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舞蹈史教学大纲

2020-03-03 19:31:4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中国舞蹈史教学大纲

中国舞蹈史

(一) 中国古代舞蹈史部分

前 言

舞蹈,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象征,通过舞蹈,我们可以窥见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舞蹈既是艺术之母,又是人类文化的启蒙者。原始人类从本能的情绪情感的发泄到生存欲望的表达、实现,都是依靠动作来完成的。动作浓缩了原始人的思想情感、情绪和激情,孕育了原始文化。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久的舞蹈文明史,它是中国文化极其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并掌握中国舞蹈文化发展的历史,是舞蹈表演、创作和研究人员的必修之课。

一、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通过中国舞蹈史的讲授,让学生了解我国灿烂修久的舞蹈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其爱国主义思想,宏扬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帮助他们树立起为祖国舞蹈事业献身的信念。同时,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中国舞蹈发生、发展的状况及其各阶段的审美特征、艺术风范,以便能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去认识舞蹈、感受舞蹈、传播舞蹈,促使他们在一个高层次上进行舞蹈的学习、表演、欣赏、评论以及创作、教学与研究。

二、课程内容的安排

第一章

原始舞蹈

本章要点:

本章主要从能上能上几个方面来把握原如舞蹈与原如生活的密切联系,认为原始舞蹈在原始社会并非是一种审美活动,而是原始人类一种生活形态和生活方式,是原始人生活的必然内容之一。因为它不仅是原始人宣泄情绪情感、表达愿望的有效手段,同时更是其生存的重要方式。正如闻一多总结原始舞蹈的性质时所言:“以综合性的形态动员生命;以律动性物本质表现生命;以实用性的意义强调生命;以社会性的功能保障生命。”

一、原始人与舞蹈

1、不以审美为目的的活动

2、画中的舞蹈形象

二、原始舞蹈的种类

1、图腾祭祀

2、劳动生产

3、战争生活

三、原始舞蹈的性质

1、强烈的功利目的 2、高度的生命情调 复习思考题:

1、舞蹈与原始人的关系。 2、为什么说原如舞蹈是原始人生命形态的最高展示? 本章参考文献:

《通史》 《路史》 《礼记·月令》 《山海经·海外西经》 《吕氏在秋·仲夏记·古乐》 《史记·五帝本纪》 《左传·昭十七年》 《韩非子·十过》

闻一多《伏羲考》、《姜履大人迹考》

第二章

夏商舞蹈

本章要点:

本章主要掌握夏商时代“女乐”的出现同“全民性”的原始舞蹈步入表演性娱乐舞蹈的一个关键性转变。习管“女乐”是为奴隶主的享乐服务的,但它却从另一个角度体现着人们在乐舞方面的审美意识的萌芽,显示出舞蹈艺术原始状态逐步走向文明的必然趋势。与次同时,舞蹈在原始时期的祭祀功能被进一步强化,使祭祀舞蹈得以较大发展。

一、奴隶女乐

1、以巨为美

2、北里之舞

二、祭礼舞蹈与巫

1、“通天地四方者为巫” 2、舞雩求雨

三、纪功舞蹈

1、《大》 2、《桑林》 复习思考题:

此阶段得注意的舞蹈现象是什么?为什么? 本章参考文献:

《吕氏春秋》 《韩诗外传》 《管子》 《尸子》 《路史》 《古今图书集成》 《盐铁论》 《左传·襄十年》 《竹书纪年》 《庄子·养生主》 《史记·殷本纪》

第三章

两周舞蹈

本章要点:

本章首先要了解周王朝“制礼作乐”的目的和意义,了解“雅乐”在“礼制”中的地位以及在整个社会政治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认识“六大舞”即为从黄帝始到周武五止的六代“圣王”之纪功舞蹈,主要用于祭祀;懂得周代的乐舞教育是我国最早的美育教育;弄清“礼崩乐坏”与民间乐舞兴起的社会文化根源和艺术规律上的原因;了解儒、道、墨三家的基本乐舞观,重点认识儒道思想对中国古代艺术的深刻影响。

一、“雅乐”的建立与制度化

1、乐制与乐治

2、《六大舞》 3、《六小舞》

二、乐舞教育

1、仪表气质

2、道德精神

三、“礼崩乐坏”与民间舞蹈

1、“紫之夺珠” 2、“市也婆娑”

四、宫廷女乐与政治生活

1、丽靡鸾翔

2、苎罗绝色

五、蜡祭与傩祭

1、举国若狂

2、索室逐疫

六、“百家争鸣”中的乐舞理论

1、“乐与政通” 2、“为乐非也” 3、“大音希声” 复习思考题:

1、雅乐在西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意义。

2、“礼崩乐坏”的根源何在?

