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燃心灯

2020-03-04 00:26:4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点燃心灯

——浅谈用“冰山原则”解读《像山那样思考》

李 巍

中文摘要:运用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对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像山那样思考》一课进行“三读”处理,要求在强调打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立足于使学生成为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特别注意启迪学生的灵性和发展创造性。真正做到课上学知识,课下学做人。 关键词:点燃心灯 冰山原则 “三读” 土地伦理

Abstract:Apply that \"iceberg principle \" directs on Changchun printing plate Chinese eight grades last of two or three volumes one leon of Ernest Hemingway to carry out third reading treatment , make every effort to embody \"with our artificial\" modern education idea on the basis emphasizing to finish striking ABC,Yu keeping a foothold makes a student become person , intelligence and development creativene paying attention to opening and enlightening a student especially healthy , developing all round.Achieve really levying to be at school knowledge, learns to conduct self under the leon.Keywords: Lighting-up heart light , iceberg principle , \"third reading\" , land ethics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一篇课文,以文字为载体传递作家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语文的教学中,我们教师不单单要传授知识,更应该是带领学生体味名家大家的人格魅力,为学生点亮生命之灯。长春版语文教材的编写就充分注重了对学生人格魅力的培养,在强调打好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力求体现“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立足于使学生成为健康的、全面发展的人,特别注意启迪学生的灵性和发展创造性。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 冰山原则 ”。他以“冰山”为喻,认为作者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应该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像补充。 他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他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文学作品中,文字和形象是所谓的“八分之一”,而情感和思想是所谓的“八分之七”。前两者是具体可见的,后两者是寓于前两者之中的。一篇课文的学习,就如这强大的冰山一样,对于字词句的学习和理解仅仅是对冰山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一的把握,寓于其中的深层意义却是在水下,是我们未曾见到的八分之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要带领我的学生不仅仅是去探究那水上的部分,更重要的是挖掘水下的部分。那么就一篇课文的学习,我认为要做到三读:一读时要扫清字词障碍,了解写作人的基本状况,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二读时在把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探究作者在思想和写作结构上的特点,做到学以致用,能把他人的优点长处运用于自己的写作当中;三读时则需要与作者的情感相碰撞,一篇优秀的作品会带来一段不同寻常的心灵旅程,让心灵升华才是埋在水下最庞大的冰山底座。那么我就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的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一文简要谈谈对于“三读”的运用。

一读:夯实基础,整体把握

首先扫清字词障碍:“嗥叫、驯服、蔑视、迸发、湍急、揣测、饿殍、毛骨悚然等”对上述课文出现的重点词语的音、形、义。

其次作家奥尔多·利奥波德的简介:“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被称为美国环境伦理的播种者。1949年出版的《沙乡年鉴》是其最重要的著作。《沙乡年鉴》记录了作者对自然界中各种生命之间彼此折射辉映的亲知和体悟。文笔优美、思想深邃。被誉为“绿色圣经”。《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中收录的一则随笔。 最后整体感知全文:课文由一声狼嗥开篇,以大山的视角,通过记叙狼消失整条生物链被破坏,生态平衡无法维持后的种种迹象,告诫人类不要以自己狭隘的目光去评断事物的优劣,要像山那样长久客观的看待大自然的一切事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不识记和牢固地保持基础知识,那就不可能有一般的发展。”但是一读课文的内容要求不应占用过多的课上时间,可以作为课前的复习内容,或者在其他的教学活动中间接地进行考察。作为一名八年级的学生,这部分的内容完全可以独立的完成。作为一名教师要适时的放手,相信孩子能力,培养良好的自学能力。 二读:研习文本,学以致用

《像山那样思考》是《沙乡年鉴》收录的一则随笔。文章第一段是对一声狼嗥的特写。文笔简洁传神,携裹着作者深深的忧虑意识——他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灵魂的震撼。接下来的一段记写了鹿、郊狼、牧羊人、猎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第四至九段在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这些平实的记叙之后,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狼的嗥叫声中所饱含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狼的消失,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失去了一种可贵的生存的经验──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的人类,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利奥波德在文中的悲悯和忧虑让读者看到了一颗高贵而敏感的心灵,读过此文,应该能够听到利奥彼德的大声疾呼了。

