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音乐剧赏析

2020-03-03 13:12:30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音乐剧《音乐之声》观后感

何林唏 104130512

《音乐之声》是我初次接触音乐剧的音乐剧作品,它不仅是经典传世的音乐剧,也是一场音乐的饕餮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净化。

音乐剧《音乐之声》改编自《托普家族的歌手》,由查德.罗杰斯和奥斯卡.翰墨斯坦合作创作,被认为是最杰出的永恒佳品。在纽约首演后反响强烈,之后被改编拍为同名电影《音乐之声》

音乐剧《音乐之声》主要讲述了一个活泼率真且热爱生活的修女玛利亚被修道院院长派到特拉普的上校家作一名家庭教师,她的性格使她和七个调皮的孩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同时唤起了上校对生活的热爱。最终,上校与玛利亚相爱并结合在了一起。然而,此时正是希特勒吞并奥地利的前夕,上校被要求参加纳粹。借着参加萨尔茨堡民谣音乐节,特拉普家庭逃往瑞士,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一、音乐感受

《音乐之声》正是通过如此平凡却感人的故事为我们展示了很多经典且广为传唱的歌曲。

音乐剧一开始便由音乐带领我们掠过美丽的奥地利的山脉,河流,民居和草原,最后来到那片壮丽的阿尔卑斯山脉上,幽幽绿草地,修女玛利亚远远地奔来,展开双臂唱出那首经典的《音乐之声》。这首歌表达了玛利亚对祖国,大自然以及生活的热爱。

而当镜头转向修道院时,修女们向院长诉说玛利亚不收规矩的种种行为。于是,这首《玛利亚》便由几位修女唱出,但却表现出院长不愿意束缚玛利亚追求热爱自由的本性。最终将玛利亚派到特普拉家作为家庭教师。

在前往特普拉家的途中,玛利亚演唱了《我有信心》,歌曲表达出她既担心又期盼的内心活动,同时也表现出她对新生活的向往以及她对做好家庭教师的信心。

来到上校家后,玛利亚与上校和每个孩子见了面,晚饭时,上校的大女儿丽莎偷溜出去与邮差洛夫在花园约会,期间,他们欢快地唱起了《今年16岁马上17岁》,表达了这对年轻的恋人对长大的向往以及对恋爱的美好期待。 正在歌唱之时,突然电闪雷鸣,很快大雨便下了下来,丽莎翻进玛利亚的房间,玛利亚不但没有责备她,而是帮她隐瞒,并让她更换湿衣。就在这时,孩子们因受到惊吓而躲到玛利亚的房间,玛利亚便用《我最喜欢的东西》安慰受到惊吓的孩子们。孩子们也因此放下了心里的戒备,增进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我最喜欢的东西》也表达出了玛丽亚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她对孩子们的爱。

没过几天,玛利亚便带着孩子们外出郊游,她发现孩子们居然都不会唱歌,于是用轻快简单的《哆来咪》教授孩子们最简单的音符。这首歌传唱度很广,也是很多孩子学习音符的启蒙歌曲。简单的旋律却透露着最美妙的音符,蕴育着音乐的教学。

在玛利亚和孩子们快乐地相处时,上校外出归来,此时,玛利亚教孩子们《音乐之声》来欢迎孩子们未来的后母——男爵夫人。《音乐之声》再次响起,唤起了上校对生活和音乐的热爱,融化了上校长久禁锢的心。上校变回了一位和蔼可亲的父亲,与孩子们紧紧拥抱在一起。

没过几天,玛利亚带领孩子们为男爵夫人表演木偶剧《孤独的牧羊人》,幽默且风趣的歌词和旋律打动了所有的观众。

家庭的和睦使得上校萌发的举办舞会的想法,并使之实现了。舞会结束时,孩子们告别嘉宾时表演了《晚安,再见》,将孩子们的纯真体现得淋漓尽致。

也就是这场舞会,上校与玛利亚相爱了,男爵夫人看出了其中的端倪,便怂恿玛利亚离开。玛利亚不辞而别,回到修道院,院长以《翻过每一座山》来鼓励玛利亚勇敢地面对生活的困难。这首歌中也体现出了修道院院长对玛利亚的教育和鼓励。

玛利亚的离开使上校和孩子们都意识到他们已经不能离开她。于是,上校和玛利亚如愿地结婚了。蜜月归来,二人面对的却是纳粹即将占领萨尔茨堡。在当地举行的民谣音乐节上,上校弹起吉他,唱起了《雪绒花》。表达了上校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也表达了奥地利民族对战争必胜的信念。

