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生活教师工作总结

2020-03-02 04:19:0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幼儿园生活教师工作总结

应用社会热点新闻创设初中化学教学情境

马红健

内容提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将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社会热点新闻,做为教学情境或

课堂教学主线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在帮助学生认识化学学科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认

识化学科学与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学效率;加强

德育渗透,使学生更加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等方面,都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主 题 词: 初中化学教学应用社会热点新闻创设情境

现代学习理论非常强调教学情境对学生学习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出好的问题情境和学习情境,往往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解决问题,发展其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都处于思维活跃状态,使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学习成果。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的不同需要,问题情境和学习情境的创设可从多种角度进行选择,如生活情境、实验情境、史实情境、发生在学生周围且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象等等。本文对于应用社会热点新闻作为初中化学课堂教学情境,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应用社会热点新闻创设初中化学教学情境的必要性

初中化学课程性质的需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一方面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要使学生从化学的角度逐步认识自然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有关的社会现象。”

同时,初中化学课程要求教师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需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注意在化学学习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情操;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对促进社会进步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

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注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和将来进一步学习化学打下必备的基础。

这说明,“启蒙性”和“基础性”并不能仅仅停留在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层面上,还要让学生在化学学习的起步阶段里,就初步形成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并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而这一意识的培养、树立,需要有一些具体的事件做为教学的载体。

- 1 -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化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作用的需要

化学是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迅猛发展的化学已成为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的重要基础,它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

作用。同时,与化学相关的社会事件也越来越多的被媒体报导,成为社会焦点,为人们所关注。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要使学生初步了解化学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而近年来,在大众心目中,化学的成就似乎被忽视了,相反却背负了诸多的负面效应,如环境问题、食品污染、安全事故、毒品等。在各种媒体中被曝光此,教师应尽可能多的选择有积极影响的社会热点新闻应用在化学课

马红健,铁二中化学教师;邮编:100045。

堂教学中,突出化学对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

有利于学生适应新课程下的化学中考

新课程下的中考化学命题,十分突出化学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注重联系社会实际和科技发展动态,这其

中以社会热点新闻为命题情境的试题越来越常见。这类考题中涉及到的新闻背景通常围绕着:化学材料的应用与研发、化石燃料的使用及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环境问题及污染的治理、化学与健康、安全常识及事故处理等。如:

2014年北京中考第31题:该题以北京奥运会建设为中心,考查学生对金属材料、有机合成材料的认识,化石燃料和新能源的利用;以祥云火炬为题材,考查燃烧的条件;通过北京奥运“蓝天计划”,考查并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014年福州中考第8题:该题通过介绍“嫦娥一号”火箭以偏二甲肼和四氧化二氮为常规推进剂,考查学生质量守恒的应用,同时也让学生从

题目中感受化学在科技发展中的突出贡献。

2014年南通中考第29题:围绕5.12汶川地震后消毒防疫为中心,考查化学式和溶液配制的计算。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能体会到运用化学计算,解决

实际问题的价值意义。

2014年成都中考第14题:以上海某路公交车因乘客携带的易燃物发生自燃,当场导致3人死亡为试题主线,考查易燃易爆物的使用注意事项、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原理、火灾急救与逃生的方法。

社会热点新闻作为命题素材之一,通过创设出各种试题情景,既能够有效考查学生的知识水平,又蕴含着对学生应用化学知识和化学思想进行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测试,同时也帮助学生进一步构建化学与生活、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的理念。对于学生而言,解题过程中既要结合已掌握的化学知识、技能,又要分析、结合题目的实际背景,对学生的临场阅读、提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及运用化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全方位的考验。

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性的引用社会热点新闻做为教学情景或教学主线,可在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

帮助学生增强对社会热点新闻的关注意识,引导学生在社会热点新闻中挖掘事件核心与化学知识的结合,提高学生对此类问题的敏感度,同时在应试过程中,降低因试题背景的陌生度给学生解题带来的困扰。

二、应用社会热点新闻创设教学情境有利于加强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科学是把双刃剑,正确使用能够造福人类,使用不当便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化学学科也是如此。在与化学相关的负面报道中,由人为因素导致严重后果的不在少数。

例如:“三鹿奶粉”事件中,三聚氰胺这种化学物质本身并无过错,相反它还是用途非常广泛的化工原料。但它并不是食品添加剂,之所以大量出现在奶制品中,使许多儿童健康受损害,是不法分子为了牟取暴利而采取的罪恶行径造成的结果。引用该事件在教学中,首

先可做为“元素质量分数计算应用”的教学载体,并帮助学生从氮元素质量分数的角度解读“假蛋白原理”,了解该事件中蕴含的化学知识。同时更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当知识被用在错误的地方可以造成极大的危害和严重后果,明确科学技术的应用需建立在遵守社会道德和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上。

现在的中学生,就是未来的领导决策者、科技研发者、商品制造者、社会消费者。我们应让学生从接触新科技开始,就开启对科学伦理和科学道德的思考,培养学生健全的社会价值观和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学习化学,更要正确应用化学知识的态度。以便在将来减少甚至杜绝类似“三鹿奶粉”、“瘦肉精”、“甲醇兑酒”等事件的发生。

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

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重视环保意识的培养是社会赋予教育的责任。在所有学科中,化学与环保的关系最为密切,义务教育《化学

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使学生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因此,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环境问题,强化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化学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在初中化学教材中,与环保有关

在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内容与社会热点新闻的结合,利用播放相关视频、展示图片、新闻资料等鲜活的实例做为学习情境和问题情境,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例如: 2014年夏天,由于流入太湖的大量污染物造成蓝藻泛滥,引发无锡市严重的“饮用水危机”,可让学生看到过度使用化肥、含磷洗涤