3、儒、道乐舞思想对中国艺术的影响是什么? 本章参考文献:

《周礼·春宫》 《陈乐书》 《乐记·宾牟贾》

《吕氏春秋·仲夏记·古乐》 《论语》 《说苑》

《左传·襄二十九年》 《墨子·非乐》 《礼记》

《后汉书·礼仪志》 《孔子家语》 《拾遗记》

第四章

汉代舞蹈

本章要点:

本章最值得注意的问题是,民间俗乐舞在汉代取得了合法地位,成为宫廷娱乐的主要内容。同时需要了解“百戏”的含义和演出形式,了解舞蹈的汉代是“百戏”的组成部分。“百戏”的综合性质是使舞蹈深受影响,从而形成汉代舞蹈杂技性技巧的特征。其次,由于汉代已经有了类似“舞蹈训练班”的经营以及较为普遍的女乐舞蹈活动,促成了为数可观的舞蹈人才的出现,她们高超的舞艺,对于提高汉代的舞蹈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生活中广泛的礼节舞和即兴舞,也促进了汉代舞蹈的发展。同时,汉人的舞蹈意识开始成熟,集中体现在傅毅(舞赋)的舞蹈美学观点中。

一、“百戏”舞蹈

1、巾袖舞

2、道具舞 3、杂技舞

二、“四夷乐”

1、鼓吹乐

2、巴渝乐

三、即兴舞与礼乐舞

1、饮宴起舞

2、以舞相属

四、汉代著名舞人

1、戚夫人

2、李夫人 3、赵飞燕

五、汉舞审美特征

1、古拙与天真 2、柔美与狂欢 3、凝重的韵律

六、汉舞艺术成就

1、纵向继承

2、横向吸收 复习思考题:

1、汉代舞蹈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2、汉代舞蹈最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什么? 本章参考文献:

《前汉书·武帝记》 《前汉书·东方朔传》 《前汉书·西城记》 《独异记》 《西京赋》 《蜀都赋》 《南都赋》 《舞赋》 《乐府诗集》 《西经杂记》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舞蹈

本章要点:

本章重点了解魏晋南北朝舞蹈在中国舞蹈发展史上的特殊意义。此期间,社会的动荡、民族和迁徙,促使了中原乐舞文化与各少数民族的乐舞文化长期交流相濡以墨;同时,玄学之风形成了人们精神的解放和人格的自由,使其勃发出特有的艺术创造精神,这一切,促成了魏晋南北朝乐舞的变革,奠定了唐代舞蹈金字塔的基石。

一、清商乐舞

1、杂舞 2、吴各西曲

二、中西乐舞交流

1、胡乐胡舞 2、融合出新

三、唐代舞蹈的奠基 1、“软舞”的准备 2、“健舞”的先声 3、部伎的构架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

隋唐五代舞蹈

本章要点:

本章集中介绍唐代是中国古代舞蹈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唐代舞蹈的式样这多、种类之全、分类之细,皆为空前。具体需要了解唐代宫廷舞蹈的构成、内容和形式,认识唐代宫廷“燕乐”含义及功能。了解“九部乐”、“十部乐”、“立部伎”、“坐部伎”、“健舞”、“软舞”、“歌舞戏”、“大曲”、“法曲”等不同的乐舞类别,了解唐代舞蹈的审美理想和宗教舞蹈世俗化的倾向。认识唐代统治者利用乐舞歌功颂是唐舞高度发展的重要的原因。懂得唐代之所以成为中国古代舞蹈史上的黄金时代,是于其政治的开朗、经济的繁荣和艺术上的广采博取、立足自我完全不可分的。同时,也应懂得在艺术发展规律制约下,在唐代舞蹈的高峰之后将会出现的必然趋势。

一、宫廷舞蹈

1、

九、十部乐 2、软舞、健舞 3、大曲、歌舞戏

二、社会生活舞蹈

1、元宵百戏

2、节日踏歌

三、宗教舞蹈

1、佛事之舞

2、尚仙之舞 3、祭祀之舞

四、皇家乐舞设施

1、太常寺

2、教坊 3、梨园

五、舞谱与舞论

1、敦煌舞谱残卷 2、文赋中的乐舞思想

六、五代十国舞蹈

1、伎人歌舞

2、太常雅乐 复习思考题:

1、唐代宫廷乐舞机构对唐舞的发展有无积极影响?为什么?

