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第十四讲

2020-03-02 03:44:4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新 疆 医 科 大 学 教 案 首 页

上次授课内容复习提问:

(一)、提问:

1、任脉的取穴要点

2、主治重点: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下脘、中脘、膻中、廉泉、承浆等穴位的主治。

以上问题酌情提问

(二)、上次课内容梗概

任脉的取穴要点;任脉穴位的主治重点;任脉刺灸应注意的事项。

三、冲脉

(一)经脉循行: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上循行于脊柱之内,其外行者经气冲与足少阴经交会,沿着腹部两侧,上达咽喉,环绕口唇。

(二)主要病候: 腹部气逆而拘急。

(三)交会腧穴:会阴、阴交(任脉)、气冲(足阳明经),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足少阴经)。

四、带脉

(一)经脉循行:起于季肋部的下面,斜向下行到带脉、五枢,维道,横行绕身一周。

(二)主要病候:腹满,腰部觉冷如坐于水中。

(三)交会腧穴:带脉、五枢、维道(均属足少阳经)。

五、阴维脉

(一)经脉循行:起于小腿内侧,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经相合,过胸部,与任脉会于颈部。

(二)主要病候:心痛、忧郁。

(三)交会腧穴:筑宾(足少阴经)、府舍、大横、腹哀(足太阴经)、期门(足厥阴经)、天突、廉泉(任脉)。

六、阳维脉

(一)经脉循行: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沿足少阳经上行髋关节部,经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后,合于督脉。

(二)主要病候: 恶寒发热、腰痛。

(三)交会腧穴: 金门(足太阳经)、阳交(足少阳经)、嚅俞(手太阳经),天醪(手少阳经),

肩井(足少阳经),头维(足阳明经),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足少阳经)、风府、哑门(督脉)。 七,阴跷脉

(一)经脉循行:起于足舟骨的后方,上行内踝的上面,直上沿大腿内侧,经过阴部,向上沿胸部内侧,进入锁骨上窝,上经人迎的前面,过颧部,到目内眦,与足太阳经和阳跷脉相会合。 (二)主要病候多眠、癃闭。 (三)交会腧穴照海、交信(足少阴经)、睛明(足太阳经)。

八、阳跷脉

(一)经脉循行:起于足跟外侧,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外侧和胁后上肩,过颈部上挟口角,进入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见图3—109)。

(二)主要病候:目痛从内眦始,不眠。

(三)交会腧穴 :申脉、仆参、跗阳(足太阳经)、居醪(足少阳经)、嚅俞(手太阳经)、肩偶、巨骨(手阳明经)、天醪(手少阳经)、地仓、巨醪、承泣(足阳明经)、睛明(足太阳经)。

第三节十五络脉

一、手太阴络——列缺

手太阴经的别行络脉,名曰列缺,起于腕后桡侧的筋骨缝中,与手太阴本经并行,直入手掌中,散布于大鱼际部。它的病变,实证为手部腕侧锐骨和掌中发热,虚证为呵欠频作,小便失禁或频数,可取列缺治疗,穴位在距腕1.5寸处,别行于手阳明经。

二、手少阴络——通里

手少阴经的别行络脉,名曰通里,距腕1寸,别而上行,沿着手少阴本经入于心中,系于舌根,属于目系。它的病变,实证为胸中支满阻隔,虚证为不能言语,可取通里治疗。通里别行于手太阳经。 三,手厥阴络——内关

手厥阴经的别行络脉,名曰内关,在距腕2寸的两筋间,别行手少阳经。它沿着手厥阴本经上系于心包,联络于心系。它的病变,实证为心痛:虚证为烦心,可取内关治疗。 四,手太阳络——支正

手太阳经的别行络脉,名曰支正,在腕上5寸,向内注于手少阴经。它的别出分支,上行肘部,络于肩偶穴。它的病变,实证为骨节弛缓,肘部不能活动,虚证为皮肤上生赘疣,小的像指头的痂疥,可取支正治疗. 五,手阳明络——偏历

