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淑平报纸资料

2020-03-02 10:45:33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2000年12月19日

吉林日报

珠圆玉润 韵味深浓

——简评闫淑平

在当前的东北三省专业二人转团队里,我觉得,吉林省民间艺术团的闫淑平,是女演员中的佼佼者。

我赞扬闫淑平,是因为她的悟性高,可塑性和艺术表现力强。所谓悟性,就是作为一名演员,她对二人转艺术的理解能力比较高。而且这种能力要靠自己去神思妙想去悟得。作家、编曲、导演或乐队伴奏,可以起到一些决定性的作用。但每当演员一上台,却又往往帮不上大忙。因此,我一向主张,二人转演员要同综合艺术各部门先期合作,多提出个人的主张、见解和要求,不要养成依赖性。否则,就成不了大器。我所说的可塑性与表现力,是指作为青年演员,不必过早地给自己的表演定性。应当从多方面锻炼自己,挖掘个人的潜能。并且要把二人转的特性、规律、优势看够、吃透。只有这样,才会更主动、更自觉地去从事这门艺术实践,形成个人的风格流派。就闫淑平来说吧,她单、双、戏样样能,唱、说、扮、舞样样行。这和领导上的栽培固然有关系,而更重要的还是于她自己是否努力了,是否能够做得到和做得好。多了不说,就拿我所观赏过的几个节目来说吧,是否可以这样认为——

她和佟长江首演的二人转《西厢幽会》,情深意浓,唱出了那种淳美、娴雅、幽婉的意境。她尹为民、董连梅等演出的拉场戏《冯奎卖妻》,虽是二人转多年保留、多人表演过的剧目。但闫淑平仍能唱出自己的艺术风貌。她对苦和悲的艺术处理,比较含蓄、深沉、凝重。这样一来,就更加催人泪下,心如刀绞,感染力强烈。

她和岳春生演唱的《猪八戒拱地》、《夫妻串门》,和尹为民演唱的《西厢观画》,和徐振武演唱的《梁祝下山等二人转,尽管都是在李晓霞、王艳春、董玮、秦志平、韩子平首演的基础上,取其所长,进一步加工而成的。但也有一定的改进与强化。“拱地”拱得风趣、诙谐的同时,闫淑平对女演员的跳进跳出表演,既不破美相、不失俊体,又把变成孙悟空的一刹那处理得点到为止,恰到好处。“串门”串得亲切、喜兴、民间情调十分浓重。“观画”观得活泼、欢快,而且愉悦性很强。“下山”的女扮男装,其神情举止,既显出小生潇洒的一面,又不时地流露出了少女的仪态、纯情与娇羞和焦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单出头《老汉背妻》,不仅在原来首演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改进。而且早已成为她的保留节目,常演常新。如果说好,关键是她在表演上的形体控制能力强。一个人演两个人物,而且又是一男一女;男老汉是人形道具、不会说不会动。这就给表演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因为演员的上身要演婆子的动作和神态,下身要扮老汉的脚步,且和人形道具协调一致。聪明的闫淑平演得非常到位。尤其是配以伴唱和乐队模拟老汉说唱的喇叭“卡戏”,更能给观众们艺术的真实感。

总之,闫淑平的艺术创造,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珠圆玉润,韵味深浓”。这里所说的“珠圆玉润”,是对她那歌唱的完美性的写照。所谓“韵味深浓”,既包含对她那体现说、唱、扮、舞综合美的肯定,也是我作为一名观众对二人转艺术的一种审美理想,因为在立体形体中,圆球最美;在平面图形中,圆圈最美。它们可以引起人们通畅、圆满、流动和无穷无尽美好的快感。至于“玉”,那是我们中华民族对人品、艺品的传统观念与追求。认为它含蓄而绚烂,洁美而光采,高尚而珍贵。近1年多来,我一直在想,二人转如果既保持它那土膏与露气的一面,再加上一些珠玉之美,岂不更好!那么,这种心愿,也只好寄希望于以闫淑平为代表的一代演员们了。 2005年2月1日

吉林日报第8版

临近年末,在一次演出中又见到省民间艺术团著名二人转演员闫淑平,清亮的嗓音和漂亮的舞台形象一如当初。从这位入行已26年的艺术家身上,观众们惊喜地看到了一个优秀的演员是如何永葆艺术青春的。问及怎样做到几十年一直保持良好的状态,闫淑平笑着说:“这大概应归结于平和的心态吧!”

