两天的竹溪县第三届初中英语课内比教学大赛在城关中学圆满结束,感谢学校给我提供了一次不可多得的学习机会。通过参加这次活动,我受益匪浅,让我近距离地领略到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深厚的教学功底,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也使我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同课异构”,相同的内容,每个教师教学风格及教学设计却截然不同,带来的教学效果也是不同的。虽然这些优质课的水平不一,风格各异,但每一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下面就谈谈我的一点感受。

一、每位教师都有扎实的基本功及较高的课件制作水平

这次比赛与以往不同的是,每个比赛选手在头一天抽取讲课顺序签,课前一个小时抽取讲课内容并完成备课及简单的课件制作。这就给授课者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短短的一个小时内既要构思怎样上好这节课,又要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制作出简单的课件,完成简单的备课。但从参赛者们的课堂环节来看,教学设计及多媒体课件不是华而不实,课件简单实用,课堂结构完整,教学设计实用,效果明显。

二、课前热身、导入形式多样

每一位教师都非常注意课前与学生的沟通,或是唱歌,或是玩游戏,师生互动,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减轻了学习英语的枯燥感。我抽取的是新目标七年级英语第七单元Section B的第二课时,我首先用一些自己制作的图片像苹果、香蕉、米饭、冰淇淋等复习前面的内容,Do you like apples ? Yes, I do ./No, I don’t..导入到本节课的话题你认为吃哪种食物是健康的即What do you think is healthy food?这些逼真的图片一下子提起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积极地参入到活动中来,敢于大胆的开口说,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三、教学观念新

一是大多数的英语课都刻意采用多种形式创设情景和充分利用英语教学本身的真实情景进行教学。课堂教学都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二是大多数教师真正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而不是满堂灌死教知识。三是教师都能营造师生间、生生间的民主互动关系。整个课堂教学,教师都能以课本为载体,以课堂为平台,师生交流融洽,情感渗透充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活动设计巧妙。

四、教学模式各异

在本次的教学过程中,各位教师都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模式,如先学后教,小组合作等。最为突出的是天宝中学的“三疑三探”,先根据内容设疑,学生探究,实验中学的“四步八环”,城关中学的“四环八步”。不论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参赛教师都能把学生放在主导地位,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

五、课堂评价到位

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除了教师自身的素质,新颖的教学手段之外,更重要是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作出公正合理的评价。在本次大赛中,每位教师都注重了对学生及时的评价,有的采取小组加分制,有的采取夺红旗制,有的采取赠送小礼物等等,这些手段都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所有的学生都能参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学习效果好。

六、我的反思

这次我授课的内容是一篇阅读文章。在教学设计中,我运用了“四环八步”的教学模式。先用图片复习学生喜欢和不喜欢的食物,为什么喜欢它,由此情境呈现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功能话题吃什么样的食物是健康的。紧接着是自学探究,交流展示。根据短文内容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任务:(1)找出含有食物的单词,(2)根据课件上的要求找短语,(3)根据短文内容回答问题。学生展示之后,我把文中几个难理解的句子挑出来进行讲解并适当延伸。最后是反思小结,当堂检测。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几个题来检测课堂上学生掌握的情况,效果还可以。整个课堂的环节和流程都是围绕着学习目标来完成的。但是有一点不足是,作为一篇阅读文章,并没有真正达到阅读的目的,在让学生完成几个任务之前,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阅读这篇文章,从而了解文章的大意,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

通过这次自己赛课及听课,我也意识到了作为一个教师驾驽课堂的重要性, 教师要注意创设情景的实用性。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怎样来处理我们的教材,怎样与学生交流,怎样控制课堂的节奏,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都是我们要认真思考的。总之,这次赛课活动让我看到了一种新生的课堂: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以人为本,朴实率真”的课堂,课堂是学生的天地,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我们要让课堂成为充满学生智慧闪光的课堂。

参赛心得体会

参赛心得体会

参赛心得体会

参赛心得体会

NOC参赛心得体会

教师参赛心得体会

参赛归来的心得体会

SIYB演讲口才培训中心参赛心得体会

参赛宣言

参赛宣言

《参赛心得体会.doc》
参赛心得体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