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

2020-03-02 12:43:0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书愤》 (南宋)陆游

【目标导学】

1、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作品;

2、把握作品的主旨,领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交流作者资料。

二、朗读作品。

1、读准字音 塞( ) 空( ) 衰( ) 鬓( ) 载( ) 堪( ) 仲( )

2、节奏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把握诗意。

1、补充注解

①书愤:抒发义愤。 书:写。②早岁:早年,年轻时。

③气如山:指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有如山岳。④衰(shuāi)鬓:苍老的鬓发。⑤空自许:白白地自许⑥堪:能够。

⑦伯仲间:意为可以相提并论。伯仲,原是兄弟长幼的次序,引申为不相上下。这是作者赞颂诸葛亮。

2、作品译文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

四、赏析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书愤》——前四句是回顾往事,首联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接着将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江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但“塞上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壮志未酬,鬓发先斑。《出师表》名传于世,千百年来又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尾联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自己也会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国之志至死不移。

诗的开头写的是年青时的认识和志向。“哪知世事艰”,即不知道世事的艰难。事实上要恢复中原,就会受到投降派的阻饶、破坏。因此,一个“艰”字就饱含着对朝廷屈辱投降的激愤,也包含着报国无门的无奈。然而,在那时,诗人渴望恢复中原的豪气却像山一样。这一比喻非常奇特而贴切,可以从山之高联想到豪气万丈,壮志凌云,也可以从山之凝重、不可动摇,联想到坚忍不拔,无可动摇之志。这便是诗人年轻时的写照。接着两句便是对抗金英雄的追思,其中虽无一个动词出现,但在读者面前就呈现着激烈的战斗场面,表现出高昂的战斗情绪,极有鼓舞人心的作用。诗人通过今昔之对比,从而突出了对现实状况的不满,隐含着一种愤懑的情绪。南朝宋时的名将檀道济自比为万里长城,唐朝名将李勣也被唐太宗比为长城,因而诗人要效法他们的精神,以“塞上长城”自比,以为能成为一个抗敌的英雄。然而,壮志未酬,已生华发,这是以沉痛的笔调,抒发了对苟安而不思抗金的投降派的极度愤慨。最后,通过对诸葛亮的赞扬,叹息南宋朝廷中就没有一个可以与之相比之人,用以表明对朝廷不思恢复中原的气愤。对于一个志在立功却怀才不遇,光阴蹉跎而难以作为者来说,能不幽愤哀伤吗?此诗虽然没有用一个“愤”字,但是胸中那郁积之“愤”在字里行间仍然表现得淋漓尽致,其爱国之情将永远感染着每一位读者。

五、合作探究

1.简要概括诗歌颔联描写的内容。(2分)

---宋金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

2.“塞上长城”引用了南朝宋时名将檀道济的典故。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出师一表真名世”引用了三国时(人名)的典故。(1分) ---诸葛亮

3.本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围绕“愤”字展开,抒发了诗人无私报国但抑郁不得志的强烈愤慨。

4.如何理解\"书愤\"之\"愤\"?它包含哪些感情?它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报国无门,功业无成。抒发了作者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5.诗歌当中的起句、结句十分重要,尤其是起句、结句与诗的主旨、意境的关系。请解释此诗起句和结句的意思,并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青年形象。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6.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7’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

---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背诵竞赛】

书愤

书愤

书愤

书愤

书愤

书愤

书愤教案

书愤 教案

书愤教案

书愤 教案

《书愤.doc》
书愤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