痴情二人转

闫淑平16岁考入了黑龙江龙江县民间艺术团,正式成为一名二人转演员。从最初的接触,到逐渐地认识,闫淑平最终深深地爱上了二人转这门艺术。1984年,在东北三省举行的二人转汇演中,年轻的闫淑平崭露头角。就是在这一届汇演中,同时被观众熟悉的还有因表演《摔三弦》等节目成为著名演员的赵本山和潘长江。当时沈阳民间艺术团和我省民间艺术团同时看中了闫淑平,出于景仰我省民间艺术团的名气,闫淑平选择了后者。但她所有在的龙江县民间艺术团并不愿意放走这颗冉冉上升的新星,为了追寻自己所钟爱的艺术,闫淑平最终果断地辞职,走进了向往已久的我省民间艺术团。

有了更好的艺术氛围和熏陶,在很多前辈艺术家的影响和带动下,闫淑平很快脱颖而出,《猪八戒拱地》、单出头《老汉背妻》以及1997年春节晚会与潘长江共同表演的戏曲小品《过河》等一个个精彩的唱段和节目,使闫淑平成为一位家喻户晓的二人转演员,并先后荣获我省的“四大转星”称号以及我国曲艺界最高奖“牡丹奖”等许多荣誉。

遇挫不挠

近年来,二人转的农村演出市场萎缩;再加上市场上一些非专业演出团体的冲击,正规专业团体的二人转演出曾一度陷入低迷。作为一位热爱二人转的专业演员,闫淑平也为此迷茫过。非专业演员的所谓“才艺展示”满足了观众一时娱乐的需要,但那不是真正的二人转艺术。在这个过程中,闫淑平痛苦地思考、犹豫、动摇——转行?还是去拍电视剧?思量再三,她发现自己在感情上始终无法割舍对二人转的牵挂。在台上演出时,她也深深感到,观众还是喜爱二人转的,这门经多少代二人转艺人传承发展下来的、深深植根于人民之中的地方戏还是受到老百姓认可的。

目前,二人转在走向市场的尝试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经过一年多在北京、广州等地的巡演和市场动作,省民间艺术团和它的演员们已经适应并掌握了演出市场的规律,二人转不但重新站稳了农村市场,同时也渐渐开辟出了城市市场,赢得了更多的东北甚至全国的观众。

淡泊名利

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演员的体力和唱功都会自然减弱。但闫淑平努力通过频繁的演出和台下的锻炼使自己保持一个良好的状态。她说,为了观众,为了艺术追求,她希望自己能够唱到50岁。作为一位已成名多年的演员,闫淑平为人处理低调、不张扬。她说,名利是虚的,重要是事业和艺术上的不断进步。

2008年8月1日 吉林日报第10版

艺术之树常青

——访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得者闫书平

中国曲艺牡丹奖是曲艺界最高奖项,而闫书平已经两次获得该奖。作为一名成名较早的演员,几十年来闫书平在艺术道路上一直孜孜以求,奋斗不倦。两次荣获牡丹奖,就是她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勇于探索,追求艺术更高境界的见证和体现。

闫书平16岁考入了黑龙江省龙江县民间艺术团,正式成为一名二人转演员。1984年,在东北三省举行的二人转汇演中,年轻的闫书平初露头角。就是在这一届汇演中,同时被观众熟悉的还有因表演《摔三弦》等节目成为著名演员的赵本山和潘长江。当时沈阳民间艺术团和吉林省民间艺术团同时看中了闫书平,出于景仰吉林省民间艺术团的名气,闫书平来到了吉林。