正是这些经典且广为流传的音乐使我们带领我们进入《音乐之声》的世界,带领我们体会各个角色,带领我们深入音乐剧的主题。一首接一首,剧情也随之层层推进,不仅享受了音乐的美好,而且体会了主角的生活和情感。

二、主题感受

《音乐之声》带着平凡的故事,简单的情节,优美的旋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剧中的音乐固然堪称经典,但最令观众动容的还是隐藏在其背后的博大而深沉的爱。

剧中女主角玛利亚热爱大自然,热爱音乐,热爱生命,勇敢,自信,执着,追求自由,拥有朴实的心。她一直在歌唱,歌颂美丽的阿尔卑斯山,歌颂她喜爱的事物,歌颂美好的生活。走出修道院,她勇敢地面对未知的未来,她也忐忑也怀疑,但是她义无反顾地选择自由,并且自信地面对,正如她这样唱到“我的心像小鸟一样,从湖边向森林中展翅飞翔,我像小雀日日夜夜在高声歌唱,当寂寞时候我来到山岗……”。面对七个调皮的孩子的恶作剧,玛利亚不但没有责备他们,而是不断包容他们,用音乐和爱感动他们,她寓教于乐,带领孩子们进入音乐的世界,从此他们的生命中有了音乐的陪伴。而当面对不经意间萌生出的爱情时,玛利亚最终选择了与上校在一起。正是她的这些美好的品质,唤起了特普拉一家的灵魂,更唤起了不知多少观众的灵魂。鼓励我们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生活。

剧中男主角上校冯·特拉普是一个军人,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男子,但却又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他因妻子的早逝,心理蒙上了一层阴影,他不允许家里有笑声和歌声,用操练士兵的方式来管理孩子们。然而在玛利亚的感化下,他回忆起了昔日的欢乐,于是一改往日严肃,他对孩子们的爱便倾泻出来。纳粹即将占领萨尔茨堡之时,正值民谣音乐节,他以《雪绒花》向自己的祖国告别,“雪绒花,雪绒花,清晨迎着我绽放。雪绒花,雪绒花,永远祝福我家乡。”,简单的几句歌词确是上校对祖国深切的爱恋。面对祖国即将被吞并,上校不为纳粹的威逼利诱动容而是勇敢而决然地选择了离开多难的祖国,一家人逃亡瑞士,追求自由。

剧中七个孩子代表了纯真。尽管他们调皮地对历任家庭教师进行恶作剧,但这更加体现出了他们的可爱。因为玛利亚的容忍和引导,他们被训练成为家庭合唱团,表演了许多令人难忘的作品:《哆来咪》、《音乐之声》、《晚安,再见》、《孤独的牧羊人》以及《雪绒花》。也是因为他们对玛利亚的爱,最终促成了玛利亚和上校的结合。

除主角之外,好几个配角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修道院院长面对修女们对玛利亚的谴责如骗子和小丑姑娘,并没有人云亦云,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要妄想“钉牢一片浮云,让海浪停留在海滩上,把月

光留在掌中”。她知道玛利亚不适合修道院,没有用修道院的规矩强迫她做不适合的事情,而是为她做出了选择——到特拉普家作家庭教师。而当玛利亚面对上校的爱逃避回到修道院时,院长又鼓励她:“攀登每一座山,不论高低皆要寻求;踏遍每条僻路小径,你都必须走。攀登每一座山,涉水过小溪,追寻每一道彩虹,直到找到你的美梦。这美梦需要你献出全部的爱,在你有生之年一直下去。”,让她大胆地追求自己的生活。

麦克叔叔是上校和男爵夫人的好朋友,也是孩子们的好朋友。同时,他也是民谣音乐节的举办者。在玛利亚和上校蜜月期间,他照顾孩子们;在音乐节结束之时,他帮助特拉普家庭逃离萨尔茨堡。他是伟大友谊的代表。

男爵夫人虽然是剧中的反面形象,但在面对上校的拒绝之时也表现出了风度。

《音乐之声》把抽象的音符、大自然的美景和人文景观完美结合,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融洽、相互依托的关系,鼓励人们乐观向上,追求纯洁美好,争取自由和享受生活,消除邪恶杂念,达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最终,特拉普家庭翻过阿尔卑斯山,离开了奥地利,离开了战争。在《音乐之声》中,我们体会了人世间那种最淳朴、最简单的友爱和挚爱之情,使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

音乐剧赏析

中外音乐剧比较

中外音乐剧比较

音乐剧《猫》赏析

作业音乐剧赏析

音乐剧赏析论文

音乐剧赏析论文

音乐剧赏析——《猫》

音乐剧《猫》赏析

音乐剧《猫》赏析

《中外音乐剧赏析.doc》
中外音乐剧赏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