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艺术

2020-03-01 19:01:0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1、湖湘文化艺术精粹

湖南省艺术研究所所长邹世毅介绍,湖南的文化艺术虽然底蕴深厚、丰富多彩,但能够反映湖南文化艺术整体风貌、表现湖南文化艺术精粹的音像制品此前一直是空白。前年下半年,湖南省外宣办、湖南省文化厅几经研究,决定制作一部较为系统地介绍湖湘文化艺术精髓的电视专题宣传片。为此,他们专门召开了文化艺术专家咨询会,就本片的大体框架、基本风格和全片规模等做出初步安排,特别是对基本内容指定了四个方面:

一、民族歌舞,分为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舞蹈。

二、地方戏剧,涵盖了湘剧、祁剧、湘昆、辰河戏、汉剧、巴陵戏、花鼓戏及阳戏、苗剧、傩堂戏等13个地方剧种。

三、民间技艺,分为“手工性技艺”和“表演性技艺”两大类别。“手工性技艺”包括隆回滩头年画、泸溪踏虎凿花、隆回小莎江瑶族挑花、长沙湘绣、土家织锦、苗族银饰、醴陵釉下五彩、益阳小郁竹艺、宝庆竹刻、浏阳菊花石雕等。“表演性技艺”,挑选了汨罗长乐故事会、张家界硬气功、苗族武术和浏阳花炮。

四、文物精粹,重点介绍了青铜器、马王堆汉墓、古代织品与绣品、古代陶瓷、湘人书画、齐白石书画等馆藏文物。 湘剧

湘剧,顾名思义,它是因为湖南省简称湘才称之为湘剧的,因此,湘剧无可非议的是湖南省的代表剧种。

湘剧是与川剧、汉剧、豫剧、秦腔、赣剧、粤剧等剧种享有同等声望和影响的地方大戏。它拥有一千出左右的传统剧目,解放后,又陆续创排了近百出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它拥有高腔、弹腔、昆腔和低牌子四大声腔和丰富的打击乐谱(锣经)和过场音乐;它有着严谨的戏剧程式,表、导演艺术既精湛又富于湖湘地方特色;舞台美术其中尤其是服饰、脸谱,都具有湖湘地方的独特风格。

湘剧现在只剩下湖南省湘剧院和长沙市湘剧院两个剧团了,论其地域实际上只占有长沙一市了。其实,解放前与解放初期的湘剧,却占据着包括湘、资两水的湘中、湘东地域以及江西西部的广阔地域,而且在这些地域中,虽然现在有的湘剧团已经解散或者名存实亡,但业余湘剧团的演出活动仍然十分活跃,有的民间湘剧团已带有半专业的性质。 长沙一带的戏剧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屈原的《九歌》;北宋年间,已有了民间的俳优戏剧活动;元朝天历年间,北杂剧进入长沙;明代初,随着海盐腔、弋阳腔的传入,长沙一带的戏剧,也就是湘剧的前身,已经开始用海盐腔和弋阳腔作为自己的主要声腔搬演戏剧了。自明代中叶以后,随着青阳腔、昆腔以及皮黄腔的相继流入,期间,通过青阳腔与弋阳腔的合流产生了湘剧高腔,海盐腔演变为湘剧低牌子,昆腔与皮黄腔逐渐地方化。进入清代,湘剧便逐渐形成了以

演唱高腔与弹腔为主,兼唱低牌子和昆腔的多声腔剧种。

湘剧是几百年来,历代湘剧艺人和湖湘人民共同创造的艺术瑰宝,是湖湘人民喜欢的艺术精典,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大文化中的一支重要力量。湘剧名人辈出,已故艺术大师徐绍清和彭俐侬,曾享誉华夏,名振梨园。湘剧曾十多次晋京,多次全国巡回,曾赴朝、赴港、赴台演出,声名中外。湘剧曾先后将《拜月记》、《生死牌》《园丁之歌》与《马陵道》拍成电影;并由河北电视台将《山鬼》拍成电视录像片。有《琵琶记》与《子血》获文化部文华奖,