从一个被大家看好的“苗子”到如今的不负众望,享誉全国,闫书平靠的是天赋加勤奋。入团之初,在老一辈艺术家言传身教下,闫书平受益匪浅。她在艺术实践中细心揣摩二人转艺术的表演特点,刻苦练习并逐步掌握了二人转说、唱、扮、舞、绝的基本功,并注意向京剧、黄梅戏、民歌、舞蹈等艺术形式汲取营养,博采众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表演风格,不但得到了专家的好评,同时更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可。

1986年,闫书平表演的二人转《猪八戒拱地》获得全省中青年汇演表演二等奖;1996年,闫书平与著名演员潘长江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了歌舞小品《过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该节目也获得了小品三等奖。20多年来,她积累下的二人转代表剧目有《猪八戒拱地》、《西厢幽会》、《四郎探母》、《三调芭蕉扇》和《老汉背妻》等,其中单出头《老汉背妻》已成为二人转的经典剧目,到目前为止,闫书平已经演出这出剧约千余场(次)。

因其在二人转领域的突出贡献,闫书平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和“跨世纪优秀人才”;被中国曲协授予“德艺双馨”演员;被省文化厅评为“四大名旦”等。她还多次赴日本、泰国等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演出,对进一步宣传和扩大二人转的影响,促进其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虽然如今已功成名就,但闫书平并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艺术成就。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要求,闫书平还在二人转表演上不断地进行创新与探索:服装、唱腔、音乐等,她都努力进行改进和提升。今年7月参加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大赛,对闫书平来讲就是一次全新的艺术表演的总结和亮相。比赛中,闫书平和吉林市地方戏曲剧团的佟长江表演的《包公断后》赢得了观众和评委的一致赞扬,其清亮的嗓音、精美的舞台呈现以及漂亮的人物造型都向观众和评委展示了二人转艺术完美的最高境界。许多观众感叹地说:“太美了,没有看够。”在闭幕式晚会上,闫书平再次被邀请表演二人转。

目前闫书平已经离开省民间艺术团,成为长春师范学院的一名教授。但在新的领域,她仍然从事着二人转人才的培养工作,在省内外重大演出中,仍能看到她忙碌的身影。闫书平说,二人转是关东特有的艺术种类,它的传承和延续浸润着几代艺人的心血。作为一名二人转演员,无论自己身份如何变化,为二人转的繁荣和发展尽最大的努力永远是分内的责任。

2012年9月17日 中国艺术报 第4版

情系“二人转”两获“牡丹奖”

——记曲艺表演艺术家闫淑平

她是曲艺界唯一一个两次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的演员,她是二人转发展300多年来第一个举办专场演唱会的人,她首次将二人转带到了春晚的舞台,她是一名演员同时又是一位大学教授„„她就是闫淑平,一位始终不渝地坚持传统,坚持她自己所欣赏的艺术精华的二人转表演艺术家。

1979年, 16岁的闫淑平考入黑龙江省龙江县民间艺术团,但那时的她并不清楚什么是二人转,因为从小就喜爱唱歌跳舞、且有着非常好的嗓音天赋的闫淑平当时是以唱歌考入剧团的。而从不知道什么是二人转到认识二人转、会唱二人转,最后到爱上二人转,这个过程闫淑平花了32年。32年虽然是一个充满着酸甜苦辣的过程,但在闫淑平眼里这又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闫淑平说:“那时候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事业上,我天天只知道练功,就是一门心思想把团里所有的曲目都学会,一有机会就上台演出,毕竟舞台就是我们演员的生命。俗话说二人转‘好听不好听,全听头一声’ ,有段时间我就专门练这‘头一声’ ,别人练两遍,我就练三遍。成功的背后付出的艰辛和努力,其实只有我一个人能体会和感觉。 ”功夫不负有心人。1983年,由闫淑平演出的二人转《叔嫂情》代表龙江县艺术团参加黑龙江省二人转大奖赛,她以俊美的扮相、甜美的唱腔引起了大赛组委会的关注,并获得了表演一等奖。 “就是从那一刻开始,我走上了为二人转痴迷奉献的‘不归途’ 。 ”闫淑平说。

