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教育

2020-03-01 21:45:24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为什么咱家孩子怎么管都管不住?

他们家孩子不管照样好!提醒他再多次,玩具还是会乱扔,盯在他旁边,作业还是在乱做,嘴上答应会改正,一转头还是老样子。孩子管不住这些小毛病,说明他缺乏自制力。他心里知道这样不好,却管不住自己,这种挫折感会不断累积,最终影响到自信心和性格的形成。

聪明妈妈知道,孩子的自制力是所有好习惯、好品格的基础,越早培养效果越好。拥有自制力的孩子会更自信、更有责任心,更能发挥与生俱来的天赋和才能。只要您稍微改变一下做法,在小事上多让孩子做决定、负责任,就能帮他一点一滴累积自制力:

1、创造机会让孩子做决定:“你喜欢穿红色外套还是蓝条纹外套呢?”他就更乐意遵守。

2、当孩子的顾问而不是指挥:“让我们把这么做的好处和坏处列下来,你就能自己做决定了。

3、让孩子有机会为家庭做贡献,比如让他吃完饭扫地、帮妈妈择菜,培养他的自豪感。

教育孩子用“棍棒”还是“冷处理”?

观点PK

市第四届“育儿讲堂”首场沙龙引激辩

“赏识教育”还是“棍棒教育”?在21日举行的市第四届“育儿讲堂”的首场沙龙上,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副主任陆克俭直言,有些孩子生下来攻击性较强,不打不成器。家长在教育方法上要灵活变通,不能一面的“赏识教育”,但也要打得有技巧,不能对孩子“严打”、“猛打”。而深投幼教深圳

市第二幼儿园的教师徐采庾则对打骂孩子持保留态度,他向家长支招说,孩子不听话,家长应让孩子一边“凉快”去,孩子急了再跟孩子讲道理。

深大教授:

“野”孩子“不打不成器”

在主题为“父亲,孩子成长过程中重要的陪伴者”的沙龙上,因一位家长纠结究竟要不要打孩子,引发了学前教育一线的老师与教育专家的激烈争辩。

深圳大学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副主任陆克俭说,现在“正面教育,不能打骂”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教育观,学校、书本都讲“要顺从孩子的天性”、“孩子长大了就懂了”。但陆克俭表示,从现代遗传学来说,孩子生来有差异,有些孩子生下来攻击性就强一些,家长在孩子的教养上也应该因人而异,不能都按照国外的“赏识孩子”的教育观,任由孩子发展。

陆克俭说,有些孩子“不打不成器”,特别是一些太“野”的孩子,家长要给他一个教训,让孩子自省。“有些孩子被打了,会躬身自省,以后就不会由着性子。” 不过陆克俭表示,并不提倡对每个孩子都实施“棍棒教育”。

陆克俭说,现在的孩子一些没有很好成才,反而过去艰苦条件下的一些孩子不断地向上努力,成了社会的中坚力量。陆克俭认为,现在的家长太娇惯孩子,因此他主张严厉的教育方式。陆克俭支招说,打骂孩子也要有方法。陆克俭说,首先不能成为损害孩子身心发展的“严打”、“猛打”,要打得有技巧,比如什么时候打,打的重度是多少,都要考虑清楚。

陆克俭说,严厉教育也要事先研究几套方法,当孩子需要教训的时候,要考虑好哪套方法合适。“惩罚是要有技巧的,不能随意一顿暴打,那是没有效果的。”陆克俭建议,打过以后要找孩子谈心,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打他,让他明白这个道理,不能打完了孩子就不闻不问。

幼儿教师:

冷处理好过用武力

陆克俭的“不打不成器”使不少现场的父亲产生了共鸣,发出了阵阵会意的笑声,现场的一位家长抢麦克风发言说,“多表扬,少批评”、“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是目前育儿的主流教育理念,但有的时候,有的孩子特别顽皮,该严厉的时候还是该严厉。

深投幼教市第二幼儿园的教师徐采庾对此并不认同,他主张对孩子采取“冷处理”。徐采庾说,当孩子顽皮的时候,如果家长控制不住怒火,最好走到一边“凉快去”,冷却了情绪再考虑如何惩罚孩子。

徐采庾以亲身经验介绍说,自己遇到儿子不听话的时候,就会采取“置之不理”的态度。徐采庾说,平时与儿子的相处时候,自己和儿子已经形成了亲密的关系,如果突然不理他,儿子就会着急。“他会屁颠屁颠地跟在我后面叫‘爸爸’、‘爸爸’,这个时候跟他去沟通,给他讲为什么不理他。”徐采庾说,不管用武力还是用智慧的方式处罚孩子,核心的观点就是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

家长应该如何批评孩子最有效?1

明智的家长应懂得如何熟练地运用批评艺术:

(1)满,也听不进家长的批评。

(2)批评措辞要适当,切忌“你简直不可救药”、“你怎么不如某某学习好”、“你真笨”等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语。

(3)对事不对人。真正懂得批评的家长,着眼点应该放在如何促进孩子改正缺点上,而不是揪着缺点不放。即就事论事,不翻旧账。

(4)适当冷处理。当孩子情绪反应强烈、言语冲动的时候,家长干脆采取不理睬的态度,等孩子冷静思考,平息冲动后再作批评。

2、让孩子学会将心比心。

家长过问、干涉孩子的行动,应直截了当地说出自己的担心和忧虑,让孩子知道家长的爱心。比如,处理孩子放学晚归这种事情,有的家长是等孩子回家后,劈头盖脸一顿臭骂,勒令以后不准晚归。这种处理方式过于急躁,孩子不但没有体会到家长的爱心,反而对家长产生了抵触情绪,认为小题大做,管得太宽。而有的家长则会尽量压住怒气,心平气和地询问原因,并说明因为不知道你为什么晚归,心里很着急、很担心、希望你能够站在家长的角度,体会家长的爱心和不易,以后早点回来。相信懂事的孩子听了这一番话后,会为自己的晚归给家长带来不安而感到内疚自责,对家长的干涉行为也不会产生抵触。

3、采用实践体验法。

用实践体验法化解孩子的逆反心理,比命令和口头说教有效得多。一位父亲曾经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傍晚,父亲与儿子散步时,儿子看到西瓜摊卖西瓜就非要买。父亲说:“离家太远,抱回去太累人,不买。”儿子不高兴了:“我要买西瓜你不买,你喜欢我学习好,我也不好好学习。”父亲略一思量,对儿子说:“买西瓜可以,你要自己拿回家。”儿子抱着买的西瓜走,一会儿就累得满头大汗,一路歇了几次才把西瓜抱回家。这一体验让孩子感触颇深:“吃个西瓜也真不容易啊!”由此体会到父亲的苦。

家长教育

教育家长发言稿

家长教育心得体会

家长教育心得

家长教育心得体会

家长教育心得体会

家长教育心得体会

家长教育心得体会

家长教育案例

家长教育会

《家长教育.doc》
家长教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