2、唐代舞蹈的艺术成就是什么? 本章参考文献:

《旧唐书·音乐志》 《唐会要》 《唐诗纪事》 《太平广记》 《隋书·音乐志》 《教坊记》 《北里志》 《通典·乐章》 《乐府杂录》 《杜阳杂编》 《新唐书·百官志》 《南部新书》 《津阳门诗》

第七章

宋元舞蹈

本章要点:

本章重点掌握宋元是中国舞蹈史上的第二个转折时期。宋舞的形式与结构,已同过去的舞蹈有了较大差异,最突出的是其歌、舞、念、答的结合,使宋舞具有了叙事性、性节性和综合性的特征,而其叙事性、情节性、综合性又是在一种固定的程式中来体现。所以,宋代舞蹈是在对韵味、情趣、意境的追求中,在对本身的赏玩中来表现主观精神境界的。宋元舞蹈的程式性、情节性和综合性,大大增强了舞蹈的表现功能,奠定了戏曲的基础,同时,其高度的程式化,成为中国舞蹈符号体系形成的标志。

一、宋宫廷“队舞”

1、《小儿队舞》 2、《女弟子队》

二、发间“舞队”

1、技巧类 2、情节类 3、道具类

三、元宫廷乐舞

1、“乐队” 2、十六天魔舞

四、杂剧中的舞蹈

1、剧情舞蹈

2、纯舞表演 复习思考题:

1、宋代舞蹈的特征是什么?

2、宋元舞蹈的意义何在? 参考书目:

《武林旧事》 《梦溪笔谈》 《元典章》 《辍耕录》 《陈乐书》 《元史·刑法志》 《宋诗纪事》 《宋史·乐志》 《新元史·乐志》 《东京梦华录》 《西湖老人繁盛录》 《续文献通考》

第八章

明清舞蹈

本章要点:

本章要求学生明确戏曲舞蹈是中国古代舞蹈的一种新形式,在戏曲舞蹈里,舞蹈的传统和某些精华被保留下来,并在一整套严格规范下进行表演,其虚拟性和抽象性都在非常强,远远不是过去的舞蹈能与之抗衡的。戏曲舞蹈的虚拟表演,使戏曲的舞台时空始终保持着不确定性以及不断变化的灵活性而显示出高度的自由,故中国戏曲舞蹈虽然程式严明,却于谨严中见丰富、于套路中显变化,以有限的舞台时空展不无限的舞台意象,此乃戏曲舞蹈的生命力之所在。另外,本章还要求学生懂得,明代朱载的“转之一字,众妙之门”的理论,是中国舞蹈形式特征及意象精神的高度总结。

一、皇宫乐舞

1、飨宴乐舞 2、祭祀乐舞

二、戏曲舞蹈

1、“以歌舞演故事” 2、艺术特征

三、民俗舞蹈

1、汉族民间舞蹈

2、兄弟民族舞蹈

四、纯舞余绪

1、惊鸿舞《观音》

2、小娥擅“凌波”

五、舞学舞谱

1、“转之一字,众妙之门” 2、舞谱舞图 复习思考题:

1、你怎样认识戏曲舞蹈?

2、朱载“转之一字,众妙之门”的命题其意义何在? 本章参考文献:

《明史·乐志》 《续通志》 《续文献通考》 《清史稿·乐志》 《皇朝通典》

《乐律全书·律吕精义外篇》

中国舞蹈史

(二) 中国现、当代舞蹈史部分

中国舞蹈源远流长,根叶深茂。它随着历史的长河,从远古流至今天,又将从今天流向未来。中国现、当代舞蹈艺术是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它既保存了数千年中华舞蹈的传统,又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演化发展。虽然兴衰荣枯时有起伏曲折,但历史向我们证实:舞史悠悠、舞星灿烂、舞学精深的中华民族的舞蹈文化,它还以博大的胸怀,归纳百川、荟萃中外,逐步形成以我为主、多元并存、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的态势,翘首以待新世纪的到来!

