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家庭与学校的联系状况的调查研究

2020-03-03 19:43:3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小学生家庭与学校联系状况的调查研究综述

家庭和学校在个体的成长中均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有着共同的培养目标,也面临着共同的教育问题,因此家庭与学校的关系是教育领域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尤其在当今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中,社会、学校和家庭都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作为教师了解学生的家庭,作为家长了解学校,对于孩子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 已有研究成果的回顾

(一).关于家庭与学校方面的概述

1.家庭的重要性

家庭,法律上定义为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所组成的社会组织的基本单位。相反,社会学对家庭的定义考虑的是家庭发挥功能的方式。王文忠认为:家庭是每一个人来到这世界上最先接触的环境,也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和最基本的一种组织。家庭提供了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五大功能:生育、经济、保护、情爱和教育功能,而家庭最重要的两项功能是情爱和教育。夫妻感情和睦,孩子自然有安全感,孩子的安全感主要来源是知道父母相亲相爱,并且能够得到家人无条件的爱,有了爱,教育也就有了根基。儿童个性发展起源于家庭、显现于学校、成熟于社会,家庭教育是人生健康的起点。家庭的环境、家庭的气氛及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黄河清认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在社会生活中有着它特殊的作用。家庭除了生儿育女、生产和消费之外, 还必须承担起对下一代进行教育的责任, 向孩子传输社会的价值观念、生活经验和文化习俗, 并促使其形成良性社会化, 这一职能在孩子入学后仍在继续现代家庭教育的职能是十分明确的, 即教孩子学会“做人” ,奠定孩子人格形成和个体社会化的基础。

2.学校的重要性

学校是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的教育的组织机构。学校教育由专职人员和专门的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学校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黄河清认为:学校的一切设施专为进行教育工作而设, 学校的一切活动都是从培养造就人才出发, 服从于教育工作, 并为培养人才服务的。学校教育以教学为中心, 绝大部分时间通过完整的、系统的、科学设计的各科课程对学生进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的传授, 培养学生对科学文化的兴趣和学习的能力,以便在人生学龄阶段接受最基本的人类文明的精华。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和各种有组织的教育活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有组织、有领导、有计划、有步骤、有检查、有考核。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 是由国家教育机关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培养目标, 按照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性质、任务, 各学科本身的逻辑体系和各学科之间的关系, 以及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水平、认识能力来确定的。教育教学内容, 有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教学大纲指导, 有相对稳定的系统的科学的教材为依据。教育教学内容, 一般不能随意更换, 教师要按照教育教学大纲进行工作。周传志与戴庆洲认为学校产生需要具备文字、相当丰富的生活实践经验、富余的劳动力和产品等条件,才有可能为学校提供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及教育教学内容。学校自产生起,就是一种专门性机构,具体负责从事教教学活动,可以说,教育教学是学校的基本职能。学校教育注重的是对孩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发展统筹兼顾。学校教育的教育内容则是经过专家论证,形成具有一定逻辑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系统化的知识。

3.家庭与学校联系的重要性

家庭和学校作为儿童重要的社会化场所, 只有实现功能互补, 才能形成教育合力, 为儿童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齐学红认为:家长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在

人的一生中具有不可取代的影响作用,它作为一种有益的教育参与和教育影响的力量, 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 教师联谊会等形式, 主动介入或参与学校民主化的管理, 并对学校管理、日常教学发挥必要的监督作用, 家长参与是促进学校教育民主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岳志明认为:家长在孩子成长中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家庭教育不但需要家长有正确的教育思想, 而且还需要家长掌握和学会具体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如果能通过家长学校的学习, 使家长懂得一点教育规律, 接受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掌握比较系统的教子方法, 就能使家长根据自己孩子不同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 配合学校的教育实施家教。这样, 我们的教育效果将会明显得到提高。张涛认为: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不仅是对家长、孩子权利的保护,而且还可以充分挖掘、利用家长的教育资源,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家长的参与,也是对学校管理的监督,提高了学校办学的透明度,使家庭与学校在一种开放的状态中,实现广泛的密切联系,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标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以及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制定的,它是法定的,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受到社会与时代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家庭教育目标是家庭教育活动依循的行动纲领。因此,家庭教育的培养目标与学校的培养目标虽都受社会发展的制约,受到国家对人才需要的制约,但家庭教育目标是针对个体的,是学校教育目标的具体化。实际上,学校培养目标是宏观的、抽象的,而家庭的培养目标是现实的、具体的,是儿童、青少年自己为之奋斗的方向。家庭教育目标更多的是通过实际生活过程对孩子进行的教育中而实现的,而学校教育目标则更多的是通过正规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孩子进行的教育中而实现的。它们只是在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上不同,但殊途同归。共同的教育目标,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必须走上合作的道路。

