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山综保区之变 剑指外贸突围的

2020-03-03 10:13:4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昆山综保区之变 剑指外贸突围的“转型样本” 2011年09月21日 国际商报

不要怀有渺小的梦想,它们无法打动人心。大师歌德的个体励志哲学,放大来看,同样适用于一个产业园区,一个“政策特区”。素有“江南片玉”美称的昆山,这块仅占据中国版图万分之一的苏南沃土,集聚着4个“国字号”开发园区和产业基地,集聚着2万多家内外资企业,集聚着10万名台商……它的每一次登台亮相都怀揣着炙手可热的大梦想,还有梦想背后的大手笔,大转变,大希望。换牌阵痛,转型利机

来到昆山,盛传着这样一句话:昆山就是开发区,开发区就是昆山。而作为“区中区”的昆山综合保税区(简称“综保区”,下同),和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昆山开发区”,下同)形成两个国家级经济园区的叠加,互为补充,互为所用,成为推动昆山经济的重要两翼。把时针拨回2010年6月。昆山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挂牌运行。这一换,换来的是从昆山出口加工区到昆山综合保税区的名称之变,换来的是从单纯的加工贸易向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技术贸易,从出口加工功能向仓储、物流、维修、检测、展示、展览、研发、营销等一系列内涵之变。当然,在更迭重建的阵痛中,也换来开发区人对曾经的田野变热土、曾经的出口辉煌业绩的难以割舍与怀念。

“有很多对出口加工区怀有深情的老同志讲,几代人好不容易开创的品牌就这样被换掉,太可惜了。”的确,2010年全年,昆山全市进出口821亿美元,综保区创造了533亿美元,出口占比超过60%;

全市工业产值7000多亿元,出口加工区产值在2800亿元,三分天下得其一。这样的经济地位让综保区“不容伤害”。

但在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陆宗元看来,出口加工区换牌阵痛的背后,是一种因应内需政策的与时俱进,是一种功能拓展的必然选择,是一种宁静长远地期待“综保区之变”或将再次成为昆山开放型经济转型跨越的发动机。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陆宗元坦言,从短期来看,让出口加工区这块外贸“金字招牌”一夜间退出人们的视线,肯定会有争议。但名称之变不是甩手挥别招牌,而是拓展招牌外延,充实招牌内涵,加固招牌根基,扩张招牌影响。

“金融危机前,我们就意识到创新发展方式的紧迫性,我们觉得昆山必须主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综保区的发展一定要从“三为主一致力”向“三并重两致力”转变,即以工业为主向以发展工业和服务业并重转变,以外资为主向以外资和内资并重转变,以外贸出口为主向以出口和内销并重转变,在致力于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同时,致力于发展现代服务业。”

不难看出,综保区的诞生,从发展方式外延角度看,就是从过往追求规模速度转向追求质量效益的统一,从发展内涵上来分析,就是从“三为主一致力”向“三并重两致力”转变。具体地说,从出口加工区到综保区,就是推动转型升级。

昆山好,好在哪?

回顾新世纪第一个国庆长假之后,是祖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区正式封关运作。它是在迎接世界产业转移,引进外资,扩大对外贸易,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如今,从出口加工区迈向综合保税区的战略转型,需要综保区趁势而上,发挥出多元引擎功能,带动昆山经济下一轮转型发展。“仁宝一手做品牌代工,一手垂直整合内部资源,设立新的贸易公司,拥有1500多人的研发团队,借助代工形成的通路,在中国大陆业绩节节攀升。”这是8月26日,在仁宝集团的生产车间,仁宝集团副总经理徐明兴向海关总署署长于广洲汇报企业生产和转型进展的画面。作为陪同考察的成员之一,陆宗元聆听着,心头涌起一阵阵暖意。“中央部委领导每次到昆山,都认为昆山有新的东西,有好的东西,而且关键是信誉好。昆山人具有“3个善于”,善于挖掘问题,善于思考问题,善于解决问题。”陆宗元认为,这是昆山的成功法宝之一。“那么,信誉好的背后是什么呢?我愿意藉此讲讲昆山发展的一点心路。”陆宗元深情地说,从昆山经验来看,一个好的城市信誉,应该来自3个层面的统一:即兼顾国家、地方、企业三者利益关系,形成国家、地方、企业的协调发展,和谐共促。一是城市战略符合国家发展大局,通俗地说,就是搞试点,搞创新要合法合情合理,不能让中央“难办”;

