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能源统计实务

2020-03-03 00:22:15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第五讲 能源统计实务

概述: 本讲通过介绍能源统计基础知识,使农村统计人员初步了解和掌握能源统计核算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旨在扩大农村统计人员的视野,丰实其知识,提高其综合统计的素质和能力。

第一节 能源基础知识

能源的重要性

能源就是人类用来维持生存活动的能量来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传统使用的能源有太阳和柴火提供的热力,以及江河流水的动力。现在我们常用的能源主要来自化石燃料(化石燃料是动植物经过千百万年地下埋藏形成的,主要有煤产品包括煤粉、煤气等、石油产品包括常见的汽油、柴油、火水等、天然气等。),但这种资源在地球上的存量是有限的,并正日渐枯竭。因此,我们有需要开发其它种类的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等。

正如大家可以从不同的媒体信息了解到,如果我们不改变目前使用能源的某些习惯,各类有限的主要化石能源都会很快用尽。这样发展下去,在缺乏能源的情况下,社会经济和我们的生活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要更加珍惜和充份地利用现有的能源资源。 既然目前我们主要依赖的能源是有限的,就要对能源的使用进行有效的管理。只有在能源的供应和需求的管理两方面双管齐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可以达致。

因此作为统计人员,有必要也必须搞好能源统计,为政府决策提供准备的依据。为了搞好能源统计,我们必须对能源的基本概念做一个初步系统的了解。

一、一般性能源概念

1、能源

能源是能量的来源或源泉。我国的《能源百科全书》说:“能源是可以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的光、热、动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它是可以从自然界直接取得的具有能量的物质,如煤炭、石油、天然气、水、风、生物体等;或从这些物质中再加工制造出的新生物质,如焦炭、煤气液化气、煤油、汽油、柴油、电、沼气等。能源分类有很多种,按不同的标志可划分不同的类型:如按能源的成因划分可分为一次能源(亦称天然能源)和二次能源(亦称人工能源);按能源的使用性质划分可分为燃料性能源和非燃料性能源;按能源的形成和再生性划分可分为再生能源和非再生性能源;按能源的技术开发程度划分可分为常规能源和新能源;按能源的实物形态划分可分为固体能源、液体能源和气体能源;按能源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化分可分为清洁能源和非清洁能源。

2、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一次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以现实形式存在,不经任何改变或转换的天然能源资源,即从自然界直接取得并不改变其形态和品位的能源。如:原煤、原油、油页岩、天然气;核燃料;植物燃料;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等。

二次能源是指为了满足生产工艺和生活的特定需要以及合理利用能源,将一次能源直接或间接加工转换产生的其他种类和形式的人工能源。如由原煤加工产出的洗煤;由煤炭加工转换产出的焦碳、煤气;由原油加工产出的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液化石油气、炼厂干气等;由煤炭、石油、天然气转换产出的电力。

3、燃料性能源和非燃料性能源

燃料性能源是指用于直接燃烧而发生能量的物质。包括矿物燃料: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生物燃料:如柴草、农作物秸秆、薪材、沼气等;核燃料:如铀等;化工燃料:如甲醇、酒精、火药等。

非燃料性能源是指不能直接燃烧的能源,如水能、电、蒸汽、热水、太阳能、风能、潮汐能、地热能等。

4、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

再生能源是指在生态循环中能重复产生的自然资源,它能够循环使用,不断得到补充,不会随人类的不断开发利用而日益减少,具有天然的自我再生功能,可以源源不断地从自然界得到补充,是人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如水力、潮汐、太阳辐射、风力、海洋能、草木燃料、地下热水、地热蒸汽、温泉、热岩层以及从有机物质及其废气物中提取的燃料,如酒精、沼气等。

