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短途实习报告

2020-03-02 05:43:22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自然地理短途实习报告

学院: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老师:

2011-12-12

自然地理短途实习报告

一、实习时间:

二、实习课目:自然地理(植物、地貌、土壤、水文)、人文地理

三、指导老师:

四、实习地点:内江师范学院西区校门口——沱江河岸边——大洲广

场——三元塔

五、实习目的:把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与身边实际相结合,以便今后

更好的学习和理解地理学科的知识。

六、实习内容:

早上天空下着小雨,上午9:00我们在西区大门外集合地点集合,这也是我们自然地理短途实习的第一个目的地。我们跟随着他开始观察西区校门外以及沱江边的植物。在谢老师的讲解下,我们知道了有小蜡树,桑科的小叶榕,小叶杜鹃,蔷薇科木瓜,八角金盘;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耐高温,为亚热带树种的桂花树,又名“汉桂”;优良的抗污染树种小叶女贞;还介绍了一串红、花叶姜、鱼尾葵等。

我们随着老师们沿着沱江边观测,前往实习的第二个目的地——沱江凸岸(三桥桥下),胡老师开始给我们介绍有关沱江和沱江沿岸的人文及经济情况。沱江自北向南流,是长江的一条支流。由于河道弯曲,河流冲击北岸,使得北面形成凹岸,而南岸却因泥沙堆积形成凸岸。沱江的北边由于流水侵蚀河岸形成深槽,为了城市的稳定,所

以护岸工程进行得比较早。在大洲广场下面的岸边建钉子坝,将水流反射到对岸去,即今天的西林公园下边。这样就保护了大洲广场这边的河岸,减小了河水对岸堤的冲刷。随着后来内江经济的发展,城市用地的扩建,广场对面地区也发展了起来。后来就在西林公园下边的河岸建了护岸,而钉子坝也慢慢消失在历史的岁月中。在沱江的护岸边,由胡老师讲解,我们观察护堤。内江市区沱江边的护堤是在近年来才修建的,为期3年才竣工,但护坝工程建的并不科学。随着近几年内江的发展,沱江水污染越加严重,饮水质量变差。内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为了防洪灌溉,修建了防洪堤。但是却使得白鹭失去了做巢的条件,为了为生物的生存提供栖息场所,便建立了甜城湖和规划中的湿地保护区。

听胡老师讲解完沱江水文后,我们又过三桥沿着沱江边去实习的第三个目的地——大洲广场。在谢老师的介绍下,我们知道了园林植物的选择条件:园林作物的选择主要选本地的乡土植物,例如引种应选能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植物,并慎重虑。尽量做到第

一、季节上,四季常绿;第

二、以乔灌植物为主;第

三、颜色的搭配上要求季相五彩缤纷;第

四、不能选荆棘植物,长刺、长毛、易掉毛的都不应选。配置方面:应与园林四周的建筑物相配衬,种植上可采用丛植、对植、行植、孤植等多种种植方式,使空间布局上显得层次合理,整洁美观。

参观完广场植物,我们去吃午餐。下午1:30我们在三元塔山下集合,前往第四个实习目的地——登山到三元塔。在登山前往三元塔之前,胡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周边地区的地质地貌,为低山丘陵地貌,

河流冲积面积广,内江三面环水,所以叫内江。内江周边为俩母山的穹窿地质地貌,形成年代久远,面积广阔,地貌奇特,在中国甚至世界地理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据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书载:四川盆地,早属海域,与太平洋为一体。海盆与陆盆曾多次交替,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盆地周边群山凸起,中心下陷(而南部俩母山区域又向上隆起),形成内陆湖。在重庆巫山的东、西两侧,受海水的冲击侵蚀以及内陆湖水的外溢等多种地质、气候条件作用下,切穿巫山于200万年以前才形成了而今的长江三峡,内陆湖水得以外溢。随着长江三峡口的逐渐深切,盆地湖水下降,使得形成于一亿三千五百万年前(侏罗纪和白垩纪之间,地质专家称:燕山运动时期)的俩母山周边古地质岩石才逐渐显露出水面,成为而今的穹窿地质地貌奇观。

随后我们登到山顶,参观三元塔。胡老师又开始给我们介绍有关三元塔的历史。我们了解到三元塔座落于内江市城南3.5公里的沱江岸三元山上,始建于唐代,明末倒毁,清嘉庆九年重修,历时3年竣工。塔基为正方形石座,塔身10层、8面体,高62.7米,底层正面开圆形石拱门。其余每层皆开亮窗,塔内有140级石梯转至顶层,全塔系大型青砖砌成,塔身涂漆,阳光明媚时金光闪闪,10里开外都能看到。有一对著名的对联是这样描写三元塔的: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鸟在笼中,心思槽巢,恨关羽不得张飞。 这对联的巧妙之处在于对句虽少却包含了诸葛亮、姜维、吕布、曹操、关羽、张飞这几位世界名人在内,其意境和写作手法不得不让人佩服。其实除了对联外还有很多关于建塔的说法。其一为镇妖塔:塔建河曲高处

以镇河妖,古时运输以水运为主,在河道弯曲的地方,水流态势发生改变,出现翻船事件很正常,但古人认为是河妖在作怪,所以在河道弯曲的地方修建了三元塔,登上塔顶,基本上可以在每个方向都看到沱江,隔河相望的高寺塔也是同样的。二为文运塔:古时认为修塔可以改变一个地区的文运,可以多出人才。至今在塔的第三层仍有“天开文运”四个大字。三为风水塔: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龙脉,进而影响本地区的风水。而高寺塔的修建也与三元塔的修建有密切的联系。传说因三元塔的修建破坏了原有地势好的风水地貌,于是便在三元塔的对面修建了一座高寺塔。高寺塔在沱江左岸与三元塔隔江相望,空间距离约3000公尺。两塔同年修建。高寺塔高33.3米,亦为10层,塔中有60余级台阶可旋转上升到第6层。塔身系坚硬的白石建成,峙立于清流河注入沱江汇口处之峰上,给人以“中流砥柱”之感。两塔遥相呼应,形成很好的文化景观。相传三元塔山下有一口井,即现在三元井,这口井出卤水,可以熬制井盐,盐对古人来说非常重要,盐税是本地财政的重要支柱。在距离本地不远的富顺地区打了一口出卤水的井后,三元井就不再出卤水了,也就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税收来源,所以以塔镇井。

参观完三元塔后,我们开始原路下山返回,到达山底后便乘车返校。为期一天的自然地理短途实习就结束了。

七、实习总结:

这次短途的自然地理短途实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刻了解了

内江的地理、人文、历史;同时也使我们生动形象的了解到自然地理的学科知识,将理论与书本知识更好地与实际相结合,以便今后更好地把握学科知识。

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学生对老师讲解的内容把握不完整,主要是讲解的内容太分散了;部分学生对老师讲解的内容没有认真听,听了只言片语。

内江自然地理短途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野外短途实习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专业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报告

大学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罗浮山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自然地理短途实习报告.doc》
自然地理短途实习报告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