有《马陵道》获文化部文华大奖,另有市湘剧院的《布衣毛润之》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省湘剧院先后有左大玢、王永光、贺小汉与王阳娟获得梅花奖,加上市湘剧院的梅花奖获主曹汝龙,湘剧便是我省最先荣获梅花奖与获得梅花奖最多的剧种。而且也是我省最先拍电影和拍电影最多的剧种,是我省最先获得文化部文华奖和文华大奖,最先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与获国家级奖项最多的剧种。以上三个第一

和三个最多,说明了湘剧艺术有着光荣和辉煌的昨天,毫无争议,湘剧曾经为我省、为湖湘人民争得了荣誉! 长沙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一个民间小戏剧种。它形成于清代,流行于湘中、湘东和洞庭湖滨,是一个艺术风格独特、群众基础深厚、地方色彩鲜明、生活气息浓郁的地方小戏剧种。其音乐曲调有川调、打锣腔、牌子、小调四类,约200余支,传统剧目多以表演“两小”(小旦、小丑)和“三小”(小生、小旦、小丑)戏为特色,反映民间生活为主,语言生动,幽默诙谐,通俗易懂,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随着花鼓戏艺人的创作实践,长沙花鼓戏逐渐形成多路流派,其中以浏阳、宁乡、益阳、西湖、醴陵等五路为主要流派。到20世纪中叶,不同路子的花鼓戏因频繁的艺术交流而逐渐合流,舞台语言向长沙官话统一,形成为较完备的长沙花鼓戏剧种。

1949年后,长沙花鼓戏焕发出崭新的艺术生命,经整理的传统戏《刘海砍樵》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并获奖。1953年5月,省文工团中18名新文艺工作者组成花鼓戏演出队,这就是湖南省花鼓戏剧院的前身。剧院以长沙花鼓戏为主,并以长沙方言为舞台语言,兼收并蓄全省各路花鼓戏的精华,同时排演传统戏和新编古装戏,形成了以现实主义、湖湘特色、喜剧风格为代表的艺术流派,从而极大地拓宽了花鼓戏的表现内容,丰富了花鼓戏舞台样式。成为湖南花鼓戏的示范表演团体。创作演出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如《三里湾》、《打铜锣》、《补锅》、《烘房飘香》、《双送粮》、《骆四爹买牛》、《牛多喜坐轿》、《野鸭洲》等,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老表轶事》、《走进阳光》、《八品官》、《桃花汛》、《喜脉案》、《乡里警察》、《作田汉子也风流》等多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长沙花鼓戏进入当代,也出现了深刻的危机:它的观众面日渐缩小,演出场地逐渐丧失,演出人才出现断层,主创队伍日渐萎缩。近年来,长沙花鼓戏虽然拥有不少的戏迷、票友,但作为一个剧种,它整体的剧种优势明显下降。

长沙花鼓戏的保护和发展任重道远,200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已将长沙花鼓戏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单位为湖南省花鼓戏剧院。为弘扬湖湘特色文化,进一步挖掘、保护和传承长沙花鼓戏,湖南省花鼓戏剧院将尽最大努力保护、传承这一艺术奇葩,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和壮大,贡献自己的力量。

剪纸(踏虎凿花)

凿花是传承在湘西泸溪县踏虎乡各村镇的民间手工技艺。

“凿”即雕凿镂空之意,当地称为“凿花”或“扎花”,苗语称之为“压本”,将从事这一技艺的艺人尊称为“花客”。踏虎凿花用于服装刺绣装饰和祭祀和婚丧喜礼的仪式装饰之中。踏虎凿花题材丰富,品种齐全。大致可分为服饰类、鞋帽类、床上用品类、生活用品类、婚嫁喜礼用品类、祭祀用品等六大类型。踏虎凿花纹样丰富。有蝴蝶纹样、狗头帽纹样、鸳鸯采莲纹样、傩神纹样、福寿纹样、龙凤纹样、喜庆纹样等等。仅衣袖边花就有近百种造型。

湘绣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是勤劳智慧的湖南人民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精心创造的一种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从长沙战国楚墓和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大量绣品中,可以窥见当时湖南地方刺绣技艺已经达到令人惊讶的高度。据记载,1958年在长沙楚墓中发现的龙凤图案绣品图案之精美,绣工针法之细腻,早为世人叹而观止。1972年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四十来件刺绣衣物,说明远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代,湖南地方刺绣即湘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

湘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四大名绣是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湘绣是起源于湖南的民间刺绣,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