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的表达方式。人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伦理的角度来看,我们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们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和一座山同自然万物的关系并无二致。

文章文笔简洁洗练,从中可以体验到哲人的深刻,又可以领略到诗人的激情和想像。这一切,构成了文章显明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科学的事实和诗的描述合拍合辙,让读者首先沉浸在一种诗的氛围之中,然后开始评论和思考。最后,回归于心灵的顿悟和思想的升华。

二读课文是对文本的深度挖掘,但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是在唱独角戏,絮絮叨叨的“口传心授”,把自己对课文的把握生搬硬套给学生,使学生上了思维的枷锁, 没有了发挥的空间,只能是死读书、死背书。文本失去原有的光泽,苍白乏味下只能是学生厌学,教师痛苦。善于巧设问题循循善诱,让学生思维自由地遨游又不至于脱离文本,不要求众口一致,有另辟蹊径的也要积极肯定,然后正确的引导。令每个学生的思维都跟着这节课动起来,而不是同处一室却各行其职。对于《像山那样思考》一课我共设了七个问题加以引导对文本的阅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味文本。结合图片复述课文的过程中,仿佛历历在目的是狼消失后山的样子,触目惊心体会后,不得不令每个人深深思考。一篇文章能够震撼人的心灵,可见作者对于文字的把握恰到好处,那么这种遣词造句的功力正是我们学习语文的人应该潜心学习的地方。本文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运用诗意的语言解释深刻的哲理,例如:

1、只有这座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去听取一只狼的嗥叫。

2、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

3、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

4、大概,这也是狼的嗥叫中隐藏的内涵,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与此同时本文另一重要写作手法就是对比的运用,由狼消失前与狼消失后山的样子,深刻的揭示了人与土地以及人与在土地上生存的动植物之间也必须遵守一定的道德准则,这就是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学说。

一篇优秀的现代文也是我们写作的经典范文,课上自由发言中,同学们有理有据,声情并茂地阐述了自己对于环保,对于日益恶化的生存环境的不同看法,不再是空发感慨。 三读生命击掌,余音绕梁

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过程不是单单归结为传授知识,而是表现为多方面的关系。共同的、智力的、道德的、审美的、社会的、政治的兴趣把我们教师中的每一个人都跟学生结合在一起。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的火把的第一颗火星。知识不仅以真理的内容使人的心灵丰富,而且会使一个人变得更加高尚。”

文字是有生命的音符,奥尔多·利奥波德用他的人生体悟写出了《沙乡年鉴》写出了《像山那样思考》。美丽的地球,在人类肆无忌惮的索取中伤痕累累。这是我们的家,是养育我们的母亲地球,面对她的容颜我们不得不深深的思索。通过对文本的把握同学们已经能与作者感同身受,资料的展示中体现的触目惊心的数字证明了无数的动植物正在或即将消失,让同学们开始对生存环境的变化引起重视。新时代的中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应该有着“为中华而崛起而读书”的高瞻远瞩的远大志向,我们培养出来的应该是全面的优良的未来祖国栋梁之才。在之后的综合实践活动 《保卫绿色和平——世界环境日活动》中,麻玉婷同学的《最后一声呼唤》,金敏同学的《哪里是我家》和杨淑巍同学的《涓涓净水几时有》的演讲稿中,我们能看到新时代的青年对于生存环境一再破坏的所发出的呐喊。

远远看到冰山不过只是一个小角,正如一篇文章初识不过是字句的垒砌。当你在向前靠近冰山的寒气会沁入心扉,文章细细品来却会令人获益匪浅。能与冰山碰撞将会有核聚变的力量迸发出来,原本的静默消失殆尽,同样与文学大师碰撞将会点燃一盏心灵,领起一段历程终生受用。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带领学生与大师做心灵的沟通,完善学生的性情同样不能忽视。教书育人,教师任重而道远。我却愿作一个苦行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午后之死》,(美)海明威|译者:殷德悦 《八年级下册语文用书》,长春出版社

《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科学出版社

点燃一盏心灯3

点燃信念的心灯

点燃学生的心灯

点燃一盏心灯情感美文

金阳煤矿为员工点燃心灯

让阅读点燃更多人的心灯

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点燃心灯的火把

心灯

用爱点燃学生的心灯教师演讲稿

点亮心灯

《点燃心灯.doc》
点燃心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