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

2020-03-03 12:18:18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1.在学业评价中,如何实现学、思、知、行的辩证统一。

答:主要措施有三:一是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二是教学中不但要动脑还要动手,多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三是把学生科学实践,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列入评价内容。

2.如何更好地发挥学业评价在促进师生共同成长方面的作用。 答:第一个内容是用学业评价建立师生沟通的新渠道。科学的学业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培养师生之间良好的情感,是师生感情沟通与交流的重要途径。教师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有助于拓宽师生沟通的渠道。师生沟通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通过学业评价,加强师生沟通,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使学业评价成为教师和学生合作互动的沟通过程。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如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交流,善用表扬和批评,改革评价方式等。

让评价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平台。学业评价不仅促进学生成长,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教师要积极探索学业评价改革的道路,但是,对教师来说,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少一些议论,多一些行动;叩问教学细节,从小处做起; 开发小策略,书写小案例,建立自己的“成长记录袋”。 3.结合初中数学案例,分析数学作业的基本功能。

答:在教学活动中,作业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迄今为止,还没有哪种教学模式否定过作业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应试教育下的作业观,通常都是考试考什么,作业就练什么,甚至是题海战术、机械训练,大部分学生纯粹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写作业,为了 应付 老师而写作业,为了得高分而写作业。这种作业观显然比较落后。单调的作业形式,枯燥的作业内容,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作业既缺乏针对性,忽视时效性,也使其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意义,当然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吞噬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僵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禁锢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与新课标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兴趣,尊重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要求,是背道而驰的。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作业的优化势在必行。

1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作为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作业一直被认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教师用来衡量自己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巩固和深化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通过布臵作业,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各种教学内容,如果仅仅依靠讲授,并不配以一定数量的练习,肯定是不能得到消化和巩固的,这就是人们所认识的作业的巩固功能。其次,教师的课堂讲授,通常只是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内容,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更何况我们一直主张精讲,还主张削枝强干,这就必然要通过练习来达到延伸、拓宽、深化知识的目的,从而使学生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通过作业的布臵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从目前看,尤其是理科,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任务,往往是在高三复习阶段,或者在初三复习阶段才着手完成。建构的过程也往往是由老师带领完成的,或者是通过参考书直接得到的。学生能不能自己主动建构知识体系,对培养学生能力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如果从学习初始就有意识地通过作业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这对学生整体把握知识体系是有很大帮助的。

建构知识体系,可以使学生学会整理、学会归纳、学会评价、学会创新。学会整理是指,通过建构知识体系,把学生学的零散的知识加以整理,构成一个知识脉络。可以通过归纳前一时期所学的知识,进而推导出其与后一时期学习知识的联系。

2 .作业具有培养与发展功能

作业具有培养与发展的功能。现代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也是培养其非智力因素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意志力的培养,通常作业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甚至是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够完成的。这样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意志力就会得到相应的培养。至于作业过程中兴趣的培养,则更为明显。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能由于学习取得的成果,唤起了对学习的兴趣;也可能由于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而在成功中品尝到学习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的兴趣。学习的过程、作业的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而且也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因素。因为作业过程是学生独立的、自我劳动的一个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计算能力、表达能力、操作能力等这些智力因素的发展,都是在作业的完成过程中来加以实现的。

3 .作业具有反馈与交流的功能

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究竟掌握到什么样的程度,这些除了在课堂中通过提问得到及时反馈外,更多的是通过对课外的作业完成情况来进行反馈的。教师根据作业反馈的信息,可以查缺补漏,调整教学方式,调整教学方法等,以便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反馈之后,教师对教学、对作业进行恰到好处的评改,又能反作用于学生。在这个无限循环的反馈系统中,师生之间不只是一个知识上的交流,更重要的是获得了一个情感上的交流。这对于激励学生学习,无疑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理念下,作业的功能,应该重新定位,除了具有传统的落实巩固基础知识的目标外,更多要考虑的是一个多元化的目标,也就是能力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科学素养目标、还有多元化智能