湘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西汉初期,湖南地区的刺绣技术已高度发达,可在汉代以后,却莫名消失,直到清朝光绪年间,平江绣女李仪徽首创掺针法,才使湘绣重新崛起。1898年,长沙“吴彩霞”绣庄的开设,标志着湘绣正式走向商品化的道路。进入十九世纪以后,随着湘绣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众多刺绣艺人不断深索和一大批出色的中国国画家潜心投入,湘绣吸收了我国古老文化中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等诸种艺术精华,从而形成了以中国画为基础、以数十种针法和多种色阶的绣线,在各类底料上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精细入微地刻画出物象外形内质的自行特色。

二十世纪以来,湘绣以其独特风格,在国内外获得多项殊荣,成为饮誉世界的中国四大名绣之一。20世纪30年代,湘绣的产值最高达80万银元,产品1/3出口。1935年《西湖博览会总报告书》“绣品”一节中,湘绣就占了一半的篇幅。解放后的数十年间,湘绣取得了长足发展,以独特风格和高超绣艺傲立于“四大名绣”之列,成为湖南乃至国家的“艺术名片”,湘绣每年出口最高达500万美元。近年来,湖南湘绣研究所精心创制的《雄师》、《饮水虎》等湘绣精品已成为了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珍品,荣获了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研制的双面绣《杨贵妃》、《望月》等被国家有关部门珍藏;贺香港回归的大型湘绣双面座屏礼品《百鸟朝风•洞庭春色》在香港回归典礼上得到中外来宾的高度赞扬和齐口好评。在国庆52周年前夕,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沙坪镇的8名绣女根据董希文先生的同名油画,由历时14个月精心绣制的《开国大典》,绣片长201厘米,宽124厘米,画面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在**举行开国大典时的盛况。

湘绣品种多样,主要有生活实用品和艺术欣赏品两大类。湘绣绣品主要用真丝丝线在真丝织物上绣制图案。主要品种有单面绣、双面绣、条屏、屏风、画片、被面、枕套、床罩、靠垫、桌布、手帕、各种绣衣以及宫廷扇、绣花鞋、手帕、围巾等各种生活日用品。每个品种可绣以风景、花鸟、动物走兽、人物肖像等图。工作之余欣赏把玩一下湘绣工艺品、湘绣艺术品,令人心旷神怡,其中滋味妙不可言。居家装饰也以湘绣体现品位和个性。穿着古朴典雅而不失现代的手工湘绣服装,也会给人一种富贵、高雅、脱俗的感受。

湘绣的传统针法,有两大类近百种,首创掺针绣法和鬅毛针绣法,使湘绣狮、虎作品成为独有的形象标志特征。湘绣是画师和绣工的共同创作,创稿设计为先,画师指导配色。湘绣绣线色彩十分丰富,可称为“有色皆备”。在湘绣中,无论平绣、织绣、网绣、结绣、打子绣、剪绒绣、立体绣、双面绣、乱针绣等等,都注重刻画物象的外形和内质,即使一鳞一爪、一瓣一叶之微也一丝不苟。

湘绣巧妙的将我国传统的绘画、书法、及其他艺术与刺绣融为一体,形成以中国画为基础,运用几近二百种颜色的绣线和上等丝绸、绸缎,手工以针代笔,巧妙的运用一百多种针法进行创作或还原画面的独一无二的中国刺绣流派。最显著的特点是色彩鲜艳,形象逼真,构图章法谨,画面质感强,无愧于“远观气势宏伟,近看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湘绣多以国画为题材,形态生动逼真,风格豪放,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

湘绣以着色富于层次、绣品若画为特点,形成了湘绣水墨画般的素雅品质。湘绣的传统题材是以狮、虎、松鼠等,特别是以虎最为多见。曾在巴拿马、芝加哥等世界博览会上获奖。民间有\"苏猫、湘虎\"之说,湘绣狮虎毛纹刚健直竖,眼球有神,几可乱真,今已发展到异形异面的双面绣。

湘湖古诗

湖湘工作计划

湘湖导游词

春意湘湖别样红

湖湘文化代表作

湖湘文化精神

湘湖景区三八

湘湖对联——楹联

浙江萧山湘湖楹联

湖湘文化的主要内容

《湖湘文化艺术.doc》
湖湘文化艺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