1984年,崭露头角的闫淑平来到了她梦寐以求的吉林省民间艺术团,如鱼得水的她很快在这里脱颖而出。《猪八戒拱地》 《老汉背妻》 《老拜年》等一个个精彩的唱段和作品相继推出。而让更多观众熟知闫淑平的还得属199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她与潘长江表演的音乐小品《过河》 。对表演充满热情的闫淑平除了在舞台上展现风采外,她还多次走进荧屏。1996年,在长篇电视剧《关东吉普赛》和《原野上的马车》中,闫淑平均出演女一号,随后又在《完颜阿骨打》 《关东金王》 《喜庆农家》 《关东鱼王》 《八月高粱红》等影视剧中出演主要角色。

这几年受某些人演出风格的影响,很多观众印象中的二人转总是打情骂俏,格调甚至有些低。 “真正的二人转完全不是这样的。 ”闫淑平说,总的来说,现在大致有两种二人转,一种属于脱口秀式的二人转,另一种则是比较传统的二人转。我不排斥脱口秀式的二人转,因为这些演员也要生存,但我想真正的二人转艺术还是要回归它原来的状态发展下去,否则再往下走就是变了质的二人转了。作为二人转艺术传承中承上启下的一代人,我们有责任去宣传、传承真正的二人转艺术,让更多人了解二人转真正的艺术魅力。

如今的闫淑平除了二人转表演艺术家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长春师范学院传媒学院的副院长、教授。但从舞台到讲台的角色转变也让闫淑平经历了很长时间的适应过程。 “从30多年的舞台突然来到讲台,要想很自然地适应的确很难。我很在意舞台上的那份光彩,但我希望在讲台上也能。第一次在学院讲课时,教室里掌声不断,激动得我当天一夜都没睡着,没想到这些‘80后’、‘90后’能接纳二人转这门传统艺术,这不仅加快了我调整心情的状态,也更让我对二人转的发展充满信心。 ”闫淑平说。而自从有了这个新的身份后,闫淑平也开始萌生出一个想法:东北有很多二人转学校,但大多都不正规,所以她想在学院开出一块这方面的沃土,专门培养二人转演员。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二人转,每次演出她都会拿二人转向观众进行专业的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二人转。

几十年走来,闫淑平说她也曾有过无数次的彷徨和迷茫,尤其是看到近些年市场上很多脱口秀式的二人转影响到传统二人转。“每当看到很多脱口秀演员买车买房了而很多传统二人转演员却买不起时,我就在不断地问自己,二人转究竟该怎么走,慢慢地,我想通了,那就是走自己的路,因为无论是什么时候,艺术都不能被现实所打败,虽然往下走还会面临很多困难,但我会一直坚持、坚持、再坚持。 ”闫淑平感言。

谈起9月8日那场演唱会对自己的意义,闫淑平难掩心中的那份激动:“这是我和所有二人转演员的一个梦想,我很幸运我实现了自己的梦想。这是我艺术生涯的一次汇报和总结,但绝不是终点,我会很快收拾起激动的心情,因为接下来的任务还很重,我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去发现更多好苗子,然后努力地去培养他们,从而传承和发展我们的二人转艺术。 ”说到现在的工作,闫淑平表示,“虽然现在关系落在了长春师范学院,但作为一个演员,我时刻不会放弃自己的舞台,因为我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二人转的人。 ”

2014年2月20日 长春商报

艺术家的成长之路

无论是电视里看到她还是现实生活中与她接触,你都会很惊喜,惊喜看到一位优秀演员是如何永葆艺术青春的。交谈中她平易近人,言谈中的亲切有礼足以看出她在日常生活中的严于律己,优雅的举止更展现出作为一位艺术家的良好教养。作为著名二人转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吉林省二人转协会副主席的闫淑平,“百折不挠、淡泊名利”是很多熟悉她的朋友对她的评价。