非再生能源是指经过亿万年漫长地质年代形成,随着人类的不断开发利用而日益减少,终究要消失殆尽,不能在短期内重复再生的能源。如煤炭、原油、天然气、油页岩、核燃料等。

5、常规能源和新能源

常规能源也称传统能源,是指已经利用多年,目前在科学技术条件已成熟,经济上比较合理,已被人类大规模生产和广泛使用的能源。如煤炭、原油、天然气、电、水能、柴草等。

新能源是指人类新近才开发利用或正在研究开发,今后可以广泛利用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新能源是人类未来能源的开发重点领域。目前的新能源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今后会广泛被使用,也会成为常规能源。如原子核能在某些工业发达国家中已广泛使用,他们已将核能列入常规能源之中。我国的原子核能发电尚处在开创阶段。

6、固体能源、液体能源和气体能源 固体能源是指具有一定的硬度和形状,能够产生能量的可燃性物质。大多是碳物质或碳氢化合物。天然的有原煤、石煤、油页岩、木柴等;经过加工的有洗煤、焦碳、型煤等。

液体能源是指具有体积和形状,能够产生能量的可燃性物质,其形状可随着容器而改变。主要是碳氢化合物或其混合物。天然的有原油,经过加工的有汽油、柴油、煤油、燃料油等。还有目前正在开发的煤炭液化生产甲醇。

气体能源是指没有固定的体积和形状,能够产生能量的可燃性物质,一般含有低分子的碳氢化合物、氢和一氧化碳等可燃气体,并常含有二氧化碳、氮等不可燃气体。重要有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焦炉煤气、炼厂干气等。

7、标准燃料

标准燃料是计算能源总量的一种模拟的综合计算单位,因为在能源使用中主要利用它的热能,因此,习惯上都采用热量作为能源的共同换算标准。由于煤、油、气等各种燃料质量不同,所含热值不同,为了便于对各种能源进行计算、对比和分析,必须统一折合成标准燃料。标准燃料可以为标准煤、标准油、标准气等。世界各国都按本国的用能特点确定自己的能源标准量。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以用油为主,一般采用标准油;西欧有些国家以电为主,一般采用标准电;我国以煤为主,所以采用标准煤作为标准燃料,即将各种能源按其发热量折算为标准煤。

8、标准煤(也称煤当量)

标准煤是将不同品种、不同热含量的能源按各自不同的含热量折合成为一种标准含量的统一计量单位的能源。

常用的统一单位有千卡、吨标准煤(或标准油)。我国目前采用标准煤为能源的度量单位。国际制单位为焦耳。

折算的方法是:用7000千卡去度量各种燃料、动力能源来进行计算。能源折标准煤的折算系数=某种能源每千克实际热值/每千克标准煤热值(7000千卡)。

标准煤:1千克标准煤的发热量为7000千卡。 标准油:1千克标准油的发热量为10000千卡。 1千克标准煤=0.7千卡(标准油) 1千克标准油=1.4286千卡(标准煤)

9、低位发热量与高位发热量

燃料发热量有高位发热量与低位发热量两种。高位发热量是指燃料在完全燃烧时释放出来的全部热量,即在燃烧生成物中的水蒸汽凝结成水时的发热量,也称毛热。

低位发热量是指燃料完全燃烧,其燃烧物中的水蒸汽以气态存在时的发热量,也称净热。

高位发热量与低位发热量的区别,在于燃料燃烧产物中的水呈液态还是气态,水呈液态是高位发热量,水呈气态是低位发热量。低位发热量等于是从高位发热量中扣除水蒸汽的凝结热。

10、当量热值

当量热值又称等价热值(或实际热值)是指某种能源一个度量单位本身所含热量。如1千克原煤平均低位发热量为5000千卡、折标煤系数为0.7143千克标准煤/千克;1千克汽油平均低位发热量为10300千卡、折标煤系数为1.4714千克标准煤/千克;1千克柴油平均低位发热量为10200千卡、折标煤系数为1.4571千克标准煤/千克等等,还有很多的产能源品种的折标系数,我们给大家发的资料里有,大家可以看一下。当量热值是能源统计中经常使用的一个热值概念,其热值的计算可根据试样在充氧的弹筒中,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用燃烧后水温升高计算出来的)进地实测。