(二).关于家庭与学校联系的现状方面的概述

1.现代科技发展对家庭与学校联系的影响

蒋平认为: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 信息的获取相当便捷, 儿童接受教育的渠道由过去单一的学校扩展为多方面的影响, 这些影响良莠不齐, 有的强化了学校的教育, 有的则淡化甚至抵消学校的教育, 造成学生的价值观念混乱, 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这就要求学校和社会, 尤其是和学生家庭通力合作, 形成合力, 引导学生健康发展。加强家校合作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为使儿童享受更优质的教育,我们应加强家校合作。没有家庭配合的学校教育, 或者是缺乏学校配合的家庭教育, 要想培养出我们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不可能的。周传志与戴庆洲认为:现代科技,特别是网络技术、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将学校教育的空间扩大到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受教育者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多,已经远远超越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总和。孩子视野的扩展,也决定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式的变革。网络上内容的庞杂,不仅需要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引导,更需要家庭教育对孩子加以指导,教育孩子正确对待所接触的一切,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强化孩子的免疫力。

2.社会变化对家庭与学校联系的影响

齐学红认为:社会的发展变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日益加深, 学校类型的多样化, 办学体制的多元化, 使得学校之间的差距不断加大, 学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学校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学校作为现实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既具有其相对独立性, 又与现实社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代意义上的学校, 已不再仅仅作为传授知识的场所, 而是世俗社会中的利益共同体, 与世俗社会、学生家长之间发生着千丝万缕的互动关系。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既是一种个人行为, 也是一种社会行为。同时, 学校类型的多样化, 办学体制的多元化, 如公办学校、民办学校、民办公助、私立学校、贵族学校等的存在,使得学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 学校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周传志与戴庆洲认为:独生子女教育,是家庭教育必需面对的课题,也是学校教育必需注意的。现在学校读书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如果不从家庭教育

入手,了解独生子女的心理发展特征与规律,培养独生子女与同学共同学习的习惯,学校教育将违背“教育要适应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这一教育基本规律的。其他诸如残缺家庭子女教育、问题少年教育等等,随社会发展在出现的新的问题,都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

3.家庭与学校分工不明对家庭与学校联系的影响

黄河清认为:当前, 家庭教育职能弱化、学校代替家庭承担“照管”未成年人的职能、家庭教育“学校化”以及学校教育“家庭化”之类的现象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致使教育出现了一个怪圈: 学校里的教师费力地一步步给学生补着“扫地”课, 家里的父母忙着请家庭教师给孩子加文化课。如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对各自的分工和任务不明确, 那么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作用都会被削弱, 甚至被抵消。张涛认为:许多家庭迫于高学历的社会压力以及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越俎代庖地接替学校承担它难以胜任的知识传授的教育职能,放弃了其主要的育德职能而成为学校教育机构的承包机构,从而使家庭演变为准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化。只注重孩子知识的学习,给孩子补课,安排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增加孩子的学习负担,“学而优则士”观点又重新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学校呢,同样把智育放在了首位,把考试成绩、升学率、优生率放在第一位,这种现象,使得整个教育关系失衡、失调和失重。