4.结合初中数学案例,分析数学试题命制的原则。 答:遵循试题命制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试题必须保证内容的正确性,不能出现知识性的错误,不能与所学的概念、原理、法则相悖,否则将有碍于考生正确概念的形成,不利于对有关原理和规律的掌握和理解。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和巩固学生所学的对学生终身发展都有用的基础科学知识。因此,命制试题一定要具有科学性,否则就会贻误学生。

(2) 明确性原则。命制试题立意必须明确,即在不泄漏解题依据和思路的前提下,尽量使题目语意清楚,文句简明扼要,避免使用艰深字词,而且要求答案明确合理,不致引起争议。

(3) 全面性原则。试题的形式和内容必须符合测试目的,全面反映测试的要求,以期圆满完成预定任务。覆盖面既要大,又要突出重点,保证试题在所测内容上具有代表性,力求做到各个部分的比例适当。

(4) 整体性原则。要根据测试要求从整体上恰当确定试题的份量;要根据学生能力和水平,从整体上把握试题层次;在试题的布局方面,要求试卷要有一个好的结构,应当掌握由浅入深的原则,起点低终点高,有一定梯度。

(5) 独立性原则。各个试题必须彼此独立,不可相互牵连。一方面要求在一个题目中考查的内容,其他题目不应重复考查。另一方面,题目之间不可相互暗示,一个题目要求解决的问题,如果在另一个题目原文中提供了线索,将影响测试效果。 5.结合初中数学案例,分析数学作业设计创新的对策建议。 答:要深入领会创新作业设计的理念

(1) 具有人文关怀。作业布臵应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讲究兴趣性,关注学生主体的需要和发展,成为学生自身学习和生活需要的一部分,而不是为了应付任务。作业内容设计应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发展,追求学生发展空间的“无限距离”,从而改变学生做作业的被动局面,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作业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生长点。

(2) 力求联系学生实际。学用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是知行规律派生出来的学习原则。教师的作业设计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努力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教学。这样数学才是活的,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的数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学生由于遗传、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各方面的发展水平是有差别的,不同的学生要达到规定的知识水平和范围所走的道路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对作业内容的设计自然就要根据学生能力不同而有所区别,以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一个学生能够完成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不同程度作业的过程中,都能体验到作业的价值和成功的乐趣,从而增强学习信心。

(4) 追求思维空间的“远距离”。作业设计要立足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包括信息处理与决策能力、探索能力、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注重学生是否掌握了基础知识完成作业的方式与作业的实用性,要通过作业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锻炼思维品质,使学生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2.坚持以学生为本,拓宽作业空间

(1) 激发学生兴趣 , 变单一作业为多元作业。加德纳( Gardner )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所以,可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进为包括主体选择性作业、自主设计性作业、艺术渗透性作业、操作表演性作业、探究查询性作业、社会实践性作业等多种类型的作业。可见,作业不仅仅是一个载体,还是一个极好的凭借,它给学生一个起点、一个支点,由此激发学生调动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调动学生的情绪活动,让学生在愉悦合理的情境中,不仅获得了许多的知识信息,更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

(2) 架起师生心灵的桥梁,变批改作业为对话作业。得到肯定是学生在思维和行为表现后重要的心理需要。对于学生做的作业,不管优劣,教师都要真诚地写上你的赞赏、你的感受、你的鼓励、你的教诲,哪怕是你的批评……话不在多,而在于引起学生共鸣。学生想着你,也就喜欢着你教的学科。这时候的作业本,就成了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教师与家长沟通思想、交流感情、探讨生活、教学相长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

