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改革试题

2020-03-03 13:08:47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与对策(本题50分)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它不仅包括课程架构的确立(课程类别划分、科目设置),课程标准的制订,教材、教学参考资料的编写,教师培训,教学过程、组织形式和方法的改革以及课程管理、课程评价等主体方面,而且包括着考试制度、教师培训、配套政策和教育手段现代化等方面的配套改革。这些配套改革不完善,将会严重制约课程改革的进程。虽然我国的基础课程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仍然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1)课程改革政策本身有缺陷。首先,政策不科学、不明确。新课程中的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的就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整个政策的不清晰。改革越复杂,其清晰度就越低,也势必导致课程实施者的不知所措,从而表现出消极不作为。其次,政策不一致。在课程改革的执行过程中,人们发现有很多计划和改革措施不一致的现象。多种不同的计划使教师的能力受到局限。

(2)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相对滞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尚未形成整体性的、与课改配套的教学管理制度,一些学校还在用旧的教学管理制度要求教师,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

(3)评价和考试制度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瓶颈。随着改革的深入,现有的评价和考试招生制度越来越显示出与课程改革要求的不适应,严重制约了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教师普遍感觉压力大,顾虑重重,唯恐教学的知识难度过低影响升学,而“一考定终身”也影响了学生的发展。一些学校教师和家长担心难以处理好课改与升学、考试之间的矛盾,对过程性评价缺乏深刻的理解,给新课程评价制度改革实验造成困难。

(4)教学目标虚化。由于缺乏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在对三维目标的设计和操作以及在实施层面上便出现了教学目标的虚化现象。表现在:知识、技能目标,该实的不实;过程方法目标,出现了游离的现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出现了贴标签的现象。

(5)课程机构设置不合理。学科课程比重过大,活动课程比重小,且形式简单,不能充分发挥活动课的作用。必修课占主导地位,选修课可有可无。课程门类过多,课时量大,课时分配不合理。

(6)教学过程形式化。“对话”变成“问答”;有活动却没体验;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课堂有温度却缺深度;有探究之形却无探究之实。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必须抓住以下几个环节。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考试制度改革为导向。考试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手段,对于教育实践和课程实施具有深远的导向作用。考试制度不改革,课程改革就会步履维艰。

首先,要加大考试制度改革的力度,加快改革进程。其次,应淡化考试的选拔功能,强化考试的诊断、矫正和反馈功能。要改革单纯以考试来决定升学、录取的做法,拓展教育评价的手段和方法。比如为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体状况、兴趣特长各方面的发展建立档案,长期记录,长期跟踪,将档案材料作为升学、录取的重要依据;再次,完善督导评价制度,建立一支权威的政府督导机构,健全全面督导、评价学校工作的标准和制度,强化督导评估对于学校教育工作的导向作用。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教师培训为基础。课程改革,教师是关键。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课程观念必须由教师去付诸实践;新课程的教学特点、原则、方法和手段也必须由教师去掌握。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往往习惯于原有的课程观念、教学方法和模式,要适应新课程的特点和要求,必须参加培训。

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配套政策为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以一系列配套政策为保证;缺乏必要的配套政策,就不能确保课程改革顺利进行。

1·增加教师编制,提高教师待遇,解决教师编制紧、负担重的问题。 2·改善基础教育教学条件,解决班额普遍太大的问题,在一些地区,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于人口的增长及经济发展,致使校舍紧张,班级人数膨胀。当今,个性化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但是,由于班额太大,严制约了教育改革的进程。这就需要逐步加大教育投入,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提供符合标准的班级授课条件。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解决课程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

4·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新课程对广大教师来说是一个新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因而在实施新课程中,需要投入很多的时间和精力。

5·设立课改专项经费投入。在课程改革过程中,需要开展教师学习培训、进行观摩调研、召开研讨会、编印教学用书、聘请专家指导、鉴定成果等活动,要添置现代化教学设备、改造教室等等,还要组织学生外出调查、考察、参观、访问,进行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这些都要求投入许多经费。

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以教育信息化和教育手段的现代化为依托。

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与意义(本题50分)

在人类历史中,文化、文明是通过教育这种社会遗传方式延续下来的,因此,教育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传统文化也是重要的教育材料。在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今天,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要承担起传统文化教育这一历史重任。在社会转型的今天,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对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我们同时 也看到问题的存在。

1、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这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古代文学知识的欠缺和文学功底的贫乏上。

2、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和接受良荞不分 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和糟粕并存,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当然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果对传统文化不分良荞、照单全收就易出现价值观的判断不明,反而不利于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的鉴别能力。

3、传统文化的德育功能乏力

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学生而一言,不仅能培养其认识素养、塑造理想人格,尤其是传统文化中本身就蕴涵了非常丰富的“修身”之道,更是提高道德修养的极好方式,所以,学习传统文化有助于转化为学生的道德动力。但在中学生的道德状况上往往是主观上认同和维护社会公德,但行动上主动性不够;主观上对优秀传统肯定,现实生活中却做出“务实”选择;主观上能正确评价别人的行为的对错优劣,慷慨正义,现实落到自己头上时却往往沉默不语选择退缩;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偏离就越明显,在基本公德素养上也越倾向于淡漠,学校育出现了“小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学集体主义教育、大学进行养成教育”的尴尬局面。这是传统文化教育在德育功能上乏力的表现,也是道德教育的缺憾。

4.传统文化教育边缘化

传统文化在现代大学教育中被边缘化主要表现为:一方面,高校功利主义教育培养模式致使大学生漠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另一方面,高校自身对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较为模糊,缺乏对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的整合,缺乏系统化、制度化的教育机制。

5.传统文化教育贵族化

传统文化教育贵族化集中体现为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着被金钱奴役的境地。传统文化教育应该是开放性的、公益性的,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权利,至于国家投人大量资金的公办高校更应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为己任。然而,我国学校将传统文化教育贵族化、市场化,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少数贵族的专利,成为普通民众遥不可及的奢侈品。某大学开设国学班,讲授《周易》、《四书》.《道德经》、《庄子》等国学经典课程。 1.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途径

文化与教育本身有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教育更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它在社会文化中具有十分特殊的地位。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活动得以传递和深化;另一方面,文化通过教育发展得以丰富。可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离不开教育手段。只有从基础教育阶段入手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才是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手段。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培养国民的传统文化素养要从小抓起。 2.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促进基础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有利补充。因为在现阶段,面对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其中一个就是文化冲突的挑战。由此可见,道德教育与传统文化是紧密相联的。而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

基础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改革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改革练习题

基础教育改革心得体会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改革作业

印度基础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改革试题.doc》
基础教育改革试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