4.在家庭与学校联系中,家庭处于被动地位

Mary Lou Fuller认为:大多数父母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是单向的,也就是说,交流是从教师流向父母的,父母夏季地期待或者甚至是希望得到教师的正确建议。教师与父母之间的交流最常用的一些方法是时事通讯、家长手册、家长会议和汇报卡等等,在交流中都是教师告诉父母有关的活动、学校政策和常规、学生的进步、课程安排等情况。即使是父母---教师的讨论会,有时候也被看作是告诉父母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里的活动情况的机会。其目的主要是让父母了解孩子的情况。齐学红认为:由于人们对家庭教育功能认识上的局限, 在实际的家庭与学校的关系中, 家庭更多的处于一种被动状态。家长对学校的事务, 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往往知之甚少。家长会成为学校与家长联系的主要方式。家长与学校之间缺乏一种正常的经常性的互动关系。往往是孩子在学校出了问题时才找家长, 这样一种低层次的消极被动的互动方式成为教师与家长联系的重要内容。

(三).关于家庭与学校联系的发展方向的概述

1.分工明确,各尽其职

黄河清认为:系统的文化知识的传授应由学校负责, 家长在这方面是助手, 起督促、提醒的作用, 当然也解答孩子不懂的问题。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对某些内容没有把握, 特别是这种情况不是个别现象的话, 这个责任应由任课教师负责。在培养孩子兴趣爱好方面, 家庭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因为这是因人而异的, 家庭教育可以因材施教。明确双方的责任可以避免重复劳动、替代性劳动。对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调整, 明确是哪方面做得不够。明确双方的责任还要注意这里无主角和配角之分, 双方既要了解自己的职责, 也熟知对方的职责, 这样也是为了更好地配合对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走出错位的怪圈, 首要的问题是要使它们的功能“复位”。

1、明确各自的责任:明确双方的责任可以避免重复劳动、替代性劳动。对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调整, 明确是哪方面做得不够,从而避免了相互推诿以及教育上的疏漏和真空。明确双方的责任还要注意这里无主角和配角之分, 双方既要了解自己的职责, 也熟知对方的职责, 这样也是为了更好地配合对方。

2、发挥各自的优势:家庭与学校对于青少年的成长, 各有所长, 各有所短。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了明确的分工, 就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 而且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优势是互补的。即家庭教育的优势是学校教育的局限, 如情感的感染性、鲜明的针对性、天然的早期性等, 而学校教育的优势则是目的性、系统性、专业性很强的, 这是家庭教育所局限的。发挥各自的优势, 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才能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影响儿童青少年的成长中达到教育的协调。

3、开通家校联系的渠道开通家校联系渠道, 研究家校沟通方式, 吸纳和处理家长意见, 重视学生在家校关系中的地位, 并形成常规制度以规范这一工作, 从而既保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 又形成家校之间的良性关系, 是很有意义的。

4、建立家长组织:从家长中选派代表组成的家长委员会, 能够作为学校与家长联系的桥梁, 既可以及时反映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又可协调家长之间、家长与学校之间的关系, 协助学校做好家长工作。

5、指导家庭教育:一是统一认识, 通过向家长介绍学校的任务、内容和要求, 以及学生在学校的表现, 要求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与学校教育“同步”、“一致”,也就是在教育目标、内容上形成一致的认识。二是向家长介绍和交流有关家庭教育的知识经验和方法、提高家长素质和家庭教育的质量,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2.改变传统家庭与学校联系方式

齐学红认为:作为一种教育的社会理想, 学校所应赋有的对社会现存价值观念的引导和改造功能, 在面对学校的具体生存境遇时, 不得不向世俗社会做出某种程度的妥协与让步。从单一家庭, 多个家庭, 以及全校家庭等多个层面, 建立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教育网络, 形成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的教育格局, 共同抵制来自大众传媒以及学校内部的消极影响, 真正发挥家庭的教育影响力。在家校合作关系中, 偏重的是低层次、临时性、单向的和分主客性质的家校合作关系, 而新的教育观念提倡的是全面性、经常性、双向的和伙伴性质的家校合作。

