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教学过程资料

2020-03-02 04:27:41 来源:范文大全收藏下载本文

一、简要介绍合唱指挥

指挥主要分为三类:合唱指挥、交响乐指挥、民乐指挥

合唱指挥主要是徒手指挥,用无声的语言,以手为主,配合面部表情、眼神、身体,启发大家分工合作地进行感人的集体演唱,这就是指挥艺术。

指挥的意义就是以手、眼、脸、体给予乐队不断的预示。(预示:指提前一拍预示。给予动作示范) 主要动作:高、低、前、后、大、小、轻、重、软、硬、连、断、弯、直等。

总之,指挥以手势为主要表现手段,他的活动范围是立体的,而且是一刻不停的、富有表情的变动着。换句话说,指挥既是一位老师、又是一位演员,还是一位和全体各队成员协作的指挥员。(“指”由心生,“挥”洒真情)

二、简要介绍合唱队的分类,声部构成,队形排列

合唱是声乐的集体行为。合唱队的种类一共可分为两大类:一般由同类人声组成,称为同声合唱。同声合唱又可细分为“童声”、“女声”、“男声”。每种同声合唱都有两个基本声部,即高音声部和低音声部。

为了丰富和加强合唱的表现力,也常常将每个基本声部再分为两个分部或者三个分部;例:女高音声部(第一女高音分部、第二女高音分部、第三女高音分部);女低音声部(第一女低音分部、第二女低音分部、第三女低音分部)。

男声合唱的分部情况与女声合唱相同。

童声合唱的情况比较复杂。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生理变化差异很大。

一般来说,7岁至11岁可分为一个年龄段。这个时期的孩子音域窄,音色区别不大。11岁至15岁为一个年龄段。这个时期的孩子音域变宽,音色也有了较明显的区分。15岁以上为一个年龄段。这个时期的孩子大部分都已变声,音域显著变宽,音色有了明显的区别。因此,可按以上三个年龄段分别组织合唱团。7岁至11的适合齐唱或者二部合唱。11岁至15岁的可以唱二部和三部合唱。15岁以上的可以唱四部合唱。

混声的由男声和女声混合组成。混声合唱有四个基本声部,即:女高音声部、女低音声部、男高音声部、男低音声部。

不过,一般比较完整的合唱是采用八个声部的合唱组织。即将四个基本声部再分为八个分部:女高音(第一女高音、第二女高音);女低音(第一女低音、第二女低音)男高音(第一男高音、第二男高音)男低音(第一男低音、第二男低音)

这种合唱组织的表现可塑性很强,一般的合唱作品都能负担。

为了方便起见,一般都以女高音(Soprano)\\女低音(Aito)\\男高音(Tener)男低音(Ba)的第一个字母作为各个声部的代号。以上声部组合往往用以下公式来表示:

(女高)S +(女低)A +(男高)T+(男低)B 在代号后面加上阿拉伯数字或罗马数字表示各个声部的分部,八部合唱的声部组合如下 S1 + S2 + A1 + A2 + T1 + T2 + B1 + B2

手势基础知识

身体与手的准备状态

良好的体态是准确地诠释音乐的重要保证。很难想像一个处处令人发笑的指挥能让参与演奏或听众感受到美好的艺术之美。我们在这里所说的体态是指:排练时能使演奏员立即明确指挥意图的形体状态;演出时又能让观众欣赏到与音乐形象完全一致的表演。

(一) 体态

站姿 — 姿态:首先请您放松心态,站正站稳、昂然挺胸。在没有动作的时候,把自己变成一棵松。

通常来说,您个子不高,站在合唱队前面。自然仰面,便于看见全体演唱者,也便于演唱者看清指挥。表情或温柔美好或刚毅冷峻随情况需要,恰当的时候请用恰当的目光给予大家恰当的暗示,如果的确不知道该往哪里看,请注意合唱队第二排中间那个人的衣服扣子。