(3) 尊重学生个性,变工具作业为人文作业。新课标倡导全面、民主、和谐发展的教育,作业设计也是一种人文活动。一本看似单一的工具性作业,却蕴含着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它提供了许多稍纵即逝的教育契机。教师在每一次作业设计时,都应当及时抓住学生的思想动态,教育他们热爱生活,鼓励他们勤奋学习,解答他们的疑难困惑,指点他们走出挫折,为他们提出合理建议,分享他们的成功快乐……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使作业成为学生人文素养形成的重要方式。 (4) 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变任务作业为自选作业。学生可以自己设定作业完成的数量、完成的时间、完成的进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减少机械性抄记作业,同类作业实行难度选择制,这样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个别差异。另外,适当增加一些给定主题但又不限形式、内容的综合性作业或专题性作业,把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留给学生,放权让学生自主地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乃至作业要求。这样学生不仅能按时完成,而且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

(5) 从学生实际出发,变封闭性作业为开放性作业。学习知识的天地很广阔,教师教学的触角要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让学生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拓宽作业空间,创新作业设计的内容和形式。具体的作业形式有:收集型、想象型、观察型、探究型、专题型、艺术型、阅读型……完成作业的方式有听、说、读、写、查、问、做、演、画等。此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育资源,增加学生学习实践的机会。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实践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慢慢感受到生活是个大课堂。

6.结合初中数学案例,分析数学试题创新的对策建议。

答:创新是一份试卷的灵魂和价值所在,新课程要求试题命制必须与时俱进,命题的创新成为教学第一线广大师生的迫切需求,也是考试命题者本身的追求。

1.了解创新试题命制的途径

(1) 命题方式创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教师命题和学生命题相结合。在命题时,可以让学生根据学习内容自己模拟命题,教师根据学生命题的范围、难度、区分度等再命题,这样能做到有的放矢,符合学生学习实际。②定性命题和定量命题相结合。除只设臵定性命题,考查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情况外,也应设臵定量命题,结合几个知识点或跨学科命题,学生只要完成其中的若干条便能得分。这样能充分、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水平。③客观命题和主观命题相结合。客观命题有利于评分标准的统一,有利于横向比较,但现实生活中许多事物和生活方式有多种选择方法。单纯靠客观命题不能完全反映客观现实,应在试题命题中加入主观试题,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看法,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④全面命题和重点命题相结合。命题内容应基本涵盖所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此外要选择重要的、有发展潜力的知识点加以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命题,从而检查学生的知识落实情况。

(2) 命题形式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表格型。表格型命题形式适合于知识内容有两种及以上或同一知识的不同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它有利于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命题形式具有发展性。②图形型。图形型命题形式适合于用文字无法表达或用文字表达存在一定难度的陈述性、程序性知识,有利于学生直接提取有用信息,使命题形式具有形象性。③漫画型。漫画型命题形式适合于一些陈述性、策略性知识,采用漫画能激起学生的学习愿望和答题欲望,使命题形式具有趣味性。④对话型。对话型命题形式适合于一些综合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概念性知识中的一种或几种知识的综合型题目,用之能使题型形象生动,从而提高学生答题的正确性和趣味性,使命题形式具有层次性。⑤文字型。文字型命题形式适合某些陈述性、概念性知识,用于考查学生对学科中的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情况,适合将知识与现实问题相结合,或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命题,使命题形式彰显人文性。 (3) 命题材料创新。主要有以下特点:①大众化。大众化强调试题命制应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其中的少数人或一部分人。要求试题命制所选取的材料既能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又能使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做出解答的题目。②生活化。科学命题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试题就是生活中的事件,指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释生活问题,使学生认识到知识是打开生活殿堂的钥匙。③探究化。新课标指出,应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因而试题命制的材料也要突出“探究化”。④开放化。现实生活中许多问题其解决的方法都不是唯一的,源于生活的知识也应是这样。试题命制时,可以就同一问题情境,选取具有时代性开放性的材料,提出不同的、开放性问题,满足具有不同兴趣的学生,使其得到不同的发展。