11、等价热值

等价热值也是能源统计经常使用的一个热值概念,是指加工转换产出的某种二次能源与相应投入的一次能源的当量,即获得一个度量单位的某种二次能源所消耗的,以热值表示的一次能源量。也就是消耗一个度量单位的某种二次能源,就等价于消耗了以热值表示的一次能源量。如发一度电平均耗标煤350千克(当然也有耗标煤更少的,如阳城国际发电厂发一度电平均耗标煤303千克),那么一度电的等价热值就是350千克标煤。因此,等价热值是个变动值,随着能源加工转换工艺的提高和能源管理工作的加强,转换损失逐渐减少,等价热值会不断降低。

12、热力学基本概念

热力学第一定律:各种形式的能量,既不能创生,也不会消失,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从一中形态转变成另一种形态。

输入系统能量-输出系统能量=系统能量增量

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是有“品位”的;热只能从高温流向低温;机械能可以100%的转换为热能,而热能不能100%的转换为机械能。

二、主要能源品种基本概念

1、煤炭是指原煤及煤炭加工品的统称。不包括焦炭和石煤。

2、原煤是指煤矿生产出来的未经洗选、筛选加工而只经人工拣矸和杂物的产品。不包括低热值煤(如石煤、泥炭、油页岩等)

3、洗精煤是指经洗煤厂机械加工后,降低了灰分、硫分、去掉了一些杂质,适合一些专门用途的优质煤。包括炼焦用、非炼焦用的洗精煤和加热、动力用的洗混煤、洗块煤、洗末煤等。不包括洗中煤、矸石和煤泥。

4、其它洗煤是除洗精煤以外的其它洗煤产品,包括下列几项: 洗中煤、洗煤泥、洗混煤、洗块煤、洗粒煤、洗混中块、洗混末煤、洗末煤、洗粉煤。

5、煤制品主要包括:型煤是用粉煤或低品位煤经筛分、粉碎、配料、搅拌后通过加压等过程制成的具有一定强度和形状的煤制品;水煤浆是煤粉加水和添加剂混合而成的浆状燃料;煤粉是指为了专门用途而把原煤加工磨成粉末,主要是用于高炉和锅炉喷吹用煤。

6、焦炭是在高温下由煤经过干馏后所得到的固体产品;

7、其它焦化产品是指在炼焦过程中产生的除焦炭、焦炉煤气之外的其他副产品,主要有焦油、粗苯等。

8、焦炉煤气是指用几种烟煤配成炼焦用煤,在炼焦炉中经高温干馏后,在产出焦炭和焦油产品的同时所得到的可燃气体,是炼焦产品的副产品。

9、高炉煤气是从高炉炉顶逸出的煤气,是高炉炼铁过程中所得到的一种副产品。

10、天然气是指地层内自然存在的以碳氢化合物为主体的可燃性气体,天然气包括气田气、油田气和煤田气。咱们晋城主要是指煤层气。

11、液化石油气亦称液化气或压缩汽油,是炼油精制过程中产生并回收的气体在常温下经加压而成的液态产品。

12、其他石油制品

其他石油制品是指在原油炼制地程中产生的除炼气体,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之外的其他产品,主要有溶剂油、润滑油、石蜡、石油沥清等。

乌审旗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人口受教育状况是人口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反映人口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反映。2000年至2010年,巴彦淖尔市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总体水平大幅度提高,市委、政府实行了一系列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的措施,人口受教育结构持续调整,受教育重心继续向高文化层次转移,继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高中阶段教育有所加强,职业教育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进入新阶段,使我市常住人口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从而大大提升了全民人口文化素质。