手阳明经的别行络脉,名曰偏历,距腕3寸,别行于手太阴经。它的别出分支,向上沿臂部,经肩龋穴上行至下颌角,遍布于齿中,再别出分支,上行入耳中,合于该部所聚的主脉。它的病变,实证为龋齿、耳聋:虚证为牙齿寒冷酸楚、内闭阻隔,可取偏历治疗。

六、手少阳络——外关

手少阳经的别行络脉,名曰外关,距腕2寸,向外绕行臂部,上行注于胸中,别行合于手厥阴。它的病变,实证为肘部拘挛,虚证为肘部弛缓不收,可取外关治疗。

七、足太阳络——飞扬

足太阳经的别行络脉,名曰飞扬,距外踝?寸,别行于足少阴经。它的病变,实证为鼻塞流涕、头背部疼痛,虚证为鼻中流涕出血,可取飞扬治疗。

八、足少阳络——光明

足少阳经的别行络脉,名曰光明,距外踝5寸,别行于足厥阴经,向下络于足背。它的病变,实证为足胫厥冷,虚证为足软无力不能行走,坐而不能起立,可取光明治疗。

九、足阳明络一—丰隆

足阳明经的别行络脉,名曰丰隆,距外踝8寸,别行于足太阴经。它的别出分支,沿胫骨外缘上行络于头项部,会合各经之气,向下络于咽喉。它的病变是气上逆为喉痹,突然失音不能言语。实证为狂癫之疾,虚证为足缓不收,胫部肌肉萎缩,可取丰隆治疗。

十、足太阴络——公孙

足太阴经的别行络脉,名曰公孙,在足大趾本节后l寸,别行于足阳明经。它的别出分支,入腹络于肠胃,其气上逆则为霍乱,实证为肠中剧痛,虚证为臌胀之疾,可取么孙治疗。 十一,足少阴络——大钟

足少阴经的别行络脉,名曰大钟,在内踝后面,绕过足跟而别行于足太阳经。它的别出文,与足少阴本经并行向上而至于心包下,向外贯穿腰脊。它的病变,气上逆则为烦闷。实证为小便不利,虚证为腰痛,可取大钟治疗。 十

二、足厥阴络——蠡沟

足厥阴经的别行络脉,名曰蠡沟,距内踝5寸,别行于足少阳经。它的别出分支,经过胫部上至睾丸,终结于阴茎。它的病变,气上逆就睾丸肿大,突患疝气。实证为阴茎挺长,虚证为阴部暴痒,可取蠡沟治疗。 十

三、任脉之络——鸠尾

任脉的别行络脉,名曰尾翳(即鸠尾),在剑突下面,散布于腹中.它的病变,实证为腹部皮肤疼痛,虚证为腹部皮肤瘙痒,可取鸠尾治疗。

十四、督脉之络——长强

督脉的别行络脉,名曰长强,依着脊骨上行项部,散布于头上,再向下到两肩胛之间分左右别行于足太阳经,入而贯穿于脊骨中,它的病变,实证为脊柱强直堆于俯仰,虚证为头重难支而从身体的高处摇摆不定,此皆挟脊之脉有病,可取长强治疗。 十

五、脾之大络——大包

脾的大络,名曰大包,在渊液穴下3寸,散布于胸胁部。它的病变,实证为全身皆痛,虚证为周身骨节都松驰无力。这一络脉像网络一样绕络全身,如出现血瘀,可取大包穴治疗。

第十四讲 应急救援管理

第十四讲 力的分解

第十四讲中国婚姻文化

针灸学

《教育学》第十四讲《德育》详细讲稿

报关第十四讲讲义及习题

作文第十四讲 开头结尾(下)

针灸学4

针灸学感想

针灸学试题

《针灸学第十四讲.doc》
针灸学第十四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