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2020-03-03 11:05:3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课程论文

我国环境生态问题与及相关对策

作者:刘祥志 学号:20150926 班级:财务201502

2016年12月06日

内容提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也是经济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它是一种资源,但利用不当时,它也会成为一个问题。本文作者基于对《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学习以及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结合自身专业,就我国当今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应的对策给出了一些自己看法。 关键词: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对策

引言

1.背景:

随着我国不断发展的经济,显著提高了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同时在享受这越来越丰富的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时候,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也在承受极端丰盛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而带来的环境阵痛。我们的生活被植被破坏、土地退化、水土流失、锐减的生物多样性等等环境问题时刻困扰着,我们刚刚建立起来的美好家园被不断破坏着,制约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面对着不断恶化的生态形势,生态文明亟待建设。早在上个世纪

六、七十年代,面对此种情况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西方社会就开始关注,并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

二十一世纪以后,国际社会的主流话题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点,在我国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成为当下现实而又迫切的任务。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构想被党中央适时地提出,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党的十七大上,生态文明这一概念被提出,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上,提升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与经济、文化等其他四个方面的建设同等重要。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大力推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进一步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一时间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重要话题成为生态文明,解决我国的环境保护问题通过建设生态文明这一渠道也成为了社会的广泛共识。

2.意义:

20 世纪以来,随着不断扩展人类的实践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对自然的改造进程,人类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阶段。与此同时,发生了重大变化的还有人类的生存环境,突出表现在:可再生资源的难以为继,自然资源过度开采和利用,非可再生资源走向枯竭,土地荒漠化的飞速扩展,生物品种多样性的不断锐减。不断涌现的这些问题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人们:我们需不需要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行保护?我们的发展方式还能否持续?通过研究来解决和分析这些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建设我国的生态文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

近些年来,我国的学者不断通过各种研究方法探索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也暴露出一些不足。有的突出对国内具体环境问题的研究,有的侧重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分析,导致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性和全面性。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研究生态文明,研究范围以我国所处的特定历史阶段,找出进行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方法,找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促进不断解决我国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水环境:我国水资源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但主要河流有机污染普遍,面源污染日益突出。辽河、海河污染严重,淮河水质较差,黄河水质不容乐观。主要流域(水系)的断面监测结果表明,63.1%的河段失去了饮用水功能。如辽河流域52个水质监测断面中,劣5类占69.3%。主要湖泊富营养化严重,如云南滇池流域,13个水质监测点均属劣5类,滇池水变黑发绿,水生物大量消亡,水体中的总磷、总氮、化学需氧量及有毒有害物质等污染物的超标率,低的为50%,高的达80倍之多。近岸海域水质劣4类31.5%,东海海区高达53%。

2.大气环境:我国的大气环境污染仍然以煤烟型为主,主要污染物是悬浮颗粒物(TSP)和二氧化硫。少数特大城市属煤烟与汽车尾气污染并重类型。在国家环保总局监测统计的338个城市中,40.5%的城市超过国家空气质量3级标准,60.0%的城市TSP浓度年均值超过国家2级标准,28.4%的城市二氧化硫浓度年均值超过国家2级标准。酸雨问题依然突出,覆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0%,呈明显的区域性特征。

3.工业固体废物:1999年,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7.8亿吨,其中,县及县以上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65亿吨,占83.3%。危险废物产生量为1015.5万吨,比上年增加41.5万吨。工业固体废物的堆存占用了大量的土地,并对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产生二次污染。

4.森林、草源的生态功能急剧衰退,土地退化日益突出:我国土地总积居世界第3位,人均0.777公顷,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人均耕地面积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数的43%。我国耕地总体质量不高,全国大于25度的陡坡耕地近600万公顷,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只占40%,中低产田占79%。全国森林面积1.3亿公顷,人均0.1公顷,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7.2%;森林覆盖率13.9%,为世界的53.46%。人均草地面积仅.03公顷,约为世界人均的二分之一。这些紧缺的赖以生存的生态资源,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衰退: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62万平方公里,目前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的速度扩展;盐碱化面积占到国土面积的8.5%;生态功能显著的天然林、成熟林的比例不断下降;西部高原、山地生态脆弱区的水源涵养林砍伐严重;人工林树种单一,病虫害严重;草地退化面积约87万平方公里,占可利用草场的三分之一,目前仍以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

5.生物多样性锐减:生物物种是否丰富,生态系统类型是否齐全,遗传物质的野生亲缘种类多少,将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目前有15%一20%的动植物种类生存受到威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大熊猫、东北虎、华南虎等20个珍稀物种分布区域缩小,种群数量骤减。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中,我国占了四分之一。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现阶段,面对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突出问题,找到一条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就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理想的境界和可以实现的目标与我国的阶段发展特征相适应,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的思想观念 1.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 生态文化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念,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调整了传统意义上人与自然之间不平等的落后观念,自然不是人类活动的被动改造对象,而是对人类活动能起到能动的反作用的客观对象。要实现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就必须大力弘扬生态文化,不断加强生态文化建设。由于我国的生态文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处于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阶段,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生态文化建设成果,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立足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历史阶段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其中精华,动员全社会参与建设生态文化,是之成为提高全生态文明的重要动力来。 2.调动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热情

