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 进 新 课 改

2020-03-01 16:45:0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走 进 新 课 改

—― 新课程改革理念引领下的我校高中化学教学探索

彭泽职教中心刘锐

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山东、广东、海南、宁夏等省区于2004年9月率先走进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此举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引导创新与实践,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创了崭新的学习局面。高中新课程的内容,精选了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了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构建了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同时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评价理念和机制,赋予学校和教师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 2008年我校高一年级全面进入高中新课改,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一线教师,均感到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机遇,更带来了挑战。为此,学校立即组织成立了新课改领导小组,立即组织动员了一批骨干教师开展高中新课程研究,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组织学习新课程标准,全体高一教师参加新课改培训,提高广大教师对新课改的认识,构建新的教学理念。即:新课改的根本目标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实现以上培养目标,作为化学教师必须确立以下教学理念:

一、结合化学课程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在化学课堂上,结合“化学史话”、“活动与探究”、“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等化学教材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以及环保教育,倡导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

二、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创新和实践。

“学生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发生积极的变化,潜能得到开发、学习得到增长,在适应社会需要方面有明显的长进和提高;是指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部分学生的发展;是指全体学生智力品质和非智力品质的全面发展;是指学生有个性而不是全部学生按照同一个“模式”的发展;是指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局限在学校内的一时发展。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在对知识的认知过程中常常希望发现真实的问题并且希望通过思考、探索得到解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对耳闻目睹的种种事物产生迫切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会提出许多“为什么”和“怎么样”。教师如果注意保护学生的这种好奇心和探究欲,注意培养他们动脑、动手的良好习惯,必定有助于他们创新才能的培养。教师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创新和实践的暗示性,它能感染、推动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教师对教育发展要有前瞻能力,能迅敏感悟、准确判断处于生成和变动的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趋势和新问题;具有“教育智慧”——及时把准教育时机,能根据实际环境选择和决策、调节自己的教育行为;尊重科学,不盲从和迷信权威;要有创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在课堂教学中要结合“活动与探究”等化学教材的具体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变革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会终身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

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的教学模式应发生如下变化。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学生在课堂上既不是一个待灌的容器,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体,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理应既学习掌握知识,又能得到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21世纪的社会发展给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追求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是要贯穿学习者的整个一生。新课改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教学应致力于发展学生包括智力在内的整个个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2、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即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以下九种智力:言语/语言智力、逻辑 / 数理智力、视觉 / 空间系统智力、音乐 / 节奏智力、身体 / 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表现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 和 存 在 智力,智力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教师必须明白要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让每个学生、每个学生的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平均发展。而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要求学生学什么都一刀切、齐步走、统一规格、同一要求。教师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法,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硬是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显然,这是既不符合学生实际,又不利于现代人才培养的旧的教学模式。新课改要求教师必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而找到因材施教的方法和途径。

3、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现代教学理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过程。一个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包括知识技能的运用)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情感——意志、性格(包括行为)的过程。前者是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 ,缺一项都不能真正成为合理的教学过程。然而,旧的教学模式,只重认知过程,轻视甚至忽略情感过程,丢弃了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巨大作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定学,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逐渐丧失,常常感到 “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显然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重教师“教”为重学生“学”,要不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有超越教师的意识,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最活跃的师生之间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

4、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活动。现代教学要求教师树立特色意识,不要墨守成规,要勇于创新,逐渐积累形成个性化教学。教师教学的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对教材的处理上,教材往往把知识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看到的只是思维的结果——即课本的定论,往往看不到思维活动的过程。教师要做的事情是如何使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如何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已有知识,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和艺术的处理,从而形成可以操作的教学思路,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在近一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步提高了对新课改意义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实施了符合新课改要求的以下教学运作方式。