一、课程的目的和要求 《中国现代、当代舞蹈史》是联接中国古代舞蹈史和舞蹈现状的一条纽带。百年沧桑、几度枯荣,有成功亦有失败,有经验也有教训。以史为鉴,温故而知新,实在是当代舞蹈家们不可缺少的一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们了解舞蹈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史实,而且要从这些史实中认识舞蹈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以及舞蹈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和当时政治、经济、文化诸因素的关系。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同时观摩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品和舞蹈家的录相),要求学生对历史上的重要舞蹈思潮、舞蹈家、舞蹈作品有系统的了解。

二、课程内容的安排

第一章

中国古代舞蹈的历史回顾

本章要点:

对中国古代舞蹈中作一简单概括的回顾,将古代和近现代舞蹈史联结起来。 1、悠悠舞史 2、灿烂舞星 3、精神舞论 本章参考文献:

《中国舞蹈发展史》 《舞蹈艺术概论》

第二章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中国舞蹈概况

本章要点:

传统舞蹈的存在和生活方式,西方舞蹈传入我国的途径。 1、中国传统舞蹈(宫廷舞蹈、戏曲舞蹈、民间舞蹈)的状况 2、最先引入西方舞蹈的宫廷舞蹈家——裕容龄 3、西方舞蹈文化传入我国的几种途径 复习思考题:

裕容龄生平,她是怎样引入西方舞蹈的? 本章参考文献:

《 20 世纪中国舞蹈》

第三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舞蹈艺术的影响

本章要点: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新舞蹈艺术发生和发展的启蒙和催化作用。 1、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和美育论述

2、新文化运动对舞蹈美育思想形成的启蒙作用

3、黎锦晖与儿童歌舞:《麻雀与小孩》、《葡萄仙子》、《小小画家》 复习思考题: 蔡元培和黎锦晖对新舞蹈艺术的发生和发展各自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本章参考文献:

《舞蹈艺术》第 30 辑《中国舞剧史纲》

第四章

吴晓邦和中国新舞蹈艺术

本章要点:

吴晓邦对中国新舞蹈艺术的开创性贡献。 1、新文化运动培育了吴晓邦的舞蹈观 2、三次赴日求学发现了现代舞

3、抗日烽火使他真正跨进了生活的大门 4、吴晓邦的舞蹈和舞剧作品 复习思考题:

吴晓邦在中国新舞蹈艺术发展上的历史作用。 本章参考文献:

吴晓邦:《我的艺术生涯》

《舞蹈艺术》第 30 辑(《中国舞剧史纲》)

第五章

李伯钊和革命根据地的舞蹈活动

本章要点:

革命根据地和革命军队中的舞蹈活动

1、土地革命时期的歌舞和“三大赤色舞星” 2、美国记者斯诺眼中的红军舞蹈

3、抗日时期根据地和人民军队中的舞蹈活动 复习思考题:

李伯钊对革命根据地和人民军队的舞蹈活动作出哪些贡献?

第六章

戴爱莲和“边疆舞”

本章要点:

戴受莲在发展、传播中华民族艺术方面的突出贡献。 1、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回归祖国 2、20 世纪 40 年代的“边疆舞”热潮 3、戴爱莲编导和表演的舞蹈作品 4、一位沟通中西方舞蹈文化的大师 复习思考题:

戴爱莲在发展、传播中华民族艺术方面有哪些突出贡献? 本章参考文献:

《 20 世纪中国舞蹈》 第七章

秧歌运动和中国新民间舞

本章要点:

秧歌运动中新文艺活动中的历史作用。 1、秧歌运动的由来和发展

2、秧歌运动在陕北、在重庆、在昆明、在上海、在北京„„ 3、秧歌运动在中国舞蹈发展史上的意义 复习思考题:

秧歌运动在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有什么意义和作用? 本章参考文献:

《 20 世纪中国舞蹈》

第八章

40 年代活跃在中国舞坛上的舞蹈家

本章要点:

全国范围内新舞蹈活动的发展情况。 1、新疆第一舞人——康巴尔汗

2、草原上飞舞的大雁——贾作光和内蒙歌舞团 3、长白山下朝鲜族舞蹈家——赵得贤 4、活跃在中国南方的梁伦和中国剧艺社 5、胡果刚、查烈和军队舞蹈 复习思考题:

20 世纪 40 年代中国舞坛涌现出哪些杰出的舞蹈家? 本章参考文献: 《 20 世纪中国舞蹈》

第九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舞蹈事业的开创和起步

本章要点:

中国舞蹈艺术的划时代变化。

1、舞蹈家的大会师和中华全国舞蹈工作者协会的建立 2、各级歌舞团队的建立——舞蹈队伍大发展 3、舞蹈艺术教育开始起步

4、吴晓邦《新舞蹈艺术概论》的出版 5、建国初期的舞蹈和舞剧 复习思考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舞蹈事业有哪些重大举措? 本章参考文献: 《当代中国舞蹈》 《中国舞蹈词典》