7.举例说明数学填空题命制的原则。

答:一般地,命题原则应具有三个特点:理念先进,方向正确;合乎逻辑,归类合理;简单明了,指导性强。在以上特点指导下,可以归结出中学数学填空题命制技术的一般规则。编制填空题首先要遵守试题编制的一般规则,除此之外,填空题的命制还要遵守由于题型的特殊性及该题型的发展而带来的一些特殊的命题规则,具体如下几点。

( 1 )题干的表述应具有科学性、严谨性。

( 2 )通过题干对答案做出明确的限制,使答案尽可能唯一和避免答案过长。

( 3 )应尽量避免在教科书或大量流行的练习册中抄录原形,采用新的、简明的题干或提问,通过创设新情境,改变提问角度或重新整合知识,提高试题的效度、区分度。

( 4 )需填充的内容应是关键或重要的内容,防止偏题、怪题,产生错误导向。

( 5 )答案应体现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归纳能力等内容。

( 6 )答案应体现数学本质的结果。

( 7 )答案应体现学生学习水平的结果。

( 8 )答案应体现运用知识能力的结果。

8.结合学生解题能力的现状,试述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答:解题是深化知识、发展智力、提高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规范解题的良好习惯,通过多元化的培养途径,不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1.激励引导,树立信心

学生的学习情况无论进步与否,教师都可以针对实际,说上一些鼓励性的话语,比如“你进步了”、“成功属于不怕困难的人”、“贵在坚持”、“真高兴,今天比昨天好”、“你的解题过程真清楚”等,这种对学生精神上的鼓励,可以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教师要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的快乐,鼓励其产生学习动机的心理需求。促使他们产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表现的需要、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周围世界的需要、审美和欣赏的需要、追求知识以满足好奇心的需要,等等。这些都是产生学习动机的因素,都能使学生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教师一定要牢记,惩罚不一定能阻止学生去做某事,而奖励却能使学生树立信心,对于他们的学习成果,应以及时的奖励来强化其成功感,增强其自信心。所以,教师正确引导,以奖励为主是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重要手段。

2.强化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教师要带领学生,依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立足于教科书,弄清基础知识中哪些知识是要考的知识点、哪些知识是重点内容、《课程标准》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弄透每一个重点、热点问题,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点和联系,有怎样的关联、为什么有这样的关联。一般说来,凡是《课程标准》中要求理解和掌握的基础知识,都是应重点掌握的内容。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离开知识载体的能力是不存在的。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把握,采取课前小考、课堂精讲、课后多练的形式来提高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同时,每章每节进行“一步一回头”,归纳其重点难点内容和阶段特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避免摸不着头绪。此外,每单元还要做到“段段清”。俗话说:听到的易忘记,看到的会忘记,做到的难忘记。通过一定的练习来巩固章节知识,通过章节检测来巩固阶段学习成果,学生的基础知识才会牢固,在实战考试中解题能力也才能得到提高。

3.精选典型例题,注重解题思路

学生的作业习题数量多、灵活性大,所以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细心准备,认真筛选出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例题,切实抓好每一道例题的教学。要选择在各种参考资料中重点讲解的典型例题,通过典型例题,指导学生认真审题,明确题目的所有条件和隐含条件,逐步使他们学会分析题意,应用已知条件作出正确的推理、判断,综合性地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逐步过渡到独立完成解题的全过程,从而使解题水平有新的提高。

在讲解时,应注重解题的方法和思路,对具有较大灵活性的典型题要做进一步的“借题发挥”,将原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变换,向深处钻研,向广处联想,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教学中可有意识地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好办法。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一题多解的例题,要特别讲解清楚解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沿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有利于克服学生思维呆板、思路狭窄的缺点,使学生真正牢固掌握知识。

4.规范答题,重视非智力因素

教师应在平时训练中要求学生答题必须过“三关”,即答题前过“审题”关,答题时过“步 骤”关,答题后过“检查”关。同时,还要考虑学生非智力因素失分,部分学生考试时粗心大意,或忘写姓名、座号,或把姓名写在密封线外,或在密封线内答题,或字迹潦草,卷面不清,由此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丢分。要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学生答题规范意识,减少非智力因素影响,以增强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加强课堂训练,培养解题创新能力

