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省优质课听课心得

2020-03-02 20:50:5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秋日胜春朝

——赴邹平与会感悟

2011年10月24日——28日,山东省第六批小学语文教学能手评选活动在滨州市邹平县第一实验小学举行,在市教研室梅老师的组织带领下,我荣幸地参加了这次观摩学习活动。金秋是收获的季节,从26日到28日上午两天半的时间,欣赏了来自全省各市地的17优秀教师带来的精彩纷呈的语文课,让我也得到了满满的收获。

一、深厚的文化底蕴

十多位老师水平不一,风格各异,他们或温婉细腻,或豪迈大气,或风趣幽默,但每一位老师都显示了深厚的文化功底和扎实的基本功。课堂上,老师们板书工整美观,教态亲切自然,语言精明扼要,讲解重点难点时触类旁通,左右逢源。例如杜玉花老师讲的《赵州桥》一课,最后引用刘百熙的诗句“水从碧玉环中过,人在苍龙背上行”,更加深了学生脑海中赵州桥雄伟壮观的形象;王丽老师的《梅兰芳学艺》,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让学生来体会梅兰芳成功的背后是许多汗水和心血的付出;潘秀玲老师的《奇异的琥珀》,由蜘蛛捕蝇,葬身松脂联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形象而生动;亓明国老师在《开国大典》中对旧中国屈辱史的简洁概况……这些都显示着各位老师丰厚的文化底蕴。文化底蕴从哪里来?答案是从阅读中汲取和积淀。一个勤奋的教师,不仅读教材,读参考,更重要的是博览全书。这话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现在教师不是不想读书,而是没有时间去读书,大部分是以前的积累,也就是在吃老本。小学

语文虽然简单,可是基础的东西还是很广泛的,尤其是新课程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语文的定位,即要落实工具性,还要拓展人文性。如果一个教师缺少了文化内涵,就如一座山没有流水,缺少了灵气。从中使我明白,一个语文教师要始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的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不断地从阅读中汲取营养。

二、流畅简洁的语言

口语流利,发音准确,朗读规范,是语文老师最基本的素质,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到正确的知识,提高阅读水平。一个语文教师的语言不仅要用词丰富、严密,而且要流畅、纯正。如果教师说话很随意,想什么说什么,一句话重复几遍,或改说多次,就会使学生无法快速理解老师的要求和意思,不知所从。一个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往讲台一站,神采奕奕,目光炯炯,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声声悦耳,从语气和节奏上就技高一筹,学生听着老师的讲解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深深地吸引着学生。一个有语言修养的教师,应该是语言简练、准确,字字句句,条理严密,并且有很强的逻辑性。他不仅注意自己的语言,也非常注意学生的语言,总是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语言,抓住时机去规范或矫正学生的语言。“近珠者赤,近墨者黑。”教师的潜移默化,对学生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王玲老师、杜玉花老师、周丽萍老师、张云杰老师等等都是我学习的榜样,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一定向这些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三、充满激情和快乐

老师上课时的情绪会瞬间传染给学生,老师精神饱满,充满激情和快乐,那么学生感觉也是愉悦的,会很快化解紧张的情绪,形成欢快活跃的课堂气氛,这种气氛再反作用给老师,师生便会和谐愉快地度过一堂课。反之,课堂气氛就会显得低沉,老师也会倍感压抑。一个激情的教师始终是想着孩子所想,始终和孩子一起共享着快乐与幸福。语文教师要有有丰富的情感,这样才能教出有激情的语文。王玲老师的《每逢佳节倍思亲》,亓明国老师的《开国大典》,谢晓环老师的《古诗两首》,张云杰老师的《最后一头战象》等皆是如此,老师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的激情,共同体味作者的情感,文章的韵味。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要想教好语文,教师首先有情感,这种情感来自于对文本的解读,来自于对生活感悟,来自于对学生热爱。教师是教书育人的,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必须能做到以情激情。

四、熟练的课堂驾驭能力

一节课,无论准备得多充分,多全面,多细致,但在讲课过程也常会遇到一些突发问题或预料之外的事,在这样准备时间比较仓促的评选活动中,更能检验一个语文教师的思维能力和教学智慧。一个语文老师,有了阅读积累、专业知识、丰富情感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敏捷的思维能力。所谓思维能力,就是指判断、推理、概括、顿悟、应变等能力,也就教学是智慧。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有很大生成性。教学有预测,但又不能完全依靠预测,按照备好的教案走,这就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挑战。如果教师没有敏捷的思维能力,是很难驾驭课堂的,无法发挥恰当的引导作用。比如,让学生带着自己的

问题去读书,而问题可能是千奇百怪的、那么教师就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哪些是值得探究的,哪些是没有必要的。把值得探究的问题通过讨论交流或讲解,得出明确的解释;但对于一些学生提出的没有价值的问题,也要巧妙的绕开或化解,不要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有问题还要优化问题,把语文教学落到实处。教师与学生对话,教师不仅要注意倾听,同时要迅速的分析学生的语言,要敏捷的判断出学生发言的价值所在,然后是有针对的点拨或概括。杜玉华老师执教的《赵州桥》、栾喜峰老师执教的《石榴》和曲颖平老师执教的《陶罐和铁罐》便是很好的范例。

五、返璞归真

本次观摩还有一个总体感觉,那就是课件不再花哨,而是真正和课堂内容、氛围相协调,简洁实用。对照以前所接触的课堂,老师和学生之间已不仅是导与演的关系,更多的是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关系,他们在进行心与心的交流。一堂课就在心灵的交流中擦出思维的火花,完成精彩的教与学,课堂轻松自然,学生满载而归。所听到的17堂课中,让我感受颇深的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归文本,进行文本细读,引导学生立足文本原汁原味地品析语言。都很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主体参与,教学互动,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授课老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得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堂思路清晰,结构合理,过渡自然,关注学生的体悟,同时不忘抓住课文中的细节,以此去发掘文章内容的精髓。

通过此次邹平一行,让我充分领略了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魅力,受益匪浅。对比自己的课堂,找到许多不足之处。“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为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在思考中不断改进,在改进中不懈追求,朝着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去奋斗。

2011.10.29

省优质课听课心得

省优质课听课心得

省优质课学习听课心得

听省优质课心得体会

听省优质课心得体会

省优质课听课体会

省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

省优质课听课总结

省优质课听课心得体会

省优质课听课有感

《听省优质课听课心得.doc》
听省优质课听课心得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