脚是站立的根基,您可以微微张开也可以略有前后,只要站稳、站得好看。经常走来走去晃来晃去的风格一般不提倡,缩脖子整衣襟搓鼻子揉领带更加不必要„

静:双肩请坦然而松弛,需要时将肘轻松端起,臂略微前伸,使手抬到略同肩的高与宽,大臂不要夹紧或者随意伸展——放松,如果找不到感觉请幻想弹一架吊在半空的钢琴。

离身体的空间以能抱住一个人为宜,高度徜徉于脸前不高于眉或者端在胸前最常见(常位),对于宽广、低沉的乐章也可以放在肚腹前不低于腰(低位),在高音和激昂的时候亦可向上擎起高过眉如“擦玻璃”(高位)。手的活动空间以曲子风格有异,动作以明确和得力为佳,通常不必过大:

腕,掌,指是最灵巧而富于表现力的部位,也是指挥的主要工具。尤以合唱的指挥,通常是徒手的。小臂、大臂,甚至肩和身体往往是为了这个“终端”而配合活动的。一般的姿势是手掌朝向前下方,虚握或不握拳,手指自然而松弛,如握苹果状(大个的苹果),能够灵活地做出任何动作。

关于手的分工,通常以右手为主掌握主旋律,左手为辅给予提示。或者说:“右手节拍和速度,左手情绪和变化”。例如合唱不考虑分声部处理,只驾驭一条主旋律的情况,那么可以让左手略低于右手,以突出主要;而在多声部处理的场合或者复杂的歌曲,双手要进行分工。此时的位置要根据声部进入与退出的时机以及情绪和变化等因素做相应调整,双手地位也许是均等的。

动:总以手舞带动小臂的动作为主,假设胸前有一个圆,在那个活动空间里足够划出清晰的线条即可。大臂和肩作为稳固的支撑,不可随着节拍乱晃。一般的情况下也不需要大幅张开——除非在慢而强到很夸张的乐章,到那时双臂可以释放,于是有“翻云覆雨”的大气。

在情绪舒缓柔情的乐章,动作要灵活并舒展,参见四拍子的弱打法,是一套“蝴蝶翻飞”的柔和线条;在节奏紧凑的乐章,动作也需要表现紧张而短促,下面指挥图里的线条和距离自然要变得精简而直接,有时候几乎就是跳跃的“点”了。

3.不论何种体态,最核心的部位是“ 歌唱状态 ”,即必须始终保持兴奋的面部表情,两眼时刻处于与合唱队员一起进行歌唱的心灵交流状态。 拍子的结构

为了提示一个音乐集体的统一行为,每个指挥都有自己特定的信号; 但有一点是基本的; 那就是在一定速度下的发声点的提示动作; 我们叫它做“击拍”。 由于音乐家对音乐的感受不同, 用手挥出千千万万种不同的拍子.因此我们在讲授拍子的同时,一直贯穿着一个中心思想: 这就是所有的挥拍技术好坏,最终取决于你对音乐的研究和理解。

(一) 拍子的组成:拍子的动作由3个部分完成

1、起拍 (图中用虚线表示)即口令预备--“起”的“起”字。

2、击拍(图中用实线加圆点表示)发出声音的时间点。

3、反弹 : 下一个拍子的起拍, 见上图中a)与 b)。 拍点

一般情况下,拍点打在与人体垂直的水平线上(指2/

4、3/

4、4/4拍的各个拍点),位置大概在你肚脐的高度。用手腕打拍点,手腕要低于手掌。向下打拍点时要加力加速,离开拍点时要减力减速。整个过程是一种富于弹性的跳跃动作。 击拍的手势练习之一--硬击拍与软击拍

由于音乐进行中的刚柔、速度等变化,指挥的手势也必须有软(连贯)和硬(颗粒)击拍的变化。 如在乐谱中有 Staccato 记号时,常常使用清晰、短促有力的硬击拍;而有 Legato的记号时,往往使用有韧性、柔和的软击拍。

我们一是要注意练习自己手腕击拍时的刚柔区别;也不要忘记手势运行过程中与音乐的结合。因此平日要多听一些好的录音,感受指挥对作品刚柔的处理尺度,建立起自己的内心听觉;日积月累就会真正地掌握挥拍技术的内涵。

现在我们以十六分音符举例说明这两种拍点击拍时的比例并进行练习。(图示的线路以右手为例,练习时左手对称地做即可)

