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写人文章

2020-03-04 02:29:1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如何分析写人文章

写人文章:就是以人物描写为主的文章,人物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群体。它着眼于描写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动态等,人物是主要描写对象,事是为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思想品质服务的。

在理解和欣赏写人文章时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一:描写手法; 包括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写外貌不能千人一面,写语言须清楚身份、场合、写心理要细致入微„„

(一)、抓住人物的外表特征,体会人物的个性和品质.塑造人物形象;人物的外表包括容貌、神态、衣着等,往往反映人物的个性与内心活动。 人物神态举例:《孔乙己》

《孔乙己》中抓住孔乙己脸色的变化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 《孔乙己》中有好四次写到孔乙己的“脸色”。

第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出场的时候: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

第三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有人问他“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时候:“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最后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时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

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而“红”,再到“灰”而“黑瘦”,是孔乙己性格的逻辑发展。作者通过对人物神态变化的描写,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迂腐而又麻木的性格特征。在教学时,我们不妨抓住孔乙己“脸色”变化这个特殊的细节,来分析孔乙己这个典型形象。

穿着:《孔乙己》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洗。 《背影》中“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突出一个“黑”

(二)、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细节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内心世界。

“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最能反映他的内心和性格。 语言描写:(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这3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动作:

《背影》中父亲爬月台动作:“探攀缩倾”──行动不便,步履艰难一个“探”,体胖动作不灵便,下铁道小心翼翼;“攀”,既写出月台的高度,又可以想象父亲爬月台的吃力;“缩”,两脚无处可蹬,把怎样爬写得更细致;“倾”,爬上月台虽然十分艰难,但又十分努力的样子。──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三)、通过典型事例,分析人物特点,把握文章内容。

刻画人物总离不开典型事例,只有把人物置身于具体的事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内心世界等才能充分地表现出来。这个典型事例,可以是一件,也可以是几件。 《我的母亲》:

第一件就是元宵节“巡阅”。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活泼、欢悦、柔和、青春的年轻母亲形象,既写出了母亲对“我”的呵护,也写出了“我”对母亲的赞美。 第二件事情写了生活的压力,母亲情感的宣泄。作者在这里通过讲述家世母亲讲故事时涌流的泪水,来表现母亲的感情。母亲的情感通过和妹仔讲故事而得到了释放。在这里流露的是对母亲深深的理解和同情。

第三件事写了母亲爱子而又无奈的复杂心态。作者通过写家里对“我”的教育过程,表现了一个母亲复杂的心理:既对旧时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不满,为儿子所遭受的毒打而心疼,另一方面又强忍心中的痛苦支持父亲的教育方式。作者对此时母亲的行为和心理做了细腻的描绘:

第四件事主要写了母亲的辛劳。这里,除了直接写母亲的勤劳,如“汗珠往下流”,“手上一针不停地做着布鞋”等等,还通过对“我”的心理描写,进一步烘托了母亲的伟大。如,找个借口让母亲休息一下。这些描写,不仅仅写出了“我”对母亲的理解,同时也把“我”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4、分析写作目的,深化认识理解。

写人的文章一般都是通过一件或几件事表现人物的,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把段落层次理清楚,同时,也要通过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来加深对文章内容。

《藤野先生》领会藤野先生对作者人生道路的启迪,学习鲁迅关心国事、选择人生的精神。

《我的母亲》从平凡生活中感受、体会母爱,热爱母亲。学习本文选择典型事件 表现人物性格和用铺垫突出重点人物的手法。

《台阶》体会、理解父母亲养家的艰辛及对子女的爱心。学习从平凡普通生活中寻找题材、围绕中心事件、通过“我”的眼光塑造中心人物的手法。

二:记叙顺序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鲁迅的《故乡》中有两处插叙。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三、表现手法:不同表现手法有不同的作用 就比较常见的举例:

(一)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故乡》中年闰土和少年闰土的对比。再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

(二)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人们常说的“万绿丛中一点红”、“众星捧月”就是衬托。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三)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再如童话《皇帝的新装》中对皇帝形象的塑造也采用了夸张手法,辛辣讽刺了统治阶级的愚蠢。

(四)伏笔、照应。

1、伏笔,实际上是一种交待,对将要出现的事件作暗示,为情节发展做铺垫。埋下伏笔后,后边一定要有照应。

如《故乡》中,“我”刚回到故乡时,母亲说“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这是一处伏笔,它不仅点明了闰土和“我”的关系,而且暗示“我”将要与闰土见面,使后面闰土的出场十分自然。

2、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上的关照呼应。方式主要有与伏笔照应、与开头或题目照应、反复照应等。照应得好,可使文章结构严谨细密,主题更加鲜明强烈。 如《背影》一文中四次写“背影”,三次写“流泪”,反复照应,感情抒发一次次更加强烈,滚滚热泪既表达了儿子的情感,又衬托出背影形象的感人。

写人文章

写人文章

写人文章

写人的文章

写人的文章:

写人文章结构

写人的文章

写人文章阅读

写人的文章

写人的文章

《如何分析写人文章.doc》
如何分析写人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