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解析(湖北卷)

2020-03-01 21:44:3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014年湖北卷高考作文题分析

2014年湖北卷高考作文题目,以“爬山”为材料,看似重复的几句话, 类似“小马过河的故事”套路, 实则强调考查考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判断能力。风景的好与坏,就像旅行一样,主要在于旅行者的自我的判断,心境、眼界往往决定境界。否则,旅行地永远是一个遗憾:到达是遗憾,只是向往而未到达也是遗憾。其实,有时想明白了,很多事情本身就是遗憾,完美只是一种方向。要想想明白,那就得需要培养自我的独立人格、独立思考判断,独立处事的能力,切莫人云亦云;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要有自己的 思想。客观地说,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湖北作文题目较为务实,侧重考查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清晰的语言表达能力。题目既贴近生活,也蕴含生活哲理,可叙可议。

一、试题点评。

高考作文命题有一些遵循的原则,就内容而言,就是要“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显然,这个作文题紧扣了这个原则,是一个关于“人生问题”的命题。相同的景点,对于不同游者,各有看法,各有取舍。由此推之,不同的人,由于社会阅历、兴趣爱好、文化素养、立场观点的不同,对事物会有绝然不同的取舍与看法。

二、试题分析。

新材料作文,早就打破了“旧材料”作文,立意上单一的束缚,在立意与角度方面解读为:“没有最佳立意,只有最佳角度。”要想在选取角度上得较高的发展等级分,就要做到“角度新颖”。此外,材料作文审题时首先要分析清楚材料中的“要素”与“关系”。这则材料包含的要素有:“下山的人”、上山游客、风景、路途(山下、山腰、山顶)。而风景这个要素有一个由由近及远,由小到大的渐进关系;路途这个要素有一个远与近,难与易的关系。弄清了材料的要素与关系,角度也就来了:

1.从“下山的人”要素,可以选取的角度有“不同的人对事物不同的观点与态度”;

2.从上山游客的要素,可以选取的角度有“百闻不如一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只有不断攀登,才能到达峰顶”等;

3.从风景的要素,还可以写“无限风光在‘顶’峰”;

„„„„

上面这些,属于一般角度,因为大多数考生都会选取这些角度来立意为文。

我们能不能放开思路,从分析要素的关系与要素的比喻义、象征义入手,另辟蹊径,探微入幽,从下面这些角度立意呢:

1.人生的境界:“流水潺潺,鸟语花香”是小景,——人生的最初境界;“古木参天,林静山幽”是中景——人生的第二境界;“云海茫茫,群山隐约”是大景——人生的至高境界。

2.我们还可以和王国维“治学的三种境界”相对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3.学习亦如登山:“云海茫茫,群山隐约”的壮丽景色,只有不断攀登,直达“山顶”才能领略得到。

4.“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5.还可写“实践出真知”的哲学话题,化用毛泽东同志的名句“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吃一吃梨子”,你要领略“云海茫茫,群山隐约”的壮丽景色,就要亲自登上山顶看一看。

湖北卷高考作文

湖北高考作文解析(报刊版)

高考湖北卷作文题解析

高考湖北卷作文解析

高考作文广东卷全解析

历年解析高考作文北京卷

湖北卷历年英语高考作文及

湖北高考作文

湖北高考作文

湖北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解析(湖北卷).doc》
高考作文解析(湖北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