进行课堂训练的前提是精心编写习题,编得精,才能练得巧。可以说编好习题是成功的一半,高质量的课堂练习,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避免机械性重复的题海训练,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训练编写习题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所编写习题要体现新课程学业评价的试题特点和命题改革趋势;二是应尽量选择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三是试题设问应灵活,富有思维含量,体现大跨度、综合性。 同时,教师应在教学中营造创新环境,形成一个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氛围,在作业和试题中通过启发、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鼓励标新立异,大胆创新。通过结合教学实际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留给学生创新空间;布臵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练习题和思考题,尤其是开放性题型,以开拓学生思维。

所谓解题,无论是计算还是推理,都是一个不断地运用已知条件和已知命题进行转化的过程,就是把未知的问题归结为已经解决过的问题。实现这个“转化”和“归结”需要有一定的条件,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在解题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解题能力。

1.明确学生突破解题障碍的途径

(1) 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掌握基础知识是实现解题能力的前提。解题是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根据的,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也是一种延续性发展。教学中不能片面侧重解题训练,过分强调解题方法、原则、技巧的重要性,以大量演练习题代替基础知识的传授。缺乏基础知识的解题必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注定要失败的。掌握了基础知识,学生的解题能力也会“油然而生”。

(2) 提高学生的解题兴趣。解题是艰苦的脑力劳动,没有积极的兴趣,是不可能克服困难、排除障碍的。在解题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

(3) 强化学生的解题意识。解题是一种实践性技能,就像游泳、滑雪或弹钢琴一样,只有通过模仿和实践来才能掌握。解题能力是在有意识的练习中,通过自觉的重复和改进不断形成和提高的。重复是指模仿,模仿是解题的初级阶段,而改进则是创新,创新才是解题水平的真正体现。学生应该在“模仿 — 创新”的不断实践中,逐步强化解题的意识,熟悉解题的过程。

(4) 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解题往往不只涉及学科知识基本内容,还可能涉及到如阅读理解能力、处理数据信息能力等。因此,要不断让学生有机会综合地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使他们掌握知识的收集、调查、整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意识、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以及探究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初步获得对解题的体验和认识。

(5) 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在完成作业和试题中,学生是解题的主体,教师是解题的指导者,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想法,产生积极的互动,了解学生的思考情况,注意学生解题的全过程,而不只是要求学生模仿和记忆,更应深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真正发挥解题引导者的作用,优化学生解题的思维方式。

2.加强习题教学,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1) 精选习题,示范讲解,充分发挥例题的作用。教师进行例题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顺解题思路,复习巩固知识和明确解题规范,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由于课堂时空有限,习题类型繁多,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为此,教师必须对例题进行筛选,精选典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作范题,从方法步骤着眼,从解题思路入手,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弄清要求和条件,找出例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抓住解题关键,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案,并适当列出解题格式、要点和注意事项,使学生从解题思路、方法、层次和规范要求等方面受到启发。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剖析,不仅可以收到以题及类、举一反三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可以达到明确概念、掌握方法、启迪思路、培养能力的目的。

(2) 选好习题,组织训练,培养思维能力。练习是使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发展记忆力和思考力的重要手段,可以使学生学过的知识得到加深和充实,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习题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纵横关系,掌握知识的系统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题型,开拓思路,熟悉解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及时反馈学生在知识和能力上的缺陷,是诊断学生学习困难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必须加强习题训练,但不能将学生引入“题海战术”,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习题进行精选,选择具有启发性、典型性、规律性和针对性的习题,采用“多变、多析、多问、多解”的导向法组织学生练习,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进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的目的。