一、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总体水平大幅度提高

(一)人口受教育程度继续提高,层次结构明显改善。2010年,全市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共计159.49万人,接受过小学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为148.05万人,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92.83%,比2000年“五普”的86.72%提高6.11个百分点。其中,大学专科及以上占8.16%,比2000年提高5.03个百分点;高中(含中专)占16.35%,比2000年提高1.88个百分点;初中占44.57%,比2000年提高4.37个百分点;小学占23.74%,比2000年下降5.17个百分点。

(二)文盲人口大幅减少,文盲率明显降低。所谓文盲是指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的人。文盲率指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不识字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2010年,全市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0.51万人,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文盲人口减少8.74万人,文盲率由11.23%下降为6.30%,下降了4.93个百分点。其中,男性文盲人口为3.22万人,比2000年的6.08万人减少2.86万人,文盲率由6.9%下降为3.6%;女性文盲人口为7.79万人,比2000年的12.91万人减少5.12万人,文盲率由15.88%下降为9.3%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全区的文盲率为4.07%,巴彦淖尔市为6.30%,比全区高出2.23个百分点。虽然与2000年相比,文盲率降幅很大,说明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也应该看到,巴彦淖尔市的文盲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还较大,扫除文盲人口的工作还需继续加大力度。

(三)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男女受教育程度的差距在缩小。2010年,巴彦淖尔市6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8年,比2000年的7.6年提高1.2年。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和成年人口(25-64岁)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9.3年和9.0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4.4年,相当于小学五年级水平。15岁及以上人口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2年,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5年,男性比女性高0.7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男性平均受教育年限为5.3年,比女性的3.3年高2.0年。可见,老年男性与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差两年,而15岁及以上男性与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差距已缩短为不到1年。我市男性和女性受教育水平的差距在缩小,女性与男性受教育机会逐渐趋于平等,女性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四)大专及以上人才资源总量增加,结构进一步优化。受过大专及以上(包含大学专科、大学本科、研究生)高等教育人口所占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的重要指标。十年来,随着国家加大教育投入、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等因素的影响,我市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大幅增加。2010年,全市共有大专及以上人才13.03万人,比2000年的5.04万人增加了7.99万人。其中,大学专科9.53万人,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5.98%,比2000年提高3.33个百分点;大学本科3.36万人,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2.11%,比2000年提高1.64个百分点;研究生1239人,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0.08%,比2000年提高0.07个百分点。每10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受教育人口比2000年“五普”时有显著增加,由2927人增加到7795人,增长2.66倍。

二、我市人口受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十年来,巴彦淖尔市人口文化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为全市加快经济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一是整体层次不高,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相当于初中毕业水平;二是城乡发展不平衡,城镇每7个人中就有一个大学生,而乡村每41个人中才有一个大学生;三是文盲率还偏高。因此,要想进一步发展教育,打破城乡教育壁垒,重视和培养各类人才,特提出几点建议:

一是继续巩固九年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扩大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形成更加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大力提倡终身教育,通过电大、函大、自学考试和成人技术培训学校等丰富多样的业余教育模式,为成年人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和条件,全面提升人口文化素质。

二是加大农村教育支持力度,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将教育资源有目的的向农村倾斜。对大学生村官等落实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发展创业。要面向全体农民,实行多形式、开放式的培训模式,使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的学习中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三是优化人才环境,创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氛围。各地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向服务型政府转变,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为人才的流动提供各种服务平台,健全人才激励机制,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发挥人才的自主能动性。

四是要发挥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的优势,实现由人口资源向人才资源的转变。必须在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重视和加强中等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使普通劳动者都有一技之长;必须强化和巩固义务教育,防止辍学退学、新文盲产生

能源统计

统计实务

统计实务

能源统计工作总结

能源统计问题解答

能源统计工作总结

能源统计制度

能源统计工作总结

全场统计能源

能源统计工作总结

《第五讲 能源统计实务.doc》
第五讲  能源统计实务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