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嘉兴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报告

2020-03-02 10:07:1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关于“嘉兴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报告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戏剧文化是载体,是文化传播的一种模式,也是理念通俗化的途径;宗教文化是人类的信仰,是信念的依托,也是精神的支柱······传统文化是整个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垫,是相当重要的一部分,它存在于一个人的思想里,是精神动力,刺激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然而,传统文化也有许多弊端,一些消极因素,不利于社会发展,如缺乏民主精神,法制意识淡薄等。所以传统文化也需要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随社会的进步而改善。总而言之,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变将会是当代社会发展最合适的推动力。

我们研究传统文化以便了解它,以便以更适宜的方式去发展它,去迎合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道路。归于现实,嘉兴传统文化得以发展,某种程度上将促进嘉兴旅游事业的发展,进而促进着嘉兴经济的发展。从各方面来说,保护以及发展传统文化具有相当的必要性。

一、嘉兴文化保护的现状:

“中国民俗文化当代传承浙江论坛”在嘉兴隆重开幕。继此,各单位、集体先后开展了以民族文化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一)、船文化

2000年开始,嘉兴市开始举办南湖船文化节,都取得了巨大成功。尤其是01年以庆祝建党80周年系列活动为契机,第二届南湖船文化节盛况空前,影响深远。市委、市政府指出举办要力求创意、策划和组织上要赋予新意,走出一条具有嘉兴特色的办节新路,贴近经济、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努力办成艺术的盛会、群众的节日,为推进建设新嘉兴的伟大事业作出积极的贡献。而嘉兴船文化博物馆座落在嘉兴市水西门外京杭大运河之畔,主体建筑犹如一艘泊港的巨轮,很有特点,登船的弦梯紧傍轮侧,转动的水车使人想起古代车轮舟。里面有各种的船的模型,详细地介绍了船的历史。这无疑促进了文化的传承。

(二)、粽子文化

嘉兴是中国“粽子之乡”,粽子文化源远流长。千百年来,嘉禾之民种稻食米,讲究精耕细作、食不厌精。作为“嘉湖细点”典型代表的嘉兴粽子更是内外兼修。包粽子、吃粽子,留在每一个嘉兴人的儿时记忆中,小小粽子,亦是维系亲情、友情等人间真情的纽带。作为全国粽子产业的‘领头羊’,嘉兴

有义务更好地弘扬、发展粽子文化。作为全国粽子产业的‘领头羊’,嘉兴有义务更好地弘扬、发展粽子文化。”嘉兴粽子产业造就了嘉兴的粽子文化,而粽子文化的发展,也必将更好地促进粽子产业的进一步繁荣。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有利促使企业加强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嘉兴粽子(“五芳斋”牌)自2003年5月通过地理标志注册登记、加贴标志后,销量增长迅速,在牢牢占领国内市场的同时,进一步拓展了国际市场,顺利地打进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的市场。

(三)、茶文化、

桐乡素有“杭白菊之乡”的美誉。桐乡有理由为自己是杭白菊之乡感到骄傲。杭白菊是中国最著名饮品。在港澳台和东南亚地区为消费地区。

但是,没能打造出世界名杭白菊的遗憾一直令这个杭白菊之乡感到失望。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桐乡杭白菊生产面临的挑战与一系列桐乡其他工业所面临的一样:过度竞争问题、在国外市场价格提不上去和利润微薄问题以及品牌弱等问题。

引起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很简单:过度市场分割。问题始于杭白菊园。桐乡中部、南部和西部都有杭白菊种植区,有大约10万杭白菊农从事杭白菊种植,但大部分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茶园。把小杭白菊园连成大片杭白菊园的计划受到土地法规的制约,因为土地法规只赋予农民耕种权,不能出售土地。 结果是,桐乡杭白菊生产工业化程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对分散在各处的数以万计的杭白菊园进行质量监控几乎是不可能的,杭白菊出口商不断因此遇到杭白菊质量不符合外国安全标准的麻烦。 如果杭白菊质量不能得到普遍提高,杭白菊将继续在市场上卖不到好价钱,而这首先需要进行杭白菊园和杭白菊加工企业兼并。在桐乡,数以千计的杭白菊商和品牌激烈竞争导致市场份额细碎,利润微薄。但是,要想达到品牌知名度目的,还要进行杭白菊园工业化并采取更为高超的营销手段。

以上是嘉兴具有代表性几类文化的现况,此外,根据对部分嘉兴人民文化了解程度的民意调查所得数据,经统计、整理,总结如下图:

据此,可以看出一些不足之处:

(1)、显然政府在为文化保护上做了很大的努力,而群众却没真正参与进来。也就是说没有很好的发动群众力量。

(2)、社会各层(除某些专业人士之外)对传统文化了解不深,可见,宣传力度不够。

(3)、政府只特别关注某些独具意义的(如红船文化)文化,却忽略了许多的民间文化艺术。思想认识有待加强,经济高速发展的晶体,重经济发展、轻遗产保护的现象实属普遍,文化部门处于弱势地位。

(4)、经费投入尚显不足,文化保护的经费与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比,基本投入还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出现了发现后无力保护的现象。

(5)、专业人员相对缺乏。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民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将越来越强,对我们举办展览、保护文物等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将提出越来越高的

要求,这就迫切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文化遗产保护队伍。目前,我市的文化遗产保护不仅存在点散量多和人少的矛盾,专业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跟不上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目前,很多老工作人员都是非专业出身,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偏少。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员极其短缺。

总之,保护现状不容乐观。目前,嘉兴各地除了各级文保单位外,还有许多文保点和大量的文物普查登录点,但由于经费、人员等的制约,一些点处于无人维护的状态,古桥、老房子被拆、被毁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市属两个区,从上到下,在很好地肩负起法律规定的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和义务方面,还要在体制上予以加强和明确。另外,很多非遗项目都是靠口传心授传承的,但很多传承人年龄日趋老化,传承后继无人,处于濒危状态。

三、如何保护、发展传统文化:

1、领导高度重视,机构不断完善,建立起多层次保护管理体系。

将文化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政府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围绕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马家浜遗址保护利用等有关文化遗产保护议题展开专题讨论,并专题视察、调研我市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政府还出台系列加强保护的制度保障措施,不断完善加强日常保护的管理组织机构。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嘉兴市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负责指导、论证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08年5月,成立了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海盐、海宁、平湖都已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中心。桐乡建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嘉兴、平湖、嘉善等非遗展示中心也正在积极筹建之中。

2、加强设施建设,加大资金投入

近年来,嘉兴市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的投入。据有关资料显示2006年以来,嘉兴市各级财政共投入8559万元,实施了一系列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其中,市本级对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直接投入达1180万元,专项用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博物馆建设、文物修缮、文物征集、安全技防、资源普查、宣传展示、传承人与传承基地补助等,进一步改善了我市的文化遗产现状。还建设和改建了一批新的文化场馆,修缮了一批历史街区和文保单位,加强非遗项目保护和传承,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各类博物馆。

3、编制保护规划,加强队伍建设

据了解近年来,嘉兴引进了一批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员。目前,全市文博线上共有168人。其中,市本级文博单位共有专业人员56人,其中副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22人,绝大多数为年龄35-54岁的中坚力量,保证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有力开展。在队伍建设上,实行以老带小,以专帮非的政策。比如嘉兴博物馆制定了《加强业务建设管理制度》,每人制定年度目标,年底进行考核;并定期邀请专家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以提高整体队伍素质。

4、开展资源普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嘉兴市进行了多次文化普查,普查范围广,科目多,政府还加大宣传,提高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一是利用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多种媒体,通过在报纸上刊登文化遗产保护专版,嘉兴政府网、文化网开辟专栏,电视、电台专题报道等方式,广泛宣传保护文化遗产的意义、保护政策及法律法规、文化遗产保护类型和内容等,让全社会了解文化遗产,进而关心、支持和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二是利用送展、送活动进社区、进学校或下乡等方式,通过在户外设置宣传展板、分发宣传资料、投播户外广告等手段,扩大文化遗产知识的受众面,增强影响力。近两年,博物馆每年与社区、学校举办2-3次的送展或夏令营活动,产生了较大影响。另外,利用文化遗产普查,制作了一批流动展板和横幅,刊印了遗产宣传画册和资料,随普查队员分发到各地,也产生了较好效应。三是创新宣传方式,吸引观众参观,了解保护情况。利用“国际博物馆日”、“文化遗产日”等重要节日举办特色鲜明的展览、丰富多彩的活动。特别是通过创新 展陈,吸引观众。

班级:经济082

小组成员:赵秋娴 瞿芳芳沈云琦 李少俊

宁德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调查研究

关于宁德地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调查报告

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研究

客家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报告

临潭县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建始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情况汇报

保护传统文化

关于本地区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调查报告

保护与发展

发展与保护

《关于“嘉兴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报告.doc》
关于“嘉兴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研究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