二是地方政府要千方百计营造特色优势,像昆山一样,在建设特色功能载体、发展主导产业、培育产业链、营造服务环境通关环境、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持续“给力”;

三是营造良好的经济生态环境,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只有站在3个层面上考虑问题,才能有一个非常好的行为,非常好的结果。”看似简约的话语,凝聚着一个地方管理者唯物,辩证,基于发展,着眼未来的务实发展观。

令人称赞的是,城市信誉的“3个统一”又折射出昆山潜心积虑尊重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的传统。正如全球组织文化的奠基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艾德佳·沙因在名著《组织文化与领导》中将“组织文化”视为一种有效的假定、知觉、思考及感觉。在昆山开发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而不同,道法自然”十六字已日渐深入“开发区人”的思想,融入开发区工作的行动,成为开发区组织文化建设的核心要义。

耐人寻味的是,这个“十六字座右铭”源于中共昆山市委常委、昆山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顾剑玉办公室的一幅匾额题字。“我经常和身边的同志说起:自强不息,就是永不懈怠,不断创新;厚德载物,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善待经济主体的企业,善待民众,善待环境,善待万物;和而不同,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既要民主集中,又要坚守独立的追求、求同存异,既要定岗定责,又要配合协调;道法自然,更加强调遵循规律的重要性,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我说这16字要成为昆山开发区的价值取向,我们在全国各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文化建设、行政作风中一定能够走在前列。”陆宗元理性解析中隐约透露着一种自信。

淡定:转型已在路上

做强“微笑曲线”的两端,积极推动企业OEM(代工制造)向ODM(设计制造)、OBM(自创品牌)演变,加强品牌建设……在推动转型升级的浪潮中,通过综保区延伸建设进口商品的内销平台,是昆山综保区探索转型升级,完善功能升级与延伸的另外一个亮点,也是“综保区人”生智创富、集思广益的结果。

陆宗元分析指出,表面看来,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国际中转,商品展示,这些保税港区基本业务,看似分散,然而“形散神不散”,始终与两个字眼休戚相关,那就是“贸易”。

细细思考,“国际采购、分销和配送”,不就是国际贸易的另类表述吗?“国际中转”,不就是国际贸易或国际离岸转口贸易货物移动的表现形式吗?至于商品展示,虽是贸易活动的“编外成员”,但目的是服务贸易。所有这些功能业务的升级与拓展,势必围绕着“贸易”二字做文章,从而做大,做强,做活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

陆宗元进一步分析在综保区建设进口商品内销平台的可行性:如在满足内需扩大进口方面,将进口商品到国内展览展示建立绿色通道。探索通过综保区与海关合作,由海关收取保证金后,进口商品到“区外巡展”,展示完毕后返回区内。简化展览展示商品审批程序,弥补监管不足,为进口商品的内销实施便利化措施。

转型是目标,但不仅仅是目标。陆宗元表示,昆山综合保税区要成为国内功能最齐全、政策最优惠、监管最简便、通关最快捷、经济运行最接近国际惯例的特殊经济区域。

为此,昆山综保区的更大目标在于:努力成为电子信息等产业全球主要加工制造基地,服务昆山辐射华东的保税物流基地,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进出口商品交易基地;成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研发实验平台;成为制造业、贸易业提供全方位服务的服务贸易实验平台;简便、快速通关的口岸服务平台的“3个基地,3个平台”。当然,在迈向目标的通途上,昆山需要时间来证明自己。近期,有关昆山上半年外贸出口增幅放缓的“负面病毒”通过媒体一点点放大。对此,陆宗元的答案是:淡定。淡定地思考,淡定地转型,淡定地发展,淡定地实践着综保区之梦,开发区之梦,昆山之梦。事实上,世界金融危机引发的外部刚性需求之变,消费导向从PC向平板电脑之变,“英特尔芯片之殇”,日本地震后续的零部件紧缺效应,以及昆山转型探索的“吃螃蟹实验”,都在客观上影响到昆山外贸,但丝毫不影响昆山转型,因为转型已在路上。而综保区剑指中国加工贸易和区域经济健康发展的“转型样本”。

剑指未来

美的剑指2000亿

剑指四风

综保区原动力在于功能创新

《剑指“四风”》观后感

美国酒商剑指中国市场

德阳经济开发区剑指“千亿”

以史为鉴 剑指四风

银监会新规剑指

剑指四风观后感

《昆山综保区之变 剑指外贸突围的.doc》
昆山综保区之变 剑指外贸突围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