硬击拍以手腕为轴心,整个手掌不要软、散。象打乒乓球一样,很有爆发力地击拍,拍点锐而不散;刚而不僵;在四个十六分音符中,它的落拍点只占四分之一。

软击拍时,手掌象抚摸柔软的羽毛,击拍时作线条式向下到落点(a)图,占两个十六分音符时间,(b)图是向里击拍的线路。虚线表示反弹。

在练习这种拍点与行线的指挥技术时,我们先要求用手腕的刚(staccato)、柔(legato)动作体会两者的不同。

练习跟挥歌曲:

1.“茉莉花”示范(柔美的二拍子): 2.“国歌”的前奏(刚健有力的二拍): 击拍的手势练习之二--虚拍和实拍

第一节拍子结构图例中“拍点”(b)部分是指起拍(a)部分动作后,手势运行至应发出声音的位置时的动作。由于发声点有时以前面一拍的延续面目出现,所以我们将拍子的运行线条分为表示无实际发声点的虚拍与有实际发声点的实拍两种。(图中用实虚两种线条表示) 实拍击拍有实际、具体的拍点与自然的反弹,运行线路较长。

虚拍的击拍无实际的击拍动作,只用用微型手势或无拍点的短线运行提示应保持的时值,特别是演奏长音时,暗示拍子应有的时值;有时在起拍前为了给合唱队员明确的速度暗示,也需要多打一个虚拍作为预示。例如:(先定速度: q = 68, 80两种)

第一小节第一拍(实拍)打下去后,手并不反弹回来,而是用微小的手势虚晃后面的三拍加下一小节的第一拍。而第二拍则作为第三拍的起拍作大手势。

1.唱会“茉莉花”与“送别”两首作品。

2.尝试指挥“义勇军进行曲”— 国歌的前奏。注意站立的气质;面部表情;自己设定速度,用硬击拍指挥,身体保持直立。

3.用敲击桌面的方式感受 硬(刚)、软(柔)击拍;及虚(短线)、实(长线)运行拍子的不同。 力度变化的手势

pp-非常弱。用手指表现。手位最低。 p-弱。用手腕表现。手位稍高一点。 mp中弱。手腕+小臂,手最高到胸前。 Mf中强。手腕+小臂。手最高到肩部。 F强。小臂+大臂。手最高在鼻子左右。 Ff很强。大臂。手最高在额头位置。 收拍

所有的对收拍手势的要求理论上同起拍的概念是一样的。用口令来表示只是将预备 — “起”后面紧接的开始演奏,改为:预备 —(起)— “收”!。手势的预备拍的动作同“起拍” 的程序一样,向上打一个虚拍,“收”的时候向下并加速地打一个小反弹拍子 即可。

收拍给预示的时间是在乐曲的最后一拍上。 单拍子基本图示

学习正确按照图示打拍子是学习合唱指挥的基本功。图示中每一拍的路线都有确定的方向,都是先人总结音乐的节律与人类艺术感受关系后的产物。

我们说它是基本功,是因为世界上的音乐作品是无数的,不可能用一两个图示就能完成指挥的工作,必须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加强音乐技术理论的学习,掌握音乐作品的本质,将自己的手势融入音乐表现的激情之中,才能领导演奏集体准确地诠释作品。

二拍子的作品大部分是进行性的或者活泼的舞蹈.它是基于母体内的心脏脉搏,人类共有的基础节奏.象有舒张压和收缩压一样,我们将两拍组每拍的节奏重量划为强、弱两种。口令应是:

一、二 。在图示上表现为“上拍”,“下拍”或者“外、里”之分。 它同样地也分出硬击拍图示

和软击拍图示

练习1.分别用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幅度和刚柔练习二拍图示。 练习⒉ 指挥“保卫黄河”(硬击拍)

“ 茉莉花”(软击拍)

变化

1、改变第二拍位置。用于附点切分节奏。方法:第一拍在正常位置,第二拍上提击拍。

示范练习

变化

2、连音。用于歌曲抒情、慢速的位置。方法:手在胸前由内向外画椭圆的八字。拍点在椭圆的底部。 变化

3、分拍。多用在结尾速度变慢延长的地方。方法:将一拍的路线演化成两次挥完。

变化

4、合拍。

6、9拍子或

4、12拍子记谱的音乐,在速度很快的情况下,需将他们按照3或2组合起来打成一拍。

教学:数据库存储过程资料

考核过程资料

合唱教学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合唱教学过程资料.doc》
合唱教学过程资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下载全文