人民群众决定着社会的变革,创造着历史。积极动员公众参与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才能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的伟大目标。为了增加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我们要通过各种方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可以使用网络宣传、电视公益广告和邀请有影响力的社会明星宣传保护生态环境重要性等方式,这些在很多国家都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保护生态环境需要每个人积极行动,需要每个人积极努力地为实现我国的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目标而努力。

(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依法保护生态环境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还需要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要及时、有效地依法梳理群众提供的环境污染线索,进行有效排查,并对发现和处置重特大环境污染事件中提供有效信息的群体和个人给予物质奖励,并做好保密工作。同时,要做好环境执法工作的依法公开、透明,鼓励群众监督,加强执法队伍管理,努力打造一支人民群众满意的环境执法队伍。

(三)加强生态文明的机制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相关的机制建设作为有效保障,党的十八报告提出大报告提出,“要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机制,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理念统领我国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

1.破除生态文明建设体制障碍 我国目前和今后都将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中的一段时间内,资源约束将始终伴随着这个过程,减少资源对中国的工业化进程的限制,是建设我国生态文明的重要任务,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制约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机制障碍依然存在。要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生态文明体制就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根据我国生态环境形势的特殊情况,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央和地方环境保护权责。中央环保部门要突出对重特环境污染问题、地区间、行业间难以协调和解决的,对环境容易造成恶劣影响的环境问题的管理,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保证国家不会发生重特大和难以解决的环境污染事件。地方环境保护部门要突出对所辖区域内的环境问题进行有效管理,充分发挥自身在治理这些环境问题时天时、地利的有利条件。二是要继续完善跨区域环境问题的管理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一些地区不断加强的经济联系,跨区域发展带的正逐步形成。可是,环境问题是在这些领域也尤为明显。只有不断加强对这些区域的环境发展能力,才能促进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我国各个地区的环境保护督查中心的环境保护能力,不断加强对它们的管理。首先,在保证人员编制的基础上,充实财政投入,维持的重要方略,保护生态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必须走在前面。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总目标,也必须依靠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的保驾护航。在具体的实践中,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A.政府要加强生态立法工作

要根据我国现阶段的生态保护情况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生态总目标、总要求制定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并适时的对原有的不适合现实情况的生态法律法规进行修订,通过生态立法来实现我国发展的最低生态成化。

B.环境执法部门要严格环境执法

严格执法是环保部门的重要责任,严格执法应该成为每个执法部门每个执法者重要使命,否则环境立法工作做得再好也没有任何意义。各级环保部门在环境执法过程中要做好摸排工作,对所在辖区内主要污染企业、污染行业的污染情况要进行经常性的摸排检查,掌握有力证据,在此基础上要敢于亮剑,给污染企业和个人以最大的法律打击。在环境保护各级督查中心同地方环境保护部门之间,进行责任划分,明确它们各自职责,防止出现责任冲突和责任真空。在信息资源共享方面,要不断升级报告系统,实现督查中心和地方当局的信息时时畅通,形成信息共享机制,提高它们的工作效率。

(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也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没有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生态文明建设也将举步维艰,难以成功。对于向我国这样一个后起的生态文明建设国,大力发展生态科技是不断缩小同发达国家差距的重要手段。有科学技术这个有力杠杆,必将有力地支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这座大厦。党的十七大报告的要求,“要大力发展先进适用技术„„使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首先,我们必须继续加强生态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能力。可以改善生态环境的保护能力,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的能力,关键在于是否对生态和科技实力不断提高,生态技术或增加生态科学和技术研究的终极保护,发展能力不断提高,这是绝对不会产生国际依赖心理。注重培养环保技术人才,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其次,研发成果和应用,促进了科学技术的生态化,继续为推动中国环保产业发展的市场化方向发展而努力。不断推进的应用绿色技术,带来了循环利用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广了的气候友好型技术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更新,以促进、扩大环保产业,为保证了污染防治、环境容量的扩大,提高了绿色技术的发展。同时,要敞开国门,把国际社会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理念吸收过来,国际社会的相关研讨会,成果展示会也要积极参加,寻求合作。

参考文献:

[1]靖林.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导师:赵丽欣.河北师范大学,2014.[2]李悦.基于我国资源环境问题区域差异的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导师:成金华.中国地质大学,2015.[3]杨凯民.我国的环境生态问题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0,06:57-59

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浅谈生态文明环境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友好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作业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论文

《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doc》
环境生态与可持续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