3.制定合理有效的家庭与学校联系措施

岳志明认为:从三个方面说明小学如何指导好家庭教育, 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一、以家长学校为阵地, 指导家长实施好家庭教育:( 1 ) 制定计划, 内容有针对性。要把家长学校纳入到学校工作的整体计划之中, 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 有计划、有系统地形式多样地向家长宣传科学育人的方法, 防止家长工作的随意性。( 2 ) 健全组织, 重视情无调查。完善组织机构是办好家长学校的保证, 讲求家庭教育效益是家长学校的归宿。经常分析家庭教育方面的新情况, 研究对策, 并采取得力的措施。( 3 ) 发挥教师的作用, 提高讲课质量。学校做到定期培训教师, 要求讲课的教师按照计划的课题认真备课, 做到既有家庭教育方面的理论, 又能结合本班学生存在的问题对家长进行辅导。

二、组织家长交流与自我教育活动:( l ) 举办家长教于经验交流会。让家长现身说法, 把自己教子的成功经验介绍给其它家长。这样, 家长感到亲切、可信、启发大。( 2 ) 出版《学校与家庭通讯》。我们把学校每月的教育中心, 开展的活动情况和取得的成绩通过《通讯》向家长通报, 提供一些家庭教育的信息, 介绍家长教育子女的心得体会, 使家长既了解学校的工作, 配合学校的教育, 又能掌握一些家庭教育的方法。

三、邀请家长参与学校各种教育活动, 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 1 ) 定期举办“ 家长接待日” 。组织家长直接到课堂听课, 检查教育效果,让家长向学校提出意见和建议, 向教师学习教育方法, 了解子女的学习水平和思想状况。( 2 )评选“优秀家长”。学校把那些重视家庭教育、努力参加家长学校学习, 对子女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并取得成效的家长评为“优秀家长”。

二. 已有研究成果的反思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说:“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重要途径,而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继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只有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做好家长工作,使家校形成合力,才能最终促进孩子的健康发

展。

尽管有些学校常常说他们非常重视家长的积极参与,然而家长并没有全身心地参与到学校事务中来。我们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特别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手段和态度等方面不能很好地结合,学校与家庭之间分别进行教育,不能形成合力,达不到教育应有的效果。一般来说,家长们没有全面地了解他们的孩子在学校学习什么;他们也不是很清楚如何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若孩子想要在学术上或社会上占有一席之地,家长们不知道该怎样来支持孩子取得成功;作为父母,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孩子学习学校里学不到的有用知识。如果家长们要成为学校教育的全面参与者,必须了解以上所有信息。有时候学校在将前面所提到的信息反馈给家长时,不符合家长的语言风格;有时候学校多次召开的家长意见会也与家庭应该承担的义务相互冲突;还有,在开家长会的时候,家长讲话的时间安排的很少,教师的发言却很多,而且孩子常常不再场。家长们往往不期望对学校的情况了解太多,这个现象需要改变。学校如果不积极地了解家长和鼓励家长成为学校的密切伙伴,那么,孩子的教育将受到限制,那样的教育也不会深刻、全面和真实。因此,尽快改变家庭和学校之间出现的教育配合失调,改善家庭和学校合作教育环境,做到学校家庭步调一致,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文忠:《家庭教育手册》,科学出版社2009

2.黄河清:《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教育评论 2001年第4期

3.黄河清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比较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2002

年6月

4.周传志 戴庆洲 《谈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新型关系》漳州师范学

院学报 2003年第1期

5.齐学红,刘辉:《现代家庭与学校的关系》,2005

6.岳志明:《构建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合力》 德育理论与实践

7.张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第22卷 第2

期 2006

8.蒋平:《家校合作:教育永恒的话题》天津教育 2008年第5期

9.Mary Lou Fuller Glenn Olsen《家庭与学校的联系----如何成功地与家长合

作》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学校与社会、家庭联系制度

新农村建设状况调查研究与心得体会

教师阅读状况调查研究

生活垃圾处理状况调查研究

农民工返乡与地方经济发展状况调查研究

小学生兴趣爱好调查研究

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调查研究[论文]

关于生活用水状况调查研究

宜宾市住房保障状况调查研究

上海市中小学生品德状况调查研究

《小学生家庭与学校的联系状况的调查研究.doc》
小学生家庭与学校的联系状况的调查研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