关于她的故事,很多人并不陌生。闫淑平16岁时考入了黑龙江省龙江县民间艺术团,直言当时并不懂得什么是二人转,但是从最初的接触,到逐渐认识,使得她深深地爱上了这门艺术。1984年,在吉林省民间艺术团继续深造。当时的她功底深厚,经常参加重要演出,也在多次参赛中获奖,在很多前辈艺术家的影响和带动下,闫淑平很快脱颖而出,自1990年开始,她带领着东北二人转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在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录制的《老汉背妻》、《猪八戒拱地》、《夫妻串门》等剧目受到了同行以及观众朋友们的热烈欢迎。闫淑平在她的艺术造诣上极高,多次获得省内二人转艺术大赛表演一等奖,在她的艺术生涯中,曾两次获得中国曲艺大赛牡丹奖。2000年《西厢幽会》、2008年《包公断后》都获此殊荣,在曲艺界两次获得牡丹奖,可以说闫淑平是第一人,也为吉林人争了光。正因为带着对二人转执着的追求和热爱,她在艺术之路上披荆斩棘,不断突破,最终成了一位家喻户晓的二人转表演艺术家。

家与爱交织的幸福进行曲

每一位艺术家的成功之路上都有滋润她的艺术土壤,最首要的就是她的家庭。闫淑平从小出身在工人家庭,家风很严谨,家规也比较严格。“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吃有吃相”,这是最基本的。小时候吃饭,一次小弟弟手指不小心指着别人,父亲就会拿筷子打他一下,指责他这样做不礼貌。父亲是很严格的。闫淑平笑道,坦言兄弟姐妹几人都很敬重父母,自己养成的习惯也是从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自己的家庭分工很明确,“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在我们家里一直传承着,我的父亲出去工作,母亲就在家里照顾我们,小时候在母亲身上我能够看到很多传统女性优秀的东西。她会把父亲的生活料理得很好,每天很早就会起床,给父亲冲鸡蛋水,因为父亲是一家之主;而我的父亲很喜欢钓鱼,母亲就会每天给父亲买好了烧饼和麻花给他带着,那个时候烧饼是很贵的。总之在母亲身上,我看到的这些优秀的品质让我终生受用。”

因为家庭的影响,闫淑平骨子里也是一位很传统女性。平时工作忙碌经常在外面表演,打开电视,《二人转总动员》中总能看到她是犀利而不失温和的点评。但是回到家里她直言自己会直接进厨房,为家人料理一餐美味的晚饭。丈夫和女儿就在旁边帮助她,然后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吃吃饭、聊聊天,平实而温暖的幸福充斥着整个家。“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可以说是对她的完美诠释了。“褪去外面的光环,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妻子和母亲,平衡家里家外的事,让传统的东西回归,其实家风并不需要你可以定什么规矩,只要你做到了,影响了你的家人,家庭自然就和谐了。”闫淑平讲道。

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很有必要

谈到女儿,闫淑平很自豪。她直言女儿很独立并不过分依赖家庭,会很好的料理自己的生活。从小看到父母和姥姥、姥爷、爷爷、奶奶的相处,她很懂得尊敬长辈也很孝顺。但由于80.90一代的年轻人成长环境相对优越,普遍都比较重视自己的个人生活,会忽略一些细节。在生活中,闫淑平会常常提醒女儿给长辈打打电话,问候一下。

80、90一般都是独生子女,没有很多兄弟姐妹的影响,所以这一代孩子做事情比较先考虑自己,会忽略很多传统的东西。有时候不是自私,而是缺少一份传统教育的影响,自己真的想不到。所以在现在来讲一讲家风家规其实很有必要的,他们需要提醒。在学校讲课的过程中,闫淑平也会通过很多言行去影响学生们。对她而言,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很有必要,无论是艺术之花的灿然绽放,还是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年轻人,只要将一种好的风气传播出去,就是最有意义的事情。

报纸资料

报纸资料

杨淑平讲话

《绿色千岛湖》 教学设计——闫淑萍

刘淑平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平安易贷资料

2闫保平述职述廉报告

闫刚平接受全省县委书记谈信访

铜牛集团副总经理闫平同志致开幕词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_胡淑平

《闫淑平报纸资料.doc》
闫淑平报纸资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