剂等所带来的危害。

2014年初,我国南方多省市遭遇50年罕见的大雪灾,仿佛让学生亲历美国大片《后天》中的场景,引发学生对

人口增长、燃料使用、森林砍伐等导致温室效应加剧的联想与思考。

2014年初北方多省市的严重旱情,再次为我们敲响了水资源极度匮乏的警钟。

又如,为减少废弃塑料对环境的污染,我国已明文规定,自2014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而是根据消费者需要有偿提供可降解塑料袋。

通过在教学中对这些社会热点新闻的学习和讨论,或组织学生课后进行调研等,引导学生对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进行反思,使学生从中体会到环境问题的现实性和重要性,环境保护的持久性和艰巨性。我们生存环境的改善,除了要合理应用科学技术、研究更多的解决方法,更要从自身意识出发、从生活点滴出发。如节约用水、用电,杜绝使用一次性制品,出行选择绿色方式等等,为保护环境、为人类的可持续

发展尽到自己的义务和责任。

三、应用社会热点新闻促进初中化学教学的具体做法

注意收集信息、积累资料,应用于教学设计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教师应注意从各种途径收集、积累和化学有关的信息和热点新闻素材,如环境保护、食品安全、科技动态等内容的文本、图片、音像资料等。在课堂教学设计中,特别注意从中选择适宜的素材做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根据学生需学习的知识特点创设出问题情境和学习情境,使社会热点新闻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促进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得到落实。

选择适宜素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适宜的学习情境,能起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的作用。而引用社会热点新闻的优势在于,一旦与化学课堂结合,那些原本遥远的化学式、复

杂的化学性质描述,都马上变得触手可及,让学生充分的感受生活和社会原本就是真实的化学课堂。另一方面,初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心智成长初期,他们普遍开始有了关注社会的意识,开始渴望用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去分析问题、发表看法。但由于受到年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约束,他们缺乏参与的自信,也缺少参与的机会。因此,在课堂学习的氛围中,例举社会热点新闻作为教学情境,为学生构建出相关平台,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

对社会热点新闻的选择,应注意用和学生生活结合紧密、学生最熟悉的和最感兴趣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

例如:在“燃料及其利用”的学习中,2014年最令国人激动的两个“燃烧时刻”——29屇奥运会圣火的点燃和神州七号的发射是很好的学习情境选择。

在学习新能源时,介绍我国使用混合燃料做动力的汽车的投入使用,以及

2014年北京国际车展中,我国自行研制的氢动力概念跑车的资料,使学生从中了解环境的治理与改善离不开化学知识与化学方法。

“金属材料”一课中,以国家大剧院外壳安装的近两万块钛金属板为学习情境,能使学生感受到这种21世纪的金属离我们并不遥远。

“有机合成材料”一节中,例举水立方的etfe塑料膜材料、由防氯弹性纱和特细尼龙纱纺织的“鲨鱼皮”游泳衣,都是奥运会中被瞩目的焦点,也都充分体现着化学的丰富应用。

另一方面,对于社会热点事件中与化学相关的负面报道,在教学中不宜采取完全回避的态度,有些内容正是我们对学生实施sts教育的良好契机。通过适宜的素材,在完成化学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客观分析事件的原因,探究解决方法,从中获得启示,使学生在面临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时,能够做出更理智、更科学的决策。

精心设计热点新闻的应用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要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能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客观世界中的问题,而学习情境决定了所学知识在以后真实情境中得以应用的可能性。引用适宜的社会热点新闻做为学习背景,既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可让学生从中尝试社会角色的扮演,体会知识应用的过程和价值。

例如:化学计算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特别在刚开始接触化学式计算时,学生会感到知识内容抽象难以理解,缺乏趣味性,更对学习化学式计算的目的感到茫然。笔者在第四单元《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教学中,尝试了应用“三鹿奶粉事件”做为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开展“元素质量分数计算的应用”教学。大致教学流程如附图:

本节课选择“三鹿奶粉事件”做为

问题情境,首先因为学生对这一社会热点新闻也非常关注,但对“三聚氰胺”和其中的原理并不了解,对于学生来说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空间,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该节课的实施过程中,也能感到学生很快便进入了亢奋状态。在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中,学生甲说:“我一直奇怪奶粉和动物饲料中添加三聚氰胺做什么用,现在我明白了。”言语中流露出好奇心得到满足后的快感。

另一方面,“假蛋白原理”与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有直接联系,通过“食品质量监督员”角色的扮演、通过对“三聚氰胺”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初步掌握元素质量分数计算的思维过程与方法,更好地落实元素质量分数计算的知识技能,同时让学生充分感悟化学计算的应用价值,学生也从中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增强了学生主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学生乙就很兴奋地说:“现在我也可以试试去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了。”在本节课后进行的检测

结果也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对这一知识的落实比较到位。

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恰当地应用社会热点新闻创设教学情境,可让学生从社会成员的角色出发自觉地参与到认知过程中,全面唤起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方面得到培养和发展,从而使教学的三维目标得到更好的落实。

参考资料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7

2.《对“中学化学学科课堂教学评价表”的解释和说明》北京市教研中心化学教研室

3.《化学与社会》化学工业出版社,2014.8

4.《研究性学习—科技与社会热点》华夏出版社,2014.8

5.《初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及教

学案例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4

附图:《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教学流程

幼儿园生活教师个人工作总结模板

幼儿园生活教师岗位职责

()生活教师工作总结

生活教师工作总结

生活教师工作总结

生活教师工作总结

生活教师工作总结

幼儿园生活老师工作总结

学校生活教师工作总结

生活指导教师工作总结

《幼儿园生活教师工作总结.doc》
幼儿园生活教师工作总结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