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应台

2020-03-02 13:16:59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龙应台,台湾著名文化人及公共知识分子,著名华文作家,现任“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作品针砭时事,鞭辟入里。在欧洲、中国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都具有很大的影响。

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针砭时事,鞭辟入里,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

知名作家余秋雨认为,龙应台是一名真正的文化批评家和优秀的文化建设者。 知名学者余光中认为,龙应台是才学并高的性情中人,一生的作为其实都取决于自己的真性情,她同样用直接而有力的杂文,“笔锋常带情感”,来揭示我们社会的病情。

著名作家林达认为,龙应台不仅仅是一名将野火烧向专制的斗士,她出现的时机也是一种优势,也是一个容易被误读的指针,龙应台从一开始就放弃有利地势,选择站在一个孤立位置,不仅批评政府,更多的是尖锐的刺向每一个人的内心。

龙应台信奉民主自由,在批判中共的文章里写道:“民主并非只是选举投票,它是生活方式,是思维方式,是你每天呼吸的空气、举手投足的修养,个人回转的空间。这,在小方格窗里是看不到的。所以如果你对小方格里的混乱失望,不要忘记,真正的民主在生活里,在方格以外的纵深和广度里。”她也批判台湾的执政者:“一介不取是基本操行,诚实是第一原则”;在面对中共的统治者时,她的文章里这么写着:“你容不容许媒体独立,你尊不尊重知识分子,你用什么态度面对自己的历史,以什么手段去对待人民,每一个细小的决定,都系在“文明”这两个字上头。”龙应台曾经说过:“我其实只是不相信,人权应该以政治立场来区隔。国民党、共产党、民进党、他妈的党,如果人的尊严不是你的核心价值,如果你容许人权由权力来界定,那么你不过是我唾弃的对象而已。不必吓我。

龙应台前夫为德国人,是一个外交官,育有两子,长子为安德烈,次子为菲利普(龙在2007年的著作《亲爱的安德烈》就是把她与她长子安德烈的通讯结集而成的);

1952年生于台湾高雄县,

1974年毕业于成功大学外文系,后赴美深造,攻读英美文学,

1982年获得堪萨斯州立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后,一度在纽约市立大学及梅西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

1983年回台湾,先在“中央大学”外文系任副教授,后去淡江大学外国文学所任研究员。1984年出版《龙应台评小说》一上市即告罄,多次再版,余光中称之为“龙卷风”。1985年以来,她在台湾《中国时报》等报刊发表大量杂文,小说评论,掀起轩然大波,成为知名度极高的报纸专栏作家,以专栏文章结集的《野火集》,印行100版,销售20万册,风靡台湾,是80年代对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影响的一本书。 1986年至1988年龙应台因家庭因素旅居瑞士,专心育儿。

1988年迁居德国,开始在海德堡大学汉学系任教,开台湾文学课程,每年导演学生戏剧,并为《法兰克福汇报》撰写专栏。

1988年底,作为第一个台湾女记者,应苏联政府邀请,赴莫斯科访问了十天。1996年以后龙应台不断在欧洲报刊上发表作品,对欧洲读者呈现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见解,颇受注目。自1995年起,龙应台在上海《文汇报》“笔会”副刊写“龙应台专栏”。与大陆读者及文化人的接触,使她开始更认真地关心大陆的文化发展。受台北市市长马英九之邀, 1999年龙应台出任台北市文化局局长, 2003年辞职。

2008年在香港大学教授任上获聘为“孔梁巧玲杰出人文学者”。

龙应台,台湾地区著名作家。在欧洲、大陆、台湾三个文化圈中,龙应台的文章成为一个罕见的档案,作品具有很大的影响。”

《亲爱的安德烈》共有36封信

创作背景

在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任职。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的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龙应台觉得与儿子之间有了一座无形的墙:“我可爱的安德烈哪里去了?”她感到: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他们是两代人,年龄相差三十年;也是两国人,中间横着东西文化。龙应台觉得失去小男孩安安没关系,但她一定要认识大学生安德烈。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就这样,他们以书信的方式,进入了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书评

龙应台称自己“人生课至今没有毕业,而且成绩不佳”,所以绝不提供解决人生困扰的答案,但注重审视自身。

母亲告诉儿子,金钱与名声绝不是快乐的核心元素。一半人在赞美的同时,总有另一半人在批判,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如何宠辱不惊。母亲的言说像熨斗的强大热力,一下子烫平了儿子心中的焦躁和郁闷。天下间罕有这样仁慈而又聪慧的母亲。

《目送》共分为三个两部分

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龙应台再推出思考“生死大问”的最强新作,花枝春满、悲欣交集,跨三代共读的人生之书。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的《背影》。《目送》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Ⅰ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26)

Ⅱ 沙上有印,风中有音,光中有影(32)Ⅲ 满山遍野茶树开花(15)

念经典名句

放映ppt

共73个小故事

龙应台

龙应台

龙应台语录

读龙应台

龙应台经典语录

龙应台简介

龙应台目送

走近龙应台

龙应台 经典语录

龙应台牵挂

《龙应台.doc》
龙应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