一、加强学习,理论指导实践。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和不断深化,各种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观念不断冲击和更新着旧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这就需要教师们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反思和检讨旧有模式的弊端和不足,以新的较高的理论水平统领教学实践,才能做到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入贯彻实施新课改的理念和操作;同时化学教师还要以扎实的化学专业知识为基础,以过硬的实验、设计、创新技能为保证,以丰富的教育理论和较强的教科研能力为依托,以精湛的教学艺术为核心,理论联系实际,真正将新课改理念落到实处,落实到每一节课堂上。

二、组内多教研,组外多交流。

新课改是新事物,没有经验多学习、多研究、多交流,学校规定组内教师之间加强互相听课、互相切磋,相互吸收彼此的精华;集体备课制度化、规范化、系列化,集体备课时,组内成员要人人参与,集思广益,争取最大限度地达成共识,为课改添砖加瓦;在市教研室策划下每月一次校际公开课并形成制度,这种校际交流的频繁开展能使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从而使全市的学科教学水平得以提升。

三、请进来, 派出去,形成浓厚的课改氛围。

新课改离不开学习, 学校积极为教师创造各种条件,拓展新课改的空间,利用学校开放日;市、区级公开课;督导、视导等教学教研活动,邀请各路专家或有经验的教师来校指导,认真听取他们对新课改的真知灼见和实际操作的宝贵经验。同时积极参与校、区、市乃至省级的各种教科研活动。如:展示课、经验交流会等机会多方取经,虚心求教并力求将好的经验和做法尽快运用于本校的教学实际中以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参与者,经过近一年的实践,我们对新课程改革有了如下一些感触和认识。

一、对新教材使用的几点体会

1.转变教学观念:这是用好新教材的关键,在理解领会新课改重大意义和精神实质的同时,进一步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和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以为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2.把握好深广度:即防止任意扩大知识容量,拔高教学需求,甚至把已删去的内容又补充进去,这样做会使教材走样,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实际上是未能正确体现新课改的意义实现新课改的理念。

3.变革教学模式:教师应以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作用,充分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交互式学习,以提高教学效率。

4.加强实验教学:新教材对实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了活动与探究的分量,提醒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实验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各种实验机会对相关化学现象和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在学生参与过程中,运用己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做既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又能培养他们的实验能力和敢于探索的精神。

二、化学新课改实践中的几点疑惑

1.课程结构较为凌乱松散。由于新教材体系新颖,创编者的理念与一线教师的认可度存在一定距离,感觉知识点、线、面之间的连接不够清晰,教学中对“度”和“量”的把握有些难度。

2.教辅材料不及时不配套。有些所谓新教辅材料观念陈旧老套甚至有误导嫌疑。教辅材料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教学时操作上的难度,同时也制约了学生的发展。

3.教学课时与教学计划的矛盾。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系统大环境造成的,还是“度”的把握有偏差。大考、小考、月考、统考、调研考、层层检查,按新课标课时计划显然不够。

4.尖子生的困惑。尖子生的钻研精神强,他们在对必修教材中蜻蜓点水式的知识点的理解上往往有如隔靴捎痒的感觉,想探个究竟,把每个问题都弄个水落石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他们宝贵的学习精力。

新课改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次革命,前面的道路不会平坦,正如一位教育专家所说,课程改革作为教育的一项大变革,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牵涉到的不仅是课程本身,还有教育机制,更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上的变革,因此课改之路注定是布满荆棘。特别是高中课改,由于和高考的密切关系而显得尤为敏感,课改要改掉的不仅是50多年来积重难返的老课程体系,更有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接受教育是为“出人头地”,教育是为应试的观念。因此,课改的蓝图决非一朝一夕就能实现,而必定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挑战问题,又不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面对未来,面对世界,将我国基

础教育的课改之路走到底。

走进新课改教师演讲稿

《走进新课改》的读书笔记

走进新课改 品味新理念

《走进农村初中生物教学新课改》

走进新课改下综合实践活动课

走进杜郎口 感悟新课改

走进新课改 教学更精彩(推荐)

走进新课改,圆我教师梦征文

走进“小学数学教学大赛”,感悟小学数学新课改

浅谈走进新课改中的英语教师

《走 进 新 课 改.doc》
走 进 新 课 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