第十章

新中国舞蹈事业的初步发展

本章要点:

新中国建立后舞蹈事业取得较大进展的时期。 1、北京舞蹈学校的创建

2、各种专业和群众业余舞蹈会演 3、中国舞蹈开始走向世界

4、前苏联舞蹈思想与实践对我国的影响

5、中国第一部大型民族舞剧《宝莲灯》的创作与演出 6、中国第一本定期的公开的舞蹈专业理论刊物(舞蹈)出版 7、北京舞蹈学校演出芭蕾舞剧《天鹅湖》全剧 复习思考题:

新中国的舞蹈事业在这个时期取得哪些成就? 本章参考文献: 《当代中国舞蹈》 《中国舞剧史纲》

第十一章

革命化、民族人、群众化的理论和实践

本章要点:

首都音乐舞蹈工作座谈及其影响。

1、首都音乐舞蹈工作座谈会的召开和讨论

2、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和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艺术观摩演出 3、音乐舞蹈史诗《东主红》的创作和演出

4、大型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问世 复习思考题:

应该如何评价革命化、民族化、群众化的理论和实践? 本章参考文献: 《中国舞蹈词典》

第十二章

十年*,舞坛凋零,拨乱反正,再展风采

本章要点:

批判“四人帮”对舞蹈事业的破坏 1、民族民间舞蹈横遭戕害 2、芭蕾艺术畸形流变

3、弘扬优秀的民族舞蹈传统,为抒情舞正名 4、歌颂英雄、缅怀先烈、张扬真理、揭批丑类 5、中国舞蹈家协会恢复活动 复习思考题:

第十三章

解放思想,积极创新,欢呼新时代

本章要点:

十一届三中会以后舞蹈事业的新跃进。 1、建国 30 周年献礼演出中的舞蹈作品 2、《丝路花雨》和献礼演出中的舞剧 3、一届全国舞蹈比赛人才辈出 4、全国少数民族会演千姿百态 复习思考题:

70 年代末至 80 年代初舞蹈艺术出现了哪些新作品、新人才? 本章参考文献:

80 年代初期的《舞蹈艺术》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

第十四章

舞蹈艺术多样化探索的新发展

本章要点:

舞蹈创作的多样化发展。

1、音乐舞蹈史诗、古乐舞新编和大型歌舞的创演 2、全国芭蕾比赛

3、“桃李杯”舞蹈邀请赛 4、第二届全国舞蹈比赛 复习思考题:

80 年代中期我国舞蹈创作有何发展? 本章参考文献:

有关舞蹈专业期刊

第十五章

风格各异、争奇斗妍的新舞剧

本章要点:

1、三种不同风格的舞剧

2、1988 年舞剧研讨会 3、90 年代初的舞剧观摩演出 复习思考题:

我国舞剧形成了几种不同的风格特色? 本章参考:

《中国舞剧史纲》 第十六章

多元发展,奔向新世纪

本章要点: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舞蹈艺术的多元发展 1、间舞蹈(歌舞)的创新和发展 2、欧美现代舞的引进和传播 3、1994 国际舞蹈会议 4、群众性舞蹈活动的蓬勃兴起 复习思考题:

80 年代末至 90 年代初舞蹈艺术有哪些新情况?

第十七章

新时期舞蹈事业的突出成就

本章要点:

概括阐述新时期以来舞蹈艺术事业的突出成就。

1、舞蹈工作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舞蹈艺术事业的天地也更加开阔。 2、舞蹈、舞剧创作实现了多样化的发展 3、一大批优秀表演人才脱颖而出,各具风采

4、舞蹈艺术教育事业迅速发展,逐步建立起多学科、多层次、衔接互补的教育机制 5、舞蹈学研究琐果累累

6、舞蹈与人民大众有了更密切的联系 复习思考题:

新时期舞蹈事业有哪些突出成就? 本章参考文献:

《舞蹈艺术概论》

中国舞蹈史

《中国货币史》教学大纲

中国园林史教学大纲

中国文学批评史教学大纲

中国编辑出版史教学大纲

中国货币史教学大纲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舞蹈史教学大纲[1][推荐]

舞蹈史

舞蹈史

《中国舞蹈史教学大纲.doc》
中国舞蹈史教学大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