(3) 加强解后评析,注重思路启迪。教师习题解后的评析,不仅能及时理顺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同时对训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特殊的功效。解后评析教师可采取一题一评析的策略,如先让一个学生汇报结果或上讲台作解答,并要求其作适当的讲解,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补充不同的解法,但绝不能将习题的评析变成“就题论题”,而应该引导学生深化习题,挖掘习题内涵,进一步拓宽知识,做到融会贯通。可采用“一题多解”、“变题讨论”、“错例分析”等方法,通过评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讲活,从而达到培养思维变通性、创造性,开拓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

(4) 加强解题小结,注意学法指导。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应在练习和评析中注意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指导学生总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并使之系统化,同时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解题常用方法、解题的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并在掌握常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途径、新方法,并做出结论,让学生明确或记忆。这样可使学生解题经验积少成多,开阔视野,少走弯路,提高解题速度。

(5) 进行单元过关检测,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在各单元教学过程结束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书面考试,检测试卷由教学中学习目标范围内的知识点和能力层次的试题组成,试卷中的每一道题都有各自的检测意图,以便测试后学生都能准确地知道自己掌握了什么,什么方面达到了预定的目标,还在哪些方面有缺漏。试卷应及时批改、反馈讲评。

9.试述提高学生数学解题精细检验水平的对策建议。 答1.培养学生精细检验的解题习惯

(1) 重新审题的习惯。重新审题是精细检验的前提。从学生的作业、试卷中可以看到,许多错误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审题不正确造成的。为了提高解题、计算的准确率,必须下工夫培养学生在解题后重新审题的习惯。对于应用题,在学生看完题后,可让学生复述题意,说出已知条件、问题以及解决此问题所需要的条件等。对于题目中的理解难点,要帮助学生弄懂,以促进学生正确理解题意,然后进行解答。

(2) 抄题、计算过程中进行核对的习惯。对于计算题,要求学生做到:一看数字、运算符号、运算步骤;二看数字特点能否运用简便算法等。学生做错题的另一个常见原因,是抄错题或脱式计算中将数抄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培养他们在抄题及计算过程中进行核对的习惯,要求他们每次抄完数马上再对一遍,有错及时纠正,做到“一步一回头”,逐步形成习惯。若做题遇到困难时,先要核对一下有没有抄错数和运算符号,再核对计算是否出错。

(3) 培养检查、验算、估算和自觉改正错题的习惯。做完题后的检查,主要是检查理解题意是否正确、数量关系是否找对、列出的算式是否符合题意、计算是否正确、答题与题目的要求是否一致、有无多余或遗漏的内容、单位名称是否准确等。另外,对“答题”要进行估计,如教室长 600 米肯定是错误的,类似这种情况出现时,就要找出原因,纠正错误。为了保证计算准确,可要求学生准备草稿本,认真打草稿,即“草稿不潦草”。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认真进行计算,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做错的题,可以根据草稿找出错误原因。

(4) 培养认真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认真书写解题论述,这既有利于提高解题的准确率,又是将来工作所必需的基本功。因此,在做作业或解题时,要有意识地培养要求学生认真书写的习惯,做到标号清楚、格式正确、数字及符号规范等。

(5) 对解题过程总结的习惯。问题解决以后,要认真总结解题的经验和规律,对解题方法进行评价。反思解题方法是否恰当,有没有其他方法,尽量考虑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同时,要养成综合地考虑问题和融会贯通各科知识的习惯。

(6) 积极验算的习惯。一些学生以为验算可有可无,其实不然。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作为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编顺口溜:抄题写数立即查,计算时反复查,脱式时上下查,计算完毕整体查。当然,检验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严格的标准,做到每题必检查,每步必验算,及时检查验算,及时纠正错误,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

2.了解精细检验的内容

( 1 )查遗漏。做完一道试题后,通过检查发现是否有遗漏 —— 漏解、漏掉单位及回答式等,或者是否解法有错误,做到做一道检查一道,确信没错再做下一道。做完作业或卷子时,可以对所有的题目进行检查,查看是否做完了全部试题,做到查漏补缺。

( 2 )检验结果与过程。检验解答结果,即把演算结果代入已知条件里看是否满足题目要求,或从演算的最后往前推算,看看是否能回到题目原先的已知条件。逐查解答过程,不仅从开始的设、解题过程逐步进行推导,还要看题目的抄写、数字的使用是否正确。

3.掌握精细检验的方法

(1) 要看“理” 。“理”就是理清解题思路,明确解题过程。在检查验算中,就是要看解题过程中运用概念是否有错,运用公式是否有错,推理是否有错等。这是极为重要而又最易被忽视的一环。“理”上出了错,就像花儿烂了根,不好收拾。

(2) 要看“式” 。即看解题格式是否有错,心中“想”的与纸上写的是否一样,一些解题步骤和要求是否合适。例如,解分式方程、无理方程是否忘记验根,表达是否严密,列方程解应用题是否写答案了,设未知数与写答案是否写了单位,书写是否有错等,严把格式关。

(3) 要看“法”。验算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判断解答的方法对不对,要教会学生验算的方法,培养验算的习惯。常用的验算方法有:一是用估算的方法验算,看计算的结果是否符合生产、生活实际,是否符合题意;二是用逆运算的方法验算。把求出的结果当做已知条件,把题中的一个条件作为问题进行验算;三是改变解题思路,用另一种方法进行解答,看两种方法解答的结果是否相同,如果相同,证明解答是正确的。这样的验算既锻炼了学生思维能力,又达到了验算的目的。

10.举例说明如何训练学生解数学题的简化能力 1.利用思维,简化解题过程

由于学生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只注重正向考虑问题,这容易造成思维受阻。事实上,在考试中学生若能注意逆向运用公式或法则,或利用公式的变形,往往能拓宽解题思路。创造能力 = 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利用发散思维,实施运算转化,可以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2.熟记教科书结论,简化思考过程

选用特殊情形,推算运算结果。中考命题立足教科书,源于教科书,充分发挥了教科书例题、习题的作用。掌握它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并且熟记某些重要结论,能简化思考过程。填空题和选择题是各科考试中的两大题型,它们的显著特征是只要解题结果,不要解题过程,且结果是唯一的,这就为巧取特殊值的方法提供了用武之地。巧选特殊情形,能使问题具体、简便,直接得出运算结果,从而提高解题速度。

3.强化定义意识,运用定义解题

数学中的定义、定理是对数学对象本质属性的概括和内在规律的揭示,只有深刻理解概念的本质和定理所揭示的内在规律,才能灵活运用它来简化解题过程。有些问题的求解,可以不依赖于定义,但是如果能利用定义,运用数形结合,则常能使问题简洁化,数形结合法是一种思想方法,虽不能保证问题全部得到解决,但在大多数情况下能使问题得到较好地解决,不需要花费大量的运算时间,尤其在许多复杂情况中能起到良好的启发作用,给解题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4.运用整体策略,简化解题步骤

有些问题从表面上看要局部求出各个有关量,但若能认真审题,抓住主要矛盾,明确计算与转化的目的,从整体上去把握、处理这些量之间的关系,则可避免与题目无关的数量计算。在解题时,注意挖掘题目中隐含的条件,既能加快解题速度,又可避免不必要的错误,使思路更简捷,解法更巧妙,从而简化解题步骤,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5.巧借数值特征,选择思维起点

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注意结合题型特点,巧选解法,使运算简捷,从而加强学生的解题能力。例如,互为相反数的两数和为 0 ,互为倒数的两数积为 1 等。借助这些特殊数值,通过类比、联想,可方便地寻找思维起点,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再如利用方程思想巧解题。方程思想是一种很重要的解题思想方法,巧借构造方程解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解题中要深入挖掘隐含条件,巧妙运用变形,注意结合题型特点,巧选解法,使运算简捷,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作业

作业

作业

作业

作业

作业

作业**

作业

作业

作业

《作业.doc》
作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